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課 古代世界的帝國與文明的交流 教案【課程標準】認識古代各大帝國的區域性影響和不同文明之間的早期聯系。【教學目標】唯物史觀:通過學習各大帝國之間的相互影響,認識到聯系的規律。時空觀念:通過對地圖和材料的解讀,認識古代世界的奴隸制帝國所處的特定時空環境,抓住其特定時空背景和階段特征。史料實證:通過對歷史圖片和歷史資料的解讀,認識各奴隸制帝國發展的不同特點。歷史解釋:通過對本課教材中文獻資料所提供的效信息有運用,能夠認識分析各大帝國的不同特點及其形成的不同背景條件。家國情懷:通過對秦漢與羅馬帝國的交往的學習,理性理解人類歷史中文明交流。【教材分析】第二課“古代世界的帝國與文明的交流”是世界史學習的第二課,屬于世界上古史的內容,主要揭示農業文明擴張的潛能,說明古代帝國的建立是農耕文明擴張的表現,促進了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本課共有三個子目“古代文明的擴展”“古代世界的帝國”“文明的交流”,農業文明的擴張潛能是前提,帝國的建立是擴張的表現,文明的交流是農業文明和帝國擴張的結果。教材所提供導入、歷史縱橫、史料閱讀、學思之窗等欄目中,提及農耕文明的優勢、亞述帝國的騎兵、關于古希臘殖民擴張、波斯帝國等內容,與課文聯系密切,對于提高學生思考分析能力與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有較大幫助。【學情分析】初中課本中世界關于古代世界的帝國與文明的交流這一部分的詳細介紹集中在第三單元“古代文明的傳播與發展”。教材分別編有古代世界的戰爭與征服、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古代科技與思想文化三個課時,較為詳細地介紹了各大帝國之間戰爭、東西方文化的交流、文化成就,但是沒有涉及農耕文明擴展的潛能和各大帝國的形成過程與具體制度。學生經過初中歷史的學習,大致了解希波戰爭、亞歷山大東征、諸位思想家哲學家、文明成就等內容,需要加深對帝國擴張的前提、波斯帝國、羅馬帝國的學習。在講授過程中,需注意對地圖、課文、史料的選擇與應用。【教學重點和難點】重點:認識各大帝國的區域性影響和不同文明之間的早期聯系。難點:認識各大帝國的區域性影響和不同文明之間的早期聯系。【教學過程設計】【課程導入】(給出圖片)大家首先來閱讀課本第八頁的課程導入,告訴老師這張圖片展現的是什么情景?學生答:公元前333年伊蘇斯戰役的情景。沒錯,大家閱讀材料之后,都知道這幅畫描繪的是古代兩大帝國:馬其頓帝國與波斯帝國之間在公元前333年發生的戰役,這場戰役是兩大帝國之間的決戰,最終是亞歷山大獲得了勝利。在此之后,馬其頓帝國在亞歷山大的領導下所向披靡,建立起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帝國,并傳播了自己的文化。那么亞歷山大進行征服的具體過程是怎樣的?他得以獲得勝利的條件是什么?又是怎樣傳播文化的?我們帶著這些問題一起進入今天的學習——古代世界的帝國與文明的交流。大家看到本課標題的時候,應該就知道本課要介紹的是各大帝國基本概況和他們之間文明的交流。但是在上節課我們了解到各大文明之間是缺少聯系的,為何公元前20世紀到公元前6、7世紀的各個奴隸制國家后來會逐漸發展成為大帝國呢?它們擴展的前提是什么?我們來學習第一部分——古代文明的擴展。第一部分·古代文明的擴展(給出“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圖”地圖)大家應該還記得上節課我們講人類早期文明,最初的文明由于各種原因分別出現在中國的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南亞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西亞的兩河流域、北非的尼羅河流域以及巴爾干半島南部。這些文明中其中只有巴爾干半島南部的古希臘文明屬于海洋文明,而剩下的四大文明都是農耕文明。這些文明呈現出多元的特點,相互之間的聯系還不是很密切,甚至可以說是極為缺少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聯系雖然缺少,但各大文明之間并不是完全孤立的,人類社會從來就不是完全孤立地,這從農業與畜牧業在全球的傳播就可見一斑。(給出課本p8課文、“學習聚焦”,“思考點”)大家閱讀課本第一自然段,再結合上節課我們對農耕文明的講解,思考總結哪些因素使得古代世界農耕文明的范圍和影響不斷擴大?學生答:農耕文明區比較發達的社會分工、相對較高的農業生產勞動率、復雜的社會組織和管理系統。沒錯,同學們已經在課文中找到答案了,我們回想一下上節課我們學習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王國的時候,這些在農耕文明區建立的國家確實是社會分工明確,有各自的官僚系統、各自的信仰、還有比較明確的社會階層,這些因素促使這些農耕國家可以向外擴張,使他們具備了穩步擴大范圍和影響的潛能。這就是農耕文明的優勢所在,也是農業文明擴展的前提。(給出“古埃及”“古巴比倫”“亞述”地圖)我們來看這些農業文明擴展的具體實例。老師給出了三張地圖,分別是埃及新王國、古巴比倫王國、亞述古國的地圖。我們通過這三張地圖,再結合課文內容,可以看出:1、公元前3千年時,古埃及的疆域主要集中在尼羅河下游一小片區域,到了公元前十五世紀時,埃及新王國勢力已經到達兩河流域,敘利亞和巴基斯坦都在他的疆域內。2、公元前十八世紀時古巴比倫王國的勢力范圍只在兩河流域一小片區域,到了公元前九世紀時,古巴比倫王國首次實現了兩河流域的統一,擴展到地中海的東岸,囊括了如今的以色列地區。3、公元前八世紀的亞述王國不僅統一了兩河流域和小亞細亞的一部分,甚至一度征服埃及。大家可以從課本上對于“亞述騎兵”的介紹大致了解一下亞述古國,它有著非常強大的多兵種部隊。從這三個王國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農耕文明比較強大的擴張能力。(給出“古希臘人在地中海和黑海地區的殖民示意圖”地圖)與前面的農耕文明的擴展方式不同,大家可以從這張古希臘人殖民示意圖和課文總結出古希臘的擴張方式是什么嗎?學生答:移民的方式。沒錯,古希臘人受海洋影響深遠,工商業發達、多優良港口,擁有出色的組織能力、先進的航海技術和武器,憑借這些因素,他們不斷向地中海和黑海周邊地區進行殖民,在200年左右的時間內,他們在東起黑海東岸、西到西班牙的廣大地區建立了數量眾多的城邦國家。(給出課本p9“學思之窗”)材料:我們居住的位于費西斯河(黑海最東部的一條河)與赫丘利柱石( 直布羅陀海峽兩邊聳立的海岬)之間的區域只是大地的一小部分,我們沿著大海生活,就像螞蟻或青蛙圍繞著一個池塘.....—[古希臘]柏拉圖著,王曉朝譯《柏拉圖全集》第1卷這是柏拉圖關于古希臘人居住范圍和特點的描繪,結合示意圖,大家想一想古希臘人殖民擴張有什么特點?老師給一個提示:大家對比前面講的各個王國。學生答:古希臘人沒有形成統一的帝國。非常好。前面的埃及和巴比倫在征服一個地區之后,都會直接把它變為本國的統治地,而古希臘人進行殖民之后,建立的這些殖民地一般位于沿海地區,后來大多發展為獨立的城邦,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大多照搬母邦。但與古代帝國的擴張方式不同,希臘的殖民地走的是獨立發展路線,政治上是獨立的,母邦一般無權干涉。殖民擴大了希臘人活動的范圍,使希臘人接觸到西亞、埃及和更廣大的地區,對希臘經濟和社會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沒有形成統一的帝國,這與海洋文明的特點有緊密的聯系。總結我們分別學習了農耕文明和海洋文明的擴張方式,大家一起來將表格填寫完整。文明 擴張優勢 擴張表現 擴張影響農耕文明 1、較發達的社會分工2、較高的勞動生產率3、復雜的社會組織和管理系統 1、埃及新王國勢力已經到達兩河流域2、古巴比倫王國擴展到地中海的東岸;亞述王國一度征服埃及 不同文明區相互連接,是奴隸制大帝國興起的重要條件。海洋文明 1、工商業較發達 2、多優良港口 3、航海技術和武器先進 1、在東起黑海東岸、西到西班牙建立了數量眾多的城邦國家通過表格,我們又復習了一遍農耕文明與海洋文明的擴張,但是前面我們沒有講到文明擴張的影響,不過大家可以聯想一下,各個文明都不斷擴張,在有限的土地內總會“相遇”,相遇之后為了維護自己一方的利益,雙方就會不可避免地發生沖突,就這樣強大的一方會吞并或者蠶食弱的一方,強大的統治范圍就會越來越遼闊,越來越遼闊,最終形成一個大帝國。我們將統治范圍比較廣大的國家稱為帝國。那么世界上最早都出現了哪些帝國呢?我們來學習第二部分——古代世界的帝國。第二部分·古代世界的帝國埃及新王國和公元前八世紀的亞述王國已經是統治范圍比較廣大的國家,它們后來也被稱為帝國。但是我們接下來了解的大帝國統治范圍要更加廣闊。波斯(給出“波斯帝國”地圖)公元前6世紀,波斯興起于伊朗高原的西南部,創立者是居魯士二世,然后通過不斷的軍事夸張,迅速征服了包括兩河流域、埃及、小亞細亞和巴爾干半島北部在內的廣大地區,到大流士一世時期,建立了古代世界第一個地跨亞歐非三大洲的大帝國。疆域遼闊,看似強大,但它內里是什么樣的情況呢?(給出材料)材料:帝國西部的兩河流域和埃及,奴隸制經濟的發展已近3000年;小亞、敘利亞、巴勒斯坦、腓尼基等地也已達到十分繁榮的地步;而伊朗高原的東部和中亞許多地區卻仍然處在游牧部落階段,即使是米底和波斯,也都還處在奴隸制社會發展的初期。——吳于堇 齊世榮《世界史·古代史編上卷》大家根據材料,指出波斯帝國內部社會經濟發展的特點?學生答:存在不平衡性和差異性。沒錯,材料指出波斯帝國西部的兩河流域和埃及奴隸制經濟發展已經到了很高的水平,但是東部和中亞地區卻仍然處于游牧階段,還有的地方處于奴隸制社會發展的初級階段,發達地區、中間地區、不發達地區之間經濟水平存在極大差異。而不同地域由不同的民族休養生息,不同民族之間的生產生活習慣、信仰也存在很大差異。所以波斯帝國擴大之初,還是會面臨很大的問題。作為第一個這樣的大帝國,面對遼闊的疆域、各地區復雜的民族成分和不同的經濟發展程度,如何來進行統治成為了一個難題,為此,國王大流士一世進行了改革。(給出材料)材料一:他(大流士)確立了君主專制的統治形式,并為加強專制統治,從公元前518年起,實行了一系列的重大改革,其重要內容如下:(1)建立軍、政分權的地方行政制度。將全國劃分為許多省,由國王委派總督治理……(2)制定統一的貢賦制度……(3)軍事改革……(4)制定統一的貨幣制度……(5)修筑驛道……此外,為適應帝國統治的需要,又把鎖羅亞斯德教(襖教或拜火教)奉為國教,尊阿胡拉瑪茲達(代表光明與幸福)為最高之神。——朱寰主編《世界上古中古史》材料二:波斯國王大流士宣稱:“凡忠信之士,我賜予恩典;凡不義之人,我嚴懲不貸……凡我給他們的命令,他們都遵行不誤。……靠阿胡拉瑪茲達之佑,我統治了這個王國。”——李鐵匠選譯《古代伊朗史料選輯》材料三:材料三中的第二張圖片就是波斯國王大流士一世,他主持了波斯的改革,大家閱讀材料一和材料二,波斯在中央實行什么樣的政治制度呢?學生答:君主專制制度。沒錯。波斯延續了西亞地區傳統的君主專制制度。從材料二中大流士的宣言可以看出國王對于臣民有賞罰的權力,臣民必須要遵行國王的命令,所以國王是整個政權的核心和最高主宰。而國王的權力來自于什么地方呢?學生答:阿胡拉瑪茲達。沒錯,阿胡拉馬茲達是波斯祆教的主神,大流士宣稱是神授給他權力來統治王國,說明君權神授的特點。大家再仔細閱讀材料一,結合課本,分析大流士改革的主要內容?概括波斯帝國的主要制度?學生答:在行政制度、軍事制度、貨幣、驛道、宗教方面進行改革;主要實行行省制度。沒錯,我們從材料一可以看出,大流士一世在行政制度方面實行的是行省制度,在地方設置行省,軍事和行政分離,由國王設置軍事長官和行政總督,互相監督和制約。帝國還建立了從中央到地方比較完善的官僚體系和稅收系統,有波斯人擔任重要職務,以統治這個社會發展水平和風俗都非常不同的廣大帝國。另外還統一發行貨幣、進行軍事改革和貢賦制度改革,材料三中的第一張圖片就是波斯的一副浮雕,反映的是勞動者在向統治者進行納貢,繳納了各式各樣的貢品,有糧食、牲畜和各種土特產。大流士一世的統治政策是波斯強盛一時的重要原因,對統治范圍內各個方面對產生了重要影響。(給出圖片)這是波斯的《貝希斯敦銘文》,大家可以看出它使用的是楔形文字。不過這種楔形文字已經與蘇美爾時期的楔形文字有所不同,他已經接近于字母體系。這說明波斯促進了文明的傳承與發展。另外,波斯的語言有古波斯語、古埃蘭語還有巴比倫的方言,這也說明波斯對文明有擴大和交流的影響。但這樣強大一個帝國,最終還是走向了覆滅。在公元前五世紀前半葉,波斯為了擴張版圖而入侵希臘,發動了三次希波戰爭,不過卻失敗了,自此波斯就一蹶不振。在公元前四世紀晚期,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率軍入侵波斯帝國,歷經十年,終于成功地滅亡了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給出“亞歷山大帝國形勢圖”地圖)材料:“超乎一切人之上的人”——阿里安“他具有一種能贏得人民好感的能力”——拿破侖亞歷山大時世界古代史上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是歐洲歷史上最偉大的四大軍事統帥之首。從材料中我們可以看出歷史學家和著名人物對他的評價極高。他確實有著超人的能力,在20歲時,他以馬其頓、希臘聯軍最高統率的身份,組織東侵。他是一個真正的馬背上的皇帝,一生東征西討,沒有打過一次敗仗,而且每一次都取得了完美的勝利。設置有學者說:“亞歷山大的偉大幾乎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就是他統一希臘全境,橫掃中東地區,占領埃及全境,蕩平波斯帝國,最終建立起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全境約500萬平方公里。他又是怎樣來治理這個龐大的帝國呢?(給出材料)材料一:亞歷山大每到一地自認為是當地原來統治者的繼承人。他崇尚威嚴赫赫的東方宮廷禮節,穿波斯、米底君王的袞服,要人們向他行匍匐禮,對他敬若神明。——吳于堇 齊世榮《世界史·古代史編上卷》材料二:在希臘化世界中,由于統治者為希臘人,希臘文成為當時各地通用的官方語言。當地人若要在新政府中任職,或要與希臘人交往,都必須學會希臘文……以至于各地原來的語言文字逐漸棄而不用……(巴勒斯坦)就連他們自己民族的經典都需要先翻譯成希臘文然后才能理解。 ——馬克垚《世界文明史》材料三:大家閱讀材料并結合課本,指出亞歷山大帝國的主要制度?并分析其對希臘文明和當地文明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學生答:繼承波斯帝國制度,實行君權神授,地方推行行省制度,有希臘人和馬其頓人擔任主要職務。促進了希臘文明的繼承、發展、擴大;也促進希臘文化和當地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沒錯。大家通過課本和材料一可以知道亞歷山大帝國繼承了波斯帝國的各項制度,仍然實行君主專制,將政治軍事大權集于君主一身,并且一直加強個人的地位和權力。在地方實行的是與波斯相同的行省制度,便于管理。亞歷山大還致力于推廣希臘文化,從材料二我們可以看出亞歷山大帝國統治范圍內,希臘文已經成為了各地官方語言,這固然會促進希臘文化的傳播的發展,提升希臘文化發展水平,并且便于帝國管理,但是“各地原來的文字逐漸棄而不用”,這就使得文化多樣性被削弱,不利于當地文化發展,很有可能會逐漸消失。材料三的圖片是北非的亞歷山大城,這是亞歷山大在東征過程中所建立的,亞歷山大東征的一大特色——建立希臘城市,希臘文化在北非、西亞廣泛傳播,希臘文化和東方文化廣泛交流,在歷史中,自亞歷山大帝國崩潰到最后一個希臘人統治的王國——托勒密王國滅亡為止這段時間被稱作“希臘化時代”。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在籌備遠征阿拉伯半島時突然病亡,時年33歲。由于帝國初建,體制尚不完善,且亞歷山大年富力強,未曾考慮和安排繼承問題,所以他留下的權力真空無人能夠填補。中央權力迅速解體,各地總督擁兵自立,為爭奪亞力山大的遺產展開你死我活的斗爭。至公元前301年。帝國已分裂為一些獨立的王國,其中以亞歷山大部將建立的托勒密王國(公元前305—30年),塞琉古王國(公元前312—64年)和馬其頓王國最為強大。無論如何,亞歷山大帝國最終也走向衰亡。羅馬我們要介紹的第三個帝國是羅馬帝國。(給出“羅馬帝國疆域”地圖)羅馬最初只是意大利半島中部的一個城邦,但它憑借著由公民組成的強大軍隊首先征服了意大利半島,接著像地中海地區擴張,征服了從西班牙到兩河流域的整個地中海周邊地區,其中包括亞歷山大帝國解體之后形成的一些國家,整個地中海成為羅馬帝國的內海。羅馬經歷了王政時代、共和國時代和帝國時代。共和國時代經濟發展迅速,但是也社會矛盾也迅速激化。公元前前2世紀30年代~前1世紀30年代,被稱為是羅馬的內戰時代,形成了破產農民與大地主的斗爭,無權者與當權者的斗爭,騎士派與元老派的斗爭。在羅馬的擴張過程中,把大批的戰俘和被征服地區的居民買為奴隸,奴隸制在羅馬迅速發展,在內戰時代,羅馬還先后爆發了西西里奴隸起義和斯巴達克起義。(給出課本p10“歷史縱橫”)大家可以通過這段材料來了解古羅馬的奴隸起義。羅馬從共和時代向帝國時代轉變是因為屋大維建立了元首制度。屋大維和亞歷山大一樣,都是世界史上極為重要的人物。公元前27年元老院授與屋大維“奧古斯都”的尊號,從此建立元首政治。羅馬共和國宣告滅亡。羅馬從此進入帝國時代。(給出課本p11“史料閱讀”)材料:2世紀的演說家阿利斯提德對羅馬城作為商品匯聚地的描繪:“所有的貨物,所有現存的和曾經存在的東西,貿易、航海、農業、金屬加工,任何曾經創造出來或者生長出來的東西,都在這里匯合。這里看不到的東西,肯定不存在于這個世界上。”——《致羅馬》英文版同學們現在閱讀這則材料,說一下它反映了當時羅馬什么樣的情景?學生答:貿易、航海、農業等各方面都很發達;經濟繁榮。沒錯。這反映的就是羅馬繁榮的經濟。在羅馬帝國的統治之下,地中海地區保持了200多年的和平。由于廣大奴隸和平民的辛勤勞動,羅馬帝國不同地區經濟聯系加強,貿易發展迅速,在1-2世紀空前繁榮。不過羅馬帝國最終也沒能長存于世,三世紀之后,官僚體系和職業軍隊使人民的負擔不斷加重,漫長的邊境線使得邊境壓力越來越大,羅馬帝國陷入了危機。在四世紀末,羅馬帝國分類為東西兩部分。西羅馬帝國在五世紀后期,由于陷入內外矛盾也走向滅亡。羅馬統治地中海區域長達幾個世紀,所以當地也有很深的影響,其中最深遠的就屬基督教。基督教在公元一世紀,基督教產生于巴勒斯坦,它是猶太教的一個宗派,創始人據說就是耶穌。基督教徒最初對于羅馬采取敵視態度,不過在一世紀中后期及以后,基督教逐漸改造了猶太教的教義,逐漸適應羅馬帝國的新形勢。到公元二世紀,基督教已傳遍羅馬帝國,經過米蘭敕令的頒布,基督教在羅馬已經擁有合法地位,在公元四世紀末,基督教成為羅馬的國教。總結現在我們已經學習了三大帝國: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大家根據所學內容,將老師給出的這個表格填寫完整。波斯帝國 亞歷山大帝國 羅馬帝國興衰時間 前6世紀到前4世紀末 前336年到前323年 前27年到公元476年主要人物 大流士一世 亞歷山大 屋大維國家制度 君主專制 行省制度 官僚體系和稅收制度 君主專制 行省制度 元首制度滅亡 被征服 領導人去世 分裂大家需要注意的是,這些帝國的擴張全部都是依靠武力征服。(給出材料)材料:亞歷山大帝國的戰爭:公元前337年馬其頓統一整個希臘;公元前334年,開始向波斯進攻;公元前332年,先后占領腓尼基、埃及;公元前331年,東渡幼發拉底河;公元前327年進入印度西北部;公元前325年回到巴比倫,十年東征結束。這段材料是亞歷山大帝國在不到二十年的時間內所發生的戰爭,更不要說是存在幾個世紀的波斯帝國和羅馬帝國,頻繁的戰爭固然最終給這片土地帶來和平,但是這和平背后卻有著沉重的代價。統治者只占全部人的極小一部分,廣大的平民和被征服地區的居民長期處于無權的狀態,收到帝國繳稅的壓榨。另外,這些帝國都依靠軍隊和官僚體系維持,最高統治者是專制君主,因此帝國的維系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君主的個人能力以及制度的運行效率,這從亞歷山大帝國的興起和衰亡就可以很明顯的看出來。帝國所統治的廣大范圍上產生的不同地區、不同階層之間的矛盾和沖突,才是這些帝國最終滅亡的根本原因。帝國雖然會滅亡,但帝國所創造的文化卻會一直流傳,不同文明同時存在就會有交流,接下來我們學習第三部分——文明的交流。第三部分·文明的交流我們在第一部分“文明的擴張”就講到文明從來就不是完全孤立的,不同地區之間一直存在著一定程度上的聯系和影響。文敏最早出現的時候,聯系的程度可能很松散,而發展到今天,人類社會已經是“人類命運共同體”,大家互相影響,互相改變,誰也離不開誰。這就說明文明之間交往的總趨勢是不斷加強的,相互影響也不斷擴大。大家閱讀課本第一段,可以概括出文明影響擴大的表現在哪些方面嗎?學生答:農耕技術、冶鐵技術、神話、雕刻藝術、字母文字。沒錯,老師把這些表現總結在了表格里。農耕技術 從西亞,傳到中亞、歐洲和北非冶鐵技術 起源于西亞,擴展到埃及和希臘等地神話 從西亞傳入希臘雕刻藝術 希臘模仿埃及字母文字 起源于西亞腓尼基,向東向西有不同發展最具有代表意義的就是字母文字。字母文字起源于西亞地區的腓尼基。這里地處埃及和西亞文明的交匯點,商業比較發達。為方便記錄,人們發明了由22個字母組成的文字,這22個字母被稱為“腓尼基字母”。它在東方演化為阿拉馬字母,由阿拉馬字母發展出古代西亞、埃及以及印度等地的多種字母;它向西傳入希臘,形成希臘字母,再演化出拉丁字母。希臘字母和拉丁字母成為今天歐洲幾乎所有字母文字的源頭。講到這里,老師就有一個問題:問什么字母文字會廣泛流行呢?學生答:字母文字符號少、易于記憶、書寫簡便、有固定讀音等方面著眼,而埃及象形文字和兩河流域楔形文字都有大量符號需要記憶。同學們回答的非常好。字母文字便于書寫,這也是它被發明的原因。其實在公元前1-2世紀的時候,世界上的農耕文明區已經被連成一片。(給出圖片)從第二張圖片我們可以看出在公元二世紀時,歐亞大陸從東到西出現了中國的漢朝、中亞的貴霜、西亞的安息和地中海區域的羅馬帝國。四個國家之間已經有了比較直接的經濟和文化交往,第一張圖片的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就是雙方交流的橋梁。(給出圖片)羅馬出土的漢代絲綢:新疆出土的羅馬紡織品:在波斯帝國時期,中國的絲綢已經到達地中海東岸。東漢的班超也曾派甘英出使大秦,而羅馬在征服地中海區域之后,當地的商人也有意向東嘗試與漢朝建立聯系,2世紀有來自羅馬的商人到達洛陽,此后羅馬商人不斷東來,與中國進行貿易,從圖片上雙方絲織品的交換就可以看出漢朝與羅馬的交流。(給出課后“問題探究”)材料:以金銀為錢,銀錢十當金錢一。與安息、天竺交市于海中,利有十倍。其人質直,市無二價。谷食常賤,國用富饒。鄰國使到其界首者,乘驛詣王都,至則給以金錢。其王常欲通使于漢,而安息欲以漢繒彩與之交市,故遮閡不得自達。至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微外獻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其所表貢,并無珍異,疑傳者過焉。——《后漢書.西域傳》大家閱讀這則材料,概括一下羅馬與漢朝、安息的交往情況。學生答:安息是羅馬與漢朝交往的中介。沒錯,這則材料提到安息國是漢朝和大秦交往的中間地帶,起到中介的作用,所以可以推斷出當時漢朝和羅馬缺乏直接接觸,而從這段大而化之的描寫中,我們可以看到漢朝對羅馬的認識是比較模糊的。總結我們的主要內容結束了,我們來總結一下這節課的內容。這節課重要分為三個部分來講,文明的擴展、早期的帝國、文明的交流。農耕文明有比較發達的社會分工、比較高的勞動生產率、復雜的社會組織和管理系統,這是農耕文明的優勢,也使得農耕文明有擴張的潛能。農耕文明的擴張潛能是整個事件的前提。三大帝國分別建立、有各自的社會制度、政治制度、地方管理制度,又最終走向滅亡。帝國的建立是文明擴張的表現,文明擴張與帝國興起是相輔相成的,古代大帝國的興起起源于文明的區域性擴展,帝國的發展又進一步擴張了農耕文明區。而文明的交流,不同大陸上不同國家之間的相互影響,是農耕文明和帝國擴張的結果。【板書設計】【課后反思】初中時期同學們對此課內容中的各大帝國之間戰爭、東西方文化的交流、文化成就有較多接觸和了解,講解起來比較輕松,重點要講解的是帝國擴張的前提、波斯帝國、羅馬帝國,注意課后練習。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