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5課 工業革命與工廠制度【課標要求】認識大機器生產、工廠制度等對人類勞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響;理解生產方式變革對人類社會發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義。【教學目標】唯物史觀:手工勞動發展到機器生產標志著生產力的質的飛躍;大機器的使用和推廣催生了工廠制度,也改變了人們的社會生活。時空觀念:了解近代中西工廠制建立的史實。歷史解釋:認識工廠制與工業生產之間的關系,理解生產方式的變革對人類社會發展具有革命性的意義。史料實證:通過圖文史料了解近代大機器生產、工廠制帶來的生產生活的巨大變化,對中國民族工業產生和發展的影響。家國情懷:通過了解工業革命后,人們的勞作方式與生活方式產生的天翻地覆的變化,認識在生產工具與勞作方式的變革過程中,勞動人民推動了歷史的發展。【時空坐標】【教學重難點】重點:認識近代以來大機器生產、工廠制度的出現。難點:充分認識大機器生產、工廠制度對人類社會發展具有革命性意義。【教學內容】【概念闡釋】工業革命 又稱產業革命,開始于18世紀60年代的英國,是資本主義工業化的早期歷程,它是以機器取代人力,以大規模工廠化生產取代個體工場手工生產的一場生產與科技革命。十八世紀六十年代到十九世紀上半期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工業革命”這個詞有三層含義,首先它指工具改良和非生物動力在生產中的運用;其次它指勞動組織、工業結構及整個經濟活動方式的演變;最后,它指由此產生的社會變化,指社會整體變革的過程。也就是說,“工業革命”是指一個歷史時期,這個時期導致工業化社會的誕生。機器大生產 屬于生產力的變化,機器大生產取代手工勞動。工廠制度 是生產組織形式(勞作方式)的變化,工廠制度(集中勞作)取代零碎分散的勞作,它建立在細致的勞動分工和使用機器的基礎之上,是大規模集中生產的生產組織。知識點01 機器大生產與工廠制度1.機器大生產(1)背景:工業革命前,英國分散的手工工場已經向集中的手工工場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生產專業化。(2)標志:18世紀60年代以來,以改良蒸汽機為代表的一系列技術革命。(3)特點:大批產業工人被工廠主聚集起來,在專門化的廠房中勞作,徹底改變了手工作坊零碎分散的生產狀態。2.工廠制度(1)背景:工廠的出現。(2)特點①為保證機器的晝夜運行,工人實行倒班制。②規章制度嚴格,以罰款、體罰和解雇等方式強化紀律意識,迫使工人服從管理。③生產流水線被廣泛應用到生產過程中,各生產環節協同勞作,整個生產過程處于工廠主的監督管理之下。④原料由工廠統一供應、合理調配。思考 工廠制度特點?①生產資料集中使用。②雇傭工人集中勞動。③生產規模不斷擴大。④分工細致協作高效。⑤使用機器流水生產。⑥生產社會化程度高。⑦嚴格遵守規章制度。(3)影響:經濟:有利于科學管理,提高生產效率,挖掘工人勞動潛質,從而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政治:促進家庭領域與社會生產領域分化,婦女走出家庭加入社會生產,逐漸提高其社會地位。文化:大量雇傭童工,一定程度阻礙近代基礎教育的發展。社會:導致人的異化。3.近代中國的機器生產和工廠制度(1)背景①西方列強侵略,民族危機加深;②統治階級為實現自救,開展洋務運動;③甲午戰后,列強投資設廠使中國利權進一步喪失;④關注民生,濟世救民思想的影響。(2)表現:①產生:19世紀中后期,清朝洋務派創辦了江南制造總局、福州船政局等一系列近代企業,引進了西方的工廠制度,進行機器大生產。②張謇、范旭東等一批民族資本家主張實業救國,開辦工廠并借鑒西方工廠的管理經驗,中國民族工業初步發展起來。(3)西方工業革命對中國的影響政治:工業革命后,西方列強對中國侵略,導致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壯大,推動政治變革。經濟:采用機器生產,推動中國近代化;在中國掀起“實業救國”熱潮;一定程度抵制西方列強經濟侵略;思想:西方思想傳人中國,出現“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推動近代思想傳播。教育:自20世紀初,清政府推行“癸卯學制”以來,中國出現了大量中小學堂,對普及初等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推動了中國教育的近代化。【總結提升】近代中國軍事工業、民用工業、民族工業的異同點相同點:都采用機器生產,都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民用工業和民族工業都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的經濟侵略不同點:軍事工業:代表:安慶內軍械所、江南制造總局、天津機器制造局、福州船政局性質:帶有資本主義因素的封建性質的企業產品分配:經費政府調撥,產品由政府分配民用工業:代表:輪船招商局、開平煤礦、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性質:帶有濃厚封建因素的資本主義性質的企業產品分配:產品滿足軍事工業需要后進入市場民族工業:代表:廣東繼昌隆繅絲廠、大生紗廠、天津永利堿廠產品分配:產品完全進入市場【總結提升】近代中國工業化起步與西方的不同相似點:都采用工廠制度和機器生產,推動經濟近代化。不同點:中國:中國近代企業是在西方工業文明刺激下產生的,屬于“外發型”;生存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下,肩負反帝反封建的任務,帶有救亡圖存的色彩。西方:機器大生產和工廠制度是資本主義生產力發展的結果,屬于“內生型”;并通過殖民擴張、商品輸出、資本輸出等傳播到世界各地,客觀上推動各國近代化。【微點撥】手工工場手工工場是資本主義生產發展早期階段,勞動社會化的一種基本形式,可分為分散的手工工場即(簡單協作)和集中的手工工場(即工場手工業)兩個階段。簡單協作僅是在同一資本家指揮下協同勞動;工場手工業是把工人聚集起來,集中生產。兩者都采用手工勞動,都是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組織形式。【知識拓展】實業救國19世紀末開始出現、辛亥革命前后流行,主張以興辦實業拯救中國的社會政治思想,反映了中國民族資產階級上層的要求,張謇是重要代表,他認為實業和教育是國家“富強之大本”。該思想為挽救民族危機、發展民族資本主義發揮了積極作用,表現了民族資產階級企圖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條件下發展資本主義生產的幻想。實踐證明在社會性質不改變的前提下,中國是不可能走上獨立發展資本主義道路的。【知識拓展】手工工場與機器大工廠的區別知識點02 工業革命后生活方式的變化1.工業革命促進了城市化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空間(1)問題:城市規劃建設滯后,工人的生活環境相當惡劣。(2)解決:20世紀以來,西方國家逐漸建設新城,疏解中心城市人口,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環境。思考 ①形成的原因? 城市化帶來的人口井噴②在19世紀臭名昭著的原因 城市規建滯后,生活環境惡劣③再次興盛的原因?發展符合市場需求的商業【微點撥】城市化城市化也稱之為城鎮化、都市化,是由以農業為主的傳統鄉村社會向以工業和服務業為主的現代城市社會逐漸轉變的歷史過程,具體包括人口職業的轉變、產業結構的轉變、土地及地域空間的變化。2.交通運輸業進步,便利了人們的出行(1)工業革命中英國的人工運河、鐵路運輸發展迅速。(2)歐美國家形成了水陸運輸網,促進了城際間、國際間的人口交流與貿易往來,大大增加了社會的流動性。3.工業革命促進了鄉村的改變(1)以英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農業機械日益普及,普遍建立了大農場,農業現代化水平大大提高。(2)大量人口從閉塞、寧靜的鄉村田園生活中走出,人們的眼界開闊了。4.人們的時間觀念增強(1)原因:工廠制度及蒸汽機車等交通工具的出現,使人們必須守時,準時準點成為現代生活的準則。(2)表現:城市中社會上層人士出行戴表,大城市的車站、碼頭、銀行、機關及市區街道多設有標準鐘。5.初等教育不斷推廣,人們文化素質逐漸提升(1)原因:機器生產代替手工勞動、城市化迅猛發展等現實因素,對廣大民眾的文化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表現①英國等西方國家:通過立法推行初等教育,加大政府對教育的經費支持。②中國:20世紀初清政府推行“癸卯學制”,對普及初等教育起到重要作用。6.消極影響(1)表現:工人勞動時間過長,工作與生活環境惡劣,傳染病與職業病嚴重危害產業工人的健康。(2)結果:19世紀,歐洲社會主義運動風起云涌,標志著工人階級登上歷史舞臺,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誕生;產業工人的待遇有所改善。【知識拓展】工業革命影響下英國的社會轉型【總結提升】辯證分析工業革命對社會生活的影響角度 內容積極 影響 (1)極大地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2)產業結構發生重大變化,農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例縮小,第二產業(工業)和第三產業(服務業)的比重增大 (3)階級關系變化,近代工業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形成,成為社會發展主導力量(4)工業城市興起,加速城市化的進程 (5)促進農業生產的現代化,縮小城鄉差距 (6)帶動社會生活方式的變化,競爭激烈,生活節奏加快,時間觀念增強 (7)家庭規模縮小,生活內容豐富 (8)教育普及,勞動者的文化素質提高(9)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生活質量提高消極 影響 (1)社會發展帶來貧富分化的差距加大 (2)資源的過度開發,導致環境污染等問題 (3)城市發展帶來犯罪等新的社會問題【課堂小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