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世界第3課 盛唐氣象教學目標分析 1.通過解讀圖片、史料、文物,能夠從農業、手工業、商業三方面歸納唐朝前期經濟繁榮的表現。(史料實證、歷史解釋)2.通過解讀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等史實,理解唐代民族關系,認識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歷史解釋、家國情懷)3.通過解讀圖片、文物等,能夠從積極開放和兼收并蓄兩個角度了解唐朝開放的社會風氣。(史料實證)4.通過賞析詩歌、書畫,了解唐朝時期的代表人物及其藝術特點,并能夠理解其反映的社會狀況。(歷史解釋)5.能夠運用史料,從經濟、民族、社會風氣、文學藝術等方面認識唐王朝在世界歷史上的重要地位,從而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唯物史觀、家國情懷)教材內容分析 【本課結構】本課以“盛唐氣象”為題,從經濟的繁榮、民族交往與交融、開放的社會風氣和多彩的文學藝術四個方面進行了詳細介紹。“經濟的繁榮”包括農業、手工業和商業三方面的成就;“民族交往與交融”主要介紹了唐朝開明的民族政策,重點介紹唐和吐蕃的關系;“開放的社會風氣”反映了唐朝的兼收并蓄;“多彩的文學藝術”介紹了詩歌、書法、繪畫等,文學藝術創作在唐朝進入一個高峰,其中唐詩方面教材主要介紹了李白、杜甫和白居易三人的詩歌特色和成就,書法方面介紹了代表人物顏真卿、柳公權和歐陽詢的成就及作品特點,繪畫方面介紹了閻立本和吳道子的成就及繪畫特點。【本課重難點】重點:經濟的繁榮;唐與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實;唐詩。難點:曲轅犁和筒車的創新性;唐朝對邊疆各民族所采取的民族政策和交往方式;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詩歌特色以及唐朝的書法和繪畫成就。【新課導入】用多媒體出示圖片(右圖):《唐史并不如煙》是一部描寫唐朝興亡的歷史小說,再現了大唐帝國的鼎盛。唐朝鼎盛時期的經濟成就有哪些 唐朝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是怎樣的 當時的民族關系如何 鼎盛時期在文學藝術方面又呈現出什么樣的輝煌局面呢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這段“并不如煙”的歷史。【新課講授】一、經濟的繁榮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相關內容,并試著概括出唐代農業發展的具體表現。學生回答:①在農業方面,墾田面積逐漸擴大。②農業生產技術不斷改進,發明并推廣了曲轅犁和筒車。③在全國各地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同學們,關于唐朝時農具的改進,一個是曲轅犁,另一個是灌溉工具筒車。多媒體出示圖片(右圖):教師講解:生產工具的革新是生產力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一定類型的生產工具標志著一定的生產力發展水平。農具的改進以及廣泛使用,對唐朝農業生產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唐以前使用笨重的長直轅犁,回轉困難,耕地費力。江南農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創造出一種輕便的短曲轅犁,又稱江東犁。筒車又叫水轉筒車,隨水自行轉動,竹筒把水由低處汲到高處,便于灌溉。請同學們思考、討論:曲轅犁的重大改進體現在哪些方面 筒車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學生回答后,教師補充:長直轅改成了短曲轅,加裝了犁評,改進了犁壁。唐時犁壁呈圓形,因此又稱犁鏡,可將翻起的土推到一旁,以減少前進阻力,而且能翻覆土塊,以斷絕草根的生長。這種犁出現后逐漸推廣,成為當時最先進的耕具。耕犁至此已基本定型。這是唐代勞動人民對耕犁的重大改進。筒車是一種灌溉工具。筒車用竹或木制成,主要組成部分是一個大型立輪,由一個橫軸架起,可以自由轉動。輪的周圍斜裝著許多小竹筒或小木筒,把這個大型立輪安裝在溪流上,使它下面一部分浸入水中,受水流沖擊,自行旋轉。輪周斜掛的小筒,當沒入水中時盛滿溪水,隨輪旋轉上升,由于筒口上斜,筒內水不流灑。當立輪旋轉180°時,小筒處于立輪的最高處,筒口下傾,筒中溪水泄入淌水槽,流入岸上農田。筒車的發明解決了岸高水低、水流湍急地區的灌溉問題。這種自轉不息、終夜有聲的筒車,使人無灌溉之勞而田有常熟之利,一晝夜可灌田百畝以上。農業的發展,促進了手工業的進步,唐朝的手工業在前人的基礎上又發展到了一個新的水平。教師:請同學們看教材中的相關內容,概述唐朝手工業的發展狀況。學生回答:唐朝的手工業發展到很高的水平。紡織業品種繁多,尤以絲織工藝水平最高,其中蜀錦以色彩艷麗、紋飾精美冠于全國。陶瓷器生產水平也很高,越窯的青瓷如冰如玉,邢窯的白瓷類雪似銀,聞名中外的唐三彩,造型精美,色彩亮麗。多媒體出示圖片:《唐朝穿裙衫的婦女》(右圖)教師講解:這是唐朝畫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圖卷》的一部分。該圖取材于唐朝宮廷婦女生活。全卷分采花、看花、漫步、戲犬四個段落,極為形象地表現了宮廷貴婦蛾眉高髻、紗衫長裙、舉步緩緩、悠閑自得的生活。這張圖片展示的是最后一位婦女,她頭插芍藥花,身穿淺紫色裙衫,白地披肩上繡著彩色云鶴,從肩后向前胸垂落,左手拿著拂塵,正扭身戲弄愛犬。從這位婦女的裙衫可以看出,唐朝人喜歡穿色彩艷麗的絲綢衣服,說明當時的絲織業很發達。多媒體出示材料:材料一 “大邑燒瓷輕且堅,扣如哀玉錦城傳。君家白碗勝霜雪,急送茅齋也可憐。”材料二 “九州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br/>材料三 “若邢瓷類銀,則越瓷類玉”“若邢瓷類雪,則越瓷類冰”。教師講解:以上三則材料都是對唐朝青瓷和白瓷的描寫。材料一寫瓷聲清脆,白勝霜雪。材料二說青瓷釉色晶瑩如露水,色澤如千峰翠滴。材料三說邢瓷類銀、類雪,越瓷類玉、類冰。農業的發展促進了手工業的進步,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又促進了商業的繁榮。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唐朝商業的繁榮。請同學們一齊來朗誦關于唐朝商業描寫的一段內容(教材P13內容)。你能從中提煉出哪些重要知識點 學生回答后,教師補充:①唐朝商業繁榮的表現之一是水陸交通發達,貿易往來頻繁。②唐朝商業繁榮的第二個表現是出現了一些繁華的大都市,如長安,它既是當時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會。③唐朝商業繁榮的第三個表現是長安的市、坊布局,市是商業區,坊是居民區。下面,我們以長安城為例,來具體看一下唐朝商業的發展情況。多媒體出示圖片:《唐朝長安城平面圖》(右圖)教師設問:同學們從圖中可以得出哪些信息 學生回答后,教師補充:長安城北面正中是宮城,皇帝、太子、嬪妃、宮女侍從居住在這里。宮城又名大內,猶如長安城的心臟。宮城的南面是皇城,又稱子城,是唐代的行政中心。郭城又叫外城,有堅實厚重的夯土城墻和又寬又深的護城河,從東、西、南三面保衛著皇城和宮城。郭城內共有南北向街道十一條,東西向街道十四條。往來南面三門和貫通東西六門的六條街道,是寬闊的主干大街。除延平門至延興門的東西大街寬55米以外,其余大街寬都在100米以上,尤其是城內的朱雀大街寬達155米,是今北京長安街的兩倍。各街道兩側均設有排水溝,并植有槐樹和榆樹。縱橫街道將城內劃分為108個長方塊,由普通百姓居住,叫作里坊。里坊的排列很規整,看上去像圍棋的棋盤,如同白居易詩中所描繪的:“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br/>長安是一座寬容的城市,她以豪放博大的胸懷和兼容并蓄的精神,吸引各國學者、官員、商人、僧侶接踵而來。“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并非詩人編織的夢幻,大明宮內的麟德殿,曾宴請七十多個國家的客人,來唐的外國使者遍及歐、亞、非三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百萬人口的長安,長期居住的外國人達萬人以上。教師指導學生畫一張盛世經濟繁榮的簡圖。要求:能正確體現農業、手工業、商業成就即可。教師可挑選其中幾張進行展示。請同學們思考、討論:對比秦亡漢興、隋亡唐興,你從中得出了什么認識 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社會經濟繁榮的前提是良好的政治環境。同時,經濟的發展對政治的安定也有促進作用。二、民族交往與交融教師講解:隋唐時期,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到空前發展。在遼闊的土地上,生活著許多民族。這些少數民族,一部分雖然建立了地方政權,但與中原王朝一直保持著密切的聯系。教師出示幻燈片:唐太宗說:“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br/>唐朝的民族政策是什么呢 從幻燈片唐太宗的話中是否能得出結論呢 請同學們討論。學生回答后,教師補充:唐太宗的話的意思是過去的統治者只重視中原漢族,輕視邊疆少數民族,我與他們不同,我對各民族一視同仁。這種一視同仁的政策,體現了比較開明的民族政策。這是唐朝民族政策的一大特征。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指出唐朝開明的民族政策的表現。學生回答,教師概括,唐朝時期,漢族和周邊各族關系密切,唐王朝通過設置機構管理、冊封等方式,加強了與周邊少數民族的聯系,使統一多民族國家進一步發展。唐朝時有一個民族與其他少數民族和唐朝的關系不同,是哪個民族呢 下面我們一同來了解。多媒體出示大型實景劇《文成公主》獲中國旅游金途獎的圖片:大型實景劇《文成公主》以拉薩的自然山川為背景,在高原圣域的璀璨星空下,講述了大唐文成公主與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和親的故事,再現了文成公主歷經艱險的漫漫征途和曲折起伏的心路歷程,演繹出大唐盛世的愛情傳奇,傳唱了漢藏和美的動人史詩。教師講解:西藏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帶。吐蕃是古羌族的一支。據考古材料證明,從大約5000年前起,吐蕃的先民就已經在青藏高原上勞動生息。大約6世紀時,吐蕃社會有了一定的發展,其首領被稱為“贊普”。7世紀前期,年僅13歲的松贊干布做了吐蕃的第32代贊普。他“驍武多英略”,不斷發展自己的力量,先后征服了吐蕃的許多部落,統一了西藏地區,推動了吐蕃社會的發展,文成公主入藏更是促進了吐蕃在各方面的發展。文成公主入藏途經的青藏高原,至今流傳著許多美麗的傳說。請同學們說說你所知道的美麗故事。學生自由發揮。青海有一座日月山(今西寧市西南),據說文成公主在吐谷渾行館休息時,向西眺望,看見了這座大山。她感到過了這座山,將是另一番天地,思鄉之情油然而生。遠在長安的唐太宗似乎早就料到她一定會如此,所以特地用黃金鑄造了兩個日月模型(也有說日月寶鏡一面),遠道飛馬送來,讓文成公主攜帶在身邊,以解鄉愁。從那個時候起,這座山就有了一個響亮的名字“日月山”?,F在山上有一座舊石碑,碑上歷盡千年的“日月山”三個蒼勁古老的大字還隱約可見。過了日月山有一條倒淌河,這條河與其他河不同,它自東向西流,注入青海湖,如今這個名字在中國地形圖上還依然清晰可見。相傳這條河原是向東流的,文成公主一行過了這條河后就進入了茫茫無際的大草原。思鄉的公主向東回望,感到這一去不知何日才是歸期,傷情之下忍不住失聲痛哭。說來也怪,哭聲似乎震撼了這條大河,竟使得河水倒轉,變為由東向西流,陪伴文成公主入藏,“倒淌河”也由此得名。教師講解:文成公主至玉樹(在今青海省)時,看到這里景色優美,氣候宜人,而且長途跋涉,需要休息,便在一條山谷里住了一個月。文成公主閑暇時,拿出谷物種子和菜籽與工匠一起向玉樹人傳授種植的方法和磨面、釀酒等技術。玉樹人非常感激文成公主,當公主要離開繼續向拉薩出發時,他們都依依不舍。當地的藏民還保留了她的帳房遺址,把她的足跡和相貌都刻在石頭上,年年膜拜。文成公主抵達拉薩時,藏族人民載歌載舞,歡呼雀躍,歡迎她的到來。請同學們思考、討論:文成公主入藏,對吐蕃有何影響 學生回答:文成公主入藏時,帶去了谷物種子、藥材、茶葉、工藝品以及歷法、科學技術方面的書籍。隨行的還有很多手工工匠,他們在邏些修建了小昭寺,并參與修建大昭寺。松贊干布為了更好地學習中原文化,派遣貴族子弟到長安學習,還請求唐朝給予蠶種,派遣掌握各種專業技能的工匠。唐蕃和親促進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這段歷史佳話,以戲劇、壁畫、民歌等各種形式在漢藏兩地廣泛傳播。多媒體出示圖片:《大昭寺》(右圖)教師:請同學們介紹一下大昭寺和松贊干布。學生回答后,教師補充:大昭寺位于今天拉薩舊城中心,始建于7世紀中期。據說大昭寺的基址是文成公主選定的。參加修建的工匠,除當地人民以外,還有文成公主從內地招徠的,尺尊公主從尼婆羅招徠的。大昭寺的建筑,既有中原的風格,又有天竺、尼婆羅的特點,是中外建筑藝術的糅合。松贊干布雄才大略,統一青藏高原的各個部落,促進了吐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為中國這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歷史發展作出了杰出貢獻。文成公主知書達理,不避艱險,遠嫁吐蕃,為促進唐蕃經濟文化的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多媒體出示圖片(右圖):教師設問:請同學們解讀圖片中話語的意思,這種關系是怎樣發展而來的 反映了什么 學生回答:唐中宗時,唐朝又將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吐蕃贊普上書唐朝皇帝說,唐朝和吐蕃已經“和同為一家”了。這是吐蕃贊普尺帶珠丹給唐朝皇帝的書信,表明唐蕃關系日益密切。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唐與吐蕃的友好往來是雙方關系的主流。三、開放的社會風氣多媒體出示材料:盛唐時社會上流行“胡服”,于是“士女競衣胡服”,婦女以穿男裝、戎裝為時尚。流傳至今的唐代繪畫保留了許多婦女穿男裝、胡服以及騎馬、打馬球的生動場景。唐代飲食比前代更加豐富多樣,主食以麥、粟、稻為主,間以多種雜糧。面食是最主要的食品,無論貴賤皆食之,以餅類樣式最多,有湯餅、胡餅、蒸餅、煎餅、凡當餅、紅綾餡餅、赍字五色餅等。唐朝人民已學會制作饅頭,稱之為釘坐、豆釘或曼頭,多用于祭祀。主食中還有燒餅、寒具(馓子)、餛飩等。副食以蔥、韭菜、蒜、姜、菠菜、竹筍、杏、梨、棗、瓜、葡萄等蔬果為主。肉食也很常見,尤其是富貴之家,以牛羊豬雞為主,動物的下水、腑臟也開始被烹制成各種美味。蛤蜊、鱖魚、蝦、蟹等魚類產品也進入飲食之列。調味佐料有鹽、醋、醬、胡椒、蔗糖等。教師:唐朝社會兼容并包,充滿活力。請同學們根據材料并閱讀教材相關內容找出唐朝社會風氣開放的表現。學生回答:①一些婦女受過文學、音樂等方面的教育。②一些婦女喜好騎馬、打球、拔河、射箭和弈棋等活動。③人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受西北少數民族習俗影響。④尚武風氣盛行。教師小結:如此開放的社會風氣和開明友好的民族關系,使得文學藝術在此時也大放異彩。接下來我們一起來領略唐朝文人雅士的風采。四、多彩的文學藝術請同學們快速閱讀“多彩的文學藝術”一目下第一段內容,對唐詩做一個大概的了解。唐代文學以詩歌最為發達,唐朝是我國古代詩歌創作的黃金時代。唐詩數量多,作者眾,名家輩出,風格流派多樣,藝術精湛。清朝康熙時編的《全唐詩》收集了2300多位詩人的約5萬首詩,這是任何朝代都無法比擬的。在燦若繁星的唐詩名家中,李白、杜甫、白居易是三顆光彩奪目的明星。下面請同學們把教材上關于李白、杜甫、白居易的介紹詳細地閱讀一遍,然后用一句話概括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各自的詩歌特色。學生回答:①李白:飄逸灑脫,充滿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濃郁的浪漫情懷。②杜甫:詩風淳樸厚重,很多詩作反映了戰爭和政治腐敗給人民帶來的痛苦,抒發了悲憤凄婉之情。③白居易:平易近人,通俗易懂。教師總結唐詩的特點:內容豐富,風格多樣,名家輩出。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詩歌各有特色,除了本身的性格、才學以外,主要與他們的人生經歷不同有關,或者說他們的詩歌內容、格調體現了那個時代的特征。比如李白的詩,盡管中間也有失意,有牢騷,有不滿,但更多地體現出一種積極進取、蓬勃向上的特色。因此,豪邁、清新、飄逸、輕快是李白詩歌的特點。它反映的是唐朝鼎盛時期的一種社會心態。我們通過對這三個人的簡單介紹,了解其詩歌特色的形成原因。出示幻燈片:通過材料比較,說明李白、杜甫、白居易詩歌的不同,并分析產生不同的原因。(1)不同:李白的詩歌頌祖國的壯美,抒發了昂揚的進取精神,表現出蔑視權貴、超凡脫俗的風骨。他的詩飄逸灑脫,充滿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濃郁的浪漫情懷。杜甫的詩風淳樸厚重,很多詩作反映了戰爭和政治腐敗給人民帶來的痛苦,抒發悲憤凄婉之情。白居易的詩直面社會現實,揭示了統治者的腐化和人民的疾苦。他的詩歌平易近人,通俗易懂,婦孺都會吟唱,深受大眾歡迎。(2)原因:李白生活在唐朝全盛時期,政治清明,國力強盛;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時期,朝政腐敗,社會矛盾尖銳;白居易生活在中唐時期,人民生活困苦。教師提問:唐朝時期詩歌輝煌的原因有哪些 學生回答后,教師補充:①國家的統一和國力的強盛,為詩歌的發展準備了必要的物質條件。②南北、中外的文化交流為唐詩的發展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礎。③開明的政治、文化政策,使文人思想開放、活躍,直接刺激了詩歌創作的迅猛發展。教師:詩歌僅僅是文學藝術中的一種,接下來我們一起來欣賞書畫大家的風采。下面就請同學們閱讀教材上關于唐朝書法部分的內容,要求:①找出唐朝最著名的三位書法家;②掌握他們書法的特點及成就。學生回答:唐朝書法名家輩出,最著名的是顏真卿、柳公權和歐陽詢等。顏真卿的字端正勁美,雄渾敦厚,代表作是《顏氏家廟碑》;柳公權的字方折峻麗,筆力勁健;歐陽詢的代表作是《九成宮醴泉銘》。出示顏真卿的幻燈片(右圖):教師講解:顏真卿是唐代書法家的代表。他幼時就刻苦練習書法,因家貧缺少紙筆,他就以黃土掃墻學習書法。青年時,曾兩次到張旭門下學書,悟得書法真諦。安史之亂時他首舉義旗,抵抗安祿山叛軍。晚年時,叛臣李希烈僭(jiàn)位稱帝,要顏真卿事偽朝,顏真卿大罵“顏某不受賊詔”而被縊死。忠良偉人之死如巨星隕落,但他的偉業和書法卻留在了人間。下面我們來了解他的作品,出示幻燈片《顏氏家廟碑》(局部)(右圖):《顏氏家廟碑》是顏真卿71歲時所書,為其晚年杰作,鮮明地體現了顏書的四大法度,即氣魄宏大、筋骨勁健、形質樸拙、端莊嚴正。其字體一反瘦硬清媚的書風,而是筋豐意足,渾厚雄強,體現出森嚴壯美的盛唐氣象。出示歐陽詢的作品《九成宮醴泉銘》(局部)的幻燈片(右圖):歐陽詢是中國書法史上一位以楷書著稱于世的大書法家,也是一位長壽的書法家,他85歲離世。歐陽詢最初學習王羲之、王獻之的書法,后兼秦篆、漢隸、魏碑之法而自成一家,稱為“歐體”。唐朝繪畫的題材和類型廣泛,有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以及宗教畫,著名的畫家有閻立本、吳道子等。閻立本的人物畫,人物形態各異,神形兼備;吳道子的畫落筆雄勁,風格奔放。唐朝時音樂、舞蹈藝術也有所發展,當時的音樂、舞蹈吸收了周邊民族的藝術精華,多姿多彩,還涌現出一批技藝超群的舞蹈家、歌唱家和樂器演奏家。唐代的石窟藝術也發展到高峰,請同學們閱讀課后“知識拓展”欄目,對這方面知識加以了解。【板書設計】【課后活動】1.閱讀下引史料并回答問題。天下諸津,舟航所聚……弘舸巨艦,千舳萬艘,交貿往還,昧旦永日。——《舊唐書·崔融傳》說一說:這則材料反映出了什么樣的景況 (教材P17)[答案] 唐朝商業繁榮,對外貿易活躍,水路交通發達。2.詩歌賞析。蕃人舊日不耕犁,相學如今種禾黍。……城頭山雞鳴角角,洛陽家家學胡樂。——王建《涼州行》女為胡婦學胡妝,伎進胡音務胡樂?!艉T與胡妝,五十年來競紛泊。——元稹《法曲》回答問題:(1)詩句中的“蕃”“胡”,指的是什么 (教材P17)(2)上引詩句反映出怎樣的社會情況 (教材P17)[答案] (1)“蕃”“胡”指的是少數民族。(2)唐朝時期社會風氣比較開放,兼容并包;各民族之間交往頻繁。3.隋唐時期,科學技術成果豐碩。以醫學為例,不僅政府開辦了醫科學校,編寫了《唐本草》,而且名醫輩出,“藥王”孫思邈還寫成《千金方》。查一查,看看這一時期還有什么值得關注的科學技術成就 (教材P17)[答案] 隋朝時,趙州橋的建成,極大地推進了我國橋梁建筑技術的發展;隋唐時期,我國發明了雕版印刷術,促進了文化的發展;唐朝時,我國已經發明了火藥;唐朝時,天文學家僧一行主持制定了《大衍歷》,并在世界上首次測量了子午線的長度。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