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3課 土地改革》教學設計教學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根據課型需要設置,可自行決定】《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明確提出:充分體現育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發揮歷史學科的教育功能,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為宗旨,引導學生正確地考察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逐步學會全面、客觀地認識歷史問題。鼓勵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倡導教師教學方式和教學評價方式的創新,使全體學生都得到發展。教育心理學主張在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的興趣、需要、情感、體驗,要建立平等的相互依賴的師生關系,促進師生相互溝通、理解和信任,從而實現教學相長,共同進步。本節課依據我校現行的明理課堂和智慧課堂進行設計,采用目標性、自主性、開放性教學策略,整體優化課堂教學結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能力,促進學生和諧發展。教學背景分析課題及教學內容分析《土地改革》是部編版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第3課的內容。其承接上一課《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以及《抗美援朝》的史實,主要講述中央人民政府于1950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沒收了地主土地,分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耕種,建立了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底,全國大部分地區改革都已完成,農民成了土地的主人,真正獲得了解放。土地改革的完成有著重大的意義,是鞏固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的重要措施之一。土地改革的勝利不僅鞏固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也為即將進行的社會主義建設——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所以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基于學生對土地改革的陌生感較大,本課可結合鄉土資源,如從廣東本土50年代進行土地改革的情況為切口進行本課的導學,拉近學生和歷史之間的距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情況分析本教學班有51人,其中男生26人,女生25人。女生比較好學、勤奮、踏實,有良好的學習習慣;男生思維活躍,上課變現積極踴躍,常有出人意料的見解。整個班級由于是自己一手帶教的,師生間配合良好。因此,在上課時注意力集中,基本都能夠圍繞課堂教學進行學習。升上八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歷史認知能力、歷史問題的分析能力,但是土地改革這部分歷史對學生來說距離現實生活比較遙遠,相對而言還是比較陌生的,所以在學習時會比較困難。 因此,在本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適當采用圖文資料,幫助學生感知這段歷史,以激發學生學習本課的興趣。在注重啟發引導,培養學生分析、概括能力的同時,更要注重教學方法的靈活性,通過小組探究,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樂于接受,易于接受。教學目標【根據課程標準和核心素養分析】總體目標:理解土地改革運動。以解放前后廣東農村狀況為例,結合史料進行分析,了解土地改革的背景。(素養目標:歷史解釋、史料實證)。繪制時間軸并借助時間軸概述土地改革的經過。(素養目標:時空觀念)。依據相關史料探究土地改革的意義,進而理解生產關系變革促進生產力發展。(素養目標: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史料實證、家國情懷)。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土地改革的背景及開始的標志。教學難點土地改革的意義及其帶來生產關系的變革病促進生產力發展。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一)教學資源 歷史圖片 歷史地圖 文字材料 多媒體(二)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史料研習、課堂講授與教材閱讀相結合板書設計第三課 土地改革——以廣東為切口看土地改革一、追根溯苦源——探土改之因二、依法分田地——明土改經過三、翻身促生產——析土改意義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播放視頻:《廣東翠亨村農民獲得土地》引導學生通過觀看視頻思考孫中山先生故鄉農民“耕者有其田”的夢想是怎么實現的?導入本課學習。 觀看視頻,進行思考。 使用多媒體新課導學1第一篇章 追根溯苦源——探土改之因溫故知新: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時期實行了哪些土地政策?二、廣東土地改革前的土地占有情況三、土改前農村經濟存在的問題與農民訴求材料一:據調查,當年廣東農民一般要向地主繳納相當于產量50 70%的地租,有的甚至高達70 90%......。 ——沈金生《廣東省土地改革運動概述》材料二:廣東解放前,全省糧食產量最的1934年為825萬噸,至1949年竟降至723. 5萬噸。每逢災年,餓殍遍地......——沈金生《廣東省土地改革運動概述》 展示圖片,引導學生回答。教師:上述數據反映了什么現象?教師:出示探究任務一:除了少地無地,農村經濟還存在哪些問題?這些問題會引發怎樣的后果?農民會有什么訴求? 回顧中共在不同時期的不同土地政策。學生:農村存在著大量無地和少地的農民學生:嚴重地阻礙了農村生產力的發展和中國社會的發展。廣大農民受到嚴重壓迫和剝削,廣大農民迫切要求進行土地改革,獲得土地。 溫故知新以表格的形式設疑激趣,進一步說明土改前土地分配不均勻。培養學生通過分析歷史資料、小組合作概括歸納歷史信息的能力。新課導學2第二篇章 依法分田地——明土改經過一、土改依據與大致經過二、土改的基本規定與具體做法出示《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第二章 第二條 沒收地主的土地......第三章 第十條 均由鄉農民協會接收,統一地、公平合理地分配給無地少地及缺乏其他生產資斜的貧苦農民所有......第二章 第六條 保護富農所有自耕和雇人耕種的土地及其他財產,不得侵犯。 教師:Q1:當時是依據哪部法律開展土地改革的呢?Q2:根據課本,在時間軸上梳理土地改革的大致經過?教師引導學生完成表教師:《土地改革法》基本規定?教師:探究任務二:根據《土地改革法》從農民、地主、富農的角度闡述土改的具體改革方式。并概括改革的特點?分析為什么要這樣改革? 學生:閱讀課本,歸納土地改革的經過學生: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并通過“搶答”來代表小組進行回答:(1)沒收地主土地,分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耕種;(2)同時也分給地主一份,讓他們自己耕種,在勞動中改造自己(3)保存富農經濟,在政治上中立富農 教師使用“搶答”工具讓學生進行回答,激發學習動力。通過合作探究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從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新課導學3第三篇章翻身促生產——析土改意義一、對比土地改革前后土地占有情況二、探究任務三:土地改革帶來的變化材料三: 除少數民族地區外,每一個鄉村都建立了農民協會和基層政權,農會會員平均占農村總人口的35% 以上……—— 沈金生《廣東省土地改革運動概述》材料四:三、拓展延伸:土地改革的另一面 教師:出示表格,提出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材料二與材料一相比,土地占有情況發生了什么變化 說明了什么問題?教師:展示三則材料,引導學生對材料進行小組探究分析:土地改革還帶來什么變化?并提醒學生注意答題格式:闡述時請用“我認為……我的依據是材料幾……教師:提醒學生注意分點。并引導學生提煉總結:生產關系的變革推動生產力的發展。教師:引導學生一分為二、全面客觀看待歷史事件。引導學生理解改革過程中為了大多數人的利益會不可避免地產生損害到少數人利益的事。但總體上是積極 學生:思考并回答:由少數人占有大部份土地,變為平均占有土地。說明:封建土地制度徹底摧毀了,地主階級也被消滅了。學生進行小組探究,派代表闡述小組討論結果。小組1:農民翻了身,在政治上得到了徹底解放。小組2:對政權起到鞏固作用。小組3: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小組4: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學生:在課本上相應整理好筆記。在教師引導下理解:生產關系的調整與生產力之間的關系。學生:全面客觀看待土地改革,從土地改革的另一面得到啟示。 初步掌握通過表格了解歷史信息,培養學生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通過分析歷史資料、小組合作概括歸納歷史信息的能力。激發興趣,通過小組合作,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的歷史核心素養培養學生以唯物史觀看待歷史。培養學生全面客觀看待歷史問題。課堂小結 引導學生通過思維導圖回顧本課知識 動手繪制思維導圖 理清知識脈絡教學反思《土地改革》這部份歷史對學生來說距離現實生活比較遙遠,相對而言還是比較陌生的,加上城鎮學生遠離鄉土,對土地制度理解不到位。所以在學習時會比較困難。運用智慧課堂的互動功能進行教學,對于促進有效學習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以往使用傳統課堂師問生答的死板形式進行教學,學生在學習《土地改革》時興趣不大,相比之下,借助智慧互動教學,使課堂學習更具有靈動性與趣味性,能有效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并且使互動落到實處,落到動腦動嘴動筆上、再將結果進行互相探討學習,達到思維的碰撞的效果。信息技術更好地與教學相融合將是此后課堂教學設計的努力方向。注意:教學設計模板只是參考,各位參賽老師可以根據需要自行調整表格欄目設置。但不得改變表格基本結構(即必須使用表格式,便于評選和將來排版發布。敬請周知和理解)PAGE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