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世界第6課 北宋的政治教學目標分析 1.知道北宋建立的概況,能夠識讀《北宋時期形勢圖(1111年)》等,據此分析北宋周邊的形勢。(時空觀念)2.能夠運用可信史料說明北宋強化中央集權和重文輕武的政策,據此概括北宋政治的特點,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及產生的影響。(史料實證、歷史解釋)3.能夠從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分析王安石變法的背景,能夠運用相關材料,在一定時空背景下評價王安石變法,認識改革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要求和推動力,改革不是一帆風順的。(唯物史觀、歷史解釋)教材內容分析 【本課結構】本課講述了北宋建立的過程以及宋太祖采取的一系列強化中央集權的措施,著重講述了重文輕武政策的施行。要一分為二、全面地認識和分析宋朝為消除唐末武將專權的積弊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知道王安石變法的原因、內容及作用。【本課重難點】重點: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的措施。難點:對重文輕武政策的評價;對北宋中期社會危機的認識。【新課導入】電視劇《趙匡胤傳奇》講述了五代十國時期,神州血雨腥風,百姓在死亡線上掙扎。亂世出英雄,趙匡胤在投奔郭威之后,因高平之戰的出色表現,成為禁軍的高級將領。之后,趙匡胤逐漸在禁軍中形成自己的勢力,結“義社十兄弟”。在柴榮病死后,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廢周自立。之后,他與后繼者采取先南后北的方針,陸續攻滅了割據政權,結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據局面。趙匡胤實行“重文抑武”的國策,開創了大宋的輝煌盛世。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重回宋朝。【新課講授】一、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多媒體出示圖片(右圖),簡介宋太祖的生平。學生自讀教材,梳理北宋的建立過程。教師講述陳橋兵變的過程,之后講述宋朝建立時,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還沒有完全結束,但是宋太祖并沒有馬上投入統一全國的軍事行動,而是先致力于解決內政問題。出示資料:秦漢六朝以來,有叛將,無叛兵。至唐中葉以后,則方鎮兵變,比比而是。——趙翼《廿二史札記》文武將吏,擅自署置,貢賦不入于朝廷,雖稱藩臣,實非王臣也。——《舊唐書》教師提問:以上資料反映了什么問題 為什么宋太祖要強化中央集權 學生回答:唐末以來藩鎮割據嚴重,武將專權。正是因為唐末以來武將專權的積弊,使得宋太祖要強化中央集權。教師組織學生閱讀教材“相關史事”,了解“杯酒釋兵權”的典故,并提問這一典故體現了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是從哪一方面入手的。學生回答:從軍隊入手,收回兵權。教師補充:解除禁軍高級將領的兵權;控制對軍隊的調動;經常調換軍隊將領,定期換防。多媒體出示材料:材料一 宋代中央官制材料二 為了削弱宰相的權力,(宋太祖)把宰相的人數由兩人增加到三人;還用(州縣)設立通判的辦法,(在中央)設立參知政事,作為宰相的次官,使政務由宰相、參知政事等幾個人一起討論,最后由皇帝親自裁決。……宋代,宰相與參知政事統稱為執政。除此以外,還設立了樞密院掌管軍政,其長官叫樞密使。樞密院與執政合稱為二府。財政大權歸于“三司”,其長官叫三司使,這三者地位差不多,都直屬于皇帝。以上材料體現了宋朝強化中央集權的哪些措施 請同學們結合本課內容和材料回答。教師小結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的措施:①解除禁軍高級將領的兵權;控制對軍隊的調動;經常調換軍隊將領,定期換防。②在中央,分化事權,削弱相權。③在地方,派文臣擔任各地州縣的長官,知州三年一換;設置通判,以分知州權力;設置轉運使,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通過以上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權強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權大大加強,客觀上也有利于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但是這些措施又有很大的局限性,如實行兵將分離的政策,帶來了將帥無權、指揮不靈的問題,以致軍隊戰斗力削弱,這也是后來北宋無法阻擋遼、西夏進攻的根源;再如,為了分權造成冗官現象,致使行政效率低下。總之,北宋實行的強化中央集權的措施,一定時期起到了鞏固政權的作用,但對宋代歷史的消極影響也是十分巨大的。二、重文輕武的政策多媒體出示材料: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鐘粟。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男兒欲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以上詩句出自宋真宗趙恒的《勵學篇》。通過這首詩可知宋朝最重視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補充:宋朝的重文輕武政策與五代十國的尚武輕文截然相反,這是為什么呢 接下來我們一起學習宋朝的重文輕武政策。請同學們認真閱讀教材內容,找出實施此項政策的原因、具體措施和影響。學生回答后,教師出示表格總結。原因 防止唐末以來武將專橫跋扈的弊端重現措施 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軍政大權宋太宗繼續采取抑制武將、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文官擔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職,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將;武將按預授的“陣圖”行軍布陣注重發展文教事業,改革和發展了科舉制;增加科舉取士名額,提高進士地位影響 積極:促進整個社會文化素養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發達、文化昌盛、人才輩出的文治局面;扭轉了五代十國時期尚武輕文的風氣,杜絕了武將跋扈和兵變政移的情況發生,有利于政權的穩固和社會的安定消極:嚴重束縛了統軍的指揮權,兵無常帥,導致軍隊戰斗力減弱;官吏冗余,人浮于事,既導致辦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財政支出 三、王安石變法欣賞詩詞,感受歷史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過者無顏色。 ——變法前景象麥行千里不見土,連山沒云皆種黍。 ——變法后的農民生活一民之生重天下,君子忍與爭秋毫 ——王安石《收鹽》湯武偶相逢,風虎云龍,興王只在笑談中。直至如今千載后,誰與爭功。——王安石《浪淘沙》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王安石《元日》《元日》通過對新年(元旦)新氣象的描寫,抒發王安石執政變法,除舊布新,強國富民的抱負和樂觀自信的情緒。北宋中期出現嚴重的社會危機,為了挽救封建統治,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進行了變法。王安石變法面臨怎樣的命運 變法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由此進入)1.王安石變法的背景請學生據教材回答。2.王安石變法的內容角色扮演,深入歷史(1)假如你是當時社會的一個農民,王安石變法給你的生產和生活帶來的變化有哪些 為什么 (2)假如你是當時社會的一個富商或大地主,王安石變法的哪些內容與你的利益有直接關系 為什么 (3)假如你正在當時的軍隊服役,王安石變法給你的軍旅生涯帶來的變化主要有哪些 為什么 3.變法的命運探究問題,細化難點提問:大地主、大官僚和大商人為什么反對變法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①變法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的利益,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阻撓和破壞。②宋神宗死后,司馬光任宰相,廢除了新法。思考問題,升華情感你從王安石變法中得到了什么啟示 ①改革是歷史發展的要求和產物。改革是革除社會弊政、促進社會發展和國家強盛的重要手段。②改革是艱辛的,必然充滿阻力,改革不是一帆風順的。【板書設計】 教材活動答案【材料研讀】1.《宋史·職官志》記載,宋初“始置諸州通判”,“凡兵民、錢谷、戶口、賦役、獄訟聽斷之事,可否裁決,與守臣通簽書施行”。根據材料,說說通判的職權和作用。(教材P30)[答案] 職權:涉及兵民、錢谷、戶口、賦役、獄訟聽斷這些地方行政與司法事務,知州發布的各項官文需要通判一起署名才能生效。作用:加強了對地方官的監察和控制,防止知州職權過重,專擅作大。2.宋初的大將曹翰寫下一首《退將詩》,有“曾因國難披金甲,不為家貧賣寶刀”之句;當時有諺語曰:“做人莫做軍,做鐵莫做針。”武將為什么會發出這樣的感慨 為什么當時的人不以從軍為榮 (教材P30)[答案] 北宋為加強中央集權,采取了一系列削奪武將兵權、抑制武將地位的措施,實行重文輕武政策;武將們不僅平日不受重視,而且帶兵打仗處處受到掣肘,感覺到英雄無用武之地,因此發出這樣的感慨。社會上,人們看到武將不僅地位降低,而且打仗也是敗多勝少,因此不再以從軍為榮。【課后活動】1.趙匡胤當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趙普針對“方鎮太重,君弱臣強”的狀況,提出:“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趙普所說的“權”“錢”“兵”,指的是什么 宋太祖對此采取了哪些措施 (教材P32)[答案] “權”指的是節度使的行政權力。宋太祖委派文臣擔任地方州縣的長官,從而剝奪了節度使的行政權力。“錢”指的是地方財權,即原來節度使在地方收取稅賦的權力。宋太祖下令予以取消,除各州留一部分作為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稅收由中央掌控;后來又設轉運使,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兵”指的是節度使的兵權。宋太祖通過各種途徑解除節度使的兵權,并且對軍隊進行改編,經常調換軍隊將領,使得兵不識將,將不專兵;中央設樞密院掌握軍隊的調動、訓練和供給之權。2.對下列關于宋朝重文輕武的表述作出正誤判斷。(教材P32)中央機構的要職由文臣出任。 ( √ )文臣掌握國家的軍事大權。 ( √ )派文臣擔任地方的知州。 ( √ )知州的權力很大,不受牽制。 ( × )擴大科舉考試錄取的名額。 ( √ )武將只有調動軍隊的權力。 ( × ) 教學資源鏈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