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統編版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9課《宋代經濟的發展》教學設計授課題目《大宋的生財之道》課程標準知道宋代南方經濟的發展,理解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教學背景分析課題及教學內容分析本課是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9課,與本單元前面三課講政治史不同,本課是經濟史范疇,教科書講述了農業、手工業、商業在宋代的發展情況,并在最后點出經濟重心南移的過程和完成時間。本課中宋代的形象與前幾課中宋代在政治上軟弱妥協的形象不同,宋代在經濟上是十分繁榮的,其中南方的優勢隨著各行各業的發展逐漸突出,經濟重心不斷南移,直至南宋時期完成南移。南方經濟的發展和經濟重心的南移都離不開“財”這一關鍵字眼,本節課的教學將從“財”入手,以《清明上河圖》為探秘大宋生財之道的鑰匙,用“財從何處來”引出農業、手工業、商業,通過分析“財源在何處”進而引出經濟重心南移。學生情況分析本課授課對象是某中學初二(1)班的學生,該班學生基礎扎實,思維靈活,學習態度認真。學生已進行一個多學期的初中歷史課程學習,能清楚了解基本的史實,有一定的思考探究能力,學生在上學期《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的開發》一課中對經濟重心有初步的了解,通過本冊書前幾課的學習,已經對宋代的政治有了充分的認識,但對宋代經濟了解不多,較難理解經濟重心南移完成,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素養有待提高,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需給予一定的學法指導。教學目標(一)教學主題目標1.了解宋代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發展的主要情況。2.理解經濟重心南移完成的表現。(二)核心素養目標1.學生能夠解讀不同類型的史料,在史料中提取線索和有效信息,嘗試構建自己的歷史敘述,初步形成歷史的實證意識。2.學生能夠對經濟重心南移這一現象進行合理的歷史解釋,實事求是地分析、概括經濟重心南移完成的特征,思考宋代歷史有何現實意義,把握歷史發展的各種聯系。教學重點和難點(一)教學重點宋代經濟發展的主要情況(二)教學難點戰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評價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一)教學資源歷史圖片 歷史地圖 文字材料 多媒體(二)教學方法教法:講授——問答法、直觀展示法、創設情境法、史料教學法學法:探究學習法、史料閱讀分析法板書設計教學過程一、新課導入:財從何處來?(1分鐘)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教師設問】大家經過前面兩課的學習,了解到宋在不同時期里與遼、西夏、金議和,給予歲幣。宋朝哪來這么多錢呢?之前不是說宋朝“積貧積弱”嗎?帶著疑問,我們一起來探秘大宋的生財之道吧! 嘗試解答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帶著問題學習本課,關注宋朝如何“生財”。 利用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從簡單處著手,制造出思維上的沖突,引導學生從已知去探究未知,從而導入本課內容。二、《清明上河圖》中的錢財流動(31分鐘)師問:同學們,我們來看課本第44頁的北宋名畫——《清明上河圖》。這幅畫給大家帶來最直觀的感受是什么?宋代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局部)生答:人群熙熙攘攘,有很多店鋪和流動攤販,還有大大小小的船。師說:大家看得很仔細。我們就以畫上的店鋪和船為線索,串聯起這節課。 教師用聞名天下的《清明上河圖》作為探秘大宋生財之道的鑰匙,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畫上的內容,使學生捕捉到本課的信息點,突出以生為本的理念,利于提升學生觀察和分析圖像的能力。(一)何以生財?(11分鐘)【教師設問】大家來觀察畫作的另一部分,能找出畫中有哪些酒肆嗎?【學生行為】仔細觀察畫作,尋找酒肆。宋代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局部)師問:從畫作中我們可以清晰地認識到北宋開封城內的酒肆之多。大家想一想:從經營者的角度出發,為什么他們會選擇經營酒肆?生答:肯定是賺的錢多才會紛紛開店。師問:好。從釀酒的角度出發,是什么奠定了酒業繁榮的基礎?生答:釀酒的原料充足,糧食富余。師說:對,糧倉充盈才會有富余的糧食用于釀酒,才會出現大量的酒肆酒家。宋代糧食的充裕離不開農業的發展。那我們一起來了解宋代農業的發展概況。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畫作,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突出以生為本的理念,利于提升學生觀察圖像的能力。【教師設問】我們來看這兩幅農耕情景的畫作。其中《耕獲圖》反映了江南地區的農耕情況。大家試著從畫作中展示的自然條件、社會環境、勞動力、耕作技術方面入手,分析南方農業發展的原因。宋代《耕勞圖》甘肅敦煌莫高窟55窯壁畫(摹本)宋代《耕獲圖》揭示南方農業發展的原因:1.自然條件優越:畫中青山綠水,土壤肥沃,江南氣候溫暖濕潤,一年兩熟。2.社會環境安定VS北方戰亂頻繁:農民勞動場面緊張有序,右上角的莊主悠然自得在欣賞田園風光。3.北人南遷:勞動力充足;一人一牛犁耕耕作技術先進。 仔細觀察畫作,挖掘畫作的信息點,嘗試根據教師提供的角度入手分析南方農業發展的原因。 利用歷史圖畫吸引學生興趣,引導學生理解南方農業發展的原因,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的核心素養。【教師總結】宋代時,水稻種植面積增大,越南占城稻得到推廣。長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帶成為糧倉。當時的情況是:“蘇湖熟,天下足。”【教師設問】除了糧食作物為農耕者“生財”,經濟作物的利潤也不可忽視。大家可以舉例有哪些經濟作物得到發展嗎? 學生根據課本內容概括棉茶葉和棉花的發展情況。 培養學生快速閱讀并總結凝練文字的能力。(二)何時何處生財?(6分鐘)師問:大家來觀察畫作的另一部分,覺得店家的招牌有什么特別之處嗎?宋代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局部)【正店:有政府授權可釀酒售酒的商家】生答:店家用竹竿掛起“孫羊店”的彩旗探到街上,“正店”字樣的店招牌是立在地上的長方體。師問:這種長方體招牌是燈箱。聯系現實生活,你們知道它的用處嗎?生答:這是晚上會發光的廣告!師答:對!到了夜晚店家會在箱中放蠟燭照明,這種燈箱在夜里引人注目,也是店家招攬客人的方式之一。通過畫中的燈箱,我們可以推斷出當時經商的時間不受限制,出現了早市和夜市。師問:我們通過《清明上河圖》見識到汴京城內酒肆之多,大家來思考:酒肆有限定的開店范圍嗎?是不是只有都市才會發展酒業呢?生答:在街道及宅巷內都可以開店,在市鎮、鄉鎮應該都會有酒肆。師答:大家說得對不對呢?我們看兩則材料能不能證明大家的推測。材料一:南宋首都臨安:“萬物所聚,諸行百市”,“自大街及諸坊巷,大小鋪席,連門俱是,即無虛空之屋”。——《夢粱錄》卷十三材料二:蕭蕭官樹皆黃葉,處處村旗有濁醪。(濁醪:濁酒)——[北宋]張耒《赴官壽安泛汴二首其一》【教師總結】宋代時經營者“生財”的時間和空間都不受限制。 發散學生的思維,通過設問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的核心素養,提高學生解讀史料的能力。(三)船載何物?運向何方?(13分鐘)師問:之前大家觀察《清明上河圖》時有提到,畫作中有大大小小的船。畫家為什么要畫這么多船?從經濟的角度上看,這透露出什么信息?生答:船在當時的經濟中發揮重要作用。師答:對。船在國內漕運貿易和海外貿易中都扮演著重要角色。經濟的快速發展使造船技術不斷提高。廣州、泉州、明州這些商港都有著很高的造船水平。【教師行為】展示一則史料和一張海船復原圖。史料:……海商之艦,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料,可載五六百人;中等二千料至一千料,亦可載二三百人;余者謂之“鉆風”,大小八櫓或六櫓,每船可載百余人。——《夢粱錄》(料:古代造船計量單位,一料為十立方尺(宋尺)。)【學生行為】結合材料和圖片,認識到宋代海船規模宏大、設計科學、明辨航向。 提高學生閱讀史料并提煉信息的能力,培養史料實證的核心素養。1.船載何物?(3分鐘)師問:宋代的海外貿易十分繁榮,大家知道當時最受海外歡迎的商品是什么嗎?生答:瓷器!……絲綢!……師答:沒錯!當時的商船都滿載著中國的瓷器、絲綢等手工業制品開往遠方。我們來了解當時制瓷業和紡織業的情況吧!【教師行為】展示五大窯的代表性瓷器,強調北宋興起的景德鎮的瓷都地位和江南地區的行業中心地位。【學生行為】通過圖片和老師的講述了解到五大窯的瓷器之精美,認識到景德鎮和江南地區在制瓷業中的地位。 運用豐富的圖片加深學生對五大窯的認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運用史料和圖片輔助學生了解絲織業和棉紡織業的發展情況。史料:蜀以錦擅名天下……歲充貢,宋朝歲輸上供……——[元]費著《蜀錦譜》 在教師引導和分析材料,印證北宋四川、江浙地區絲織業發達及南宋已有較為先進的棉紡織工具這一史實。 運用多種材料讓學生根據材料和課本內容加深對絲織業和棉紡織業亮點的印象,提高學生的歷史分析能力。2.用何買貨?(2分鐘)師問:蜀錦名滿天下,引得各地商人都前來蜀地購買,最初,商人交易時用什么支付?生答:銅錢!……鐵錢!……師問:對。大家想一想,從重量、便捷性、安全性和四川地形入手,銅錢和鐵錢在大宗交易過程中有什么不便之處?生答:銅錢鐵錢本身質量重;蜀地是盆地,運輸不便;帶著大量貨幣做買賣不方便,而且不安全。師問:很好。聯系現實生活,當時這種困局隨著什么的出現而迎刃而解?生答:紙幣!師答:沒錯。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出現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紙幣使得“財”變得輕巧便于攜帶,適應了商貿的繁榮。【教師行為】展示北宋紙幣銅版拓片圖與南宋紙幣“會子”銅版拓片圖。 接連設問環環相扣,帶領學生接近歷史現場,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思考并輕易理解紙幣的產生與商貿的聯系,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幫助學生搭建知識線索,讓學生真正理解知識。3.運向何方?(5分鐘)師說:兩宋時期,不僅農業發展、手工業興盛,海外貿易更是遠超前代,無數商船來往于廣州、泉州等大商港,許多外國人來到沿海進行貿易,朝廷在廣州、泉州等地都設置了給外國人居住的“蕃坊”和外商子弟學習的“蕃學”。師問:當時有位阿拉伯商人蒲亞里,他依靠海外貿易來到中國發展,后來娶了官員的妹妹,定居廣州,不再從事海外貿易。宋高宗知道后,讓地方官員連南夫勸誘蒲亞里歸國,大家想想,宋高宗為什么要勸誘蒲亞里歸國?展示“蒲亞里朋友圈動態”和“宋高宗與連南夫的微信對話”如下:展示史料:而大商蒲亞里者,既至廣州,有右武大夫曾納利其財,以妹嫁之。亞里因留不歸。上(宋高宗)今委南夫(地方官員連南夫)勸誘亞里歸國,往來干運蕃貨。——《宋會要輯稿職官四四之一八》師說:留意這則材料的最后一句話,“往來干運蕃貨”。宋高宗是想讓蒲亞里回國干什么呀?生答:讓蒲亞里回去繼續做生意。師答:對,宋高宗希望他回國繼續從事海外貿易。 運用歷史上真實的人和事來幫助學生理解朝廷對海外貿易的態度。結合史料來進行創設趣味情境,設問中制造情境沖突,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能貼近歷史現場,思考當時人物的做法出于怎樣的目的,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史料實證素養。師問:商人蒲亞里在政府的勸誘下回國繼續經商,那當時蒲亞里的經商路線是怎樣的?宋代海外貿易圖生答:如果他在廣州出發,就會下南海,穿過馬六甲海峽,駛入孟加拉灣,經過印度洋進入阿拉伯海與波斯灣,再回到自己的國家。師答:很好,通過外商前來貿易和中國商船遠洋經營,絲綢、瓷器等中國商品流通到世界各地,近至朝鮮、日本,遠達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海岸,海外的商品也跟隨著中國商船和外商海船流入中國。商人們在宋代的海上絲綢之路上來往交易,賺取錢財。 學生在人教版七年級下冊地理第七章第二節《東南亞》中已經充分認識到馬六甲海峽的重要性,知道馬六甲海峽是歐洲、非洲向東航行到太平洋西岸各港口最短航線的必經之地。因此地圖上沒有標注馬六甲海峽,學生也能通過已學地理知識完整地串聯起航線。通過讓學生推測經商航線,能夠利用地理知識使學生更好地學習理解歷史知識,了解到宋代的海外貿易是自由平等的多邊開放貿易,產生學科之間的知識聯動和相互作用。師問:宋代的海外貿易如此繁榮,政府專門設置了一個和海商打交道的機構,名叫“市舶司”。市舶司是怎樣管理海外貿易的呢?我們來看這則材料:賈人由海道往外蕃,令以物貨名數并所詣之地(詣:到、前往),報所在州召保(召保:擔保人),毋得參帶兵器或可造兵器及違禁之物,官給以券。擅乘船由海入界河及……境者,罪以徒……——《宋史》根據這則材料,誰來說說看,市舶司的工作有哪些?生答:核實商人提供的貨物清單、目的地和所在州的擔保人;檢查商船有沒有攜帶兵器和違禁物品;對沒問題的商船頒發許可證;防止商船擅自入界河。師答:看來大家對市舶司有一定的了解了。市舶司除了要履行這些職責,還會征收舶稅、抽買舶貨、主持祈風祭海。師問: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市舶司會對貨物征收舶稅。回到蒲亞里的故事上,為什么宋高宗希望蒲亞里繼續從事海外貿易?生答:因為海外貿易的稅收能給朝廷帶來可觀的收入。師答:沒錯。當時宋高宗說:“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動以百萬計,豈不勝取之于民?”——《宋會要輯稿職官四四之一八》據此我們可以知道,朝廷對海外貿易持鼓勵支持的態度,海外貿易的繁榮不僅造就了商人們的富裕,而且也大大增加了朝廷的財政收入。 結合史料,讓學生充分理解“市舶司”的職責作用,化抽象概念為具象解釋,培養學生的史料解讀能力。三、財源在南方(4分鐘)師問:通過前面的學習,大家知道了宋代經濟發展的情況,宋朝的財政收入主要來自農業、手工業、商業這三大行業。大家來找找看,重要的農業產區和工商業城市集中在什么地方?各行業發展集中區域圖生答:在南方。長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帶是糧倉,紡織業、制瓷業、造船業的中心都在南方,海外貿易都在東南沿海進行。師說:對。因為各大行業在南方地區的持續繁榮,也使得南方各行業繳納的稅收不斷增加,宋朝的財源主要來自南方,特別是東南地區。大家上學期學習到,秦漢時期南方地區地廣人稀、發展落后,經濟重心在黃河流域;到了東晉南朝時,南方因為北方戰亂和北人南遷得到迅速發展,這為經濟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礎;到了南宋時經濟重心南移完成。師問:聯系本課所學知識,為什么我們普遍認為到南宋時經濟重心南移完成呢?同桌之間相互交流你們的看法。生答:南宋時,農業、手工業、商業的中心都在南方……南方的生產技術、質量產量都勝過北方……勞動力充足……商品經濟發達……南宋的統治疆域主要在南方……師說:大家分析得都有道理。經過幾百年的積累,南方的生產發展逐漸占據優勢,并持續穩定地超過北方,這種優勢也被后世所繼承;南方的生產技術、產量和質量都位于全國前列,商品經濟發達,統治者也十分倚重南方。這也意味著這枚象征經濟重心的銅錢,從唐朝中期開始,漸漸滾到了南方,并在南宋時落地生根,南方成為了宋朝的搖錢樹。 學生通過觀察地圖和整合課本內容,了解到各大行業在南方繁榮發展,南方在各方面都有優勢,教師對經濟重心南移過程的時間牽引使學生在鞏固所學知識的基礎上發散思維去探究經濟重心南移完成的標準,對經濟重心南移這一現象進行合理的歷史解釋,實事求是地分析、概括經濟重心南移完成的特征,從而理解經濟重心南移在南宋時完成。四、以古鑒今(1分鐘)師說:以前提起宋朝,關鍵詞是“積貧積弱”,其實這個詞指的是宋朝在政治上的冗官冗兵冗費,對外妥協求和。宋朝在經濟上如此繁榮,卻在政治上軟弱無力。宋朝帶給我的感受是:富裕不等于強大,繁榮未必能長安。大家課后和小伙伴一起思考,宋代歷史對當下中國發展有何啟示?這節課就到這里,下課! 運用聯系的觀點把學生的思維從歷史帶到現實生活當中,增強歷史與現實關聯性,引導學生思考宋代歷史的現實意義,把握歷史發展的各種聯系。教學反思本課重新整合教學內容順序,用“財”這一關鍵字眼串聯本課教學,但對經濟重心南移完成這一部分設計不夠新穎和深刻,是本課教學設計的不足。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過于理想,實際教學中需要根據學情而調整。PAGE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