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9.4全民守法【核心素養】1.政治認同:認同全民守法是為了更好地保障人民群眾的利益。2.科學精神:理解全民守法的內涵、意義、要求,明白全民守法需要建立長效機制,需要一以貫之。3.法治意識:公民要樹立憲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養成依法辦事,依法行使權利,依法履行義務的習慣。增強青少年法治意識。4.公共參與:在日常生活中,依法行使權利、履行義務,嚴守道德底線,維護公平正義,做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重點難點】1.準確理解全民守法的內涵。[重點]2.說明當前我國如何推進全民守法。[難點]【教學過程】導入新課到超市購物微信掃碼結算后發現活動商品仍然是原價,沒有優惠2元,協商無果后,張先生訴至北京通州法院,要求商家賠償500元。2019年9月3日,通州法院通報審結此案,法院認為商家構成價格欺詐,判決支持原告的訴訟請求。據介紹,2018年12月12日,張先生到超市購物,發現店內啤酒有優惠促銷活動:買立減2元。但張先生付完款還未走出超市大門時,通過小票上啤酒的價格發現并沒有享受優惠價。試對本案各方行為作出評價。點評:消費者尊重和信仰法律,依法行使權利,通過合法的手段,理性進行維權。商家欺詐經營,沒有堅持誠信原則。司法機關公正司法、依法審判。講授新課總議題:全民守法 ——讓法治成為全民信仰議題1. 全民守法的內涵情景:《國務院關于建立完善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制度加快推進社 會誠信建設的指導意見》,為褒揚和激勵誠信行為、約束和懲戒失信行為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誠信守法的社會主體不僅收獲贊譽,還能贏得實惠和便利。企業連續三年無不良信用記錄,工商部門在辦理行政許可時可根據實際情況為其開通“綠色通道”;市場主體依法納稅、守信還貨,銀行給予信貸優惠和支持;電商誠信經營,互聯網商業平臺為其加注“誠信會員”標識。與此同時,有關部門和行業將那些有偷稅漏稅、違反合同、拖欠債務等嚴重失信行為的企業和個人列入“黑名單”,在信用評級、企業投資、銀行貸款、個人信用消費等方面出“黃牌”、亮“紅燈”,人民法院對失信被執行人限制高消費等,讓當事人一處失信,處處受限。 結合材料,談談如何推進全民誠信守法。學生討論,分享成果,教師點評。點評:社會上層出不窮的失信行為不但損害了道德生態,而且影響了公眾對法律的信任和遵從。推進全民誠信守法需要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制度,充分發揮法律服務、法律宣傳、法律保障作用,同時還需要加強輿論引導、機制建設、權益維護等,褒獎激勵守法,懲戒違法,促進全民守法精神的培育。一、全民守法的內涵閱讀教材106,自主梳理以下知識。1. 什么是全民守法?全民守法是指所有社會成員普遍尊重和信仰法律、依法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的狀態2. 推進全民守法的必要性是什么?建設法治中國,必須推動全民守法,增強全社會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氛圍,使全體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探究與分享】何某愛好彈鋼琴,退休后在家支起兩架鋼琴,除自己彈奏之外,還招了幾個學生,在晚上進行教學活動。此起彼伏的琴聲并沒有讓小區的生活變得多姿多彩,反而成為影響鄰居休息的噪聲。在居委會、派出所多次協調未果的情況下,鄰居把何某告上了法庭。何某則認為自己是在合法行使權利。 何某的行為是否侵犯了鄰居的權益?為什么? 如果遇到類似情況,你會如何處理?學生討論,分享成果,教師點評。點評:(1)是。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權利的時候,不得損害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權利。(2)如果我遇到類似情況,首先會尋找居委會或派出所等協調解決,在未果的情況下會拿起法律武器維權,將鄰居告上法庭。閱讀教材106,自主梳理以下知識。3. 全民守法的要求有哪些?⑴全民守法要求依法行使權利。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權利的時候,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權利。⑵全民守法要求依法履行義務。①在享有權利的同時,公民也負有相應的義務。②只有所有的人都依法履行自己的義務,才能維護公共安全和社會秩序。【探究與分享】老趙是一名建筑工人。臨近春節,老趙要求公司發放拖欠半年之久的工資,公司則以各種借口予以拒絕。老趙工作時,由于腳手架松動,不慎跌落受傷,被送進醫院救治。公司卻說這是老趙自己不小心造成的,拒絕支付醫藥費用。 本案中老趙的哪些權利受到了侵害 他可以通過哪些途徑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學生討論,分享成果,教師點評。點評:本案中老趙作為勞動者,獲得勞動報酬的權利、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的權利等受到了侵害。 他可以通過和解、調解、仲裁、訴訟等方式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⑶全民守法意味著依法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當自己的合法權益遭受侵害時,應通過合法的手段,理性維權。可以通過和解、調解、仲裁、訴訟等方式解決爭議、化解矛盾。【辨一辨】 有人認為,堅持全民守法,就應該引導人們依法行使權利。你是如何認識的?點評:全民守法要求依法行使權利、 依法履行義務、 依法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例題1:某法院接連宣判三起拉拽公交司機案:3名被告人的行為致使正在行駛中的公交車失控、司機或乘客受傷,均構成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一審判處有期徒刑3年、緩刑4年不等的刑罰。此三起案例啟示我們( )①公民要樹立正確的權利義務觀念②厲行法治需要政府公正司法③凡實施違法行為必受刑罰處罰④實施法律所禁止的行為須擔責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解析】題干中“三起拉拽公交司機案”的被告人被懲罰,說明公民要樹立正確的權利義務觀念,實施法律所禁止的行為須擔責,①④符合題意;②③觀點都是錯誤的。議題2.新時代如何推進全民守法情景:圍繞“全民守法”這一話題,同學們展開討論。甲:經營者不能向未成年人出售煙酒。乙:從國外旅游回來,不能把外國水果帶進中國。丙:不能在公共場所攜帶管制刀具。丁:禁止任何組織、個人制作或者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者以其他方式傳播淫穢、暴力、兇殺、恐怖、賭博等毒害未成年人的圖書、報刊、音像制品、電子出版物以及網絡信息等。 結合材料,談談如何在生活中推進全民守法。學生討論,分享成果,教師點評。點評:首先,要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如經營者不能向未成年人出售煙酒。其次,從青少年抓起,如在中小學設立法治知識課程,加強青少年普法教育。使青少年不斷學法、守法、用法,增強法制觀念;自覺抵制不良文化和犯罪行為;自覺糾正不良行為,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等。二、推進全民守法閱讀教材,自主梳理以下知識。1. 如何推進全民守法?⑴推進全民守法,要著力增強全民法治觀念,堅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為依法治國的長期基礎性工作,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樹立憲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引導全民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探究與分享】千百年來,不少中國人心中有一種揮之不去的“青天情結”。正是這種情結讓有些老百姓信“訪”不信“法”,遇事不是尋求法律的幫助,而是上訪、找政府、找領導。2013年以來,黨中央大力推行涉法涉訴信訪工作改革,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依法處理涉法涉訴信訪問題的意見》。按照意見,各地實行了訴訟與信訪分離制度,把涉法涉訴信訪從普通信訪事項中分離出去,導入司法渠道,由司法機關按照法律程序處理。近年來,隨著司法改革的推進,涉法涉訴類信訪量不斷下降,越來越多的信訪群眾選擇司法渠道解決問題。 由信“訪"不信“法”到遇事找法,這-轉變說明了什么 學生討論,分享成果,教師點評。點評:由信“訪”不信“法”到遇事找法,是全民守法不斷深入的社會信號。人民是法治建設的主體,是法治國家的主人。只有進一步營造遇事找法、辦事循法的氛圍,我們國家的法治建設才能得到進一步發展。(2)要調動人民群眾投身依法治國實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尊法守法成為全體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覺行動。⑶推進全民守法,要不斷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法治的道德底蘊,強化規則意識,倡導契約精神,弘揚公序良俗,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總結】實現全面依法治國的目標,必須做到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科學立法是法治中國的前提,嚴格執法是法治中國的關鍵。公正司法是法治中國的最后防線,全民守法是法治中國的基礎。在推進法治中國建沒的進程中,這四個方面密切聯系,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例題2:隨著“互聯網+”戰略的實施,公民可以通過網絡更加便捷地參與國家政治生活。與此同時,互聯網也成為某些造謠者肆意散播謠言的平臺,嚴重擾亂了社會秩序,影響了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對此,公民應( )①增強義務意識,嚴厲打擊網絡謠言②樹立法律意識,依法有序政治參與③樹立權利意識,堅持自由表達言論④尊重信仰法律,增強辨別是非能力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解析】嚴厲打擊網絡謠言是政府的職責,①不選;題干強調的是增強義務意識,且言論自由是相對的,③不選;②④符合題意且正確。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