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初中歷史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17課《明朝的滅亡》教學設計【教學任務】課程標準 了解李自成起義推翻明朝;知道滿族入主中原。教材分析 本課是第三單元“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的第一課,本單元通過8課內容,第14-17課講述明朝的歷史發展變遷,18-21課講述清朝的歷史發展變遷。其中14課與17課涉及到明朝的建立與滅亡,15課講述明朝對外關系,16課列舉明朝的科技、建筑與文學成就。本課講述了明朝滅亡前的政治腐敗與社會動蕩帶來的危機,李自成在陜北地區起義,關外東北地區滿洲逐漸壯大,最終在1644年明朝滅亡,清軍入關。學情分析 通過一個多學期的歷史學習,學生已初步掌握歷史學科學習方法,對于歷史知識學習具有一定的思考和理解能力。由于學生年齡較小,對于新鮮事物還有較大興趣,因此通過圖片、視頻等呈現,通過生動語言進行陳述,有助于學生的認識和理解。核心素養 擁有正確的歷史觀念,掌握正確的歷史思維分析方法,擁有唯物史觀。通過解讀史料素材,提煉有關信息,掌握史料實證能力。通過觀看地圖,制作時間軸,將歷史發展帶入時間空間之中,形成時空觀念。根據相關材料,掌握準確的歷史分析方法,擁有歷史解釋能力。通過對明朝滅亡的學習,了解中國歷代興衰變幻,掌握中國歷史的發展規律。教學重點 了解李自成起義推翻明朝;知道滿族入主中原。教學難點 了解明朝滅亡前的政治腐敗與社會動蕩,知道明朝滅亡的原因。【教學流程】環節 教學設計 設計意圖情境引入 展示史料,說明明朝曾為世界最強國家之一,然后提出疑問:“既然它那么強,為什么會滅亡呢?”接著《公元一六四四》視頻片段,使學生對明朝末年的政治與社會現實產生初步了解,請學生回答明末出現了什么危機?時局轉折出現在哪一年?以1644年為線索,通過大明、大順、大清三方勢力說明這一時期的時局變幻,導入新課。 使學生產生興趣,帶著問題進入課堂。講授新課 【教師活動】我們首先從明朝的角度出發,學習明朝衰亡的根本緣由。此時的明朝可以說是“氣數已盡,在劫難逃”就算有能力再強的皇帝也無法再勵精圖治,重振大明雄風。這是由于明朝中后期幾代皇帝沉迷享樂、疏于朝政所積累下的爛攤子,剛才視頻中我們已經對明朝中后期皇帝的情況有了初步理解,同學們對于明代皇帝昏庸無能的情況還可以舉出什么例子呢?【學生活動】思考并舉手回答,列舉如正德皇帝花費大量財力興建“豹房”,嘉靖皇帝沉迷煉丹修道,萬歷皇帝三十年不上朝,天啟皇帝沉迷木工等。【教師活動】通過同學們的回答,可以看出大家有著豐富的明朝歷史知識儲備,非常好。我們看《明史·熹宗本紀》這則材料,“明自世宗而后,綱紀日以陵夷,神宗末年,廢壞極矣。雖有剛明英武之君,已難復振。”明朝從世宗(嘉靖皇帝)之后,國家綱紀衰敗,神宗(萬歷皇帝)末年,破壞尤甚,即使這時有剛明英武的君主,也很難復興國家。“而重以帝之庸懦,婦寺竊柄,濫賞淫刑,忠良慘禍,億兆離心,雖欲不亡,何可得哉。”且熹宗(天啟皇帝)平庸懦弱,宦官專權,賞賜刑法濫用,忠良志士慘遭禍害,百姓離心離德,就算不想滅亡又有什么辦法呢。可見從皇帝昏庸無能這一點就可以看出明朝中后期衰敗的跡象。【學生活動】緊隨教師古文分析翻譯,思考并從史料中得出明朝皇帝昏庸的史實。【教師活動】除了皇帝之外,你們認為還有哪些人的行為推動了明朝的衰落呢?【學生活動】思考并回答,經教師引導得出:皇室的鉤心斗角,大臣的結黨營私貪腐成風以及宦官的專權跋扈都進一步推動了明朝衰落。【教師活動】中國古代歷史上有三個有名的宦官專權朝代,分別是東漢、唐朝(中后期)和明朝,明朝的宦官專權源于明成祖朱棣,因其上位得到了許多宦官的幫助,明成祖也非常信任宦官,便設置了東廠,開始了明朝的宦官專權,明末天啟皇帝寵信的魏忠賢是明朝宦官專權的巔峰,形成了以他為首的“閹黨”。【學生活動】通過教師講解,了解明代宦官專權跋扈的史實。【教師活動】天啟年間,一批以東林書院為核心的文人官員通過文筆彈劾“閹黨”,在崇禎皇帝時扳倒了魏忠賢,東林黨人上位,但這些人也并沒有實質性的治國才能。陳遼先生在《東林黨新論》中說“他們(東林黨)可以在明主的統治下做出一些好事,但在昏君主宰政權時,除了攻擊奸黨外,再無其他能耐。他們與齊、楚、浙三黨、與閹黨、與閹黨殘余的區別之處,僅在與東林誤國,而東林的對立面則害國。”可見,東林黨等官員的崛起并沒有改變明朝衰敗的現實,其結黨營私、貪腐成風、鉤心斗角更是進一步加深了明朝的衰敗。【學生活動】通過教師講解,以東林黨為例,了解明代官員爭權奪利的史實。【教師活動】中央內部皇帝、皇室、大臣、宦官整體的政治腐敗,會對整個明朝地方發展產生不利影響,造成社會動蕩。因中央內部結黨營私,地方官員為自身未來發展則會選擇站隊,結黨營私問題更加嚴重;因中央內部貪污腐敗,地方官員為了自身升遷便會想辦法賄賂上級官員,因此會通過盤剝下屬官員與百姓以增加自己的收入,最終增大百姓生活負擔;社會控制力下降,法紀松弛,官吏因此貪贓枉法,盤剝百姓,百姓因此民不聊生。【學生活動】通過教師講解,了解明代地方官員貪贓枉法盤剝百姓的原因。【教師活動】土地兼并問題也是導致明代地方社會動蕩的重要原因之一。每個朝代建立之初,因對于大片無主土地的重新分配,幾乎不會出現土地分配不均貧富差距過大的問題,但隨著承平日久,皇室、貴族、宦官、官僚、地主會利用自身的權力財力強取豪奪,兼并土地,普通老百姓則會被侵占土地,或被迫將土地低價賣出,導致沒有經濟來源,流離失所。擁有土地的小農因官員的盤剝與苛捐雜稅也會難以生存。萬歷、天啟、崇禎年間許多富豪、藩王、地主占據大量土地,正是明代地方土地兼并問題嚴重的體現。【學生活動】通過教師講解,了解明代地方土地兼并嚴重的史實與原因。【教師活動】此時,上層腐敗,下層社會動蕩、土地兼并,民不聊生,農民起義的火藥已經準備好,只差一根火柴,這個火柴是什么?【學生活動】一次天災人禍導致的官逼民反。【教師活動】是的,在陜西崛起的李自成勢力便是因這一系列原因開始農民起義,勢力不斷壯大,最終滅亡明朝的。接下來我們來學習李自成大順政權的建立過程,我稱之為“幾經沉浮,曇花一現”,李自成的勢力多次遭到鎮壓,但不久后都會東山再起,正式建立政權滅亡明朝后卻又是曇花一現,其中的原因需要我們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思考。我們說,明末農民起義的根本原因在于政府腐敗嚴重,賦稅加派,階級矛盾尖銳;而其直接原因在于陜西北部的連年災荒,官府催征如故。如果只是單純的連年災荒,政府處置得當的話,并不會出現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關鍵是在于原本就政治腐敗,再加上陜北的連年災荒,就導致問題集中爆發,官逼民反,農民起義。【學生活動】閱讀《陜西通志》描述明末陜北災荒的情況,分析農民起義的原因。【教師活動】在陜北地區農民起義的浪潮中,李自成在此崛起。李自成是陜西米脂人,年少時喜好槍馬棍棒。但出身貧農,小時候曾被舍入寺廟當和尚,并給地主牧羊,十幾歲父母雙亡,經歷打拼逐漸在起義軍中占據一席之地。最初李自成跟隨闖王高迎祥起義,因其戰功卓著,被尊為闖將,后因高迎祥去世,他也被尊為“闖王”,也稱“李闖王”。李自成的崛起,除了他卓越的戰功,還有得民心的政策,怎樣的政策可以吸引更多的農民加入他的起義隊伍呢?【學生活動】思考討論,在教師引導下得出必須符合農民需求,減少貧富差距,減少賦稅數量。【教師活動】是的,李自成隊伍壯大的過程中,他提出“均田免賦”的政策,針對土地兼并、土地不均的情況要求平均土地;針對賦稅過重的情況要求免除賦稅。因此,李自成的隊伍得到百姓的支持,從而有了“殺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的口歌,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但是,李自成不收賦稅,他的財政來源基本是搶劫掠奪地方豪強地主而來的,這樣的政策存在什么樣的問題?【學生活動】思考討論,得出李自成這一政策雖然短時間可以迅速壯大實力,得取民心,但不利于未來的長遠統治發展考慮,沒有建立統一戰線,發展生產,目光短淺,這也是李自成大順政權迅速失敗的原因。【教師活動】現在,兩大勢力已經齊聚,只差東北虎視眈眈的滿洲騎射手。第三部分,我們就講一講清王朝的崛起過程。我將之稱作“八旗龍興,勢如破竹”清朝因八旗而著稱,逐漸崛起,歷經幾代人的建設,逐漸建立起統一的強大帝國。清朝最初并不叫清朝,滿族的族名最初也不叫滿洲。滿清實際上是興起于東北地區的建州女真部族,他與宋代完顏阿骨打建立金政權的女真一樣,都是以漁獵為自己最原始的生產方式。1616年,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統一了女真各部,建立了大金政權,為了和宋代的金區分,史稱后金。1619年,努爾哈赤帶領后金軍隊在薩爾滸與明軍一戰,基本奠定了與明代戰爭的勝局。1625年,努爾哈赤遷都沈陽,改稱盛京,今日還有沈陽故宮留存。【學生活動】思考學習,了解努爾哈赤建立政權,初步發展的史實。【教師活動】與完顏阿骨打施行猛安謀克制一樣,努爾哈赤也建立了適于女真部族的管理制度——八旗制度。女真部族以旗為單位,平時漁獵,戰時作戰,最初分為黃、白、藍、紅四旗,后來因實力逐漸壯大又擴充了鑲黃、鑲白、鑲藍、鑲紅四旗,統稱為八旗。在征服蒙古高原與中原地區的過程中,也逐步建立了蒙古八旗和漢族八旗,八旗制度為清軍的崛起和入關奠定了堅實基礎。【學生活動】思考學習,了解八旗制度建立的原因和功能。【教師活動】努爾哈赤的繼任者皇太極在位時期主要進行了兩項名稱的改變,一是在1635年將族名從女真改為滿洲,一是在1636年將國號從大金改為大清。從此,確定了滿洲族的名稱與大清帝國的國號。1643年,順治皇帝登基,清軍做好了入關的準備。【學生活動】思考學習,了解滿洲族名和大清國號的形成過程。【教師活動】1644年,三方勢力匯聚北京,明清之際歷史風云變幻。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后,于4月攻入北京,崇禎皇帝見大勢已去,便在紫禁城北的景山歪脖子樹上自縊,他的自殺標志著明朝的滅亡,明朝276年的統治就此結束。關于對崇禎皇帝的評價,一直是歷史學家經常討論的問題,崇禎皇帝與夏桀、商紂等亡國之君不同,他并不是因昏庸或殘暴導致明朝滅亡,而是因前朝積弊導致大勢已去。請同學們閱讀《明史·莊烈帝本紀》中對崇禎皇帝的評價,說一說你的認識。【學生活動】在教師引導下分析材料內容,得出崇禎皇帝繼承了萬歷、天啟等皇帝留下的爛攤子,曾想要勵精圖治向往太平,可惜大勢已去,朝廷中官員結黨營私,疆場上將士驕傲墮落,內有農民起義軍,外有清軍叩關,無可奈何。故對崇禎皇帝應當有更為辯證的評價。【教師活動】明朝滅亡后,接替明朝的下一個統一政權并不是李自成的大順,而是滿洲的大清,其中的一個關鍵人物就是吳三桂。相信同學們都聽說過吳三桂“沖冠一怒為紅顏”的故事:李自成攻陷北京后,山海關明軍守將吳三桂本與李自成商訂投降,但因李自成部將劉宗敏霸占了他的愛妾陳圓圓,故“沖冠一怒為紅顏”,投降清朝,放清軍入關。大家覺得這個故事的真實程度如何?如果你是吳三桂,你會因為什么原因投降清朝?【學生活動】思考討論,在教師引導下得出:這種說法只是小說家言,吳三桂更多地是看到了李自成政權沒有長遠打算的特點,看出清朝勢如破竹勢力壯大的特點,決定投降清朝。【教師活動】請大家觀看一段視頻,了解一下吳三桂打開山海關后的歷史發展,想一想吳三桂降清在明清之際的歷史發展中起到了怎樣的影響。【學生活動】觀看視頻,對吳三桂降清之后的情況產生了解,思考吳三桂放清軍入關在明清之際的歷史發展中的地位與影響。【教師活動】吳三桂投降清朝后,與清軍聯手在山海關擊敗李自成,李自成不久后失敗,清軍入關后占據北京,入主中原,開始了對全國的統一。請大家思考:滿洲入主中原是偶然事件還是必然事件?談談你的看法。【學生活動】在教師引導下得出:歷史是種種偶然事件組成的必然趨勢。明朝后期腐朽與李自成農民起義軍的局限性都注定其失敗,清政權正處于充滿生機的發展期,這些是清軍入關的必然趨勢。而吳三桂為了個人利益投降,打開山海關讓清軍入了關,這則是偶然事件。如果吳三桂沒有放清軍入關,清朝雖不能快速建立政權,但對大順和大清勢力的分析,清軍入關也只是時間問題。【教師活動】我們這節課學習了明朝的滅亡原因,大順的崛起與快速衰落以及清朝的崛起壯大,這節課我們除了歷史知識還學到了什么道理?【學生活動】思考討論,在教師引導下得出:在面對問題時不應該逃避,應該及時面對并處理解決,否則只會惡性循環,到最后無法逆轉。處理問題時一定要有長遠打算,不能目光短淺,沒有規劃,否則只能曇花一現。【教師活動】本課我們通過對大明、大順、大清三個政權在明朝末期這一時間線的情況分析,以明朝滅亡原因分析為重點,了解了1644年中國歷史局勢的變化情況。清朝在吳三桂的幫助下入主中原,將如何對國家進行管理?如何鞏固清朝的疆域版圖?且聽下回分解。【學生活動】整合回顧本課所學,聯絡前后內容,對下節課所學產生一定預期。板書設計習題演練教學反思PAGE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