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7課 明朝的滅亡》教學設計教學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情景—探究—感悟”教學模式是一種感受性學習方式。這一模式的基本思路是教師在教學中以教材為基礎以課程標準為導向,把所講教材的內容編制成有序的知識信息,輔助多種手段,如語言文字、圖片、等創設情境,讓學生自己走進歷史,綜合自己已有的知識觀點、看法、認識和態度、情感,最后得出結論,獲取歷史的啟迪。這樣能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學背景分析課題及教學內容分析本課分為三個部分的內容:政治腐敗與社會動蕩、李自成起義推翻明朝、滿洲興起和清兵入關。講述了明朝滅亡前的政治腐敗與社會動蕩帶來的危機,李自成在陜北地區起義,關外東北地區滿洲逐漸壯大,最終在1644年明朝滅亡,清軍入關。學生情況分析下半學期,初一的學生已初步掌握歷史學科的學習方法,并積累一定的知識。學生對相關史實的學習具有一定的思考和理解能力。但由于學生直觀性思維較強,因此通過圖片、視頻、動畫等直觀呈現,教師再通過生動語言進行陳述,有利于學生對復雜史實的理解,并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目標總體目標:認識明朝的滅亡以及滿清的崛起。能通過文字、圖片、表格等資料,擁有正確的歷史觀念,掌握正確的歷史思維分析方法,分析明朝滅亡的原因,擁有唯物史觀。(素養目標:唯物史觀、史料實證)。通過觀看視頻、圖片等,提煉有關信息,制作李自成起義和滿清崛起的時間軸,將歷史發展帶入時間空間之中,形成時空觀念。(素養目標:史料實證、時空觀念)。根據相關材料,掌握準確的歷史分析方法,擁有歷史解釋能力,分析明朝滅亡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素養目標:史料實證)。通過學習明朝的滅亡,了解中國歷代興衰變幻,掌握中國歷史的發展規律,并從中得到的歷史啟示和經驗。(素養目標: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了解李自成起義推翻明朝;知道滿族入主中原。教學難點了解明朝滅亡前的政治腐敗與社會動蕩,知道明朝滅亡的原因。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一)教學資源 歷史圖片 歷史地圖 文字材料 多媒體(二)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史料研習、課堂講授與教材閱讀相結合板書設計第17課 明朝的滅亡背景:大廈將傾,已無力回天過程:關內關外,歷史新出路反思:以史為鑒,更好地前進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展示袁隆平“2016年在斗門區蓮州鎮超級雜交稻‘超優1000’的實驗田邊”的圖片,并引用他的話:“我畢生的追求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饑餓”,中國歷史上曾經發生過多次饑荒,導致王朝的更替,在17世紀頻繁發展的饑荒,在1644年導致明朝的滅亡,導入新課。 注重鄉土歷史的教學,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使學生產生興趣,帶著問題進入課堂。一、大廈將傾,已無力回天——明朝滅亡的背景 1.政治 ①明代中后期,皇帝大多沉迷享樂,疏于朝政。(1)【教師活動】首先從明朝統治者的角度出發,學習明朝滅亡的背景。明朝中后期幾代皇帝沉迷享樂、疏于朝政所積累下的問題,同學們對于明代皇帝昏庸無能的情況,結合課本舉出例子進行說明?②官員結黨營私,宦官專權,統治黑暗(2)【教師活動】皇帝沉迷享樂、疏于朝政,你們認為對整個朝廷造成什么影響呢?還有哪些人的行為推動了明朝的衰落呢?(3)【教師活動】天啟年間,一批以東林書院為核心的文人官員通過文筆彈劾“閹黨”,在崇禎皇帝扳倒魏忠賢,東林黨人上位,但這些人也并沒有實質性的治國才能。正如陳遼先生在《東林黨新論》中說“他們(東林黨)可以在明主的統治下做出一些好事,但在昏君主宰政權時,除了攻擊奸黨外,再無其他能耐。”東林黨等官員的崛起并沒有改變明朝衰敗的現實,其結黨營私、貪腐成風、鉤心斗角更是進一步加深了明朝的衰敗。2. 經濟:土地兼并劇烈,財政危機加重。(4)【教師活動】土地兼并問題也是導致明代地方社會動蕩的重要原因之一。明朝中后期,皇室、貴族、宦官、官僚、地主會利用自身的權力財力強取豪奪,兼并土地,普通老百姓則會被侵占土地,或被迫將土地低價賣出,導致沒有經濟來源,流離失所。通過表格,清晰展示明朝中后期土地兼并嚴重的問題。3. 社會:階級矛盾尖銳,社會動蕩。【提出問題】結合材料,從明代周臣《流民圖》局部你看到了什么?(5)【教師活動】材料:“舊征未完,新餉已催,額內難緩,額外復急。村無吠犬,尚敲催追之門;樹有啼鵲,盡灑鞭撲之血。黃埃赤地,鄉鄉幾斷人煙;白骨青磷,夜夜常聞鬼哭。——《豫變紀略》”4、自然:自然環境惡化,災荒盛行。(6)【教師活動】此時,上層腐敗,下層社會動蕩、土地兼并,民不聊生,此時發生了什么事情推動明朝的農民起義興起?展示材料:“如果說只有一個條件,壓倒其他一切地塑造了17世紀的歷史,那就是全球性的降溫。 ——卜正民《維梅爾的帽子》” (1)【學生活動】思考并舉手回答,列舉嘉靖皇帝沉迷煉丹修道,萬歷皇帝三十年不上朝,天啟皇帝沉迷木工等。(2)【學生活動】思考并回答,經教師引導得出:皇室的鉤心斗角,大臣的結黨營私貪腐成風以及宦官的專權跋扈都進一步推動了明朝衰落。(3)【學生活動】通過教師講解,以東林黨為例,了解明代官員爭權奪利的史實。(4)【學生活動】通過教師講解,了解明代地方土地兼并嚴重的史實與原因。【學生活動】通過教師講解,了解明代法紀松弛,官吏貪贓枉法,盤剝百姓,民不聊生。(6)【學生活動】組織學生分別從崇禎皇帝、女真南下和陜西受災情況學習明朝已經無力回天。 結合材料、圖片、表格等,聯系課內外知識,學會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問題能力。二、關內關外,歷史新出路——明朝滅亡的過程 1、關內:李自成起義【教師活動】在陜西崛起的李自成勢力便是因這一系列原因開始農民起義,勢力不斷壯大,最終推翻明朝。【學生活動】結合課本人物掃描,從李自成身份轉變中,我們可以學習到李自成什么精神?【學生活動】勇于進取、敢闖敢拼、不屈不饒的精神【學生活動】學生以四人小組歸納總結,李自成起義的過程。并思考:為什么起義軍隊伍發展這么快?【學生活動】思考討論,在教師引導學習李自成隊伍壯大的過程中,他提出“均田免賦”的政策。因此,李自成的隊伍得到百姓的支持,從而有了“殺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的口歌,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同年,于4月攻入北京,崇禎皇帝見大勢已去,便在紫禁城北的景山歪脖子樹上自縊,他的自殺標志著明朝的滅亡,明朝276年的統治就此結束。2、關外:滿洲興起和清兵入關【教師活動】明朝滅亡后,接替明朝的下一個統一政權并不是李自成的大順,而是滿洲的大清。清王朝的崛起過程,歷經幾代人的建設,逐漸建立起統一的強大帝國。通過視頻梳理努爾哈赤為清朝奠定基礎的線索。【教師活動】學生結合課本歸納總結,皇太極在位時期的主要措施,一是在1635年將族名從女真改為滿洲,一是在1636年將國號從大金改為大清。從此,確定了滿洲族的名稱與大清帝國的國號。1643年,順治皇帝登基,清軍做好了入關的準備。【教師活動】公元1644年,吳三桂引清軍入關,李自成失敗;清朝建立對全國的統治,北京為都城。 帶問題閱讀教材和PPT圖文材料,歸納出答案。帶問題閱讀教材,歸納出答案。閱讀材料,回答問題。畫出知識框架,并作出說明。帶問題觀看視頻,歸納出答案。帶問題閱讀教材,歸納出答案。 掌握必備基礎知識培養學生歸納概括和辨析能力培養學生提取信息和解讀史料的能力,客觀理性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歸納概括能力培養學生歸納概括和辨析能力三、以史為鑒,更好地前進——明朝滅亡的反思 【教師活動】請同學們思考:滿洲入主中原是必然的,還是偶然的呢?談談你的看法。【教師活動】在教師引導下得出:歷史是種種偶然事件組成的必然趨勢。必然的角度:明朝中后期政治腐朽;李自成農民起義軍的局限性;滿清不斷發展壯大。偶然的角度:吳三桂為了個人利益投放清軍入關。如果吳三桂沒有放清軍入關,清朝雖不能快速建立政權,但對大順和大清勢力的分析,清軍入關也只是時間問題。請同學們思考:歷代封建王朝滅亡的原因有何共性?【教師活動】我們這節課學習了明朝的滅亡原因,大順的崛起與快速衰落以及清朝的崛起壯大,從中得到了什么歷史啟示呢?【教師活動】思考討論,在教師引導下得出:啟示一:堅持以民為本,為人民服務的核心宗旨。啟示二:堅持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教師活動】整合回顧本課所學,聯絡前后內容,對下節課所學產生一定預期。 帶問題閱讀教材,結合所學知識,歸納出答案。感悟,思考 掌握必備歷史分析歸納能力,客觀理性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家國情懷價值觀課堂小結 直觀呈現本節課所學的知識,加深學生對本節課的認識。教學反思本課的教學重難點突出,重難點突破所使用材料明確、精準,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將本課的知識點進行總結歸類重構為三大部分內容,邏輯清晰,本課各部分內容過渡自然,方便學生理解本節課的內容。講完一部分的知識,空出時間讓學生做筆記,并進行相應的鞏固。明朝滅亡原因和全球天氣變冷聯系起來,調動學生思考,進行合作探究,培養學生的全球史觀。在引導學生思考明朝滅亡的背景中,把握課堂節奏的松緊有度。在講解滿清崛起的史實中,需要進行相應知識點的補充,更有利于學生深入理解。關于努爾哈赤的事跡,用視頻處理并使用填空的形式,有利于學生思考。本課內容安排較多,以教師講授為主,留給學生思考時間較少,應讓學生多講,組織學生積極發言。PAGE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