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世界第19課 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教學目標分析1.通過解讀圖片、史料,能夠從農業、手工業、商業三個角度概述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發展的表現,感受清朝前期的繁盛。(史料實證)2.通過解讀史料,能夠初步認識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發展的內因和外因。(史料實證、歷史解釋)3.能夠知道清朝前期人口增長的情況,正確評價人口增長的影響,樹立正確的人口觀念。(唯物史觀) 教材內容分析【本課結構】本課內容涉及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主要包括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以及這一時期人口增長帶來的矛盾和問題。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促進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出現和發展。【本課重難點】重點: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發展的表現。難點: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發展的原因和影響。【新課導入】歷史上的徽商指江南徽州府商人組成的商幫。徽商是中國歷史上的著名商幫,在宋代開始活躍,全盛期則在明代后期到清代初期。清朝前期商業發展狀況如何 社會經濟呈現出怎樣的發展態勢 【新課講授】一、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在鞏固疆域,建立對全國的統治的同時,清朝開始了恢復和發展生產,以促進經濟的發展。教師設問:清初統治者為什么重視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 學生回答,教師補充:明末清初持續40年的戰亂,使南北方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全國尤其是中原地區一片凋敝景象。社會經濟的殘破,給人民帶來災難,也使清廷“賦稅不充”,財政困難。為了鞏固統治,清初統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的措施。出示幻燈片:教師設問:清朝前期,統治者采取了什么措施發展農業生產 學生回答:獎勵墾荒,擴大耕地面積;興修水利,保證農業生產;改進種植技術,改良新品種,推廣高產作物;經濟作物種植有較大發展。教師講述:通過種種措施的實行,農業生產很快得到恢復,并有了很大發展,為清朝前期的興盛奠定了基礎。教師設問:農業生產的發展對清初社會經濟的發展有什么影響 學生回答:農業生產的發展,有利于社會的穩定和繁榮;農業產品品種和產量的增加,也對手工業和城鎮商品經濟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教師過渡:玉米、甘薯等高產農作物的大力推廣種植,使糧食產量大增。農民將剩余的土地種上棉花等經濟作物,以棉紡織為代表的手工業得到很大的發展。二、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學生閱讀課本手工業發展相關內容。教師設問:清初手工業有了怎樣的發展 學生回答。教師補充:尤其要注意此時出現了比較成熟的手工業工場,而且頗具規模。手工業的發展又促進了商業的繁榮,各地的商品貿易十分興盛。出示資料:河南、東北的棉花供銷各地,而棉布卻又仰給于外省。蘇州的絲、棉織品,南京的綢緞,景德鎮的瓷器,廣東、臺灣的蔗糖,安徽、福建、湖南的茶葉,都行銷各地。乾隆年間,蘇州的“洋貨、皮貨、綢緞、衣飾、金玉、珠寶、參藥諸鋪,戲園、游船、酒肆、茶店,如山如林,不知有幾千萬人享用其間”。杭州也是“百貨所聚”的省城。廣東南海縣的佛山鎮,乾嘉年間已發展成有622條街道和數十萬人口的工商業市鎮,“實嶺南一大都會”。由此可見,清朝前期的商業很發達,工商業市鎮、大城市不斷涌現,形成了由農村集市、城鎮市場、區域性市場和全國性市場組成的商業網。隨著商業活動的發展,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幫。教師設問:當時最著名的商幫有哪些 主要從事哪些貿易 學生回答。教師列表總結:商幫 地方 從事的貿易活動晉商 山西 販賣糧食、食鹽、綢緞等;開設“票號”,經營匯兌、放貸和存款業務徽商 江南徽州府 從事食鹽、典當、茶葉、木材、糧食、布綢等行業的經營其中徽商被評價為“賈而好儒,富甲一方”。教師補充:這些商人獲取了巨額利潤后,除了繼續留下資本進行流通和放高利貸外,還有不少商人把資本投資于購買土地,或進行奢侈性消費等,這又妨礙了工商業的進一步發展。請同學們列表歸納清朝前期農業、手工業、商業發展的表現:部門 表現農業 耕地面積擴大,興修水利,改進種植技術,改良新品種,推廣種植高產農作物和經濟作物手工業 絲織業、棉織業、印染業、制瓷業等有很大的發展,出現比較成熟的手工業工場商業 形成商業網,出現工商業市鎮,大城市工商業繁榮,商幫擁有雄厚資本 總之,農業生產的恢復與發展、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促進了清初經濟的繁榮,使得當時中國的經濟總量居世界首位,但是這也使得清朝統治者以“天朝上國”自居,為后來的衰落埋下了伏筆。三、人口的增長社會經濟的發展與繁榮,政治穩定,社會安定,使人口數量不斷增加。出示資料:據《清實錄》統計,順治十八年(1661年)全國人丁數是1913萬,到康熙五十年(1711年)增為2462萬。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宣布“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也就是把丁銀額固定了下來,人口增長也不會再加收丁銀。這也促使人口數量不斷增加。教師設問:人多了,地就相對少了,怎么辦 學生回答:開荒。教師設問:沒有荒地了呢 學生回答:砍樹除草,把林地、草地等都變成農田。教師總結:隨著人口的不斷增長,人地矛盾越來越突出,開荒導致環境被破壞。人地矛盾使社會有了許多不穩定因素,經濟的持續發展也受到了影響,這為清朝中后期各種問題的出現埋下了伏筆。【板書設計】 教材活動答案【課后活動】1.閱讀下表并回答問題。年代 耕地面積(頃)順治十八年(1661年) 5493576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6078430雍正二年(1724年) 6837914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74144951661—1766年,耕地面積發生了什么變化 這種變化是由哪些因素導致的 (教材P100)[答案] 變化:耕地面積由少到多,不斷增加。因素:社會安定;統治者重視;政策鼓勵。2.從國外引進的作物如玉米、甘薯、馬鈴薯,在清朝時得以普遍種植。這對清朝社會有何影響 (教材P100)[答案] 玉米、甘薯、馬鈴薯屬于美洲高產農作物,它們的引進和推廣,提高了糧食產量,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有利于社會的穩定和繁榮,同時也有利于緩解人口增長的壓力,促進了清朝人口的增長。但高產作物的大量種植,破壞了生態環境,有一定負面影響。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