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5課 明朝的對外關系》教學設計教學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以學生為主體,通過情境創設、呈現多樣化史料等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逐步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教學背景分析課題及教學內容分析《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對于七年級下冊第15課《明朝的對外關系》做了如下要求:“通過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等史事,了解明朝的對外關系。”鄭和下西洋體現了明朝對外關系中友好往來的一面,而戚繼光抗倭則體現了明朝對外關系中戰爭沖突的一面。兩個維度互相補充,向學生較為全面地展示了明朝對外關系的狀況,是學生了解明朝的重要一課。學生情況分析在知識方面,學生學習了第14課《明朝的統治》,初步了解了明朝在政治、思想、經濟等方面的情況,為本節課的學習打下基礎。在能力方面,學生經過了前期的歷史學習,具有一定的史料分析能力,但歸納概括能力還有待提高。學生積極性較高,課堂參與度較好,有助于教學的實施。教學目標總體目標:通過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等史事,了解明朝的對外關系。了解鄭和下西洋的目的;通過角色扮演和史料研讀,感知鄭和下西洋的過程,理解鄭和下西洋的歷史地位,提高解讀史料的能力。(素養目標:史料實證、歷史解釋)通過觀看視頻,了解戚繼光抗倭的史實,能從多角度概括戚繼光抗倭勝利的原因,培養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素養目標:史料實證、歷史解釋)通過對鄭和、戚繼光進行比較,感受兩個人的精神品質和偉大貢獻;歸納明朝對外交往的不同方式,理解國家實力是影響對外關系的重要因素,培養歷史思維和家國情懷。(素養目標: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家國情懷)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 鄭和下西洋的過程和意義,戚繼光抗倭的過程。教學難點明朝對外交往的不同方式以及影響對外關系的因素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一)教學資源 歷史圖片 歷史地圖 文字材料 視頻材料(二)教學方法 講授法、史料研讀、角色扮演、比較法板書設計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教師講述:明朝洪武十四年,朱元璋為了實現國家統一,派遣軍隊攻打云南。這場戰爭改變了兩個家族的命運,一個家族被俘成奴,另一個家族卻世代為官。盡管兩個家族的命運有天壤之別,但機緣巧合之下,他們的后代卻都為明朝的對外關系帶來榮耀。他們是誰?又為明代的對外交往做出了怎樣的貢獻?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第15課——明朝的對外關系。 聽老師進行講述。 鄭和與戚繼光的先祖在明朝洪武十四年的平云南之戰中有交集。鄭和的家族在此次戰爭中被俘,使鄭和成為宦官;戚繼光因先祖在此次戰爭中立有戰功而獲得世襲的武職。本節課以這場戰爭為切入點,沿著兩個人物的命運展開,起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作用。一、和平使者:七下西洋揚國威 1.教師從平云南之戰出發,簡要介紹鄭和成為宦官、深受朱棣器重的經歷,引出“下西洋”這一事件。讓學生結合教材的注釋及地圖,明確“西洋”的位置。2. 教師創設情境:假如你是鄭和,為了達到明成祖的目的、完成下西洋的征程,你需要做哪些準備? 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之上進行總結,并引導學生思考:“上述準備反映出鄭和下西洋具有怎樣的特點?上述準備反映出當時的明朝有怎樣的特點?”3.教師在導學案中準備四則材料,創設情境:假如你是鄭和船隊中的隨行人員,剛剛結束下西洋的征程。回到國內,你將如何向皇帝進行匯報呢?請認真閱讀下面的四則材料,任選角度開始你的匯報吧!材料一:鄭和七下西洋路線圖材料二:(鄭和船隊到達占城時),其酋長與部領皆乘馬出郊迎接詔賞,甸旬感沐天恩,奉貢方物?!鳌べM信《星槎[chá]勝覽》材料三:其(祖法爾)王差頭目通諭國人,皆將乳竭、蘆薈、沒藥、蘇合油、木別子這類,來換易磁器等物?!鳌ゑR歡《瀛[yíng]涯勝覽》材料四:【明】《榜葛剌[bǎng gé là]進麒麟圖》(下圖)榜葛剌是現在的孟加拉。鄭和下西洋時到達過榜葛剌,后來榜葛剌國王兩次來中國進獻長頸鹿。當時的國人將長頸鹿視為瑞獸麒麟?!吨袊鴼v史·七年級下冊》 1.學生通過教師講解和閱讀教材,了解鄭和生平,明確“西洋”的概念。2.學生暢所欲言,從海上航行以及宣揚國威等角度思考鄭和下西洋所需要做的前期準備,如攜帶中國的特產(如茶葉、瓷器、絲綢等)、航行工具(如船、指南針、航海圖),配備專業的人員(如官員、翻譯、士兵)等。學生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認識到鄭和下西洋規模宏大,明朝前期國力強盛、科技發達。3.學生閱讀圖文資料,從下西洋的路線、中外交流狀況等方面組織語言進行匯報。進而讓學生認識到鄭和下西洋的意義:①開創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中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線②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地區的友好往來。 1.掌握人物生平與基本概念,為后面的學習奠基。 2. 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代入鄭和的身份,根據提示和常識進行思考,鍛煉學生的歷史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學生認識到明朝初期國力強盛、科技先進的社會狀況,為后面理解國家實力與對外交往方式的關系做鋪墊。3.了解鄭和下西洋的路線以及與別的國家交往的方式等內容,鍛煉提取信息以及語言表達的能力,激發學習興趣。二、愛國將領:一身忠勇戰窮寇 1.教師從平云南之戰出發,簡要介紹戚繼光的生平,突出其年少有志的特點,引出抗倭的內容。2.出示兩個問題:①當時海上為何“不平”?②戚繼光抗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讓學生帶著問題觀看視頻。 1.學生聽教師講述,了解戚繼光的早年經歷。2.學生帶著問題觀看視頻,更具有針對性。通過視頻,能夠認識到戚繼光抗倭的背景,即明朝中期國力減弱,東南沿海倭寇侵擾,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此外,通過視頻,學生能從多角度歸納戚繼光抗倭勝利的原因,如戚繼光卓越的軍事才能、戚家軍紀律嚴明、百姓的支持等。 1.豐富學生對戚繼光的認識,使人物更加鮮活。2.通過視頻,更加直觀地了解戚繼光抗倭的背景、過程以及勝利的原因,培養多角度分析問題的能力。三、以小見大:人物折射家國運 呈現表格,比較鄭和和戚繼光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學生通過對比二者的相同點,能夠認識到二者都有著愛國、忠誠、勇敢、機智等品質,并且二者都對明朝的對外關系做出了重要貢獻。通過對比二者在對外交往方式方面的不同點,能認識到鄭和下西洋是通過友好方式進行對外交往,而戚繼光抗倭的對外交往方式是戰爭。通過前期的鋪墊,分析對外交往方式不同的原因:鄭和下西洋時,國力強盛,明朝在對外關系中掌握著主動權,故對外交往方式以和平為主;而明朝中期國力逐漸衰微,多次受到外來挑釁,只能通過戰爭來反擊,才有了戚繼光抗倭的史實。進而總結出“國家實力是影響對外關系的重要因素”。 通過對鄭和和戚繼光二人相同點與不同點的對比,鍛煉歷史思維,感受二人的優秀品質,培養家國情懷。此外,也能對明朝對外關系進行整體把握,理解影響對外關系的因素。課堂小結 教師過渡到當代中國的對外關系,讓學生分享自己所了解的當代中國對外關系的事例,教師出示相關圖片,進行情感升華。 學生分享自己了解的當代中國對外關系的事例。 由古代延伸到當代,感知當代中國對外關系,培養家國情懷。教學反思鄭和與戚繼光的先祖都與明朝洪武十四年的平云南之戰有關,因此決定以鄭和、戚繼光兩個人物為主線,將教材內容進行整合,分為以下三個部分:“和平使者:七下西洋揚國威”“愛國將領:一身忠勇戰窮寇”“以小見大:人物折射家國運”。在第一部分中,主要通過史料研讀、角色扮演等活動幫助學生了解鄭和下西洋的背景、過程與意義。在第二部分中,通過解讀視頻幫助學生了解戚繼光抗倭的過程與抗倭勝利的原因。在第三部分中,通過對鄭和、戚繼光兩個人物進行對比,找出其在精神品質、杰出貢獻等方面的相同點,培養家國情懷;找到二者在對外交往方式上的不同及其原因,認識到國家實力是影響對外關系的重要因素。最后,聯系到當代中國的對外關系,拉近歷史與現實之間的距離。在史料研讀和表格比較這兩部分的教學中,需要給予學生適當的提示與點撥,讓學生擁有學習的支架。PAGE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