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2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核心素養】1.政治認同:堅持黨的領導,堅持改革開放,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2.科學精神: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意義、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意義、改革開放的意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意義。3.公共參與:自覺投身改革開放和新時代的建設中去,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貢獻力量。【重點難點】1.教學重點:我國邁入新時代的主要標志,新時代的內涵、意義。2.教學難點: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初步實踐中,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了哪些努力與探索?【教學過程】一、基礎回顧(一)建立新中國 中國人民站起來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意義(1)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為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并在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創造了政治前提。(2)1949—1952年,在著重完成包括土地革命、鎮壓反革命等在內的民主革命遺留任務的同時,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致力于恢復被長期戰爭破壞了的國民經濟。2.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1)過渡時期①時段: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②總路線和總任務: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2)建立社會主義制度①前提:我國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社會經濟結構發生了根本變化。②標志:生產資料公有制已成為我國社會經濟制度的基礎。這標志著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初步確立。③意義:為我國逐步走向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為當代中國的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制度基礎。3.艱苦探索(1)原因: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之后,在中國怎樣堅持和建設社會主義、怎樣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并沒有現成的道路可走,必須在實踐中進行艱苦的探索。(2)成就①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初步實踐中,中國基本上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教育、科學、文化、國防等事業有了很大的發展,國際地位逐步提高。②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艱辛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所取得的物質成就和歷史經驗,為后來的改革開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判一判] (1)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2)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使社會經濟結構發生了根本變化。 (√)(二)實行改革開放 走向民富國強1.開啟: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2.作用: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3.目的(1)生產力: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使中國人民富起來、中國強起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2)社會主義: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賦予社會主義新的生機活力,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3)黨的建設:在引領當代中國發展進步中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確保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4.實踐成就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增強了社會發展活力,激發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創造性,使人民生活顯著改善,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際地位顯著提高。[辨一辨] 有人認為,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變革。你是如何看待這一觀點的?提示: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是共產黨發動、自己領導、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與的自覺行為。改革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前提下,改革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中不適合生產力和經濟基礎發展的一系列環節和方面。(三)進入新時代 踏上新征程1.歷史方位: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2.歷史意義(1)對中國: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2)對世界①意味著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在世界上高高舉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②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3)新征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踏上了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3.結論:實踐充分證明,由中國共產黨領導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是歷史的選擇,是人民的選擇,是正確的選擇。二、合作探究(一)新中國、新制度[創設情景]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歌曲,這些歌曲都是時代的縮影。《東方紅》是當年陜甘寧邊區新民歌的代表作。這首最早在陜北傳唱的歌曲以樸實的語言,唱出了人民群眾對偉大領袖毛澤東主席及其領導的中國共產黨的深情,歌詞簡單,情感真實,旋律好記,因此流傳極廣。《大海航行靠舵手》也是一首歌頌毛澤東思想的歌曲,反映了當時中國工農兵群眾學習毛澤東著作的熱潮,也因此該曲在“文革”時期傳唱度極高。另外,該曲曾在第三世界相當風行,據統計,世界上曾有一百多個國家傳唱過該曲。這兩首歌曲既是在歌頌毛主席,實際上也是在歌頌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黨的第一代領導人。創作于1958年的《社會主義好》和創作于1973年的《沿著社會主義大道奔前方》則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擁護社會主義,建設社會主義的革命熱情。[探究任務]1.(描述與分類、政治認同)列舉第一代領導人帶領中國人民取得的歷史成就。提示:①領導中國人民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新中國。②領導社會主義革命,完成三大改造,建立社會主義制度。③領導社會主義建設,建立獨立的、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發展教育、科技、文化等事業,提高國際地位。2.(解釋與論證、科學精神)《社會主義好》與《沿著社會主義大道奔前方》既是同一時代的歌,也是不同時代的歌,應該如何理解這句話?提示:①《社會主義好》與《沿著社會主義大道奔前方》都是創作于新中國成立之后,都是歌頌社會主義的歌曲,所以是同一時代的歌曲。②《社會主義好》創作于1958年。當時中國剛完成社會主義革命,其歷史任務是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沿著社會主義大道奔前方》創作于1973年,當時中國處于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歷史任務是堅持和建設社會主義,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因此兩首歌也是不同時代的歌曲。[探究總結]1.建立新中國(1)革命對象和革命性質: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推翻了壓在人民頭上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并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2)歷史意義:新中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從此,中國結束了一百多年來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真正成為了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為國家的主人。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成為全國范圍的執政黨。她依靠各族人民,發揚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醫治戰爭創傷,恢復國民經濟,建立社會主義制度,進行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一個初步繁榮昌盛的中國呈現在世界面前。(3)歷史結論: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就沒有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2.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時期社會主義革命時期 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時間 1949年建國-1956年底 1956年-1966年任務 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堅持和建設社會主義,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成就 完成三大改造,社會經濟結構發生根本變化,生產資料公有制成為我國社會的經濟基礎,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初步確立 基本上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教育、科學、文化、國防等事業有了很大的發展,國際地位提高3.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1)社會主義改造性質 中國共產黨在建國后領導的社會主義革命的一個重要過程和組成部分目的 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實質 對中國的生產關系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即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2)意義: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推進社會主義建設,完成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為我國逐步走向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為當代中國的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制度基礎。[典例] 1956年9月,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這是我們黨在建國后的第一次舉行的全國代表大會,其歷史任務是總結七大以來的歷史經驗和成就,團結全黨,團結國內外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為了建設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中國而奮斗。由此可知這次會議上可能提到的問題有( )①確立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 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③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完成,我國開始進入全面的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 ④國內主要矛盾轉變為人民對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思維建模]審設問 知識:未限定事件: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角度:可能提到的問題審材料 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審選項 從八大召開的時間來看,屬于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基本結束,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會主義制度基本確立的時期,③④符合題意;確立對外開放的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①錯誤;黨的十九大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②錯誤定答案 C【針對訓練】對個體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是為了( )①確立社會主義生產關系②健全社會主義上層建筑③繼續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④為當代中國的一切發展進步奠定制度基礎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解析】C。三大改造其實質就是為了將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向社會主義過渡,為當代中國的一切發展進步奠定制度基礎, ①④正確;②③錯誤。(二)實行改革開放 進入新時代[創設情景]從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至今,我國改革開放已經走過了40多年的輝煌歷程。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經過40多年的不懈奮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探究任務]1.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如何理解這一結論?提示: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改革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我國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之間,仍然存在不適應的方面。因此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2.如何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提示:①在歷史階段看是承前啟后、繼往開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時代。②在國家層面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③在人民層面是不斷創造美好生活、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④在中華民族層面是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⑤在中國和世界的關系層面是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不斷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探究總結]1.改革開放開啟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性質 改革,就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自覺地調整和改革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上層建筑同經濟基礎之間不相適應的方面和環節,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各項事業的全面進步,更好地實現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開放,即對外開放,一方面是指國家積極主動地擴大對外經濟交往;另一方面是指放寬政策,放開或者取消各種限制,不再采取封鎖國內市場和國內投資場所的保護政策,發展開放型經濟地位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實踐啟示 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正是因為始終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我們才能實現偉大歷史轉折、開啟改革開放新時期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征程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1)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共產黨對現階段綱領的概括。其科學涵義是要求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本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適合中國特點的道路,逐步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2)內涵: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即指由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實行改革開放偉大革命實踐開辟的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即指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既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保障,又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3)特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中國特色。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重要標志和特征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從“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內涵 ①在時代層面是承前啟后、繼往開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時代。②在國家層面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③在人民層面是不斷創造美好生活、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④在中華民族層面是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⑤在中國和世界的關系層面是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不斷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意義 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史、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②在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意味著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在世界上高高舉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③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結論 由中國共產黨領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歷史的選擇、是人民的選擇、是正確的選擇[典例] 習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我國之所以高度重視改革,是因為改革能( )①推動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相適應 ②推動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相適應③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 ④根本改變我國的經濟社會基本制度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思維建模]審設問 知識:未限定事件: 高度重視改革角度: 原因審材料 改革的意義審選項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改革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自覺地調整和改革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上層建筑同經濟基礎之間不相適應的方面和環節,所以②③正確;①推動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相適應說法顛倒了二者關系,說法錯誤;改革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進行,④中“根本改變”說法錯誤定答案 C【針對訓練】1.在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中國共產黨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結合起來,開辟了________道路,形成了________體系( )A.改革開放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B.改革開放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C.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鄧小平理論D.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D [在改革開放過程中,我國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D正確。]2.從新中國建立,到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到改革開放,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當代歷史的每一次進步無不彰顯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能力和領導智慧,這說明( )①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歷史的選擇和正確的選擇②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③中國共產黨堅持改革開放是正確的選擇④中國共產黨具備與時俱進的執政能力和水平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B [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這是對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斗爭經驗的歷史總結,材料強調的是新中國成立后的歷史變遷,不是救中國的歷史階段,而是富中國,強中國的歷史階段,②不符合材料主旨;③與材料不相關,材料強調的是從中國當代歷史得出的結論;從材料體現的國家發展的歷史成就中可以看出,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歷史的選擇和正確的選擇,也說明了中國共產黨具備與時俱進的執政能力和水平,①④正確。]三、課堂總結1.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為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并在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創造了政治前提。(應用示例:用于分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意義)(應用示例:用于分析人民群眾擁護黨和人民政府的原因)2.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社會經濟結構發生了根本變化,生產資料公有制已成為我國社會經濟制度的基礎。這標志著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初步確立,為我國逐步走向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為當代中國的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制度基礎。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之后,在中國怎樣堅持和建設社會主義、怎樣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并沒有現成的道路,必須在實踐中進行艱苦的探索。(應用示例:①用于分析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②用于分析社會主義的艱苦探索)3.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極大地增強了社會發展活力,激發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創造性,使人民生活顯著改善,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際地位顯著提高。(應用示例:用于分析改革開放的意義)4.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在世界上高高舉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踏上了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中國共產黨領導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是歷史的選擇,是人民的選擇,是正確的選擇。(應用示例:用于分析新時代及其意義)【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