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4課明朝的統治》教學設計教學背景分析一、教學分析《明朝的統治》是人教版初中歷史七年下冊第三單元“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的第一課,本課既上承宋、元時期君主加強統治的相關內容,又下啟“清朝君主專制的強化”的內容,故而十分重要。通過本課學習,希望學生需要掌握以下知識及技能:1. 了解明朝的建立時間、建立者、都城等基本史實。2.通過本課的教學,使學生比較全面地掌握明太祖改革中央和地方官制、設立錦衣衛等強化皇權的具體措施,概括明朝強化皇權的特點。3.明朝時對科舉考試的考試內容、答題標準和行文格式作出明確嚴格的規定,引導學生分析明朝八股取士的影響,提高學生的史料解讀能力。二、學情分析1.學生對對朱元璋建立明朝及錦衣衛等比較了解,但往往只知皮毛。因此,在授課中需利用這些已有的感性認識,并借助文字材料、視頻、圖片、表格等多種形式,幫助理解課本內容。2.初一學生年齡較小,理解能力尚且不足,加之學生對此前學過的北宋加強中央集權、元朝行省制度等知識記憶不清。在課堂上需要對必要的知識進行補充,以引導學生學習新知。3.本課重點內容較多,抽象名詞較多,上課期間同學們的專注時間有限,因此準備課程及講課時間需要合理安排。對于學生掌握起來比較容易的內容,比如皇帝利用錦衣衛監視臣民等較易理解的內容可適當加快教學速度。對于重難點內容講解要細致。4.由于學生古文閱讀理解能力尚且有限,所以在選取材料時需要精挑細選意思比較明確的加以使用。此外,要盡可能使用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圖表和圖片的大量使用,使課堂直觀明了。教學目標1.引導學生通過文字及圖片分析朱元璋強化皇權的措施和特點,培養學生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史料實證素養。2.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明朝改革科舉制的影響。八股取士雖然加大了考試標準的客觀性,但形式僵化,過于死板,對中國的思想、科技發展和人才培養起到了巨大的阻礙作用。培養辯證看問題的能力。3.通過明朝與西方在政治制度、經濟發展水平、思想文化、對外部世界的態度等方面的比較,使學生認識到從明朝起,中國開始落后于西方。認識到必須順應民主、自由與開放的潮流。培養胸懷天下的愛國情懷和放眼全球的世界眼光。教學重點和難點(一)教學重點:朱元璋強化皇權的措施;科舉制的變化。(二)教學難點:朱元璋強化皇權的特點;八股取士的影響。明朝與西方的對比及啟示。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一)教學資源:圖片、文字材料、多媒體(二)教學方法:1.通過識讀史料、圖片等,獲取有效的歷史信息,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 2.通過圖例示意、設疑分析、情境展現等形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板書設計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出示朱元璋兩種美丑截然不同的畫像。 看圖片,思考畫像的美與丑體現出繪畫者對朱元璋怎樣的情感。 通過朱元璋畫像的巨大反差,引起學生興趣,并由此進入本課的學習。一、明朝的建立 利用《明朝那些事兒》中對朱元璋的記述,講述朱元璋的人生經歷:16歲前主要工作是給地主家放牛;16歲以后做了8年和尚,主要工作是撞鐘和出去討飯;24歲時參加農民起義,40-70歲主要工作是做皇帝。 誦讀關于朱元璋昭告天下明朝建立的奏折。“朕本淮右布衣,因天下亂,為眾所推,率師渡江,居金陵形勢之地,......定有天下之號大明,建元洪武。” 以幽默風趣的語言讓同學們對明朝的建立者朱元璋有所了解,突出朱元璋布衣出身但卻依靠自己的聰明才智改變了命運。增強學生對朱元璋這個歷史人物的認識,獲取明朝建立的基本信息。二、朱元璋強化皇權 1.講述朱元璋建立明朝12年以后,斬殺當朝宰相胡惟庸。并出示關于胡惟庸當宰相時表現的材料:“生殺黜陟(chù zhì官員的生死升降),或不奏徑行(不上奏,直接執行)”。朝廷內外各部門上書言事的奏折,“必先取閱”——《明史·胡惟庸傳》。在建立特務機構方面,朱元璋設立錦衣衛。學生分角色飾演“宋濂請客”。3.圖片展示明朝中央集權結構圖,學生四人為一組,討論回顧明朝強化皇權的措施,并分析明朝加強皇權的特點。 理解材料,并分析朱元璋廢除丞相的原因。扮演或觀看情景劇分組討論,回顧措施,概括特點。 通過令人震驚的胡惟庸案引導學生理解朱元璋在中央官制方面,廢除丞相、強化皇權。從史料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史料實證”素養。通過故事讓學生迅速融入歷史情景,使學生對廠衛機構的職能一目了然,對其給明朝官員帶來的影響有強烈感受。第二部分既是重點,又是難點,引導學生結合圖片復習上述知識,進而總結朱元璋加強皇權的特點。三、 1一1.請一位同學回顧中國古代科舉制的發展過程。講2.講述明朝八股取士制度。展示當時夾帶作弊圖片。結3.運用材料及表格分析明朝八股取士的影響。“明太祖以制義取士,與秦焚書無異,···其欲愚天下之心則一也。” ——廖燕《明太祖論》 與老師同學一起梳理科舉制的發展過程觀看圖片,思考為了考中,明朝考生會在物品上寫哪些內容?思考并作答 引導學生復習科舉制度的發展過程,并引出明朝改變科舉考試的學習。溫故而知新。將講述知識與通過圖片進行思考相結合,通過圖片引起學生思考,來強調明朝對科舉考試在考試內容、答題標準、行文格式方面的嚴格規定。提高學生解讀史料的能力,培養學生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歷史素養。表格的運用,讓繁瑣的知識簡明化,讓對比更加鮮明。四 引導學生默讀課本內容,填充表格。 找出重點內容,完成表格。 第四部分較為容易,為詳略得當,采取了快速填表的方法。課堂小結 比較明朝時期中國與世界在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經濟發展水平、對外部世界的心態四方面的不同。請學生發言,談談明朝與西方的對比,給你什么啟示? 思考總結明朝與西方的不同會導致雙方怎樣的結局。講述從中獲得的啟示。 這是本節課的升華部分,也是難點之所在。通過對比分析,幫助學生形成從明朝起,從世界上看,中國開始落后于西方的事實。 在悲壯音樂的氣氛中,在教師的講解中,同學們一定對明朝與西方的對比有一些感性認識和理性思考,引導學生得出啟示:明朝加強專制、禁錮思想、走向封閉,違背了世界民主、自由與開放的潮流。達到引起思考、總結提升的效果。教學反思一、優點:準備充分,細致詳實,教學環節流暢,保證了學生對本課內容的準確理解。圖片和歷史故事的巧妙運用,起到了激發學生興趣,吸引學生探究的作用,教學過程中學生反饋良好。選取材料精當典型,學生讀來既語言簡明,又能順利得出結論。培養了學生史論結合、論從史出的歷史素養。中西對比,培養學生放眼全世界的眼光,引起學生對國家發展道路的思考,深化對順從世界歷史民主、自由、開放潮流的認識。起到了總結提升之效。二、不足1.本節課的內容在備課時準備充分,但在講述過程中聽課老師反饋有重點不夠突出的問題,講課太過面面俱到,需要更加注重突出重難點。2.部分學生較拘謹,過于嚴肅謹慎,不少學生不敢舉手發言,課堂氣氛不夠活躍。3.據聽課教師意見,上課過程中的語音語調始終較高亢,缺乏不同內容之間的抑揚頓挫差別。今后應注意講課過程中通過語音語調、動作等方式吸引學生注意力,調動學生積極性,使學生更加明晰重點。4.在語言簡潔性上,還應注意和改進。在歷史人物故事、歷史事件等方面的敘述上,教師可減少講述,轉而做好提問和引導,讓學生多表達。PAGE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