資源簡介 第九課 資產階級革命與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教學目標】課標要求為:通過了解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與資產階級革命的歷史淵源,認識資產階級革命的發生和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是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理念的初步實現。基于課標要求和本課的內容,將教學目標確定為:了解各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共同背景和具體原因,認識資產階級革命的發生和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是近代西方社會發展的客觀趨勢。掌握各國資產階級革命和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建立的具體時間脈絡,認識資產階級革命與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所處的時代背景。通過史料記載,掌握英、美、法資產階級革命的過程,了解資本主義在全球擴展的史實。掌握“光榮革命”、《權利法案》等基本史實,理解英國君上立憲制的特點。掌握美國1787年憲法的主要內容和聯邦制的權力結構,進一步提高閱讀和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運用史料,明確資產階級革命與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的史實。理解資本主義制度確立的曲折性和復雜性、進步性。【教材分析】本課講述了歐美日本等資產階級革命的背景和各國革命的具體原因、過程等基本史實。講政治文明是人類社會和歷史發展的核心內容之一,資產階級革命和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建立是人類社會的巨大進步,以此本課在本單元、本冊教材和高中歷史學習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本課是第四單元《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最后一課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第八課的歐洲思想解放運動實則是為本課的學習打下基礎,歐洲的思想解放運動促進了資產階級革命和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且本課中的資本主義制度建立的內容也為第十課的工業革命打下學習基礎。本課內容容量極大,涵蓋了英美法德意俄日的等多個國家資產階級革命的背景、過程和影響、以及英美為代表的資本主義君主立憲政體和民主共和政體的相關內容,之前的新課標教材一個單元甚至更多的內容融合到一課中。其次是本課教材敘述簡明扼要。比如對革命過程只按照時間順序羅列出重點事件。最后是本課教材史料等補充資料較為充分,有利于學生對歷史現象的深入分析和理解。【學情分析】本課內容龐大,英法美資產階級革命與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學生在初中接觸過,但是相對于一些歷史名詞,學生理解起來有難度。雖然學生在初中學習中具備了基礎知識,但是理解知識方法有所欠缺,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加以引導。由于法國、德意志代議制的確立過程艱難曲折,政權更迭頻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易混亂,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厘清線索。根據學生情況,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材料、圖表,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英、美、法資產階級革命的影響;英國君主立憲制和美國共和制。資本主義的擴展。教學難點:理解資本主義制度在歷史上的進步性和局限性。【教學方法】師生問答法、學生自主學習法教具:多媒體課件【教學過程】【導入新課】14-16世紀,歐洲的文藝復興運動和新航路的開辟孕育了資本主義社會形態的基本要素,為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思想和物質基礎,刺激了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發生。從17世紀上半葉開始,英、美、法三國相繼開始了資產階級革命,確立了資產階級的統治地位,民主逐步取代專制,法治逐步代替了人治,推動了世界歷史的發展。【講授新課】教師活動:在17、18、19世紀時多個資本主義國家陸陸續續開展了資產階級革命,建立了資產階級制度,比如本課即將學習的英國光榮革命、美國獨立戰爭、法國大革命。由于本課的第一字目和第二子目的內容上有較強的聯系,在本課的學習中老師將第一子目中的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和第二子目中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的英國部分,美國的資產階級革命和美國的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以及美國資本主義的擴展聯合起來教授,也就是說本課的學習是將課本三個子目的內容主要按國家來進行。讓大家對本課中涉及的主要國家和主要制度有更系統更連貫的認識。教師活動:在新課講授之前,我們來了解兩個歷史概念,資產階級革命與資本主義制度是什么 資產階級革命:是指由資產階級領導的反對封建社會制度的革命。它的歷史使命就是推翻封建統治,為發展資本主義掃清道路,其實質就是以資本主義剝削制度取代封建剝削制度。(2)資本主義制度:資本主義國家實行的社會制度,資本主義制度以資本家占有生產資料和雇傭勞動為基礎,實質是資本剝削雇傭勞動的制度。為了維護自身利益,資產階級建立起適合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政治制度,主要實行君主立憲制和民主共和制,并形成兩黨制或多黨制,代表資產階級不同的利益集團,通過定期選舉輪流執政。19世紀,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擴展。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與君主立憲制的確立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過程教師活動:請同學們根據課本和課件上的時間軸,梳理一下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過程,可以看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有什么特點?學生活動:梳理英國資產階級的過程,回答問題。教師活動:根據學生的回答總結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存在曲折,不是一蹴而就的過程。讓我們重點關注本課涉及的光榮革命、《權利法案》、《王位繼承法》。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光榮革命1688年,議會寫信給詹姆士二世的女婿——荷蘭執政威廉,邀請他回來保護英國人民的自由、財產等權利。威廉接受后,率15000名遠征軍在英國南部登陸,詹姆士二世倉惶逃走,瑪麗和威廉兵不血刃地進入倫敦,共同成為英國國王,這場政變由于沒有發生流血沖突,被英國人所津津樂道,史稱“光榮革命”。教師活動:引導學生認識光榮革命的概念以及光榮革命的意義。學生活動:根據課本及教師引導回答光榮革命的意義。光榮革命歷史意義:推翻了斯圖亞特王朝的專制統治,為君主立憲制的確立奠定基礎。英國資本主義制度確立的標志: 《權利法案》《權利法案》明確規定了限制王權的條款:未經議會同意,國王無權廢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執行;未經議會同意,國王不能征稅;未經議會同意,國王不能在和平時期招募或維持常備軍;議會必須定期召開;議員的選舉不受國王的干涉。教師活動:出示《權利法案》相關條款,提問學生《權利法案》限制了國王哪些權利?以及頒布的意義。學生活動:根據材料回答問題。①限制了國王權力,權力中心從國王轉移到了議會,確立了議會主權②實現了議會和國王的集體的統治,統治方式從人治轉向法治教師活動:向學生簡單介紹1701年——《王位繼承法》的一個條款及意義。規定,王位的繼承是由議會來決定的,而非君主本人。否定了君權神授;把包括王位繼承和任命法官等重大問題的決定權都掌握在議會手里。教師活動:引導學生根據課本以及課件中補充的內容探討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意義。英國的資本主義制度-君主立憲制教師活動:根據上面的示意圖向學生講解英國的君主立憲制的運行情況以及指出議會是權利的中心、國王處于統而不治的位置特點。教師活動:出示這張示意圖,讓學生明白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對其政治制度的重要改變。教師活動:通過上面的學習,我們來總結一下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特點。學生活動:自主學習回答問題。教師活動: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以代議制為基礎,以責任內閣制為核心;國王:虛君,統而不治,禮儀性的國家元首;議會:國家的權力中心,掌握立法權;內閣:內閣的首腦是首相,成員是各部大臣。首相由議會多數黨領袖擔任,掌握國家行政大權。內閣實際上對議會負責。如果議會通過對內閣(政府)的不信任案,內閣就要下臺;但首相也有權解散議會,重新進行選舉。美國獨立戰爭與民主共和制的確立美國資產階級革命——獨立戰爭教師活動:引導學生根據課本學習美國獨立戰爭的背景、根本原因、導火線、過程、性質。背景:北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英國的殖民統治和剝削;啟蒙思想的影響。根本原因:英國的殖民統治阻礙了美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導火線:1773年,波士頓傾茶事件。教師活動:我們知道美國獨立戰爭受到了啟蒙思想的影響,下面是《獨立宣言》的一些條款,在這里我們可以感受到啟蒙運動的思想體現。性質:美國獨立戰爭是一場資產階級革命,也是一場民族獨立運動。它促進了歐洲國家的資產階級革命,為拉丁美洲獨立戰爭提供了先例。民主共和制的確立:1787年憲法教師活動:根據上面的權力流程圖,并結合課本引導學生認識美國民主共和制的特點。學生活動:根據圖片和書本內容進行思考和回答。三權分立原則:國會、總統和最高法院分別掌握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聯邦制原則:美國為聯邦制國家,聯邦政府擁有最高權力,各州政府擁有一定自治權;人民主權原則:總統和議員都由選舉產生。材料 (1787年憲法)并沒有將政治和法律權利平等地賦予這片剛剛獨立的土地上的所有居民。他們保障那些擁有一定資產的男性公民的所有權利,而拒絕給于那些沒有資產的男性、女性和兒童以相應的權利,也拒絕給于奴隸和土著居民相應的權利。——美·本特利《新全球史》教師活動:出示材料并結合課本,提問學生如何評價美國1787年憲法。學生活動:根據材料和書本內容進行思考和回答。進步:第一部比較完善的資產階級成文憲法積極意義:確立了聯邦制總統制共和制政體,促進了美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對以后資本主義國家制度的建立起到了示范作用。消極意義:維護資產階級利益;承認奴隸制的存在;不承認婦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公民權利,帶有種族歧視色彩。美國資本主義的擴展(民主共和制的鞏固)——南北戰爭(1861年—1865年)教師活動:引導學生根據書本梳理美國內戰的背景和過程。背景:美國獨立后,經濟上獲得發展美國南北方兩種經濟制度之間的矛盾。兩種社會制度即奴隸制度和自由勞動制度之間的斗爭矛盾不可協調。課文p53頁史料閱讀自1863年1月1日起,凡當時仍在叛亂的任何一個州或地區,其境內所有奴隸都應永遠獲得自由。——《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劉緒貽、楊生茂主編《美國通史》第三卷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課本梳理美國內戰聯邦政府勝利對其資本主義發展的影響。學生活動:根據材料和書本內容進行思考和回答。聯邦政府的勝利維護了美國的國家統一;基本解決了農民的土地問題;促進了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為此后美國的發展和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礎;隨后又在法律上承認了黑人的公民權利,但黑人仍備受歧視。法國大革命與民主共和制的確立教師活動:引導學生梳理法國大革命的背景以及過程。18世紀,法國專制制度嚴重阻礙資本主義發展;資產階級迫切要求擺脫封建專制統治和等級制度的束縛;啟蒙思想對民眾產生了深刻影響。教師活動:我們前面學習的美國資產階級革命,也就是美國獨立戰爭受啟蒙思想的影響,直接體現在革命成果《獨立宣言》的相關條款上,同樣的,法國大革命受到啟蒙思想的影響,也直接體現在它的革命成果《人權宣言》的相關條款上,接著教師展示《人權宣言》的一個條款。教師活動:根據上面的圖片展示法國民主共和制的建立是一個曲折反復的過程。這場革命(法國大革命)的效果就是摧毀若干世紀以來絕對統治歐洲大部分人民的、通常被稱為封建制的那些政治制度,代之以更一致、更簡單、以人人地位平等為基礎的社會政治秩序。——[法]托克維爾著,馮棠譯《舊制度與大革命》教師活動:引導學生根據材料和課本內容分析法國大革命的意義。學生活動:根據材料和書本內容進行思考和回答。它摧毀了法國的封建專制制度,震撼了整個歐洲大陸的封建秩序;建立起資產階級的政治統治,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傳播了資本主義自由民主的進步思想。教師活動:講述資本主義制度的相似性。1.實行代議制。即公民通過選舉代表,組成議會行使國家權力的制度,是一種間接民主的形式。2.政黨制度(1)形成兩黨制(英、美)或者多黨制(法)(2)特點:是議會斗爭的產物;代表資產階級不同利益集團;通過定期選舉輪流執政。教師活動:P53頁思考點:在資產階級革命和資本主義制度確立過程中,哪些方面初步實現了啟蒙運動的政治理念?學生活動:根據課本內容和前面所學思考問題。教師活動:根據學生的回答,出示前面課件已經展示過的英國《權利法案》、美國《獨立宣言》、法國《人權宣言》的相關條款,得出西方思想家提出的天賦人權、社會契約論、分權學說和人民主權學說,是西方民主制度建立的理論依據。資本主義的擴展教師活動: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以及世界性的聯系不斷地建立,資本主義在世界各地都有擴展。本課我們學習的資本主義的擴展涉及到地圖上的內容。由于辛亥革命在上冊已經學習過,在這里就不展開來學習。資本主義的擴展——俄國1861年農奴制改革教師活動:根據書本引導學生梳理農奴制改革的背景、內容、影響。背景:農奴制阻礙資本主義的發展;階級矛盾尖銳;克里米亞戰爭的戰敗。內容:廢除農奴制,農奴獲得人身自由,可以通過贖買得到土地。其他改革:如地方自治和地方選舉,統一的司法制度、進行教育改革、實行義務兵役制,還采取措施刺激工業發展。影響:促進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但沒有直接觸及沙皇專制制度,保留了大量農奴制殘余。資本主義的擴展——意大利統一教師活動:根據書本引導學生梳理意大利統一的原因、統一過程、影響。根本原因:政治上的分裂狀態阻礙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統一過程:①1861年建立意大利王國 ②先后從奧地利和法國手中收復失地, 1870年,實現了國家統一。政體:君主立憲制意大利統一是在反對外來侵略的基礎上,通過自上而下的王朝戰爭和自下而上的人民革命兩條道路實現。資本主義的擴展——德意志的統一教師活動:根據書本引導學生梳理德意志統一的背景、方式、過程、影響。背景:德國的分裂狀態嚴重阻礙了德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推動者:普魯士王國方式:王朝戰爭過程:1864年 普奧vs丹麥 丹麥割讓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1866年 普魯士vs奧地利 奧地利戰敗,退出德意志邦聯1870年 普魯士vs法國 普魯士戰勝法國,兼并南方諸邦德國統一與君主立憲制的確立——確立1871年1月,德意志帝國在法國凡爾賽宮宣告成立;4月,頒布了《德意志帝國憲法》,規定德國實行君主立憲制和聯邦制。教師活動:閱讀P54學思之窗,思考德意志帝國君主立憲制的特點。第十一條 聯邦的主席職位屬于普魯士國王,普魯士國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稱。皇帝在國際關系上為帝國的代表,以帝國的名義宣戰與媾和,同外國締結同盟及其他條約,委派并接受使節……第十二條 聯邦議會與帝國議會的召集、開會、延會、閉會之權屬于皇帝……第十七條 建議并公布帝國法律及監督其執行之權屬于皇帝……第十八條 皇帝委派官吏,命令他們宣誓效忠帝國,并在必要情況下,命令他們退職…——1871年《德意志帝國憲法》學生活動:根據材料回答問題。教師活動:根據學生的回答總結:德國的君主立憲制政體,使帝國披上了民主的外衣。但規定德意志皇帝擁有任命官吏、統率軍隊、創制法律、決定對外政策、主宰議會等大權,實質上帶有濃厚的專制主義色彩。教師活動:根據上面的示意圖講解德意志憲法的特點。資本主義的擴展——日本明治維新教師活動:引導學生根據課本梳理日本明治維新的背景、內容、影響。背景:19世紀中期,日本面臨淪為半殖民地的民族危機。1868年推翻幕府統治。內容: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廢除封建等級制度;推行“富國強兵”“殖產興業”“文明開化”三大政策;制定憲法,肯定了天皇神圣不可侵犯和統攬一切的地位,議會、內閣、軍部相互牽制。影響:使日本擺脫了危機,迅速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實現了富國強兵,開始躋身資本主義強國之列。明治維新保留了大量封建勢力,成為軍國主義的社會基礎。日本很快開始對外侵略擴張。教師活動:引導學生結合課本梳理近代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特點。特點理論依據 西方思想家提出的天賦人權、社會契約論、分權學說和人民主權學說,是西方民主制度建立的理論依據。建立方式 以英國為代表,先激進(資產階級革命)后溫和(“光榮革命”);以美國和法國為代表,采取了激進的革命方式;以俄日為代表,采取了溫和的改革方式。建立過程 經歷了曲折、反復的發展過程,最終確立了資本主義政治制度。政體類型 君主立憲制和民主共和制兩種政體形式。體現原則 以立法的形式來確立政治體制,體現資產階級的法制原則;立法、行政和司法之間分權與制衡的原則;實行資產階級政黨政治;議會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國家權力。教師活動:引導學生結合課本內容及P55問題探究,如何評價資本主義制度。材料一:由于1832 年的改革,(英國)全國選民人數從1831 年的48.8 萬人上升到1833年的80.8 萬人,由占人口比例的約2% 增加到3.3%。——王覺非主編《近代英國史》材料二:杰克遜總統實行強迫印第安人西遷的政策……印第安人在西遷中約減少了1/3 的人口。美國的大陸擴張是建立在印第安人的墳場上。——楊生茂、陸鏡生《美國史新編》1.與封建制度比較,資本主義制度是巨大的歷史進步。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生產力得到了快速發展。2.資本主義制度仍然是一種剝削制度,實質是維護資產階級利益的制度。其在全球的擴張仍帶有掠奪性。3.資本主義列強大肆推行殖民主義,把亞非拉廣大地區變成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進行壓榨和掠奪。教師活動:根據下面的人類社會發展趨勢圖,引導學生得出人類社會的發展總趨勢是不斷上升前進的,過程是曲折的。【作業布置】:完成相應的練習冊。【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