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世界第7課 遼、西夏與北宋的并立教學目標分析1.運用地圖、史料,了解少數民族政權建立的概況,知道遼、北宋、西夏并立局勢。(史料實證)2.了解北宋與遼、西夏之間的和戰,能夠運用史料,正確地評析澶淵之盟。(唯物史觀、歷史解釋)3.通過圖片、史料、文物等,了解北宋與遼、西夏之間的民族交流交融的事例,從而認識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樹立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歷史解釋、家國情懷)教材內容分析 【本課結構】本課講述了遼、西夏等民族政權的發展情況,以及宋遼、宋夏之間既有戰爭與矛盾,又相互交流與交融的關系。正確認識這種關系是理解后面經濟重心南移的重要基礎。【本課重難點】重點:契丹、黨項的興起及與北宋的關系。難點:如何正確評價澶淵之盟。【新課導入】在2016年8月2日至3日召開的契丹遼文化暨第三屆契丹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學者對遼祖州祖陵、遼上京遺址考古現場、遼上京博物館等地進行了實地考察和參觀。右圖是遼上京遺址考古現場。契丹是怎樣興起的 與宋朝又是什么關系 為什么這個時期會成為民族政權并立的時代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些內容。【新課講授】一、契丹族與黨項族先讓學生瀏覽教材,明確本課講了兩部分內容:第一部分,遼、西夏與北宋的并立;第二部分,遼、西夏與宋的和戰。讓學生自學“契丹族與黨項族”一目,完成表格。民族政權 建立時間 民族 杰出首領 都城遼西夏然后講述:契丹人原來居住在遼河上游一帶,過著游牧生活。當時有首詩描繪他們的生活(出示幻燈片):行營到處即為家,一卓穹廬數乘車。千里山川無土著,四時畋獵是生涯。契丹是我國北方的古老民族之一。10世紀初,契丹族杰出的首領耶律阿保機,統一契丹各部,建立了政權,都城在上京臨潢府。阿保機就是遼太祖。學生自主閱讀教材,了解西夏建立過程,簡單了解西夏歷史。二、遼與北宋的和戰遼太宗時,占領了燕云十六州,從此,遼與中原王朝的沖突加劇。出示幻燈片:材料一 遼兵雖號稱20萬人,但孤軍深入,糧餉不繼,所過城市僅攻下兩城,其余諸城均在宋軍的堅守之中。材料二 宋真宗御駕親征,宋軍士氣大振,首次遇敵即射殺遼軍大將,遼軍大敗。學生結合材料思考:宋遼交戰結果如何 學生回答:遼軍大敗。歸納總結:北宋與遼的關系(右面圖示)出示幻燈片:澶州之戰示意圖、《回鑾碑》回鑾碑(又名契丹出境碑)坐落于河南濮陽縣城御井街,是記載宋遼訂立澶淵之盟的唯一實物。教師組織學生開展辯論賽:正方:北宋與遼訂立澶淵之盟,用歲幣換和平的方式可取。反方:歲幣加重了人民負擔,用歲幣換和平的方式不可取。學生辯論后,教師歸納:對于北宋來說,澶淵之盟是一個屈辱的和約,歲幣成為北宋人民的沉重負擔。(歲幣是北宋每年送給遼的銀、絹等錢物,而不是一次性的賠款)但是,從整個中華民族的發展史看,澶淵之盟的訂立也有其積極的一面:它結束了遼宋之間幾十年的戰爭,使此后的遼宋邊境長期處于相對和平穩定的狀態,雙方不僅邊境地區的生產得到發展,還通過“榷場”進行貿易。三、西夏與北宋的關系出示幻燈片(右圖):第四屆魯迅文學獎得主黨益民用十年時間精心打造的《石羊里的西夏》是一部少數民族史詩巨著,也是第一部全程演繹西夏歷史、探究西夏覆滅原因的長篇小說。西夏與北宋的關系如何呢 出示幻燈片(下圖):從圖中可以看出,當時存在的政權除了北宋、遼以外,還有西夏。那么,西夏與北宋之間的關系如何呢 應該如何看待它們之間的關系 下面,我們來學習西夏與北宋的關系。元昊(1003—1048年),西夏王朝的建立者,黨項族。1040年,西夏進攻延州,大敗宋兵,宋將劉平、石元孫等被俘。宋派范仲淹主持對西夏戰事。西夏進攻三川口,宋將楊保吉戰死。宋軍攻白豹城,小勝。1041年,宋軍攻夏,大敗于好水川,大將任福等戰死。夏軍攻占宋豐州。1042年,西夏攻宋,與宋軍在定川寨大戰。宋軍大敗,葛懷敏、曹英等15員將領戰死,損失軍士9000多人。后來,宋夏議和,元昊向宋稱臣,宋給西夏歲幣。議和后,宋夏邊界貿易興旺。歸納總結:【課后活動】1.澶淵之盟后,朝中大臣排擠寇準,寇準被罷去相職。當時京城里流傳著民謠:“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想一想:這首民謠反映出民眾的什么愿望 (教材P36)[答案] 反映出民眾不愿議和、簽訂屈辱條約。2.議一議:北宋與遼、西夏訂立和約,對社會經濟和民眾生活有什么影響 (教材P36)[答案] 北宋與遼、西夏訂立和約后,在宋與遼、宋與西夏的交界處開設貿易場所,各種商品在此進行交換,互通有無。邊界貿易的往來,促進了經濟文化的交流,也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間的了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