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教學設計【教學分析】課題 第19課 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 計劃學時 1課程標準 通過了解明清時期的經濟改革和全球性互動,初步認識這一階段的中國經濟發展的內因和外因。教材分析 本課選自部編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第19課,共3個子目:清朝前期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人口的增長。 一、從教材上看:本課是第三單元“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不可或缺的一環,與《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清朝君主專制的強化》、《清朝前期的文學藝術》等課構成整體,凸顯這一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的主題。 二、從內容上看:本課介紹了清朝前期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以及人口的增長。三個部分聯系緊密,農業發展是手工業、商業發展及人口增長的基礎,同時它們又共同成為清朝前期經濟發展的主要表現,并為清朝前期的興盛提供必要物質基礎。學情分析 一、學生狀況:總體來說,該班學生基礎較為薄弱,且兩極分化較為嚴重,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不強,但活潑好動,對圖片、影視等教學材料較感興趣。 二、知識水平:初一學生已學習了一個半學期中國古代史的知識,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并且對前朝歷代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情況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知識仍較為碎片化,缺乏連貫性。 三、思維特點:經過一個多學期歷史的學習,該班的學生有一定的閱讀、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抽象邏輯思維能力有待提高。教學目標 1.總體目標:通過了解清朝前期農業、手工業、商業發展及人口增長的基本狀況,思考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發展的原因和影響。 2.通過讓學生分析地圖、閱讀教材《相關史事》《耕織圖(局部)》《清代開荒執照》《清代紡織圖》等,了解清朝前期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發展的概況,感受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繼續發展;通過問題探究,分析經濟發展的內因和外因、影響。(素養目標: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 3.初步感受經濟發展是社會進步的基礎;初步了解自然環境、社會發展與人口增長的辯證關系。(素養目標:唯物史觀)教學重點 農業生產恢復的原因和發展的表現;傳統手工業和商業發展的表現。教學難點 清朝手工工場的特點;商幫興起與清朝商業的辯證關系。教法 講述法、多媒體教學法。 根據本班學情,在教學過程中本人較多運用歷史圖片、文字史料等素材,增加歷史學科教學的故事性和“歷史味”,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學法 自主學習法、小組合作探究法。 根據本班學情,在學生學習過程中,通過小組合作討論等方式,設計有梯度、鏈條式問題,將課堂還給學生,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在探究中學習。設計思路 本課以清初農業生產恢復和發展為切入點,依次梳理清朝前期商業、手工業、農業的變化與發展,在髙視點與微形態相結合的歷史解釋中,理性把握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發展的脈絡形態。 教學中適當調整教材教學順序,將本課教材內容整合為三個子目:一、農業生產的恢復與發展;二、人口的增長;三、手工業的發展;四、商業的發展。通過這幾個子目的學習,感受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變化與發展。 最后圍繞“培育學生世界眼光”的角度,升華本課主題思想。【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目的導入新課 展示“鐵一十三行”跳蚤市場照片。 設問:同學們知道歷史上廣州十三行嗎? 總結學生回答,簡要介紹廣州十三行。 觀看照片,回憶前不久舉辦的校園活動。 用學生剛經歷過的校園活動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入清代前期的商業發展。展示課題 展示本課課題。講授新課 一、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 展示材料: 江南地區,“人民多遭慘殺,田土盡成丘墟”;號稱膏腴的四川,則是“民無遺類,地盡拋荒”,直到康熙初年,還是“有可耕只田,而無耕田之民”。——朱紹侯等主編:《中國古代史》提問:上述材料反映清初農業生產怎樣的景象? 教師總結學生回答,歸納:明朝末年大動蕩對社會經濟造成嚴重破壞。 展示:清代焦秉貞仿南宋樓璹《耕織圖》,講述:有鑒于此,清初統治者十分重視農業生產。如《耕織圖》是一組反映清代農業生產狀況的圖畫,康熙中期,焦秉貞仿繪南宋樓璹《耕織圖》46幅,康熙皇帝見后大為贊賞,親筆題詞,并讓工匠印刷,廣布天下。此后的雍正、乾隆皇帝時期都曾幾度摹繪、刊行焦秉貞仿繪《耕織圖詩》,反映了政府對農業的重視。那么具體政府對農業的措施如何呢?我們來看一則材料。 展示材料: 康熙十年(1671年)規定:新墾荒地四年后起科,并重申順治時對地主墾田給予獎勵的規定……到康熙十二年,又進一步放寬到十年。還對某些墾荒農民貸給牛、種。康熙時期墾荒政策執行較為得力,因此成效顯著。——朱紹侯等主編:《中國古代史》提問:材料反映清初統治者在農業上實施什么措施? 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進行總結,得出結論:清初統治者重視農業生產,墾荒政策使農業得到恢復和發展,為清朝前期的興盛奠定基礎。 引導學生認識到清朝前期農業恢復和發展的原因后,在表現方面,進行如下設計: 讓學生思考課本100頁課后活動第1題,歸納得出表現①耕地面積大幅增加;(此處順帶引導學生歸納出引起耕地面積增加的其它因素,如廣大勞動人民的勞作等,培養學生唯物史觀) 展示材料: 明末清初,黃河下游堵塞,多次決口,黃、淮合流,淹沒兩岸大量農田。康熙帝親政后……任命靳輔為河道總督治理黃河,又讓水利專家陳潢協助靳輔治黃,用在治河上的經費達數百萬兩之巨。由于大力修治……減輕了黃河下游和沿淮各地多年的水患,也使運河暢通、漕運無阻。——朱紹侯等主編:《中國古代史》 提問:材料反映清初政府在水利方面做了什么事情?(治理黃河) 引導學生得出表現②在興修水利方面,對黃河、淮河等大河以及大運河進行治理; 展示棉花、甘蔗、煙草、茶葉等圖片,讓學生得出清初經濟作物種植不斷發展的認識。 展示材料: 材料一:稻米生產,在江浙、湖廣等省的膏腴之區,一般畝產二三石,多者可達五六石。康熙時在江南大力推廣雙季稻,使單位面積產量進一步提高。 ——朱紹侯等主編:《中國古代史》 材料二:如高產作物番薯的種植,也由福建等沿海地區很快推廣到河南、山東、直隸、山西、貴州等省。在浙江部分地區,番薯已占民食之半。 ——朱紹侯等主編:《中國古代史》 提問:清初糧食作物方面有什么新的發展?引導學生得出表現③糧食產量大幅提高(蘇湖熟,天下足→蘇湖熟,天下足)并讓學生思考課本100頁課后活動2,得出糧食作物引種對清朝社會的影響(提高了糧食產量,有利于緩解人口增長的壓力,促進了清朝人口的增長)。 最后讓學生通過做去年廣東省中考題,進行鞏固。 過渡語:清初農業的恢復與發展,不僅促進了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也帶來了人口的大量增長。 二、人口的增長 首先結合課本,簡要介紹清朝前期人口增長的數據情況。 提問:聯系剛剛所學知識,分析導致清朝人口增長的原因?(農業的恢復和發展、社會的穩定) 展示材料: 材料 康熙帝宣布以后每年的丁銀都以康熙五十年( 1711年)的全國人丁總數為標準(人丁2462萬、丁銀335萬余兩)征收,此外多生人丁,“永不加賦”。雍正帝即位后,進一步廢除了人頭稅。 ——《中外歷史綱要》上冊 引導學生回答得出:清政府的賦稅改革政策。展示材料,提問:清朝前期人口的大量增長,會帶來什么問題呢? 引導學生回答得出: 1、人地矛盾; 2、環境破壞; 3、社會壓力 過渡句:農業解決了溫飽、提供了手工業生產所需原料,進而推動手工業的發展 三、手工業的發展 提問:中國古代手工業有哪些主要行業呢?(紡織業、制瓷業、造紙業、印刷業等) 教師在學生回答基礎上講述:清朝前期,傳統手工業得到進一步發展,絲織業、棉織業、印染業、礦冶業、制瓷業、制糖業、制茶業等手工業都有很大的發展。其中,絲織、棉織、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種繁多,產品精良。當時已出現了比較成熟的手工業工場。 展示圖片:《清代紡織圖》,提問:1、這種手工生產和傳統的家庭手工生產有何不同(人數、規模、分工) 2、當時成熟的手工工場有多大規模 (學生思考1-2分鐘) 學生回答問題后,教師進行總結,指出清代前期手工業工場的特點(人數多;規模大;分工合作),并讓學生在課本上做好筆記。 教師講述:在清代制瓷業方面,以粉瓷和琺瑯彩為代表。(簡要介紹粉瓷和琺瑯彩) 過渡句:手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商品,推動了商品的發展。 四、商業的發展 提問:清朝前期商業表現如何? 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繁榮的商業網、商業市鎮的興起、工商業大城市、商幫的形成等) 提問:清朝商業與商幫興起的辯證關系? (大型商幫興起是清朝商業發展的結果,反過來也促進清朝商業的發展) 做中考題進行鞏固。 教師引導學生總結本課內容,并讓學生結合明清時期所學知識,4人小組討論探究:明清時期經濟發展的內因和外因?時間為3分鐘。(給予一定提示) 學生代表回答完畢后,教師給予肯定性鼓勵,并總結學生回答,得出: (1)內因:①統一多民族國家進一步鞏固和發展,社會相對安定;②統治者的推動,如推行墾荒政策、興修水利等;③農業的精耕細作技術深入發展;④國內市場擴大,商品經濟活躍;⑤手工業出現新的經營方式(手工業工場)。(2)外因: 全球性經濟互動,如高產作物玉米、甘薯、馬鈴薯等輸入中國并得到推廣。 教師小結:農業是中國古代社會的經濟基礎,農業解決了溫飽、提供了手工業生產所需原料,進而推動手工業的發展,手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商品,推動了商品的發展,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達到封建社會的頂點……1757年,乾隆皇帝關閉其余港口,宣布廣州一口通商,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 在當今經濟全球化趨勢之下,各國命運緊密相關,目前的疫情防控對各國來說都是巨大的挑戰,各國人民都身處在一個命運共同體中。清朝初期經濟達到封建社會的頂峰,但由于閉關鎖國政策,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以史為鑒,我們今天在看待問題時,應具備世界眼光,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根據材料及課本,回答問題。 閱讀材料,結合課本回答問題。 結合課本材料,完成練習。 閱讀材料,結合課本回答問題。 。 結合兩則材料思考回答問題,做好筆記。 觀察圖中數據,對比分析,回答問題。 閱讀材料,思考問題。 閱讀材料,思考問題。 結合之前學過的中國古代經濟史知識,思考回答問題。 觀看圖片,思考問題。 結合課本98頁,回答問題。 思考回答。 小組合作探究。 培養學生分析材料,得出歷史結論的能力,強化史料實證的核心素養,了解清初恢復農業生產的背景。 培養學生分析材料,得出歷史結論的能力,強化史料實證的核心素養。鞏固本課重點,即清初農業生產恢復的原因。 充分利用課本材料,講練結合,提高課堂效率,并培養學生表格分析能力。 落實知識點,培養學生材料分析能力。 落實課標要求,明確全球性經濟互動,并回顧舊知。 過渡到下一子目,增加各子目間的緊密性。 利用課本上數據,讓學生對當時人口發展情況有更直觀了解,并通過回顧剛才學過的內容,學生不難得出人口增長的其中兩點原因。 補充相關材料,適當讓學生了解清朝經濟改革,落實課標要求。 過渡到下一子目,增加各子目間的緊密性。 落實本課難點,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 以紡織業、制瓷業為例,介紹清朝前期的手工業發展。 過渡到下一子目,增加各子目間的緊密性。 回歸課本,培養學生閱讀課本能力。 落實本課難點。 培養學生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性地位。解決本課重點。 小結,升華本課主題,發揮史學的育人作用,構建學生人類命運共同體觀念和培養學生世界眼光。作業 一、完成本課配套練習,基礎較弱的學生達到60%即為合格。 二、探究活動:感受城市魅力,挖掘當地歷史文化,利用周末時間參觀廣州十三行博物館,通過搜集資料,為其中一個主題寫一份解說詞,200字左右。 總結本課主要知識,按要求完成作業。 設置分層作業,鞏固所學。板書設計 第19課 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 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 原因 (二)表現(4點)(三)影響 人口的增長 表現 (二)原因 (三)影響 手工業的發展 傳統手工業都有較大發展 工場手工業的發展→特點 商業的繁榮 各級商業市場的繁榮 晉商、徽商等大型商幫興起 構建本課知識框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