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課:大一統國家的興盛與農耕經濟的繁榮一、知識導航l、了解明清兩朝建立及統一的基本史實和明清初期的統治措施及影響。2、掌握明清時期抗擊外來侵略和加強邊疆地區管理的措施及意義。3、通過分析明清時期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發展的情況,認識明清時期農耕經濟的繁榮景象。二、知識解讀1、明朝的建立 背景元朝末年,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激化,激起大規模農民起義建立1368年,朱元璋率領起義軍推翻元朝,削平群雄,建立明朝,定都應天(今江蘇南京)。朱元璋就是明太祖統一1368年秋,明軍攻占大都,蒙古殘余勢力逃往漠北。此后,明朝軍隊先后平定西北等地,統一中國疆域明朝疆域最廣時,東北抵日本海,兀的河(今烏第河)流域,西北到新疆哈密,西南包括今天的西藏、云南,東南到今東海、南海并及于海外諸島2、明朝鞏固措 施 影 響政治上①明冬祖朱元璋及明成祖朱棣執政期間,通過廢除丞相、創內閣、設廠衛特務機構和遷都北京等舉措,強化皇權21世紀教育網奠定了明代政治體制的基本格局經濟上②明初統治者實施獎勵墾荒、輕徭薄賦和提高手工匠身份等政策使社會經濟得到全面恢復和發展③明代前期,鄭和下西洋開辟亞非海上通道的壯舉21世紀教育網表明了明朝對國外的強大影響和在世界范圍的先進地位④明朝中后期進一步改革賦役制度刺激商品經濟發展,推動市鎮經濟高度繁榮3、明朝滅亡:(明末農民起義) 21世紀教育網 原 因 歷經近三百年的時間,明朝日趨衰敗,官府多次增加賦稅和各種雜稅,土地兼并惡性發展,大量農民破產逃亡。明末,在對后金用兵以及連年天災重壓下,終于爆發大規模農民起義. 時間 1627年 領導人 高迎祥、張獻忠、李自成等人先后起義 結 果 起義的烈火燃遍陜西、河南等地,先后卷入幾百萬民眾,持續了近二十年。1 6 4 4年,李自成率軍攻入北 京,推翻明朝2、清朝統治(1)后金政權:明朝后期,東北地區的女真人崛起.l 7世紀初,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并脫明獨立,建立“大金",史稱后金。(2)清朝建立: 表 現 清朝建立 努爾哈赤死后,皇太極即位,改族名為滿洲,1 6 3 6年,在盛京(今沈陽)稱帝,改國號為清統一全國 1 6 4 4年,明朝寧遠總兵吳三桂引清軍入關,擊敗李自成起義軍。起義軍在山海關戰敗后撤出北京。清軍長驅直入,迅速占領北京并分兵西進南下,將遼東地方民族政權轉變為統治全中國的清王朝(3)抗清斗爭:①原因:清初二三十年間,政府推行大規模圈占土地、強制東南沿海居民內遷和威脅逼迫漢人剃發梳辮等弊政,激起民眾強烈的反抗。②抗爭:新成立的南明政權,在長江中下游和兩廣、福建地區舉起反清復明的大旗;一些明末起義軍余部聯合南明,共同抗清。③影響:清初各族人民的抗清斗爭促使統治者調整野蠻落后的政策,制止了社會經濟的倒退逆轉。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社會經濟得以恢復發展,很快達到中國歷史上新的高峰。二、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1.抵御外來侵略:明至清朝前期,中國成功抵御了沙俄和西方殖民者的侵略,采取了一系列加強管理邊疆地區的措施,統一多民族國家空前鞏固和發展。 過 程 影 響抗擊倭寇 明朝中期,日本海盜經常騷擾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當時人們稱 之為倭寇。1 6世紀中期,戚繼光和俞大猷奉命抗倭,抗倭戰爭取得決定性勝利,東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肅清 捍衛了我國的主權,保障了我國沿海地區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收復臺灣 17世紀,荷蘭殖民者侵占了臺灣。1661年,在東南沿海堅持抗清的鄭成功率領軍隊從金門出發,橫渡臺灣海峽。鄭成功勝利圍攻赤嵌城后,向臺灣城發動進攻。經過長期圍困,1662年初,荷蘭守軍被迫簽字投降,臺灣重新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1 6 8 3年,清軍進入臺灣,鄭成功的后代歸順清朝。1 6 8 4年,清朝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臺灣府的設置,加強了臺灣同祖國內地的聯系,鞏固了我國東南海防保衛東北 為抗擊沙俄的入侵,1 6 8 5~1 6 8 7年,清軍兩次大規模圍攻雅克薩城。在邊疆各少數民族人民的支持下,清軍擊斃侵略軍頭目,取得了勝利,沙俄被迫同意與清政府談判 1 6 8 9年,中俄雙方經過平等協商,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從法律上確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的廣大地區為中國領土2.明清的民族政策——明修長城清修廟 民族政策 表現 影響 (1)明朝防御政策為了防范蒙古騎兵南下,明朝在歷代長城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固、增修長城,有效地保護了中原地區經濟的發展。 長城北部的蒙古族積極與中原地區發展貿易,從而出現長期穩定的和平交往局面 (2)清朝懷柔政策在承德修建避暑山莊,并在山莊周圍修建了宏偉的喇嘛廟,清朝統治者經常在夏季前往避暑山莊和附近的木蘭圍場,接見蒙古王公、西藏政教首領以及其他少數民族上層人物,利用聯姻、宴飲、圍獵等手段,與他們聯絡感情加強了民族感情,鞏固統治3.鎮壓分裂叛亂活動 過 程影 響(1)平定準噶爾叛亂17世紀下半期,蒙古草原西部的準噶爾部在首領噶爾丹的統治下,發展為一支強大的割據勢力。噶爾丹在沙俄的支持,屢次向清朝政府挑釁。1 8世紀中期,清朝平定準噶爾,統一了天山以北地區粉碎了割據勢力,維護了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2)平定大小和卓叛亂在平定準噶爾叛亂之后,天山以南地區爆發了大小和卓叛亂。清軍隨即進行討伐,經過兩年戰斗平定叛亂清朝在該地區設置伊犁將軍,管理整個新疆地區事務,加強了新疆與清朝中央政府的聯系,使清朝對西北地區的統治增強,邊防更加鞏固4、清政府加強西藏的管轄(1)冊封達賴班禪①清軍入關后,西藏的佛教首領達賴五世親自入京朝賀,清廷賜予“達賴喇嘛"封號②后來,清廷賜予另一位西藏佛教首領‘‘班禪額爾德尼"封號此后,西藏歷世達賴和班禪都必須經過中央政府冊封(2)設立駐藏大臣1727年,清朝在西藏設立駐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與達賴和班禪共同管理西藏。后來,駐藏大臣的職權進一步加強,如主管西藏官吏的任免,掌管藏區軍隊的調遣,辦理一切涉外事務,等等這使西藏地方與中央政府的隸屬關系進一步加強(3)實行金瓶摯簽制西藏的佛教規定,每位達賴、班禪去世后,都必須找出一位符合要求的嬰兒,作為轉世靈童當他們的繼承人。1792年,清政府規定:達賴、班禪的轉世靈童的選擇,要在駐藏大臣的監督下,從頒發的金瓶中抽簽確定,經中央批準生效。這就是金瓶摯簽制清政府加強了對西藏地區的管理5、明清對西南地區的管理——改土歸流 時間 措施影響 明朝初期統治者沿用元朝中央政府的辦法,任命當地民族首領土司為官,對這一地區進行管理改土歸流加強了中央與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聯系 明成祖為了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在一些條件成熟的地區,取消土司制度,設立與中原地區相同的行政制度,派遣有一定任期的流官進行管理。這就是改土歸流清朝雍正時期改土歸流開始大規模推行6、清朝疆域疆域:清朝前朝,我國疆域西跨蔥嶺,西北達巴爾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亞,東北至黑龍江以北的外興安嶺和庫頁島,東臨太平洋,東南到臺灣以及附屬島嶼釣魚島、赤尾嶼等,南至南海諸島,是亞洲最大的國家。 (2)意義:明至清朝前期政府采取的這一系列措施,維護了國家統一,奠定了今天我國多民族國家的疆域版圖。三、農耕文明的繁盛明至清朝前期,中國的農耕文明達到鼎盛。無論是農業、手工業還是商業,都取得了巨大進步。1.農業的發展 (1)精耕細作農業繼續發展:北方黃河流域形成了兩年三熟和三年四熟,南方長江流域采用多種形式的一年兩熟制,閩江和珠江流域一些地區形成一年三熟制。 (2)農業品種不斷增加: ①大量新品種被培育出來。 ②引進外來品種。一些原產南美洲的高產且適應性強的甘薯、玉米等作物引進中國,并且逐步推廣。這些新品種為糧.食增產開辟了新途徑,一定程度上解決了1 5世紀以來中國因人口不斷增長帶來的糧食緊張問題。2.手工業的繁榮 (1)表現: ①棉紡織業在明代已從南方推向北方,全國涌現出了一批棉紡織基地。 ②榨油、糧食加工、制瓷、采礦、冶鐵、造船等手工業的發展也呈現出繁榮的景象。 ③手工業在工具、技術、產品質量以及行業種類、規模、產量上超過前代。 . (2)資本主義萌芽:時間 明朝中后期 地區經濟發達的蘇州、松江等地行業紡紡織業表現以辟產商品為目的,機戶擁有大量資金、幾臺甚至幾十臺織機,采用計時或計件方式向機工付酬特點毓一指揮、分工協作、勞動效率較高的經營形式,已經帶有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的特點①民間私營手工業迅速發展,取代官辦工場和作坊,占據了主導地位②出現了新的工場手工業經營方式:3.商業的活躍(1)原因:隨著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明清時期農產品與手工制品大量投入市場,商品經濟活躍起來。表現城市的興起傳統的大城市(北京、南京)日益繁榮。大批工商業市鎮逐漸興起。大量農村人口流向市鎮,使市鎮規模擴大,市面繁榮。明朝中期以后,江南數千戶、上萬戶的繁華市鎮比比皆是。商人、手工業者成為市鎮人口的主體商幫的形成商品生產的發展,城市經濟的繁榮以及工商業市鎮的興盛,給商人的活動開辟了廣闊的天地。隨著商人數號的增長,商幫出現,著名商幫有徽商、晉商等貿易的發展1 6世紀,沿海各地的海外貿易十分活躍。中國的茶葉、生絲、土布、瓷器等產品大量進入國際市場,深受歡迎.由歐洲流入中國的白銀數量不斷增長。白銀在明代中后期成為主要貨幣知識探究1.想一想,為什么明末農民起義能夠迅速發展,并得到農民的支持? 李白成率領的農民起義軍提出了。“均田”“免糧”口號,減輕了農民的賦稅負擔。起義軍賑濟貧困、“平買平賣”等措施得到了農民的支持,從而發展迅速。2.有人認為長城是“民族封閉的象征”,也有人認為長城是“促進北疆經濟開發的生命線和聯結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紐帶’’。你認為明長城發揮了什么歷史作用? 明長城抵御了北方少數民族南下,保護了中原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保證了中原地區的強大和統一,為邊疆地區經濟開發提供了和平安定的環境。明長城也在一定程度上封閉了其他民族與漢族的交往,影響了文化的傳播。3.觀察地圖,圈劃出文中所描述的清朝疆域各個方位的地名。根據清朝前期疆域四至大體標出。4.將中國政區圖與明朝疆域圖、清朝疆域圖進行比較,看看有哪些變化。 明清疆域與今日中國版圖的相同點:基本版圖相似,臺灣等地一直就是中國的領土;不同點:清朝疆域較為廣大,今 日中國版圖與之相比,北部邊疆變化較大。 5.結合上述資料,說說當時的人口流動趨勢,并分析其原因。 (1)趨勢:大量農村人口流向市鎮從事工商業。 (2)原因:商品經濟活躍,工商業發達,商業市鎮興起。6.結合課文與上述資料,說說清朝前期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 中國是農耕經濟大國,農業、手工業和商業貿易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對外貿易經常處于出超地位。 7.歸納一下明清時期農耕文明的繁盛體現在哪些方面。 農業技術進步,農作物品種增多;手工業繁榮,出現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大批工商業市鎮興盛;海外貿易活躍。學以致用一、選擇題1.明朝建立后,改革行政制度,加強君主權力。在中央,他廢除了自秦朝以來存在1500多年的一項重要政治制度。該政治制度是 ( )A.丞相制度 B.郡縣制度 C.行省制度 D.科舉制度2.下面圖片所反映的共同的歷史主題是 ( )戚繼光 鄭成功 雅克薩之戰A.中國古代改革家 B.和外國的友好交往 C.抗擊外來侵略 D.發展民族經濟3.維護國家統一,打擊民族分裂勢力,是任何一個國家統治者的重大治國謀略。清朝為加強西北邊疆的管理,采取的重要措施是 ( ) ①平定噶爾丹叛亂 ②確立“金瓶掣簽"制度 ③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亂 ④進行雅克薩之戰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4.公元前60年和清乾隆時期,我國為加強管理,在新疆分別設置 ( ) ①西域都護 ②北庭都護 ③伊犁將軍 ④新疆行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5.明至清朝前期,中國的農耕文明達到鼎盛。精耕細作農業持續發展,一些原產南美洲的高產且適應性強的等作物引進中國 ( ) ①玉米 ②西瓜 ③甘薯 ④馬鈴薯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6.明清(鴉片戰爭前)時期,中國在傳統農耕文明的軌道上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下列對這一時期歷史階段特征最恰當的概括是 ( )A.帝國的繁盛 B.統一多民族國家空前鞏固與發展C.近代的曙光 D.帝國的繁盛與近代前夜的危機7.如圖是熱播電視劇《宮》的宣傳海報,她可能看到盼情景有①在東北,大量人丁在建造萬里長城②在西北,衛青、霍去病反擊匈奴③在西南,改土歸流開始大規模推行④在中央,皇帝選調親信設立軍機處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二、非選擇題8.中國歷朝歷代疆域的沿革不僅呈現出空間范圍的變化.更是國家歷史悠久的見證。觀察下列四幅圖片,回答問題·央對地方的管理,它推行__________制度。(2)圖一所示王朝并沒有“傳之萬世",僅僅十幾年就被圖二中的新王朝取代,新王朝為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采取了哪一措施,有何作用?21世紀教育網(3)圖三反映的是哪一種制度?該制度對我國產生什么影響?(4)依據圖四提供的信息,指出該王朝為加強對西北、西南邊疆的控制所設置的機構。(5)由對上述問題的凹答,你能得到什么認識?21世紀教育網9.明清時期是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進一步鞏固時期。中央政府為了維護祖國統一,主要在三個方面采取了重大舉措:①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管理:②平定少數民族叛亂:③反擊外來侵略。(1)請從清史實中各舉一例說明.21世紀教育網(2)清朝前期疆域與中因現行疆域相比,有何變化?21世紀教育網(3)“一座喇嘛廟,勝抵十萬兵”是清朝乾隆帝稱贊承德避暑山莊圍墻外宗廟的詩句。它反映了什么樣的思想?請從史實中找出反映這思想的例子。 第一課:大一統國家的興盛與農耕經濟的繁榮(參考答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