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9課 對外開放》教學設計教學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根據課型需要設置,可自行決定】“情景—探究—感悟”教學模式是一種感受性學習方式。這一模式的基本思路是教師在教學中以教材為基礎以課程標準為導向,把所講教材的內容編制成有序的知識信息,輔助多種手段,如語言文字、圖片、歷史劇等創設情境,讓學生自己走進歷史,綜合自己已有的知識觀點、看法、認識和態度、情感,最后得出結論,獲取歷史的啟迪。這樣能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學背景分析課題及教學內容分析本節課是人教社2016年部編教材八年級歷史下冊第三單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第二課的內容。本課上承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下啟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學生了解這段歷史,有助于理解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形成,因此,本課在中國現代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課的主要內容包括1980年建立深圳等4個經濟特區,成為對外開放的窗口。此后對外開放領域不斷擴大,由沿海向內地擴展,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2001年12月,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為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開辟了新途徑,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開拓了新空間。學生情況分析八年級學生活潑好動,思維敏捷,有很強的求知欲。通過學習,學生有了一定的學習能力,初步具備了在老師的指導下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說明的能力,但認識能力還不夠,對于歷史事件的理解仍帶有表面性和片面性。教學目標【根據課程標準和核心素養分析】1、知識與能力掌握深圳等經濟特區的建立及影響;了解對外開放領域的擴大及格局的形成;理解對外開放是符合我國國情,順應歷史發展潮流的正確決策。初步形成唯物史觀。2、過程與方法能夠運用地理知識理解和分析歷史事物的能力以及跨越學科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了解中國加入WTO的相關史事,得出加入WTO既面臨機遇又面臨挑戰的結論,提升歷史解釋和史料實證的意識。利用教材有關對外開放地區的地圖,理解并掌握“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的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過程,建立時空觀念。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對外開放的影響和作用,感受到對外開放則興,閉關自守則衰,理解我國繼續擴大開放的意義。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具有家國情懷。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經濟特區的建立和作用,加入WTO的意義(二)教學難點我國改革開放近30年來對外開放格局初步形成的過程及特點。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一)教學資源 歷史圖片 歷史地圖 文字材料 多媒體(二)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問題探究法、史料研習、課堂講授與教材閱讀相結合板書設計第9課 對外開放經濟特區的建立: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對外開放領域的擴大:對外開放格局:經濟特區-沿海經濟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對外開放格局特點: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1.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多媒體出示歌詞:歌詞:“一九七九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神話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跡般地聚起座座金山……”2.提出問題:①“老人”指的是誰?②“南海邊畫了一個圈”是指什么?3.引導學生回答:國家對這個“圈”采取了怎樣的特殊政策和靈活的措施? 思考歌曲中“老人”指的是誰?“南海邊畫了一個圈”指的是什?國家對這個“圈”采取了怎樣的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 通過春天來寓意改革開放的開始,對外開放對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有著重要意義,也通過這首歌曲的歌詞來引發學生思考,鍛煉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一、春的寓意-對外開放之義 出示一組深圳改革開放前后對比的照片,并結合視頻讓學生思考為何深圳會有這些變化?深圳是如何成為“一夜崛起之城”的?引導學生回答“對外開放”。 思考:什么是對外開放? 結合圖片和視頻,聯系課內外知識,學會概括及分析歷史問題能力,了解對外開放之義。二、春的呼喚-對外開放之因 (一)出示有關逃港問題、自發搞“引進外資”、體驗新干線和出訪美國的四組圖片,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會出現這些歷史事件?提示:1.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有將近100萬名內地居民冒著生命危險,由深圳逃往香港,史稱“大逃港”。在開放前的深圳,曾經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 寶安只有三件寶,蒼蠅、蚊子、沙井蠔。十屋九空逃香港,家里只剩老和小。(大逃港)2.在1979年4月中央工作會議上,鄧小平明確指出:中央沒有錢,可以給些政策,你們自己去搞,殺出一條血路來。(自發搞“引進外資”)3.1978年10月26日,鄧小平乘新干線“光-81號”超特快列車赴京都訪問。(出訪美國)4.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1979年1月底至2月初,鄧小平出訪美國。(2)出示一則材料: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中國在西方國家產業革命以后變得落后了(百度數據:1978年我國人均GDP在有數據的137個國家里排名第135位,僅領先尼泊爾和索馬里),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閉關自守。……三十幾年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行的,發展不起來。——《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64、78頁提示:引導學生思考得出對外開放的原因。 閱讀教材并結合圖片和所給材料,從國內和國際兩個方面思考對外開放的原因。國內因素:經濟落后,閉關自守教訓,改革開放的歷史決策。國際因素:經濟全球化的趨勢。 培養學生提取信息和解讀史料的能力,做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培養歸納概括能力。三、春的到來-對外開放之時 提示:1980年,中央決定在廣東、福建兩省興辦深圳、珠海、汕頭、廈門4個經濟特區。 閱讀教材,知道建立經濟特區的時間 掌握必備基礎知識,四、春的腳步-對外開之地 結合地圖,按照時間先后順序,讓學生理解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和特點。知道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過程:建立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發區-內地。理解對外開放形成的特點:全方位、多層次、全領域。落實“時空觀念”的歷史核心素養。在這部分內容中,注重學生的問題探究:“特區”“特”在哪里?為什么要在這些地方建立特區?“特區”的建立有什么作用? 閱讀教材并結合地圖,繪制對外開放格局數軸圖。 1.掌握必備基礎知識。2.建立時空概念,培養學生時空觀念歷史核心素養。五、春的碩果-對外開放之果 (一)通過展示材料,圖片和視頻,讓學生知道中國加入WTO是一場艱難的談判,重點理解加入WTO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以及加入WTO的意義。(二)對比1979-2017,中國和世界的平均經濟增長率,以及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結合圖片數據分析改革開放的意義。以史料為依據,以歷史理解為基礎,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以材料整理、對史料的解讀、追溯起源、探討因果、分析趨向、說明影響、判定地位,培養敘述歷史和形成歷史認識的能力。落實“歷史解釋”的核心素養。(三)結合視頻和材料,引導學生思考:近幾年來,我國的對外開放取得了哪些成就?聯系實際,了解新形勢下的對外開放,知道中國通過改革開放,綜合國力日益增強,國際地位提高,增強名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四)拓展提高;對比清末通商口岸和對外開放新格局,思考:當今我國的對外開放和近代中國的開放一樣嗎?為什么?(提示:從前提、目的、后果三個角度思考) 進一步深化學生對開放的理解,并從中吸取經驗和教訓,提高認識: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后,開放是國家繁榮的必由之路。對外開放是實現國家繁榮富強的根本出路。 1.結合視頻和史料分析:中國加入WTO的意義。2.思考:近幾年來,我國對外開放取得了哪些舉世矚目的成就?3.對比和分析我國現代開放和近代開放的區別。 1. 讓學生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2培養敘述歷史和形成歷史認識的能力。3. 落實“家國情懷”歷史核心素養。4.培養學生歷史比較分析的能力。課堂小結 從深圳特區到粵港澳大灣區再到雄安新區,中國正向著開放新高地邁進。從建立海南經濟特區到支持海南建設自由貿易港,中國正向世界最高開放水平邁進。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了對外開放,聆聽了“春天的故事”,我想大家收獲的不僅僅是簡單的知識,還有中華民族自強不息、不畏艱難、勇于創新的精神;中國的巨大變化和對外開放所取得的成就充分證明,實行改革開放的總方針是完全正確的,我們必須堅持改革開放這條強國之路。讓我們沐浴春風,在春天的故事里歌唱,繼往開來,開拓進取,建設一個永遠充滿生機與希望的中國。 梳理本課知識要點,感悟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和國際地位的提高,增強民族自豪感。 感悟提升認識教學反思PAGE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