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7.2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與原則【核心素養】1.政治認同:通過學習,相信我國能夠實現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和原則。2.科學精神:通過對為什么堅持依法治國和怎么樣堅持依法治國的學習,明白依法治國的方略的系統性、漸進性和持久性。3.法治意識:明白依法治國是我國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4.公共參與:通過資料查詢和合作探究,理解堅持依法治國的具體措施。【重點難點】1.知道我國依法治國的總目標。[重點]2. 理解我國全面依法治國的原則。[重點﹢難點]3.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內涵。[難點]4. 堅持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相結合。[難點]【教學過程】導入新課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依法治國是我國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通過實行法治,保障人權,護社會和諧,實現長治久安,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本節課我們學習全面依法治國的總目標與原則。講授新課總議題:依法治國議題1. 全面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情景材料: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具有穩定性、連續性和極大的權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1999年,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在憲法中增加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把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確.立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對新時代深化依法治國實踐作出了全面部署。討論分享:法制與法治兩個概念的區別與聯系?學生討論,分享成果,教師點評點評:兩者區別:1.內涵不同:法制相對于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法治則相對于人治。法制內涵是指法律及相關制度,法治內涵則相對于人治的治國理論、原則和方法。2.法制所講的法主要指靜態的法的規則及其體系法治所講的法除靜態的法的規則及其體系之外,還包括動態的立法、司法、行政執法以及守法等活動;3.法制所講的法律制度既可以是好的、民主的法律制度,也可以是不好的、專制的法律制度法治所講的法律制度單指良好的、民主的、能使法得以正確適用和普通遵守的法律制度;4.法制社會中的法與民主的關系既可以是與民眾的意志相統一、體現了民眾意志的法,也可以是與民眾相對立、是統治者統治民眾的工具的法,而在法治社會中法完全體現的是主權在民、政治民主;5.法制社會中法對權力的規范和約束既可以是所有的人和一切國家機關,也可能是在法的約束和規范之外仍然存在著一個至高無上的權力獨裁者或權力機關,也就是說法制并不必然地排拆人治。而法治社會中法對權力的約束和規范卻是完全的、絕對的,包括一切的權力機關和所有的個人,法治必然地排拆人治,法在法治社會中至高無上,除此之外不存在絕對的個人或權力機關的至上權威,而且所有的國家權力都予合理配置和劃分,并相互制約。兩者聯系:①法制是法治的基礎和前提條件,法治的實施必須建立在法制上,實行法治需要有完備的法律制度。②法治是法制的立足點和歸宿,法制的發展前途必然是最終實現法治。情景材料: 依法治國,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事關人民幸福安康,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結合材料思考:⑴材料體現了什么政治信息?⑵法律對治理國家有什么作用?⑶全面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是什么?學生討論,分享成果,教師點評點評:1 材料體現了什么政治信息?堅持依法治國的重要性2 律對治理國家有什么作用?法律是治國之重器,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3 面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是什么?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一、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閱讀教材P80,自主梳理以下知識。1.為什么要堅持依法治國?法律是治國之重器,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要推動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必須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2.全面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是什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3.如何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一個系統工程,是國家治理領域一場廣泛而深刻的革命,需要付出長期艱苦努力。例題1: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下列名言強調公正司法的是( )①法官是法律世界的國王,除了法律就沒有別的上司②法律是顯露的道德,道德是隱藏的法律③一次不公正的判決,其惡果相當于十次犯罪④法律是一切人類智慧聰明的結晶,包括一切社會思想和道德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B ②強調的是法律與道德的關系,不選;④中“一切社會思想和道德”表述錯誤,不選。例題2:在依法治國的今天,抱有“權大于法”的心態、享受權大于法之“福”的基層官員,依然存在。這啟示我們( )①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任重道遠②法治與人治是相互依存、相輔相成的③法治不僅要有良法之治,還要求實行善治④要科學立法,有了法律制度也就有了法治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解析】選A。題干中“享受權大于法”“依然存在”,啟示我們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任重道遠,法治不僅要有良法之治,還要求實行善治,①③正確;法治與德治是相輔相成的,②錯誤;④觀點錯誤,不選。議題2.全面依法治國的原則閱讀教材P81-82,思考全面依法治國要堅持哪些基本原則?二、全面依法治國的基本原則1.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2.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人民是依法治國的主體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情景材料:◆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要反對特權和歧視。沒有正當理由給予優待,即為特權;沒有正當理由加以限制或增加負擔,即為歧視。◆平等允許合理的差別。針對特定群體,應給予特殊的優待和保護,如法律對老年人、未成年人、殘疾人給予特殊的優待和保護思考:⑴除右圖所列法律外,我國還有哪些針對特定群體的優待和保護的法律 ⑵這些給予特殊優待和保護的法律是如何體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 學生討論,分享成果,教師點評點評:(1)未成年人保護法、婦女兒童權益保障法、勞動法、勞動合同法、殘疾人保障法等。(2)法律針對弱勢群體的特殊優待和保護是為了在權利能力與行為能力之間做出平衡。法律正是出于人人平等的原則針對弱勢群體的特殊優待和保護進行補充,以彌補他們法律地位的不足。這正是人人平等原則的體現。3.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是社會主義法律的基本屬性,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必須尊重憲法法律權威,都必須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情景材料:我國民法總則規定:“因保護他人民事權益使自己受到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受益人可以給予適當補償。沒有侵權人、侵權人逃逸或者無力承擔民事責任,受害人請求補償的,受益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因自愿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思考:從法律與道德關系的角度談談你對上述規定的理解。學生討論,分享成果,教師點評點評:道德與法律是相互聯系的。法律出自國家而道德來自社會,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法律可以促進道德發展,道德也可以補充法律的不足。如:一般情況下,造成別人損害需要承擔民事責任,而自愿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以法治體現道德理念、強化法律對道德建設的促進作用,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強化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4.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發揮作用。5.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根本遵循。必須從我國基本國情出發,同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相適應。判斷:以下觀點正確嗎?(1)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制體系(2)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3)中國共產黨是依法治國的主體和力量源泉。(4)建設法治國家要重視發揮道德的規范教化作用。例題3:“法令行則國治,法令弛則國亂。”這充分說明了( )①國家的治理離不開法律②要實施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③法治和德治能相互代替④法律和道德是有區別的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解析】A 我國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法治和德治是不能相互代替的,③錯誤;法律和道德是有區別的說法正確,但與題干無關,④不選;①②符合題意且正確。例題4:我們要努力實現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以下不屬于實現該總目標必須堅持的原則的是( )A.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B.堅持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相結合C.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解析】選B。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堅持的原則包括: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B符合題意,入選。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