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0張PPT)八音和鳴(二)第六單元八音:金、石、絲、竹匏、土、革、木遠古回響:骨 笛賈湖骨笛這件在河南舞陽出土的骨笛,距今約有8000年歷史,是中國目前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樂器,有“中華音樂文明之源”美稱,最為可貴的是,經過專家測定,這根骨笛發音準,并具備了七聲音階結構,在此之前,人們一直認為,七聲音階來源于西方。河南舞陽的骨笛發掘于349座墓葬中,282號墓出土舞陽骨笛一般長20多厘米,直徑約1.1厘米,用鶴類尺骨做成,圓形鉆孔都分布同一側,一般為7孔,可吹出七聲音階旋律,是我國古代豎吹管樂器先祖。浙江省余姚河姆渡出土的一批骨笛,保存完好,還可以吹奏出聲音,是以獸骨為材料制成,外徑為1.3厘米左右,長度為7厘米至10厘米不等,橫開的音孔數目有兩個、三個、六個不等。有吹孔,橫吹樂器。從外觀來看,與今天的竹笛和口笛的形制極相近,據分析,這批古老骨笛距今有七千年的歷史。疑惑:在那個新石器時代工具都很粗糙,那這么細小的音孔是用什么工具做的?這些骨笛能吹出七聲音階,在那個原始社會是用什么方法計算出來的 思考:樂曲描繪了怎樣的一幅畫面?骨笛的音色特點是什么?賈湖骨笛樂曲描繪了一幅遠古時期人們在夜幕中狩獵的畫面。骨笛的音色清脆悠揚、高亢明亮。樂曲結構:引子——狩獵——慶功——尾聲編鐘是中國古代大型打擊樂器,興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戰國直至秦漢。中國是制造和使用樂鐘最早的國家。曾侯乙編鐘,戰國早期文物,1978年在湖北隨縣(今隨州市)出土。是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鐘組成的龐大樂器,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它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音樂性能,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被中外專家、學者稱之為“稀世珍寶”。磬是石制打擊樂器,是八音之一。單個使用的磬叫特磬,多個或成組配套使用的磬叫編磬。曾侯乙編磬一共有32塊,磬上刻有編號和樂律銘文。其磬石材料主要是石灰石,僅有極少數采用了大理石。編磬下層左起第十一塊磬石上還能看到三葉蟲化石。金石之聲:鐘 磬—《楚商》分析:(1)音色:鐘聲渾厚、磬聲清脆。(2)材料:青銅器、玉石很昂貴,是貴族身份的象征。(3)樂手:樂手龐大,一套編鐘需要幾個樂手演奏。(4)雅樂:鐘磬演奏的音樂是能體現皇室威嚴的宮廷正樂即雅樂。總之:金石樂即鐘、磬,以突出展示古人“金聲玉振”之音響理念,鐘聲宏大、磬音清亮,以它們為主可以造成莊嚴輝煌、肅穆莊麗的音響效果,最高貴族選用它們來體現自己在社會上的崇高地位。結束語:我國民族音樂文化博大精深,今天我們學習的只是民族音樂海洋里的一兩朵小小的浪花,許多寶貴的音樂遺產等待著我們去發掘、去探索,民族音樂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在期盼著我們的共同努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