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7課 古代的商業貿易 教案 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二經濟與社會生活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7課 古代的商業貿易 教案 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二經濟與社會生活

資源簡介

古代的商業貿易
【課標要求】
1.了解商業貿易的起源和古代的商貿活動與貿易通道。
2.知道貨幣、信貸、商業契約等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
【教學目標】
1.從時間脈絡厘清古代中國商業貿易在秦漢、唐宋和明清時期的發展表現,認識古代商業貿易是逐步發展、不斷進步的過程,多角度解釋古代商業貿易發展的特點。
2.理清金融領域中貨幣、信貸、商業契約與商業貿易發展的關系,認識貨幣、信貸、商業契約在人們生活中的影響。
3.了解古代中國,古埃及,古代兩河流域,古希臘等地區的商業貿易活動,運用史料分析各地商貿特點,從中外角度比較認識商業貿易的相互影響。
【時空坐標】
【教學重難點】
重點:古代商業貿易的特點,古代商業貿易的發展與社會生活相互影響。
難點:古代中國及世界商貿的發展及相互影響。
【教學內容】
【概念解釋】
▲飛錢:亦稱"便換"、"便錢"。唐宋的匯兌券。唐憲宗元和元年( 806 )曾禁飛錢,可見飛錢產生在此之前。當時錢幣缺乏,各地禁錢出境,在京師的商人將錢交給各道駐京的進奏院、各軍、各使或富商,取得憑證,回本道合券取錢,稱為"一飛錢"。元和七年曾規定商人在戶部、度支、鹽鐵三司飛 錢, 每千錢加付百錢, 商人不至, 又改為免費對換。宋太祖開寶三年(970)設便錢務, 專門辦理便換。南宋初年便換業務還盛行。后來使用紙幣, 便換業務衰落。
▲本票:是指發票人自己于到期日無條件支付一定金額給收款人的票據。這種票據只涉及出票人和收款人兩方。出票人簽發本票并自負付款義務。本票一般應載明:"本票"字樣,無條件支付承諾,收款人或其指定人(無收款人名字則以持票人為收款人),支付金額,簽發日期和地點,付款日期和地點,發票人簽名等等。
▲契約:最初是指雙方或多方共同協議訂立的有關買賣、抵押、租賃等關系的文書,可以理解為"守信用"。按照《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契約是指"依照法律訂立的正式的證明.出賣.抵押.租賃等關系的文書"。
▲工場、工廠:工場是手工業者集合在一起生產的場所,其特點是借助簡單工具進行手工生產。工廠是使用機器進行大規模工業生產活動的單位,通常包括不同的車間。
▲莊票:莊票形成于清朝前期,是錢莊簽發的一種票據,上面寫有一定金額并由錢莊負責兌現。
▲公行:公行亦稱“官行”,廣州十三行的行會組織,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創設,訂有行規,旨在共同承組官府差科,消除內部競爭,規定進出口貨市價,分配各行業務,約束外商行為,經辦中外交涉事件和解決同業困難。因互相競爭,上述目的并未達到,且公行屢設縷廢。《南京條約》簽訂后,公行取消。
▲“十三行”:清代專做對外貿易的牙行,是清政府指定專營對外貿易的壟斷機構。1757年,隨著乾隆皇帝僅留粵海關一口對外通商上諭的頒布,清朝的對外貿易便鎖定在廣州十三行,幾乎所有亞洲、歐洲、美洲的主要國家和地區都與十三行發生過直接的貿易關系。在清代前期,廣州的行商在對外貿易活動中,依靠政府給予的特權,壟斷了廣州整個對外貿易,形成了一個“公行”貿易制度。
▲市舶貿易
(1)含義:唐代至明代對在市舶司管理下中外通過海運的互市
(2)管理機構:市舶司(管理對外貿易,保護外商)
(3)發展歷程:
開始:唐代,政府在廣州設市舶司
發展:宋代增設杭州,明州~泉州等地的市舶司。
繁榮:元代泉州是最大的外貿港口,海運,漕運發達,大都繁華
(4)影響:有利于海外貿易和商品經濟的發展,促進中外經濟文化交流。
(5)瓦解:明初實行海禁政策,市舶貿易漸趨衰弱。
知識點01 商業貿易的起源與發展
1.商業貿易的起源
(1)時間:原始社會后期。
(2)條件:社會分工、產品剩余及私有制的產生,出現了交換。
2.古代中國的國內貿易 工商食官的本質:政府對工商業壟斷性經營的制度
時期 表現
商朝 ①出現了專門從事商品交換的商人 ②商業貿易遍及商朝統治區域和周邊地區 ③商業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貴族手里
春秋戰國 “工商食官”的格局被打破
秦漢 貨幣、車軌、度量衡的統一,促進了全國的商品流通
隋唐到兩宋 城市坊市分區制度逐步瓦解,商業進一步繁榮
元、明、清 ①農產品和手工業產品的商品化程度加深 ②形成全國范圍的商業貿易網絡 ③地域性的商人群體—商幫興盛
思考 根據材料,分析出現工商食官格局被打破的原因?
原因:
①經濟:春秋戰國以來,社會生產力水平迅速提高,出現私營手工業;農業、手工業發展
②政治:諸侯爭霸,王室衰微,“工商食官”政策破壞;周王室衰微,官府控制商業的局面被打破
③思想:百家爭鳴,人們的價值觀念發生了重大變化
【知識拓展】重農抑商
1、為什么戰國時期出現重農抑商?
(1)以農為本的自然經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農業直接關系到國家
(2)商業的不穩定性及商人流動性大等特點與強調耕戰、加強中央集權的思想發生矛盾
(3)法家思想的推動
2、沿革歷程
(1)原始社會末到戰國:農工商并重,商業迅速發展
(2)戰國:重農抑商思想崛起(商鞅變法:身份上貶低商人的地位,重本抑末;限制商人經營的范圍;重征商稅。)
(3)漢代:全面控制工商業(漢武帝:均輸平準、算緡告緡)
(4)中唐——宋元:鼓勵海外貿易實行官商分利政策
(5)明清:空前加強,“海禁”、閉關鎖國
3、評價重農抑商政策
(1)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為工商業發展提供了發展基礎,有利于鞏固統治。
(2)阻礙商品經濟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發展,不利于經濟、科技、社會等各方面的發展;
在近代,導致中國落后于世界工業文明潮流。
【歸納總結】中國古代商業發展中的兩次突破
3.古代世界的商業活動
國家或(地區) 表現
古埃及 ①商業歷史悠久 ②對外貿易控制在國家手中
古希臘 形成了若干個商業貿易中心,海外貿易十分活躍
古羅馬 商貿繁榮,海外貿易航線四通八達
拜占庭帝國 一度壟斷了中國絲綢等東方奢侈品在歐洲市場的貿易
阿拉伯 阿拉伯商人在亞、歐、非三洲之間從事中介貿易,活動范圍遍及世界各主要文明區域
4.古代中國的對外貿易
概況
絲綢之路 ①通過絲綢之路,商人們將中國生產的絲綢等運往中亞、西亞、歐洲和北非,再把歐洲和中亞等地的奇珍異寶輸往中國 ②唐宋以后,海上貿易興盛。商船從東南沿海各港口出發,近達南洋各地,遠達波斯灣、阿拉伯海和紅海沿岸地區。中國出口商品,除絲綢外,還有瓷器、紙張、茶葉等 ③官府在東南沿海一帶設置市舶司,掌管對外貿易
朝貢貿易 ①明清時期,朝廷對朝貢國家、路線、港口、船只數目、貢品種類均有嚴格的規定 ②清政府在廣州設置公行,統攬對外貿易事務
5.商業貿易發展的影響:促進了不同地區、不同國家之間的交流,大大豐富了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
【微點撥】朝貢貿易
1、含義:通過朝貢與賞賜完成交易,也就是通過兩國官方使節的往返,以禮物贈答進行交換的貿易方式
2、發展:朝貢起源于先秦,到隋唐已初具規模,宋元時更加完善,明代是朝貢貿易發展的頂峰。
3、特點:宣揚國威,以政治目的為主;厚往薄來,倍償其價
4、目的:政治上宣揚國威,加強與海外各國的聯系;經濟上求購各種異域珍寶特產,滿足統治者對于奢侈品的需求
5、影響:擴大了中國的對外交往和國際影響;造成了政府沉重的財政負擔;逐漸形成以中華帝國為核心的東亞文化圈
【總結提升1】中國古代商業的發展趨勢和特征
1、發展趨勢
(1)貿易范闈不斷擴大:地區性一一全國性一一國家問。
(2)商業活動場所:從城市到農村;從固定(坊市制)到不固定。
(3)商人組織形式:官商到私商;親緣關系到地緣和業緣關系。到地域性商人群體。
(4)交易內容:商品的種類和數量逐漸增加,從土特產品、奢侈品到普遍農剮產品和手工業產品。商周時期,商品的種類以奢侈品為主,明清時期,大量農產品和手工業產品逐漸商品化。
(5)交易媒介:物物交換到貨幣媒介。
(6)商人地位:由社會地位低下到有所提高,但士農工商的等級觀念始終沒變。
(7)商業政策:在封建社會始終奉行重農抑商政策。
2、發展特征
①具有明顯的階段性和不平衡性;
②抑商政策,商人社會地位低下,商業發展艱難曲折;
③受制于農業的發展;
④政府對商業的控制逐漸減弱;
⑤城市經濟職能逐步增強,明清時期對外貿易由盛轉衰。
【總結提升2】古代中國對外貿易的特點
1.先以陸路貿易為主,后以海路貿易為主。漢代開辟了絲綢之路,中國對外陸路貿易開始發展;唐朝時,海陸并重;宋元時期,海路貿易日漸上升,并占據主導地位。
2.以友好交往為主。不管是陸路還是海路,帶去的都是我國最精美的工藝品、絲綢和瓷器,雖然暢銷,但有不少是贈送的,返航時不僅帶回貨物,而且常常有外國使臣搭船來中國訪問。
3.外貿伴隨著文化交流。西亞不少商人帶來了西方宗教,中國科技也相繼西傳。
4.外貿促進了民族融合。不少波斯人、阿拉伯人在我國定居,長期與中國人相處,互通婚姻,逐漸融合,在元朝時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5.由對外開放走向閉關鎖國。漢朝至明朝的對外友好政策,促進了我國與亞、非、歐各國經濟文化發展。清朝前期統治者對外實行閉關政策,嚴格限制對外貿易,使我國日益落后于世界潮流。
6.朝貢貿易。政府壟斷對外貿易,政治目的大于經濟目的。
【總結提升3】絲綢之路
1、概括絲綢之路在漢代開通的原因。
(1)推行積極的對外政策,兩次派遣張騫出使西域;
(2)在軍事勝利基礎上,設專門機構管理西域,保障絲綢之路在中國境內暢通無阻;
(3)西漢國力強盛,絲綢作為傳統商品的優勢刺激了絲綢之路的興起。
2、開辟:漢武帝募使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開辟了中西交通道路,由此形成著名的絲綢之路。
3、路徑:以長安為起點,經河西走廊到敦煌。從敦煌起分為南北兩路:南路從敦煌經樓蘭、于闐、莎車,穿越蔥嶺今帕米爾到大月氏、安息,往西到達條支、大秦;北路從敦煌到交河、龜茲、疏勒,穿越蔥嶺到大宛,往西經安息到達大秦。
4、作用:通過絲綢之路,商人們將中國生產的絲綢等運往中亞、西亞、歐洲和北非,再把歐洲和中亞等地的奇珍異寶輸往中國。促進了古代中西方商業貿易的發展。
5、絲綢之路的特征和歷史價值
(1)特征:經濟文流與文化交流相結合;具有雙向性、互惠性。
(2)歷史價值
①打通了東西方文明交流的大通道,構建起世界交通線路大網絡
②極大地促進了商品大流通,率先實現了東西方商貿互通和經濟往來。
③促進了科學技術的交互傳播,廣泛而深刻地推動了沿線國家的生產力進步乃至社會變革。
④助推了多樣性文化文流,是東西方不同國家、不同種族、不同文明相互浸染和相互包容的重要紐帶。
6、對于共建“一帶一路”的啟示:
(1)經濟的進步和繁榮既是絲綢之路形成的基礎,也是絲綢之路持久興旺的動力源泉。
(2)政府支持與多元主體參與的共同作用,是絲綢之路繁榮發展的基本保障,二者缺一不可。
(3)和平穩定的政治局面和共同發展的共贏理念,是推動絲綢之路走向繁榮的關鍵因素,也是絲綢之路的本質屬性。
(4)開放包容是沿線各國人民之所以能共同創造古代絲綢之路輝煌的核心理念。
(5)多種文明匯聚而成的價值底蘊,是古代絲綢之路充滿活力的動力源泉。
【總結提升4】古代世界商業發展的特點
【總結提升5】宋朝商品經濟發展的表現——商業革命
1、出現了最早的紙幣——交子
2、商業城市繁榮
①出現專門的娛樂場所——瓦子
②商業活動打破了空間限制,坊市制打破,市分散于街巷,形成街市
③城郭和鄉村允許置市貿易,草市繁榮
3、商業活動打破了時間限制,曉市、夜市繁榮
4、海上絲綢之路及海外貿易繁榮
5、商稅成為國家稅收的重要組成部分
【總結提升5】以中國古代商業發展為例探討影響商業發展的因素有哪些,說明商業交流在促進人類
(1)原因
①政治:國家統一,社會穩定。
②經濟:農業、手工業的高度發展,提供物質基礎。
③政策:統治者相對寬松政策措施有利于商業的發展。
④交通:造船、航海技術的提高、水陸交通的便利。
⑤金融:古代貨幣、信貸、商業契約的使用和發展。
(2)作用:
①對人類:促進了不同地區、不同國家之間的交流,促進了社會的再生產,大大豐富了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促進了市民文化的興起。
②對中國:中國通過海、陸兩條對外貿易渠道,引進了國外的優良馬匹、植物新品種、香料、藥材和琉璃等。
③對世界:中國絲綢之路一度成為西方人財富和身份的象征;中國的瓷器、茶葉流行于亞、非、歐三洲,豐富了當地人的生活。
知識點02 貨幣、信貸、商業契約
1.貨幣
(1)產生與發展
①中國早在商朝就用貝等天然物作為貨幣。
②公元前11世紀,古埃及開始用銅塊和銀塊作為貨幣。
③公元前8—前7世紀,小亞細亞出現金屬鑄幣。
(2)作用
(1)便利了商品交換和流通,并成為財富的象征。具體來說,作為交換媒介,貨幣降低了產品交換成本,提高了交換效率;降低了價值衡量和比較的成本,為實現產品交換提供了便利;作為價值貯藏形式,貨幣提供了最具流動性的價值貯藏形式,豐富了貯藏手段。
(2)它使人們的生產活動和生活突破了狹小的天地,貨幣成為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特殊力量。
(3)貨幣的統一是維護國家統一的手段之一,貨幣的調整有利于穩定國家的金融和財政是統治者維護統治的工具之一。
2.信貸
(1)含義:信貸是體現一定經濟關系的不同所有者之間的借貸行為,是以償還為條件的
價值運動特殊形式,是債權人貸出貨幣,債務人按期償還并支付一定利息的信用活
動。
(2)特點:償還性:增殖性;流通性。
(3)原則:①以流動性為基礎;②以安全性為條件;⑨以收益性為目標。
(4)古代世界信貸的發展
①兩河流域:公元前22-前21世紀,出現了經營借貸的商人,神廟、宮廷也從事放貸業務。不同形式的借貸有不同的利息規定,甚至還包括具有社會救濟性質的免息借貸。
②古埃及:公元前16-前11世紀,出現了較為完備的借貸合約。借貸行為受到法律保護。
③古希臘:公元前4世紀,專門從事貨幣兌換、保管和匯兌的貨幣經營行業開始興起,出現了匯票的雛形。
(5)古代中國信貸的發展
①中國古代《周禮》中已經有了借貸糾紛的記載。
②春秋時期:實物借貸形式已經比較普遍,并出現了貨幣信貸。
③唐朝:由存貸款發展到匯兌,出現了類似現代匯票的“飛錢”。
④宋朝:交子、會子等紙幣開始使用,逐漸取代不少匯兌業務。
⑤明朝中期以后:錢鋪等新式金融機構盛行起來。
⑥清朝:除傳統借貸關系外,資本性借貸有顯著發展,出現了本票性質的莊票。
(3)影響
①借貸在維持農業生產、發展商業資本、抵御自然災害等方面,緩解了官方融資的壓力。
②貨幣借貸促進了資本的集中,對社會經濟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③引起了社會階層的分化,造成一部分人的破產,客觀上有利于階級關系的新變化。
④由于借貸多屬私人交易行為,容易產生借貸糾紛等一系列社會問題;高利息的借貸,帶來社會貧富差距的加大,破壞社會正常的經濟秩序,嚴重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
3.商業契約
(1)含義:證明出賣、抵押、租賃等關系的文書。——《當代漢語詞典》
在經濟活動中交易當事人雙方訂立的有關買賣、抵押、借貸、租賃等事項的文書或條款,有口頭商業契約和文書商業契約,契約實際上就是合同。
(2)產生原因:契約是商品經濟發達的表現。人類社會出現私有制以后,人們在勞動生產、經濟生活及各種人際交往中,由于彼此需要,在平等的條件下經常發生對雙方都有利的各種交換關系,這種關系后來發展成各種交換協議,達成文字約定即契約。
(3)特點:
①契約關系的雙方是平等的; ②契約關系的主體是自由的主體;
③契約主體要誠實守信,善意履行契約內容; ④契約要保障主體雙方的公平性。
(4)契約精神:自由、平等、守信精神,證據意識、財產觀念。
(5)古代世界商業契約的發展
①古埃及:公元前3000年左右,契約廣泛使用。
②兩河流域:公元前2600年左右,人們已經使用契約,訂立契約是普遍現象。
(6)古代中國商業契約的發展
①商周時期:出現了契約。
②漢朝以后:凡涉及買賣、租佃、借貸等財產關系和收養、雇傭、立嗣等人身關系的事宜,當事人之間幾乎都要訂立契約。
③唐宋以后:契約應用更加廣泛。
(7)影響
①有利于維護契約關系雙方的利益 ②有利于促進商品交換活動的有序進行
③有利于促進社會誠信體系的建設 ④有利于維護社會秩序
【課堂小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普洱| 阿鲁科尔沁旗| 白水县| 云和县| 海林市| 铜鼓县| 积石山| 揭西县| 诏安县| 榆树市| 象山县| 师宗县| 长垣县| 沂源县| 灵丘县| 宜良县| 酒泉市| 泰顺县| 合阳县| 双城市| 中江县| 临西县| 河间市| 包头市| 榆树市| 扎兰屯市| 富民县| 广丰县| 盐城市| 和平区| 屏东县| 潞西市| 噶尔县| 湘阴县| 镇雄县| 图们市| 大同市| 通州市| 团风县| 凤台县| 无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