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3課 中古時期的歐洲教學內容分析從歷史地位來看:中古文明與古代文明既有共性又有個性。中古歐洲是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重要時期,在這一時期,人類歷史延續了古代世界的農耕經濟,同時各地區又基本上獨立發展,產生了不同的文明,在不斷建立、發展王權國家同時推動近代歷史資本主義社會到來。從單元角度來看:“中古時期的歐洲”既是繼古代文明兩課時之后的第三課,又屬于“第二單元 中古時期的世界”的第一課。作為整個古代史影響最為深遠的歐洲,不僅與同期文明有關聯,對后世近代文明更是聯系緊密。從本課內容來看,本課包括三個子目,第一個子目是“西歐封建社會”,第二個字子目是“中古西歐的王權、城市與教會”,第三個子目是“拜占庭與俄羅斯”,根據梳理,將三個子目之間的邏輯關系表現為:首先說明西歐封建社會的基本特征,即封君封臣制度、莊園與農奴制度、王權與教權二元體系下的基督教會,隨后說明西歐封建社會發展中出現的新變化——城市的興起和王權的加強。東歐文明則將拜占庭帝國和俄羅斯作為典例,豐富和完善了中古時期歐洲歷史發展的總體面貌。學情分析學生雖然已經有初中的學習基礎,但是僅僅停留在認知層面。對這一時期世界各個地區的時空觀念比較弱,學生不知道這一時期政治、經濟、思想文化之間的關系,對材料的分析講解,和圖片信息的觀察運用都比較弱。但是高一學生思維較為活躍,具有探究精神,尤其是對這一時期西方騎士、城堡和教會等比較感興趣,這是很好的切入點。(三)學習目標;1.總體目標:認識中古時期西歐、拜占庭和俄羅斯的社會狀況以及所呈現的多元面貌。2.通過時間軸和地圖,對中世紀的歐洲面貌有整體認知。通過閱讀材料,觀察示意圖,提取信息,具體說明封君封臣制度、莊園與農奴制度和基督教會的特征,理解其構成西歐封建社會的基礎。通過拜占庭帝國與俄羅斯文明的比較歸納,概括此時期東歐文明的特點。3.通過呈現中古時期歐洲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史料,了解中古歐洲社會的基本特征,培養學生分析史料、解釋史料的能力。通過拜占庭帝國與俄羅斯文明的對比,培養學生歸納概括聯系的能力。4.通過了解東西歐文明發展的狀況,認識到世界各區域文明發展的多元面貌,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國、各地區、各民族的文明,拓寬自身的國際視野,樹立正確的文明觀。(三)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西歐封建社會的基本特征及其發展。2.教學難點:東歐文明的特點以及認識中古時期歐洲的多元文明面貌。(四)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1.教學資源:圖片材料、文字材料、多媒體2.教學方法主要以講授法、問題探究法,對比法,以課堂講授與教材閱讀相結合為主。采用史料教學,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文字史料、圖片史料,通過對史料進行細致分析,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史料分析能力。利用整合方法對教材進行整合,使學生對歐洲封建社會發展有一個更清晰的認知。教學設計思路本課題基于“中古世界文明的多元性及其對人類文明的影響”立意,以“多元共生,澤被后世”為主題進行整合進而重新構建本課體系。同時,基于學生的歷史思維特點,在構建西歐封建社會包括政治、經濟、思想三個方面中,以基礎、變化為演變過程。相對西歐,東歐則以拜占庭帝國和俄羅斯文明為例,從而將本課概括為“歐洲文明”這個大概念下的“西歐文明”和“東歐文明”這兩個核心概念。教學過程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1.展示一段文字:2015年3月28日,博鰲亞洲論壇2015年年會在海南省博鰲開幕,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開幕式上發表主旨演講。在演講中,習近平主席引用孟子的話:中國古代思想家孟子說過:“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不同文明沒有優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別。要促進不同文明不同發展模式交流對話,在競爭比較中取長補短,在交流互鑒中共同發展,讓文明交流互鑒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 通過這段文字理解:這個世界,絕不會因為到處雷同而精彩,只會因為差異互補而豐富。 讓學生充分理解世界文明的多元面貌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導入新課 2.展示中世紀的歐洲地圖,并進行簡單劃分東西歐。進行課文導入。 根據時間軸,知道中古時期的時間范圍;觀察地圖,指出東西歐的大致區域。 讓學生初步了解本單元、本課,建立時空觀念。一、西歐政治 1、政治之基:封君封臣制1.通過一張撲克圖片,引出“騎士”這個概念,進而引出封君封臣制度。圖片:右圖文字:蘭斯洛特,亞瑟王圓桌騎士中的第一勇士,他與王后格溫娜維爾的戀情導致了他與亞瑟王之間的戰爭。溫文爾雅,又相當勇敢,而且樂于助人。他曾出發去尋找過圣杯,但由于他的驕傲使他沒有成功。在王后開始進行火焰的試練時,蘭斯洛特為了將她從火中救出而發動了一次不必要的戰斗,這就導致了圓桌騎士的分裂。在這場戰斗后,蘭斯洛特為了懺悔他的罪過而當了僧侶。設問:什么是騎士?為什么蘭斯洛特騎士敢跟亞瑟王發生戰爭?呈現材料:材料1:中世紀西歐封建等級制示意圖材料2:封君封臣制度的建立需要履行一套特定的儀式。9世紀封臣的效忠誓詞如下: “我……效忠我的主人,愛其所愛,仇其所仇。主人凡踐履契約,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于我,賜我以應得,則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必將以他的意志為準則,絕無違背。” ——【美】約翰·巴克勒等著,霍文利等譯《西方社會史》上卷材料3:封君封臣僅限于互相宣誓的兩個個體之間,雙方以契約約束了彼此的關系:一方面,封臣不盡義務不得享受權利;另一方面,王侯超權索取,封臣也可以反抗。 ——《世界歷史讀本》設問: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封君封臣制度有哪些特征?2、政治之特:二元體系下的王權與教權展示材料:《圣經》上耶穌用一句很平常的話做了概括“愷撒的物當歸給愷撒,神的物當歸給神”,此為教俗權力關系的經典表述,即基督教的“二元政治觀” 。講述西歐政治的特色——二元體系下的王權與教權政治之變:王權逐步加強展示圖片材料: 講述:英格蘭國王在與貴族的斗爭中強化王權,到15世紀晚期都鐸王朝建立后,英格蘭逐漸形成較為強大的王權。法蘭西國王借助通婚和征服等手段,擊敗各地封建主。逐步擴大王室領地,到15世紀晚期,法蘭西基本完成統一,王權得到強化。15世紀末,在伊比利亞半島形成的國家有西班牙和葡萄牙。 通過大眾熟知的撲克牌引入,引起學生的興趣。思考身為“騎士”這一階層與“王”發生戰爭反映了西歐怎樣的社會狀況?學生閱讀材料,提取相關信息,思考、分析封君封臣制度有哪些特征?學生閱讀耶穌的話,理解“二元體系”的含義。學生閱讀教材第16頁的內容以及觀察圖片,知道這一時期王權逐漸加強。 引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引出西歐封建社會的基礎-封君封臣制。通過圖片史料和文字史料,培養學生信息提取、史料分析的能力。通過展現王權與教權的關系演變階段,學生能夠理解王權與教權斗爭的艱巨性。圖片與教材文字相結合,學生很容易獲取信息。二、西歐經濟 1、經濟之基:莊園與農奴制度1.呈現圖片材料:從這幅莊園圖中,能夠獲取哪些信息?這幅圖反映了莊園什么特點?2.根據課本,完成下列表格。提問:通過完成這張表格,可以發現莊園中領主與佃戶之間關系有什么特點?呈現材料:“歐洲君主們的新力量,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們與新興商人階層的非正式聯盟。市民們向君主們提供財政上的支持。他們還充當國王的內侍、監工、賬目保管人和皇家造幣廠經理,等等,來提供管理才能。作為回報,新君主向市民提供保護,反對封建領主和主教的頻繁戰爭和不合情理的要求。”——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提問:從這則材料中,可知,王權加強的過程中獲得了哪一勢力的支持?經濟之變:城市興起閱讀書本第17頁,思考以下三個問題?城市的市民以什么為生?2、市民的訴求與封建領主的統治是否一致?怎么解決?3、結合以下材料,回答城市獲得自治權有何影響? 學生觀察圖片,獲取信息,從而概括出莊園的特點——自給自足、封閉性強。學生根據教材,完成表格,并從中歸納出莊園的特點——清晰的權利與義務,私有財產不可侵犯。學生根據教材,通過這三個問題完成城市興起這一內容的自學,在分析市民訴求與封建主統治關系基礎上理解城市自治的必然性。觀察圖片回答問題 通過“莊園”一圖引入西歐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莊園和農奴制度。充分利用教材,培養學生信息提取、歸納概括的能力。充分利用教材,培養學生信息提取、歸納概括的能力培養學生圖片提取信息能力三、西歐思想 呈現圖片材料與文字材料:“卡諾莎之辱”德皇亨利四世在同羅馬教皇的斗爭中失利,被教皇開除教籍,國內諸侯乘機反叛。1075年1月,年僅26歲的亨利四世帶著他的妻子和孩子,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諾莎城堡,站在滿地白雪的卡諾莎城堡的院子里。根據慣例,年輕的德皇赤足披氈站在寒冷的雪地里苦苦懇請教皇接見,并原諒他這個認了罪的人。而格里高利七世這位出身低微的手工匠的兒子,硬是讓高貴的德皇在室外整整等了三天,直到使其受盡了精神上的侮辱后才出來恩賜給這位懺悔者一個赦罪的吻,史稱“卡諾莎覲見”,又稱“卡諾莎之辱” 。 提問:“卡諾莎之辱”反映了西歐封建社會的什么現象?1、思想之基:教權至上呈現材料:材料1:英諾森三世在位期間,羅馬教皇的權勢達到了頂點。他建立了教階制度……“教皇是太陽,皇帝是月亮……皇帝要從教皇那里得到政權。”……以教皇為首的教會本身還是最大的封建主。它除了占有西歐全部土地的三分之一以外,無論何人,都還得向教會繳納其收入的十分之一,稱為“什一稅”。誰觸犯教規,教會就要革除他的教籍,他在社會上就沒有容身之地。 材料2: 提問:據材料,分析基督教在中世紀西歐的地位和表現。2、思想之變:教權衰落材料:阿維尼翁之囚公元1305年,在腓力四世的操作下,一名法國主教當上教宗,名為克雷芒五世。從此時開始,直到1370年格列高利十一世重返羅馬,宣布自己為正統的羅馬教皇,這半個多世紀的時間里,教廷不在羅馬,卻一直在一個靠近法國邊境的城市阿維尼翁,而這段時間的羅馬教宗,則被稱為“阿維尼翁之囚”提問:從卡諾莎之辱到阿維尼翁之囚,反映了什么問題?小結:材料展示:對許多人來說,中世紀就是“黑暗時代”,是楔入古羅馬和文藝復興之間的一個巨大錯誤,由于種種原因,中世紀的這種不公道的觀點持續了整整500年。無論如何,中世紀都不是一個沉睡的、可怕的時代,而是一個充滿變化的時代。 ——朱迪斯·M·本內特《歐洲中世紀史》材料展示: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上)》一書中指出:西方中古文明不是一個地區概念,而是一個文化概念,新的歐洲文明因其帶有顯著的宗教特色而被稱之為基督教文明。提問:中世紀的西歐以政治上封君封臣制度、經濟上莊園和農奴制度、思想上教權至上為主要特征,那么,與此同時的東歐社會,又是什么樣的呢? 觀察圖片,閱讀文字材料,思考問題閱讀材料,獲取信息,分析問題。閱讀阿維尼翁之囚小故事閱讀材料,真正理解西歐不只是“黑暗的中世紀”閱讀材料,理解思考東西歐文明的差異 通過圖片與文字的雙重材料引入西歐思想的基礎——教權至上,故事性材料引起學生興趣。培養學生文字與圖片提取信息能力培養學生對比分析能力,提取信息和解讀史料的能力培養學生客觀理性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對比分析的能力四、東歐文明 呈現材料:材料1:材料2:根據教材及上述材料,以拜占庭帝國和俄羅斯為例,想一想,與西歐文明相比,東歐文明有著怎樣的特點? 觀察圖片,閱讀教材,對比拜占庭文明與俄羅斯文明,綜合概括它們的共同點 培養學生閱讀文字、圖片材料,提取信息,對比、歸納、概括的能力培養學生地圖觀察能力,提升時空認知五、東四歐文明的影響 材料1:斯塔夫利阿諾斯在《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上冊)》一書中指出,西歐在中世紀發展起新的技術、新的制度、新的觀念,簡而言之,就是中古西歐形成的新文明——中古西歐文明。到了近代,這種新的文明,如早期農業文明必然戰勝部落文化一樣,遠遠勝過歐亞其他地區乃至全世界的“停滯不前”的文明,從而顯示出了它的優越性。材料2:陳志強在《盛世余暉:拜占庭文明探秘》一書中認為,拜占庭帝國曾是地中海世界最富有、最強大的國家,拜占庭文化曾輝煌了千余年,如同泥沙中的珍珠,如同黑夜中的火把,照亮了東歐和西歐地區。 張廣翔等在《拜占庭文明的特征及對世界文化的影響》一書中指出,在世界文明史上,拜占庭文明并非一個孤立的歷史和文化現象。一方面,它是西方文明的一部分,確切的說,是古希臘、羅馬文明的延續;另一方面,它又影響了近代西方文明,尤其是斯拉夫文明的形成。閱讀材料,思考中世紀東歐、西歐對后世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閱讀材料,思考東西歐文明對后世的影響 培養學生提取信息和解讀史料的能力,客觀理性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課堂小結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只有多元、多樣的世界文明各呈異彩、相映成輝,我們人類的精神家園才會永遠葳蕤繁茂,煥發萬物并育的生命力。“順道而動,天下為向”,正如世界上不存在可以以鄰為壑、獨善其身的孤島,文明的發展同樣也需要以開放與交流的精神實現共建、共存、共享,無論何種文明概莫能外,這既是事物演進的規則、規律,也是歷史前進的大道、大勢。情感升華:文明是多元的,文明的發展需要交流。 通過小結,學生真正領悟文明是多元的,文明的發展需要交流。 培養學生家國情懷。教學評價設計本課教學評價設計主要包括以下兩個:課堂上:通過教師呈現的相關圖片和文字材料,學生是否能夠流利閱讀材料,是否能夠準確獲取信息,是否能辯證分析問題,是否能夠流暢表達見解,都可以作為學生自評學科核心素養是否達到要求的判斷標準;教師在評價時,主要關注學生是否了解西歐封建社會的政治、經濟、思想的基本特征,是否能夠運用史料作為證據論證自己的觀點,是否能夠準確發現西歐封建社會的新變化,是否能準確的綜合對比拜占庭文明和俄羅斯文明進而歸納東歐文明的特點,是否能夠認識到中古歐洲文明的多元特性等等。課后:通過相關練習的完成,學生自測本課內容掌握程度,教師則可跟蹤本課教學內容落實情況。板書設計第3課 中古時期的歐洲一、西歐政治1.西歐政治之基:封君封臣制2.西歐政治之特:二元體系下的王權與教權3.政治之變:王權逐步加強二、西歐經濟:1、經濟之基:莊園與農奴制度2、經濟之變:城市興起三、西歐思想:1、思想之基:教權至上2、思想之變:教權衰落四、東歐文明:五、東西歐文明的影響丕平獻土卡諾莎之辱三.王權興以奪位 教歸于俗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