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3課+中古時期的歐洲+教案 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冊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3課+中古時期的歐洲+教案 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冊

資源簡介

第3課 中古時期的歐洲 教案
【課程標準】
通過了解中古時期歐洲的不同國家、民族、宗教和社會的變化,認識這一時期各區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教學目標】
唯物史觀:通過學習西歐封建社會產生原因,認識到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關系。
時空觀念:通過對地圖和材料的解讀,認識中古時期的歐洲所處的特定時空環境,抓住其特定時空背景和階段特征。
史料實證:通過對歷史圖片和歷史資料的解讀,認識西歐封建社會基本制度和西歐城市發展的情況。
歷史解釋:通過對本課教材中文獻資料所提供的效信息有運用,能夠充分認識和分析王權加強和城市興起的關系。
家國情懷:通過了解中古時期歐洲的不同國家、民族、宗教和社會的變化狀況,認識這一時期各區域文明的多元面貌。進一步理解歐洲各國、各民族共同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初步具有世界意識。
【教材分析】
第三課“中古時期的歐洲”是世界史學習的第三課,屬于世界中古史的內容,主要揭示西歐封建社會的產生、發展和一般特征,并通過與東歐的拜占庭帝國和俄羅斯的比較,說明即使在歐洲的內部,歷史的發展也存在相當大的不同,彰顯中古時期世界文明發展的多元特征。本課共有三個子目“西歐封建社會”“中古西歐的王權、城市與教會”“拜占庭與俄羅斯”,首先說明西歐封建社會的基本特征,即封君封臣制度、莊園與農奴制度,隨后說明西歐封建社會發展中所出現的新趨勢,即城市的興起和王權的加強,最后以拜占庭和俄羅斯作為補充,豐富中古時期歐洲歷史發展的總體面貌。
教材所提供導入、歷史縱橫、史料閱讀、學思之窗等欄目中,提及西歐封君封臣制度、農奴與莊園、城市興起、英國議會、拜占庭帝國疆域等內容,與課文聯系密切,對于提高學生思考分析能力與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有較大幫助。
【學情分析】
初中課本中世界關于中古時期的歐洲這一部分有詳細介紹,集中在“中古歐洲社會”。教材分別編有等級森嚴的西歐社會、西歐城市的重新興起、拜占庭帝國的滅亡三個部分,與高中課本的體系相似。但是知識層面較淺,沒有涉及西歐封建社會基本特征形成的原因與背景、王權的不斷加強、查士丁尼法典、俄羅斯的發展等內容。學生經過初中歷史的學習,大致了解封君封臣制度的基本內容、西歐城市興起與發展、拜占庭帝國興亡等內容,需要加深對制度形成原因與影響、城市與王權、編纂法典等內容的學習。在講授過程中,需注意對地圖、課文、史料的選擇與應用。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封君封臣制度、莊園與農奴制度、城市和王權的關系、《羅馬民法大全》的編訂、俄羅斯的崛起。
難點:封君封臣制度、莊園與農奴制度、城市和王權的關系。
【教學過程設計】
【課程導入】
(給出圖片)
同學們在上課之前,我們先來看一幅圖片。這幅圖上的建筑就是世界第一大教堂——圣彼得大教堂,它位于今天意大利的羅馬。圣彼得大教堂是羅馬基督教的中心教堂,也是梵蒂岡羅馬教皇的教廷。它的名稱來自于耶穌十二門徒之首——圣彼得,彼得的意思是磐石,意味著圣彼得大教堂將成為教會的基石。我們常說歷史藏在建筑里,它作為中古時期歐洲的典型建筑,可以被看作中古歐洲有形的文化,可謂見證了歐洲千年的歷史,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了解學習中古時期的歐洲。
【新課講授】
第一部分·西歐封建社會
(給出地圖)
這是2世紀初的羅馬,這時的羅馬社會安定,經濟發展,疆域遼闊,還處于空前繁榮的時期。
(給出圖片)
而在3世紀以后,羅馬龐大的官僚體系和職業軍隊使得國家和人民的負擔越來越重,綿長的邊境線也帶來了巨大的邊境壓力。在這情況之下,在4世紀末,羅馬帝國分裂成為了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大家可以從地圖上看到左邊黃色區域是西羅馬帝國,右邊綠色區域是東羅馬帝國。
(給出圖片)
其實早在2世紀,羅馬人和北邊的日耳曼人就有過沖突。3世紀以后,羅馬帝國國力衰微,日耳曼人逐漸滲入,到了5世紀后期,日耳曼人最終消滅了西羅馬帝國,在西歐建立起一系列的王國,例如西哥特王國和法蘭克王國等等,從此歐洲就進入了封建社會,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中古時期”,也被稱作是“中世紀”。
(給出材料)
材料:中世紀(Middle Ages)從公元5世紀持續到公元15世紀,是歐洲歷史三大傳統劃分的一個中間時期。中世紀始于西羅馬帝國滅亡(公元476年),最終融入文藝復興和探索時代(地理大發現)中。 ——斯蒂文《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從這段材料中,我們可以看出中世紀的時間是5-15世紀,開始于西羅馬帝國的滅亡,結束于文藝復興和地理大發現。
封君封臣制度
老師問:課本第一段很明確的告訴我們,西歐封建社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
學生答:封君封臣制度、莊園與農奴制度。
沒錯,我們就先來了解一下封君封臣制度。原先在日耳曼人進入西羅馬帝國之后,不斷奪取羅馬人的土地,并把大片的土地分給自己的新兵和親信,還有部分自由的日耳曼農民。這其實為后來的封君封臣制度奠定了基礎。
我們課本第十五頁第二段提出:封君封臣制度是社會動蕩和自然經濟的產物。老師要解釋一下,自然經濟生產力有限,封建主無法利用全部土地,所以有剩余土地可以分給封臣,而社會動蕩指的是,當時戰爭頻繁,自由民不斷破產,這就不利于社會穩定。
(給出圖片)
在這背景之下國王為了保證兵源、進行戰爭,就將自己的土地分封給大封建主,要求他們按照土地規模提供相應數量的兵員。大封建主們也大致按照這一模式,把土地分給自己的屬下,屬下繼續分封,直到騎士。授予土地者,被稱為封君,接受土地者被稱為封臣。封君給封臣土地和保護,封臣則給封君服兵役和錢財,發誓效忠于封君。這就是封君封臣制度的內容。
封君封臣制度又具有怎樣的特點呢?我們先來閱讀幾則材料。
(給出材料)
材料一:地方領主為其家族和親兵提供土地作為給養…封臣必須效忠封君,主要義務是服兵役。——課本p15(雙向權利與義務)
材料二:“我的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 ——馬克垚《西歐封建經濟形態研究》(等級森嚴、層級獨立)
材料三:封君封臣制度的建立需要履行一套特定的儀式。9世紀封臣的效忠誓詞如下:我....效忠我的主人,愛其所愛,仇其所仇。主人凡踐履協約,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于我,賜我以應得,則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必將以他的意志為準則,絕無違背。——[美]約翰。巴克勒等著,霍文利等譯《西方社會史》上卷(契約意識)
請多位同學回答,不斷補充修正,得出答案。
特點:雙向權利義務;等級森嚴,層級間相對獨立;契約意識。
經過同學們的回答,大家已經得出了比較正確的答案。
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分析這幾段材料的含義。第一段封君對封臣有權力和義務,封臣對封君也有權利和義務,這說明封君封臣制度的第一個特點就是雙向的權力與義務。第二段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就像小封建主不是國王的封臣,只是大封建主的封臣一樣,這說明西歐社會等級森嚴,各層級之間具有相對獨立性,這也是封君封臣制度的第二個特點。第三段是封臣在向封君效忠時,會有一套特定的儀式,經此儀式,雙方達成雙向的協定,也就是契約,這就說明封君封臣制度的第三個特點,具有契約意識。
(給出材料和圖片)
材料一:國王、皇帝或教會等理論上的所有者往往不能對其領土實行有效管轄 ,而直接行使管轄權的當地貴族又具有相當大的獨立性, 這就很容易引起國王與族 、王國政府與地方諸侯之間,以及貴族、諸侯之間爭奪權力的斗爭。 ——許二斌《中世紀歐洲戰爭起因類型計量分析》
(5世紀后期的西歐)
老師問:同學們結合課本和老師給出的材料,分析西歐封君封臣制度的影響是什么?
多位同學回答不斷完善補充,得出答案。
積極影響:國王或皇帝是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通過封君封臣制度與各級封建主聯系起來,成為西歐社會的統治階級。消極影響:封建主作為領主,在各自的領地內獨立行使權力,政治上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據局面。
沒錯,同學們已經大致上得出了準確的答案。統治階級通過土地聯合起來,有利于更有效地管理和統治,有利于維護西歐社會的穩定。而消極方面,“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國王可能會是一塊土地名義上的主人,但真正實行管理和經營的、握有實權的卻是當地的貴族,這就會引起國王與貴族之間的矛盾;而一個下級封建主很有可能因為想要獲得更多的土地就與多個土地授予者,也就是上級封建主結成契約,這些上級封建主之間發生矛盾的時候,就會很考驗這個下級封建主的忠誠,該向誰效忠呢?這也會引起矛盾。最終就造成各層級之間矛盾不斷、地方分裂割據的局面。
莊園與農奴制度
封君分封土地時,大多會將土地上的農民連同土地一起授予他的封臣,這些土地之上逐漸就形成莊園,西歐時期最主要的經濟形式就是莊園經濟。莊園內是怎樣運行和發展的呢?我們接下來就來了解莊園與農奴制度。
莊園是西歐社會基本的農業經濟組織,在9世紀時逐漸流行起來,到11世紀時已經遍布歐洲各地。我們來看一下當時莊園的情景。(給出圖片)
大家應該可以看出在莊園內占地面積最大的部分是什么呢?
學生答:耕地。
沒錯,莊園內最多的就是耕地,這些耕地之間存在著很多的不同,大家仔細看圖片,可以看出這些土地分為春耕地、秋耕地、休耕地。這些耕地是成條狀分布的。而按照經營的人來看,又分為領主自營地、農民份地、農奴份地。
為了比較方便的了解不同耕地的特點,大家閱讀課本第十六頁的課文,將表格填寫完整。
土地類型 經營者 權力及義務
領主自營地 封建主 土地;經營領主自營地;主持莊園法庭。
自由民份地 自由民 繳納地租,服勞役;在法律上自由
農奴份地 農奴 為領主耕種土地;繳納地租,服勞役;在法律上不自由
我們可以看出,莊園內領主為農奴和農民提供可耕種的土地,經營他自己的自營地,并主持莊園法庭維護莊園秩序。而自由民在法律上自由,但是要向領主繳納地租和服勞役;農奴更為凄慘一些,在法律上不自由,是領主的所有物,被禁錮在土地上,不僅要為領主服勞役、繳納地租,還要為領主自營地耕種。
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農奴在莊園內的地位是比較低的。我們再來通過一則材料來深度了解一下農奴的地位。(給出材料)
材料一:在現代意義上,農奴無疑是不自由的,首先,他不能擅自離開土地,他們被迫定期給領主干活而毫無報酬,他們還得忍受數不清的侮辱性的賦稅,服從領主法庭的判決。但他們分到的土地不能加以剝奪,農業改良時獲益。……實際上義務固定,處境比奴隸好得多,很少完全聽憑領主隨意打發……”——羅伯特·E.勒納等著,王覺非等譯《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與古代的奴隸身份相比,農奴的地位稍為高些。農奴的日常生活要遵守村社的習慣,他在村社有發言權。——布萊恩·蒂爾尼《西歐中世紀史》
材料中的關鍵詞有“不自由”“被迫”“侮辱性的賦稅”“服從判決”,從這些詞中我們可以看出農奴是在法律、經濟等發面都受到壓迫和剝削的,在莊園中地位低下。可是這兩段材料還涉及到了另一種人——奴隸,大家閱讀材料之后指出奴隸和農奴的區別在哪呢?這說明了什么?
同學回答。
同學們回答得不錯。老師再補充一下。首先,奴隸和農奴的地位不同,農奴的地位要比奴隸高一些,他們已經可以發表自己的意見,有發言權,而且他們在農奴份地耕種的收益在繳納地租之后的剩余是歸他們自己所有的,可以有自己的私有財產,還是有一定的自由的。其實這就發映出當時的經濟已經由奴隸制經濟轉變為封建經濟,生產關系是進步的。為什么說生產關系進步?是因為從奴隸到農奴,他們可以有自己的收益,生產積極性是提高的,這就說明生產關系是進步的。
農奴、自由民、領主一起生活在莊園中,就不可避免地會產生矛盾,那他們通過什么樣的方式來解決這些矛盾呢?
學生回答:莊園法庭。
沒錯,莊園內的沖突是通過莊園法庭來解決的。(給出圖片)
莊園法庭一般由領主或者領主的管家主持,來解決各種案件,又是比較富裕的農奴還可以在莊園法庭中擔任陪審員。
除了耕地和莊園法庭之外,大家再看莊園的圖片,莊園內還有什么設施呢?
同學回答:磨坊、面包房、教堂、菜園、牲畜園、堡壘。
沒錯,磨坊、面包房、菜園、牲畜園還有耕地這是可以滿足莊園內人員的生產的,而堡壘和農民房是可以提供住所,教堂可以保證莊園內人員的精神信仰。所以一個莊園既可以滿足生產生活需要、還可以滿足精神需要,我們就可以知道,莊園的一個顯著特點——自給自足。一切都可以滿足,就不再需要向外尋求物資等等。
總結
在第一部分,我們學習了西歐封建社會的兩大基本特征:封君封臣制度和莊園農奴制度。
封君封臣制度是社會動蕩和自然經濟的產物、內容是逢君封臣之間相互的權利與義務、突出特點是以土地為紐帶、影響分為兩方面:維護穩定和造成割據。莊園與農奴制度分為莊園制和農奴制,莊園的耕地、莊園法庭、莊園內不同成分的權利與義務、莊園自給自足的特點都需要大家進行記憶和理解。
第二部分·中古西歐的王權、城市與教會
通過第一節的學習,我們知道西歐的政治制度是封君封臣制度,它的存在使得西歐社會存在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據局面,在地方封臣有著很強大的勢力,掌握一切大權,這種情況之下王權就顯得衰微。
但是大家想一想,國家名義上的最高領導人是各大領主嗎?很顯然不是,不管封臣有多強大的勢力,多穩固的地位,國家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都是國王。所以,國王如果具有強大的實力并且堅決行動,封臣還是必須要服從國王命令的。
大家閱讀課本第16頁的內容,就可以知道,到了中世紀的中后期,西歐社會已經從早期頻繁的戰亂創傷中恢復過來,國王的權力在穩定的社會環境中開始增強了。不過不同國家王權增強的方式有所不同。
(給出表格)
國家 時間 方式
英國 15世紀晚期 諾曼征服
法國 15世紀晚期 通婚、征服
英國是通過諾曼征服,國王威廉一世時開始沒收反抗的盎格魯薩克遜貴族土地,分封給隨他而來的法國封建主。在征服過程中陸續分封土地,因此封臣的土地分散在全國各地,很難形成強大的割據勢力。國王本人則擁有全國最多的地產,對封建主具有優勢。1086 年時的土地財產調查進一步強化了國王的權威,司法權也一直掌握在國王手中。這樣,英國從諾曼征服后就形成了相對強大的王權,此后又經過多位國王的改革,英格蘭最終完成了統一。
最初的法國國王勢力非常小,僅有巴黎到奧爾良的狹長地帶(給地圖),號稱“法蘭西島”。但歷代國王持續不斷地擴大王室領地,強化國王權威,而且王權獲得城市不同程度的支持,因此12- 13 世紀王室領地持續擴大。英法百年戰爭后,法蘭西的統一基本完成。
(給出圖片)
大家看課本第17頁的圖片,它示意中古西歐社會的三種人:騎士、農民還有教士。基督教會在中古西歐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經濟上,教會擁有大量莊園和廣袤土地,可以向信徒征收什一稅,就是將一年收入的十分之一捐給上帝;而在政治上,基督教有最大的有組織的力量,形成了從教皇到各級神職人員的等級制度;在思想上就更加有影響力,整個西歐社會的居民幾乎都是基督教徒,教會控制著他們的精神生活,宗教戒律嚴重束縛了人性發展。
但是基督教也并不是一文不值,只有壞的影響的。(給出材料)
材料一:蠻族用戰火銷毀古羅馬最后殘跡的時候,基督教在西羅馬滅亡之后的西歐大混亂中充當了秩序的代表,在無政府狀態中行使了政府的職能。如維修公共建筑,開鑿新運河,保障供水,移民荒地,給窮人發放糧食,安置和救濟災民。——《論基督教的崛起對西歐社會的影響》
材料二:在大學的發展過程中,教會的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說功不可沒,正是由于教會的大力扶持,大學才得以逐漸羽毛豐滿,形成規模。雖然大學后來回過頭反對教會,但它的根基還是深深扎在基督教文化里,這是毋庸置疑的。——《基督教與西方文化》
從材料一可以看出,基督教會在無政府的狀態中是起到了促進社會穩定的職能的;材料二中指出教會創辦了許多大學,像巴黎大學最一開始就是教會學校,基督教文化確實對大學教育提供了養分,基督教推動了教育的發展。
(給出圖片和材料)
材料:“教皇權力好比太陽,國王權力猶如月亮,它的光是向太陽借的”——教皇英諾森三世
我們再來看這張圖片,這是教皇在為繼位的國王加冕,在當時的社會中,國王是世俗的君主掌握大權,可他在加冕時卻需要教皇的支持和同意。而教皇也宣稱“月亮的光是向太陽借的”,就是說國王的權力都是教皇給的。其實教會和國王之間是存在相互依存的關系的,雙方相互支持管理國家,可隨著時間的推移,國王與教皇、王權與教權之間的矛盾就日益加深。我們來看一則故事。
(給出材料)
材料:1077年1月,德皇亨利四世冒著風雪嚴寒,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諾莎城堡向教皇"懺悔罪過",三天三夜后,教皇才給予亨利四世一個額頭吻表示原諒,而這位教皇出身于皮鞋手工制作之家,這就是"卡諾莎之辱"。此后,"卡諾莎之辱"在西方世界成為屈辱投降的代名詞。
從這段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教會與國王之間不僅僅只存在依存關系,矛盾也難以掩藏,他們之間也存在著抗爭關系。
國王在教皇與教會的壓制之下,不斷想要加強王權,而為了與教會進行抗爭,贏取比較多的支持力量,國王就召開議會,和封建主、城市代表等人開會協商,希望能爭取封建主的同意以增加稅收,支持他進行強化王權擴大領地的行動。大家可以閱讀課本第17頁“歷史縱橫”,了解英國議會的起源。這段材料指出英國議會起源于貴族的反抗,還簽訂了限制國王權力的《大憲章》,但其實議會和三級會議并不能真正限制王權,而是國王與教俗封建主、城市市民等尋求合作以統治國家的平臺。就比如英國議會是因國王約翰胡作非為,大封建主孟弗爾為尋求其他封建主、騎士和市民的支持而召開的;法國三級會議是腓力四世為與教皇斗爭,爭取法國上下支持而召開的。議會的產生擴大了王權統治的基礎,近代的代表議會制也與中古時期議會代表的產生有直接關系。到近代,議會作為民意代表組成的機關,成為限制王權的重要機構。
了解完議會之后,大家應該注意到我們剛才講到的內容中出現了一個新的階層——市民。商討國家大事的議會中有市民代表,這就與城市的興起有很大的關系。接下來我們來了解一下中古時期西歐城市的興起。
大家閱讀課本,再結合我們以前學習的內容,可以知道城市在很早就誕生了,就像在希臘羅馬時代就有許多城市。不過發展到了中世紀時期,城市只有很少幸存。后來西歐社會逐漸穩定下來,不再有頻繁的戰爭,經濟得以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發展起來之后,出現了許多的剩余產品,為工商業的出現發展奠定了基礎,之后耕地面積不斷增加,風力、水力和蓄力得到比較有效的利用,促進工商業的繁榮,這都為城市的廣泛出現奠定了基礎。
城市誕生在封建主的土地上,居民就是從事手工業和商業的那些人。封建主對待這些居民是以對待農奴的辦法來管理,有時還會用領主的身份干涉城市居民的經濟活動,這給工商業者帶來了困擾。
(給出材料)
材料:商人們強烈希望能夠擁有更適合商業人士的特權:免付一些費用、行動上的自由、免費過路(過橋和“過堡”)、擁有城鎮財產而無須履行封建主的職責,以及自治的自由。到12世紀時,這些規矩被寫進“自由特許令”里,或稱“城市特許令”。每一個城市特許令都造就了一個“市自治體”。市自治體有自己的政府、法庭、稅務機構和關口。英王亨利一世(1100—1135在位)賜予紐卡斯爾市民的特權頒布的特許令成為后世城市特許令的模本。——本內特《歐洲中世紀史》
大家閱讀這則材料,再結合教材21頁英王亨利二世給林肯城之特許狀,可以看出城市居民是在爭取自治權,他們一般會通過金錢贖買和暴力抗爭的方式來獲取自治權,希望獲得“更適合商業人士的特權”。通過爭取,這些城市會獲得一定的自治權力。
中世紀的城市被稱為是封建沙海中的綠洲,是因為它經過爭取之后獲得了自治權。(斯塔夫里阿諾斯說:“在人口和貿易量方面,中世紀西歐的城市同中國、印度或中東的曾使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但由于擁有日益增長的自治權和政治力量,它們顯得十分獨特。)這讓它與東方的城市相比顯得獨特。
城市獲得自治權對西歐社會有很大的影響,大家閱讀材料,指出城市自治對西歐社會的影響具體是什么?(給出材料)
材料一:鄉村意味著“隔絕和分散”,而城市“表明了人口、生產工具、資本、享受和需求的集中”……在西歐城市重新興起和工商業迅速發展的過程中,市民階層形成了,商人和銀行家作為市民階層的上層,發展為早期的資產階級。——《世界中古史》
材料二:市民反對封建割據,反對領主特權,支持國家統一和王權強化。而建立新城市符合國王們削弱諸侯勢力的政治考慮,因而國王成為城市的長期盟友。國家出現了不與封土相聯系的官吏;市民階級開始參與政治。——《世界中古史》
材料三:城市的興起和繁榮,產生了市民日常需要的世俗文化和世俗教育,文化教育不再為教士所壟斷,大學的興起被認為是歐洲中世紀教育“最美好的花朵”。12世紀,西歐的教育與學術出現了新的氣象,沖擊著傳統的教權主義、普世主義與禁欲主義的束縛,為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興起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世界中古史》
多位同學回答,補充完善。
同學們回答得很正確,我們一起來總結一下。材料一說明城市自治促進工商業經濟發展,市民階層形成,推動資本主義產生發展;材料二說明促使城市與王權結盟,有利于王權強化;材料三說明城市興起打破了教會對文化教育的壟斷;促使大學興起,為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創造條件。
總結
第二部分我們學習了西歐王權加強、城市興起、基督教基本情況。中世紀時總的社會環境比較穩定,工商業不斷發展,促進城市興起。王權在加強過程中與城市市民建立了聯盟,不斷相互促進。基督教對中世紀的西歐影響巨大,在政治經濟思想等各個方面都有深遠影響。
經過對西歐封建社會的學習,我們知道封建的中世紀并非是“一片黑暗”,雖然莊園經濟、農奴制度、基督教會控制等較為消極的方面存在,但是在黑暗之下也有“城市自治、大學的出現”等這樣黎明的曙光存在,我們不能以割裂的眼光看待歷史發展,注意前后聯系。
本節課最開始我們講到羅馬帝國分裂、西羅馬帝國的滅亡。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后,西歐社會進入封建時代。那么東邊的東羅馬帝國又是怎樣的情況呢?我們一起來學本節課的第三部分——拜占庭與俄羅斯。
第三部分·拜占庭與俄羅斯
一、拜占庭
(給出地圖)
在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后,東羅馬帝國繼續發展。因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為古希臘殖民城邦拜占庭舊址,又稱拜占庭帝國。帝國境內工商業發達,都城君士坦丁堡是當時歐洲最大最重要的城市,成為溝通東西方的橋梁。6世紀查士丁尼在位時,拜占庭一度擴張,先后占領北非和意大利等地。拜占庭的連年征服戰爭嚴重消耗了自身的資源。6世紀中期之后,由于游牧部族的沖擊和內部矛盾,拜占庭帝國陷人混亂。7世紀中后期,帝國喪失了從敘利亞到北非的大片土地,僅保有小亞細亞和巴爾干半島等地區。此后帝國一度復興,但再也未能恢復鼎盛時期的疆域。奧斯曼土耳其興起后,逐步蠶食小亞細亞和巴爾干地區。1453年,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被攻陷,帝國滅亡
拜占庭帝國不僅在疆域上有過輝煌,長期統一。在法律方面,也有輝煌的成就。查士丁尼在位期間,不僅將疆域擴張,而且還編纂法典。
(給出圖片)
公元526年2月13日,查士丁尼大帝頒布一項敕令,任命特里布尼厄斯組織一個由10名法學家組成的委員會,主席由“圣宮廷”的前司法長官約翰擔任。委員會有權力用現存的所有資料,并可加以增刪、修訂,隨后把這些敕令分別標上發布皇帝的名號,以及施行的對象與日期,再按內容分類,按時間先后排列。這部《敕法匯集》在公元529年頒布施行,也就是著名的《查士丁尼法典》。
《查士丁尼法典》剔除了法律中的矛盾和過時內容,使羅馬法成為系統、完整的法律體系;它與同時或稍后編纂的《法學匯纂》《法理概要》 《新法典》合稱《羅馬民法大全》。這是古代世界最系統、完整的法律體系。鞏固了帝國統治,對后世法律制定影響深遠。
“史料閱讀”中的材料講的是《法理概要》中對公民法和萬民法的定義。我們來對比公民法和萬民法。
公民法 萬民法
時間 從羅馬建國到公元前3世紀中葉 從共和國到帝國的過程中
適用范圍 羅馬公民 羅馬境內各族人民
形式 注重形式、缺乏靈活 簡潔靈活、實用有效
結果 萬民法逐步取代公民法,成為鞏固羅馬統治的重要工具
通過表格,我們可以看出從公民法到萬民法,羅馬法律有了很大的發展,適用于更多的群眾。
二、俄羅斯
(給出地圖)
俄羅斯最早的國家是9世紀建立的基輔羅斯,由北方的瓦蘭吉亞人與正處于從原始社會向階級社會過渡的斯拉夫人結合建立而成,國家制度和宗教信仰深受拜占庭影響。13世紀,蒙古人利用羅斯國家的分裂征服了東歐廣大地區,并且向被征服地區征收賦稅。蒙古人的統治激起了斯拉夫人的反抗,莫斯科公國歷代大公勵精圖治,在反抗蒙古的斗爭中逐漸擴展勢力。莫斯科公國先利用蒙古人的支持消滅反對勢力,在積累了足夠力量后,利用金帳汗國的內訌和衰落向蒙古統治者發起直接挑戰。1378年,莫斯科公國首次贏得勝利,兩年后在庫里科沃會戰中取得決定性勝利。此后蒙古雖然恢復了對莫斯科公國的統治,但已經無力阻止莫斯科公國的擴張。伊凡三世統治時期,莫斯科公國吞并了其最強大的對手諾夫哥羅德,并消滅了另一對手特維爾。1480年,蒙古聯合立陶宛進攻莫斯科公國未果,被迫撤退,莫斯科公國贏得完全獨立。與此同時,莫斯科公國成為整個羅斯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宗教中心,國家機構日益完善。1547年, 伊凡四世正式加冕為沙皇,莫斯科公國變成沙皇俄國。此后,俄羅斯持續擴張,先后吞并中亞、西伯利亞等地區,形成范圍廣大的俄羅斯帝國。
伊凡四世在位時進行了嚴厲的改革和擴張,他被稱為“伊凡雷帝”“恐怖的伊凡”,他爆烈易怒的性格與他從小的經歷有關,伊凡四世三歲即位,母親暫時攝政,卻苦于大貴族們的橫暴。當時各集團激烈爭權、傾軋和謀殺,對伊凡四世性格的形成及其活動產生了深刻影響,自幼即養成意志堅強和冷酷無情的性格,激動,殘忍。第二張圖片就是他在暴怒的狀態下失手殺死了他的繼承人。
伊凡四世的改革主要集中在政治改革,他實行“特轄制”,把全國劃分為特轄區和普通區。特轄區包括工商業發達的城市、中部和南部的富庶地區,以及軍事戰略要地,主要是俄國心臟地帶的領土,由國君直轄。特轄區的土地被分封給小貴族。他們組成“特轄軍團”,成為國君與大貴族斗爭的得力工具。普通區,主要為邊遠落后地區,歸貴族領主管理。經過伊凡四世的改革,大貴族的勢力遭到沉重打擊。伊凡四世也因其嚴厲的手段,被稱為“伊凡雷帝”。
另外他還頒布新法典,改組中央機關(沙皇擁有了最高決策權,不再受縉紳會議制約),鎮壓大貴族,鞏固和強化中央集權。
·總結
第三部分我們學習了拜占庭和俄羅斯,拜占庭穩固統一,編纂了著名的《查士丁尼法典》。俄羅斯帝國是經過了長時間的戰爭才逐漸形成的,疆域遼闊,伊凡四世的改革促進了俄羅斯的封建化進程。
【板書設計】
【課后反思】
初中時期同學們對此課內容中的城市、封君封臣制度、查士丁尼法典有較多接觸和了解,講解起來比較輕松,重點要講解的是西歐進入封建社會的深層原因;城市、王權、基督教之間的關系;拜占庭和俄羅斯帝國的發展等內容,注意課后練習。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桐庐县| 南城县| 定边县| 含山县| 高邑县| 滁州市| 新化县| 潮安县| 四川省| 丰台区| 武邑县| 娱乐| 桦甸市| 榆中县| 乌兰察布市| 鄯善县| 大方县| 肇州县| 肇庆市| 即墨市| 泰宁县| 芦山县| 临夏市| 清水河县| 凤台县| 栾川县| 砚山县| 凤山县| 泌阳县| 太湖县| 江华| 凤翔县| 大渡口区| 锦州市| 罗平县| 牙克石市| 仙游县| 汝阳县| 华安县| 逊克县| 扶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