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9課 宋代經濟的發展》教學設計教學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思維型教學,以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為主要目的;通過創設完整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認知沖突點,通過不斷遞進的設問,將學生的思維帶入到課堂中,最終實現發展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實現立德樹人的終極目標。教學背景分析【教材分析】從教材的編排上,本課屬于中國古代史七大歷史時期的倒數第二個時期,即第二單元 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位于七年級下冊的第二單元的第三課。內容上屬于經濟史的范疇。除堅持傳統的政治史敘述外,統編本歷史教材也大量增加了經濟文明、科技、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內容。這樣的編排更便于我們全面認識古代文明。本課有三個子目,即農業的發展、手工業的興盛和商業貿易的繁榮。農業的發達為手工業發展提供充足的剩余人口,使得手工業發展有了可能;而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又直接推動了商業繁榮,三者緊密聯系。南宋時期,南方經濟的全面發展直接推動了經濟重心南移完成。因此,本課重點要解決的問題是為什么兩宋時期經濟的發展和變化,最終促成了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學情分析】經濟史是中國古代史的重要組成部分,七年級學生已經學習過了春秋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等時期經濟相關內容,已初步掌握了一些歷史學習的方法和思路,對農業、手工業、紡織業、造船業、商業、海外貿易等基本經濟概念均有所了解。故此在課程設計中不再此做專門的解釋說明;而對于還未涉及到或專門講述概念,如紙幣、區域經濟、經濟重心等的內容,會有專門解釋說明。認知上,七年級學生認知上偏重于感性認識,理性認識和抽象意識不足。因此,本課從學生比較直觀的“圖畫”,如《耕獲圖》《秧馬》《清明上河圖》《宋朝對外貿易路線圖》等入手,同時充分利用教材中相對易懂的素材開展教學;用表格形式呈現基礎知識,重視設問難度的循序漸進,從“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的問題逐級展開,采取師生問答或是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推進課程,符合七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教學目標和重難點【課標分析】1.課程標準:知道宋代南方經濟的發展,理解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2.教學目標(1)唯物史觀:列舉宋代農業、手工業的發展和商業繁榮的表現;了解人口南遷是南方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簡述經濟重心南移的歷程,初步認識南方經濟發展與經濟重心南移之間的關系;理解生產力發展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因素;能夠運用唯物主義的觀點評價經濟重心的南移。(2)時空觀念:通過唐宋都城平面圖的對比及宋朝海外貿易路線圖,說明唐宋時期的都城功能的變化及趨勢,初步具備歷史時間觀念;知道唐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主要航線、最遠到達地,知道南北方的自然分界線,掌握江南地區、太湖流域、長江下游、四川、海南、江西等地理概念,初步具備空間認知觀念。(3)史料實證:通過占城稻引進、人口南遷、環境變遷等史料的探究,歸納南方經濟發展的原因;掌握閱讀史料、分析史料、提取史料有效信息的方法,初步具備史料實證的能力。(4)歷史解釋:通過對《耕獲圖》《清明上河圖》等圖片史料的分析,初步掌握將圖片史料轉化為有效歷史信息的方法;通過對農業、手工業和商業之間聯系的探究,初步掌握歷史解釋的能力。(5)家國情懷:體會中國古代燦爛的農業文明和宋代繁榮的商業文明,增強對中華文明的認同;感知經濟重心南移的現實價值,體會合理開發和利用資源是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根本途徑。3.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宋代經濟發展的表現;經濟重心南移的歷程(2)教學難點:宋代商業繁榮與農業、手工業發展的關系;南方經濟發展得原因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一)教學資源 歷史圖片 歷史地圖 視頻影像 文字史料 多媒體(二)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史料研習、課堂講授與教材閱讀相結合板書設計第9課 宋代經濟的發展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1987年英國政府在中國南海打撈東印度公司的沉船時,無意中發現了一艘滿載瓷器的大海船,這艘海船在海底已經沉睡了近千年。那時外國有專門的打撈海底沉船為主要業務的公司,并把這些打撈上來的寶物高價販賣,導致許多文物流失海外。為了防止這樣的悲劇的重演,打斷文物打撈的海盜行為。我國政府決定加快步伐,最終決定整體打撈,重金打造了一艘海底起重裝置,克服種種磨難,終于將這艘在海底沉睡近千年的木船打撈出來。大家這些這艘海船的打撈地點。大家看這幅圖片,圖片上還有其他的被打撈上來的船只,它們主要分布在什么線路上?(海上絲綢之路)這艘打撈上來的海底沉船,最終被命名為“南海一號”。這可不是一艘普通的沉船。展示“南海一號”的相關信息。這是一艘南宋時期的海船,經測量也是中國已發現的最大海船;不僅如此,在船上發現了大量瓷器和鐵器等文物,數量有18萬件之多,都是無價之寶。想一想:這艘大海船為什么能夠滿載如此多的精美瓷器?在什么情況才可能出現生產出這些多精美的瓷器?“南海一號”和圖上看到的眾多沉船又說明什么問題呢?帶著這些謎題,我們開始本課的學習。 通過回顧海上絲綢之路的知識和閱讀地圖,培養時空觀念;通過閱讀“南海一號”相關數據,引發學生對“南海一號”沉船的興趣,進而順利導入本節課的學習;設計“南海一號”發掘為背景的的教學情境,以問題探究的方法,推進本課的內容。一、農業的發展 【過渡】古代中國是典型的農業社會,國以農為本,民以食為天。經濟史的發展首當其沖的是農業的發展。問題1:仔細觀察教材P42頁的《耕獲圖》,你發現了什么?得出了什么信息?問題2:這幅畫于扇面上的《耕獲圖》描述的是我國古代很長常見的農業生產的場面,那你覺得《耕獲圖》可能描寫的是中國南方還是北方的農業生產景象?為什么?問題3:閱讀教材,找一找宋代農業發展主要表現在什么地方?主要集中在哪些區域?并完成表格,(可從耕地面積、農田灌溉、生產技術和生產工具的革新,以及農作物品種的改良上分別進行概括)說明了什么問題?問題4:閱讀教材和觀察《秧馬圖》,想一想占城稻的引進有什么重要意義?茶樹和棉花種植范圍的擴大有什么重要價值?秧馬是一種什么工具?它的出現對農業生產有何作用? 學生1:有牛耕、有取水、有插秧、打谷、入倉等全套農業生產環節。學生2:南方;因為有在水田里插秧的畫面。學生1:占城稻生長期短,抗干旱,有利于從南向北推廣。學生2:秧馬是一種輔助插秧的工具,有利于提高插秧的速度,提高了效率,節省了人力。教師:宋代占城稻的引進和農業生產技術發展,大大提高了糧食產量,使得宋朝人口數量首次突破一億人。土地生產效率的提高也使得部分土地可以從事非糧食生產,用來種植茶樹、棉花、桑樹等經濟作物。不斷擴大的茶樹、桑樹、棉花種植又直接推動了養蠶繅絲業、絲織業和棉織業等手工業部門的進一步發展。 通過《耕獲圖》的閱讀,培養學生觀察歷史圖片,發掘歷史信息的能力,初步培養解釋歷史的能力。將農業發展的表現以表格形式展示,既考慮到七年級學生思維能力不足的學情,又兼顧教材;通過集中區域的設問,引出“宋代農業的發展”主要集中長江中下游地區和太湖流域,說明這一地區成為最主要的糧食產區,“蘇湖熟,天下足”,也說明了江南地區的經濟地位更加凸顯。二、手工業的發展 【過渡】農業的發展直接推動手工業的發展。閱讀第二子目,找一找宋代代表性的手工業部門的具體表現及集中分布區域。想一想,導入環節中“南海一號”和宋代手工業的發展的有何聯系? 教師:宋代農業發展使得人口激增,極大地推動了手工業部門。宋代無論是紡織業、制瓷業還是造船業的中心逐漸轉移到南方地區,尤其是江南地區,也就說明了江南地區已經成為宋代的手工業中心。“南海一號”的發現及考古發掘,都有力地證明了南宋時期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的進步,出現了水密隔艙技術,指南針廣泛應用于航海;大量發掘的瓷器和鐵器等18萬件文物,說明這一時期制瓷業空前大發展,不僅名窯眾多,工藝先進,同時產量巨大;鐵器產量說明冶鐵業有了長足發展,更進一步凸顯了南方地區領先的經濟地位。 學生:宋代發達的手工業如制瓷業使得“南海一號”上眾多精美瓷器成為可能;宋代發達的造船業使得遠洋航行成為可能。 通過表格和集中區域的展示,幫助學生提煉概括,歸納有效信息;通過“南海一號”的設問,前后呼應,構筑完整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探尋問題的興趣,培養從圖片中發掘歷史信息的能力。三、商業的繁榮 【過渡】“南海一號”充分地說明了南方逐步成為宋代的手工業中心。除此之外,在“南海一號”及及其它大量沉船又說明了什么?閱讀教材P45頁的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局部及教材封面上《清明上河圖》局部。試著找一找畫面上都出現了哪些人?哪些商品?這種畫面的出現有說明了什么?農業、手工業的發展與這一局面的出現有何關系?師:《清明上河圖》描述是北宋都城開封,繁榮的社會風貌,畫面上人頭攢動,據統計畫面中出現的人物有500人之多,各種商品琳瑯滿目,販夫走卒,行商坐賈不一而足,都市商業繁榮的景象躍然紙上。那農村的商業又是一番什么樣的景象呢?結合教材P45的《貨郎圖》和相關內容,完成下列表格。難點一:都市商業繁榮問題1:城市人口的劇增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問題2:《清明上河圖》和P44中《貨郎圖》中描述的商業場景,在唐朝的長安城中會不會出現為什么?為什么?仔細觀察下面兩幅圖片(展示《唐長安城和北宋開封城平面圖的對比》),找一找在唐宋時期的商業區有何變化?這種變化反映我國古代城市功能發展的什么趨勢?問題3:除此之外,在城市原有商業區的基礎上,又出現了什么新的商業區?問題4:結合教材P44的“材料研讀”,思考一下,夜市和早市的出現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難點二:紙幣的出現【過渡】隨著都市商業的繁榮和市鎮等新商業區的興起,商品經濟空前發展,一種新型的貨幣—紙幣應運而生。紙幣是一種貨幣符號,充當著商品交換的媒介。閱讀教材,試找出這一時期紙幣出現的概況(時間、地點、歷史地位)。結合P46頁《北宋紙幣銅版拓片》和《南宋紙幣“會子”銅版拓片》和下列史料,分析宋朝紙幣出現的原因和歷史作用。(學生分組討論并展示)材料一 “四川山路峻險,鐵錢腳重,難于赍挈(攜帶)”,“當時設法者措置得宜,常預樁留本錢百萬貫,以權三百萬貫交子(紙幣),公私物一,流通無阻,故蜀人便之。——《宋朝事實》材料二 聞得商旅往來貿易,竟用會子,一為免商稅,二為省腳乘,三為不復折閱(虧損),以此觀之,會子可謂通流。難點三:海外貿易的繁榮【過渡】農業手工業的發展及都市商業繁榮和紙幣的出現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宋代海外貿易的繁榮景象。閱讀教材,找一找宋代海外貿易興盛的具體表現。完成下面表格。師:結合唐朝和宋朝對外貿易路線圖和所學知識,分析唐宋時期中國對外貿易路線發生了什么變化?導致宋代海外貿易空前興盛的原因有哪些?(可從經濟發展、民族關系、造船技術、國家政策等方面進行探究)想一想,中國南海地區發現的大量宋代沉船與海外貿易興盛有何聯系? 學生1:畫面上有賣東西的,也有買東西的;有劃船的,又站在橋上觀望的;有在街道兩旁開設店鋪或擺攤的,也有趕車,牽牛牽驢的等;有衣服穿著名貴的,也有挽起衣袖褲腿的普通老百姓。學生2:宋代的農業和手工業發達,有大量的剩余商品進行買賣交換,也有說明政府不限制商業的發展,商業非常繁榮;更說明北宋開封人口很多。學生1:農業的發展,尤其是占城稻的引進,大大增加了糧食產量,使得多余人口從農村涌入城市。學生2:不會出現。從圖上我們能看到唐朝是嚴格的坊市分離。商業區是東市和西市。坊是居住區,不能從事商業活動。宋朝沒有明確的市場,市場比較分散,打破了商業活動的空間限制。唐朝的東西二市有所謂“日中為市”,商業活動有明確的時間限制,而宋代開始出現了夜市和早市,打破了商業活動的時間限制。學生3:唐宋城市商業的變化反映了古代城市的經濟職能不斷增強的趨勢。在原有商業區的基礎上,還出現了草市和市鎮。學生4:夜市和早市的出現,使得人民的生活更加便利,商品和服務更加豐富全面,人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更加豐富,幸福感不斷提升。學生1:紙幣不方便攜帶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原因)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紙幣便于攜帶;紙幣不易磨損,紙幣不用征稅(免商稅)。(歷史作用)大大促進商品流通,推動商品經濟發展,也確立了我國此后紙幣的基本形制。學生1:唐朝海陸并重,既有從長安出發的陸上商路,也有從廣州、泉州等地出發的海上商路,而宋朝只有海上航線。原因是陸上絲綢之路被切斷,導致宋朝只能通過海上航線對外交流。學生2: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為海外貿易的興盛提供了經濟基礎;宋朝政府鼓勵海外貿易;造船和航海技術的提高為遠洋航行提供了技術支持學生3:宋代海上貿易的繁榮,表現在對外交往的范圍更加廣泛,對外交流更加頻繁;但也容易導致“南海一號”等諸多海難發生。 通過表格展示,幫助學生提煉概括,歸納有效信息;通過觀察《清明上河圖》和《貨郎圖》,培養從圖片中發掘有效歷史信息的能力,以圖佐史,圖史互證,認識圖片史料的價值,進一步培養史料實證的能力。從《清明上河圖》中搜尋宋代商業繁榮的信息,到探究商業繁榮的基礎,再到表格整理商業繁榮的具體表現,通過唐宋都城平面圖的對比,時空聯系,直觀上認識宋代社會經濟變化,從而知道任何時代都是在不斷繼承中發展創新。通過對比分析,突破“宋代都市商業打破了商業活動的時空限制”的難點問題。通過“農業、手工業發展與商業繁榮的關系”的探究,幫助學生清楚地認識宋代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是生產技術的創新和發展,推動學生形成系統分析歷史問題的意識,感受創新是一個民族發展不竭的動力。本節內容以學生活動為主,教師通過展示史料,學生閱讀史料,分析史料,并完成課后活動中“宋代紙幣出現的原因和歷史作用”的問題,激發學習的主動性;通過小組合作,樹立合作探究的意識,進一步發展史料實證的能力。學生通過閱讀教材,提煉“宋代海外貿易興盛的表現”,激發學習的主動性;通過設置“唐宋對外貿易路線的變化”幫助學生樹立空間觀念,體現時空觀念的要求;通過對“宋代海外貿易興盛的原因”的分析,培養觀察歷史地圖,提煉歷史信息的能力。四、經濟重心南移 【過渡】通過上面的學習,我們對宋朝的經濟發展有了較為清晰的認識。南方農業取得了長足發展,手工業和商業也農業的發展而繁榮昌盛。閱讀結合教材P42內容和P43的相關史事,及下列史料,試探究:宋代南方農業發展的原因,南方經濟的發展與經濟重心南移之間的關系。(提示:可從社會環境、自然環境、政府的政策、勞動力、生產技術等方面進行概況)材料一材料二 唐后期,安史之亂與藩鎮割據混亂使關中地區經濟受到嚴重破壞。其后,北方經歷靖康之難……,戰亂不休。材料三 宋代南北氣溫普遍變冷,南方相對適宜雙作物生長。加之長期經濟發展中,北方環境遭到嚴重破壞,而南方破壞較小,南方農業發展較快。材料四 凡有可以利用的江河湖泊,凡有可以開鑿溝通的陂塘渠道,必盡量加以修治,力求使全國河網化,以盡量擴大土地的灌溉面積,提高農產品數量。所謂經濟重心是指經濟、技術最發達,對國家提供主要財政支持的地區。在中國古代,衡量一個地區是不是經濟重心最重要的是看該地區糧食產量和人力資源是不是全國名列前茅,其次是看該地區手工業和商業是否發達。觀察《宋代經濟分布示意圖》你能發現什么信息?通過本課學習,宋朝南方逐漸成為主要糧食產區(蘇湖熟,天下足);手工業中心(紡織業中心、制瓷業中心和造船業中心);南宋杭州也是商業中心,人口眾多;廣州、泉州、明州等地是主要的外貿港口;而北方人口的大規模南移,也使得南方人口大大超過北方。足以說明,南宋時經濟重心已經完全轉移到了南方。你能根據下面的圖片信息,概括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歷程。(展示:漢代以前、東晉六朝時期、唐朝中后期和宋朝經濟發展示意圖)從宋代南方經濟發展和經濟重心南移的歷程中,你能得到什么樣啟示?(提示:可以從經濟發展與社會環境的關系、經濟發展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國家政策等方面進行思考)經濟重心南移的過程:(1)漢朝及以前:江南地區生產落后,我國經濟重心在北方(2)魏晉南北朝:南方初步發展(奠定基礎)(3)中唐以后:南方逐漸超過北方(開始南移)(4)南宋時,經濟重心南移完成(“國家根本,仰給東南”)經濟重心南移的啟示:(1)經濟發展要有安定的社會環境;(2)經濟發展要重視人才交流;(3)經濟發展要重視引進先進科技;(4)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合理利用資源。 學生1:北方人口大量南遷,為南方帶去了充足的勞動力,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學生2北方戰亂,南方戰亂較少,社會較為安定學生3:自然條件較為優越;南方統治者的鼓勵政策學生4:南方經濟的發展直接推動了經濟重心南移 通過閱讀史料和教材“相關史事”的素材,分析“宋代南方經濟發展的原因”,體現了史料實證的精神;同時盡可能地使用教材現有資源,體現了回歸教材的原則,以教材為依據,適度拓展,較好地兼顧了教材內外資源,符合七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南方經濟的發展直接推動了經濟重心的的南移(經濟地域格局的變遷),進而改變了中國南北的政治格局和文化格局,這也符合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從完整的教學設計的角度,需要“一課一靈魂”,在“啟示”部分,本文將經濟發展和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可持續發展等理念相結合,實現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升華,也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中“家國情懷”的一種體現。課堂小結教學反思(一)本課在設計上的三個創新之處:1.注意創設符合學情的教學情境,創設認知沖突點,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本課知識相對枯燥,概念較多,專業性較強,因此在設計上通過“南海一號”的發現和發掘,及許多生動有趣的圖片來構筑完整的教學情境,逐步將學生引入其中,同時適時點題,回到教學情境中,以類似揭謎底的形式推進課程,符合七年級學生的認知。2.注重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達成。如通過唐宋對比,調動學生已有的歷史知識,構筑認知上的沖突點,激發學生主動思考,尋找問題答案;同時幫助學生擴展視野,在無形中也滲透了“唐宋變革論”等學術觀點,幫助學生更加全面的認識那個時代,這也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中唯物史觀的要求;在對比唐宋對外貿易路線圖上,注重時空觀念的素養達成;在南方經濟發展的原因的探究上,更多體現史料實證的精神等。3.兼顧課標要求、教材內容和適度擴展。有學生活動,有教師講解,兩者相互促進,做好課堂預設的同時,注重課堂的隨機生成性;在課堂的推進上,注重教師的主導,學生主體性的體現,教師以問題逐步引導課程,設問層次上,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符合思維發展規律。(二)不足之處:因為課時較短,導致課堂活動時間被迫壓縮,出現了“頭重腳輕”的現象。另外,部分問題設計過難,需要調整的。PAGE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