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宋元時期的科技和中外交通》教學設計一、課標理解、單元分析《宋元時期的科技和中外交通》是部編版《中國歷史》 (七年級下冊) 第二單元第 13 課 (最 后一課) 的內容。課標針對本課內容的表述為“通過了解這一時期的城市、商業發展和科技創新, 體會兩宋時期的經濟、文化繁榮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地位”。對此可如下理解:一方面需要重視 宋元時期的科技發展歷程與創新,體現宋元時期在中國科技上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發達的中外 交通為科技的傳播與交流提供了條件,反映了宋元時期對外交流頻繁的這一時代特征。本單元主題為“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 ,其時間范圍為 10-14 世紀, 內容為兩個層次:一是這一時期民族政權并立,國家逐漸走向統一,是我國古代民族交融的高潮 時期;二是封建經濟和海外貿易空前繁榮,社會生活發生重大變化。作為本單元的最后一課,宋 元科技在民族交融中不斷創新,發達的中外交通為科技外傳提供了有力的條件,又反過來推動中 外文化交流。由此,可將本課內容分為兩個角度,一是內部民族交融和科技創新的相互促進,二 是在發達的中外交通下中外文化交流頻繁。科技創新二、教材分析、學情分析與教學立意本節課內容通過介紹宋元時期科技與交通的發達,反映了宋元時期我國科技領先于世界,對 世界文明的進步和發展產生了重大的推動作用,又可以理解宋元時期發達的海陸交通與中外科技 文化的交流間的關系,進一步明確中國的發展是世界文明進程中的一部分。從學情上來分析,本課為提前上課,學生對宋元時期的政權并立可能存在時空關系上的混亂, 需要運用地圖進行彌補和強化。本課的教學立意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通過科技的傳承與創新體現民族交融和發展;中外 交流頻繁,推動世界文明的進步,四大發明通過發達的中外交通外傳推動了資本主義世界的到來。三、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與教學策略本課的教學目標為:1.通過觀察地圖和閱讀教材,了解宋元時期發達的中外交通。 2、通過閱讀教材和填寫資料卡,了解宋元時期的科學技術成就,包括活字印刷術的發明、 指南針和火藥的應用。3、通過研讀史料,分析宋元時期科技成就對世界文明發展的影響。4、學習古人不懈探索、勇于創新的精神;理解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和中外文化交流共享。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宋元時期的宋元時期的科學技術成就,包括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指南 針和火藥的應用,難點是宋元科技對世界文明的貢獻。教學策略是:創設情境策略,材料研讀策略, 問題導向策略等四、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馬可 ·波羅,意大利旅行家、商人,在忽必烈時代(1275 年)通過著名的陸上絲綢之路來 到中國,在元朝生活了 17 年。1292 年春天,馬可 ·波羅和父親、叔叔受忽必烈大汗委托,護送 一位名叫闊闊真的蒙古公主到波斯成婚。他們趁機向大汗提出回國的請求。大汗答應他們,在完 成使命后,可以轉路回國。(二) 新課教學【第一篇 歸國之路】請大家閱讀教材,思考一下,馬可 ·波羅走哪條路回國呢?請給出相應的理由。 (出示元朝交通圖-圖 1,請同學上臺展示路途)圖 1 圖 2師:總結,大家基本都是在路上和海上絲綢之路之間選擇。這里為大家提供一幅圖片 (見圖 2) 宋代清明上河圖,張擇端描繪了一條船過虹橋時放倒桅桿的場景。這幅圖片可以說明宋代造 船技術非常發達。南宋時期,由于陸上絲綢之路受阻,海上絲綢之路非常興盛。取代南宋的元朝 延續了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并在元朝達到鼎盛。歷史上的馬可 ·波羅最終選擇了海上絲綢之路, 從泉州港出發前往波斯。從大都到泉州應該如何走呢?生:驛站,陸路交通發達。師:出示圖 3《元朝全國驛站分布圖》,《元朝雞鳴驛》《急遞鋪令牌》。除了依靠發達的 驛站制度,馬可 ·波羅一行還可以如何到達泉州呢? (提示:水路-京杭大運河)圖 3師: (總結) 宋元時期有著發達的中外交通,國內交通有著驛站制度和京杭大運河,對外交通有著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設計意圖:創設馬可 · 波羅回國的情境, 引 出元朝時期發達的中外交通 ,激發學生的學習 興 趣。通過畫地圖展示的方式,培養時空觀念和基本史學素養。通過不同路徑的辯駁和歷史的本來, 使學生明白宋代發達的海上貿易為元代發達的交通和貿易奠定了基礎,海上絲綢之路在元朝達到 鼎盛時期。【第二篇 歸國之器】師:馬可 ·波羅的護送之旅和歸國之路注定是漫漫長路,長途出海航行,需要準備哪些重要 的工具或者物件呢?生:指南針、火器、書籍等等師:請大家閱讀教材 59-61 頁,梳理宋元重大科技的發展脈絡,完成學案資料卡。完成以后 請大家思考:宋元時期的科技指南針、火藥,印刷術有哪些新發展?預設:學生能夠回答出指南針廣泛應用于航海,火藥廣泛用于戰爭,各種新式火器出現,印 刷術的發展在于從雕版印刷術到活字印刷術。師:觀看視頻,請大家思考活字印刷術“活”在哪里?預設:變死字為活字 , 變死版為活版 ——提高效率,節約成本。師:追問,今天我們從哪些渠道了解這些發明與創造呢?預設:教材,圖片等師:總結:歷史學科所說的史料一般分為三種:文獻史料,實物史料和口述史料。請大家對 照教材找一找本課教材有哪些史料。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被記錄在了北宋沈括所著的《夢溪筆 談》一書中,木活字和輪轉排字法記錄在王禎《農書》。銅活字請大家看明萬歷銅活字本《太平 御覽》殘冊。元朝的火銃現存國家博物館?!秹粝P談》、《農書》屬于文獻史料,《太平御覽》 殘冊屬于實物和文獻史料。設計意圖:通過完成學案的資料卡,梳理印刷術 、 火藥 、指南針和造紙術的發展歷程 。通過 思考宋元時期的科技新發展,體會宋元時期科技的創新 ,理解科技成果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 。通 過查找本課的史料, 培養基本的史學素養。師:宋元時期是我國科技發展的巔峰時期。四大發明之活字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都在這一時期日益發展完善。請大家觀四大發明的外傳圖 (圖4) ,找找其共同點?圖 4預設:學生能夠歸納出:四大發明由阿拉伯人傳入西方,傳播依靠絲綢之路。師:17 世紀英國著名哲學家培根在他的著作《新工具》 中寫道: “舉世皆知的印刷術、火 藥和磁石,人類的世界因為這三種發明而為之改觀。首先是在學術上,其次在戰爭中,第三種是 最后是在航行方面,而由此又引出了不計其數的變化。由此,人類的文明也得到了極大地發展。” 請大家閱讀學案上合作探究的材料,說一說中國古代的印刷術、火藥、指南針等重大發明對世界文明作出了怎樣的貢獻。材料 一: 造紙術和印刷術, 替宗教改革開了先路, 并使推廣民眾教育成為可能。—— 卡特《中國印刷術的發明和它的西傳》 通過材料一,學生可以得出活字印刷術促進了文化的傳播,推動了宗教改革運動。教師進一引導;得益于從中國傳入的印刷術,亞里士多德等人的作品重現于世,早期的人文主義者舉起復興古希臘、古羅馬文化的旗號反對教會的禁欲主義,掀起了資產階級的思想解放運動。材料二 :沒有中國指南針的發明和應用 ,就不會有世界近代發達的航海事業 ,就不會有哥倫布等 一 系列地理大發現, 就不會有各國間大規模的經濟文化交流與世界近代文明的突飛猛進。—— 盛靜《淺談中國的四大發明對歐洲文藝復興的影響》 通過材料二,學生可以知曉指南針極大地促進航海技術的進步,推動了世界地理大發現,并且有 利于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與世界文明的進步。材料三: 火藥和火器的使用 ,一 方面有利于歐洲資產階級戰勝封建貴族 ,另 一 方面促進了歐洲采礦業和金屬制造業的發展 。 —— (美) 德克 · 海德通過材料三,學生可以概括出火藥和火器的使用沖擊了歐洲的封建舊制度,促進歐洲經濟的 發展。教師進一步補充:歐洲資產階級戰勝封建貴族的政治事件我們稱為資產階級革命,如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法國大革命,北美獨立戰爭等。材料四: 火藥 、指南針和印刷術—— 這是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 。 火藥把騎士階層 炸得粉碎 。 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并建立了殖民地 。 而印刷術則變成新教的工具, 總的來說變成科學復興的手段, 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杠桿。—— 馬克思《機器 、 自 然力和科學的應用》 通過材料四,引導學生認識到三大發明對世界文明的貢獻不僅是“學術上” 、“戰爭中”、“航行方面”,更加是“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教師進一步總結,中國古代的印刷術、火藥、 指南針等重大發明推動西歐由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轉型,推動了世界文明的進程。【第三篇 巨著誕生】師:回意大利后,馬可 ·波羅在一次海戰中被俘,在獄中他口述了大量有關中國的故事,其 獄友魯斯蒂謙寫下著名的《馬可 ·波羅行記》。《馬可 ·波羅行記》記述了他在東方最富有的國 家--中國的見聞,激起了歐洲人對東方的熱烈向往,對以后新航路的開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同時也是研究我國元朝歷史和地理的重要史籍。《馬可 ·波羅行記》共分四卷,其中第二卷記載了蒙古大汗忽必烈及其宮殿,都城,朝廷,政府,節慶,游獵等事。下表為第二卷的部分目錄,請結合本課和本單元相關史實,為第二卷增加一章,要求:寫出章名,并說明理由。 (言之成理即可)第二卷 關于忽必烈大汗的豐功偉績以及西部和南方各地的見聞錄 第 1 章 當朝皇帝忽必烈汗的豐功偉業 …… 第 9 章汗八里城附近興建的大都新城以及城市治安 (注:汗八里即為北京,元朝首都大都) …… 第 73 章 宏偉壯麗的杭州城(三) 課堂小結從遼宋夏金的并立與對峙,到元朝實現全國的統一,各民族交融,社會經濟蓬勃發展,國內 外貿易空前繁榮,科技發明取得重大成就,文學藝術碩果累累。遼宋夏金元時期力證了中華民族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書寫的,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的 中華民族。從古老的絲綢之路,再到今天的一帶一路。沿著發明與發現之路,我們必將以中華文明的自 信從容,在與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鑒中,擁抱未來,擁抱世界。五、設計反思教學設計應當以學生為本。學生學習歷史的第一步是熟悉歷史史實。讓學生動起來是熟悉史 實最快的方法。就本課而言,通過繪制馬可 ·波羅回國路線、填寫資料卡,思考科技在宋元時期 的新發展,有助于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掌握基本的史實——發達的中外交通,指南針和火藥的應 用、活字印刷術和造紙術。教學設計應當把握課標和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課標針對本課內容的表述為“通過了解這一 時期的城市、商業發展和科技創新,體會兩宋時期的經濟、文化繁榮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地位”。 本課對課標的把握在于重點知識在于宋元時期科技的創新和對世界文明的貢獻。為了達到課標的 要求,運用五個方面的核心素養是非常好的方法。這五個方面的核心素養,分別是:時空觀念、 歷史解釋、唯物史觀、史料實證、家國情懷。就本課而言,通過繪制馬可 ·波羅回國路線,說出 回國路徑,是在強化時空觀念;通過研讀史料,合作探究,分析中國古代的印刷術、火藥、指南 針等重大發明對世界文明作出了怎樣的貢獻,培養了學生史論結合和史料實證的能力;通過完成 學案的資料卡,梳理印刷術、火藥、指南針和造紙術的發展歷程,通過思考宋元時期的科技新發 展,體會宋元時期科技的創新,理解科技成果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滲透了家國情懷,小結部分 升華至中華民族多元一體。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