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8課 南宋與金的對峙》教學設計教學背景分析課題及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史遼宋夏金元民族關系變化的重要環節,呈現了南宋與金的對峙形成過程,女真族通過建立政權并滅亡遼、北宋,改變了遼宋西夏并立的局面。南宋與金近百年的對峙,為各民族的交流碰撞創造了條件,也為江南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對遼宋夏金元時期的民族政權并存的相關史實相對陌生,而且容易混淆,對辯證地評價澶淵之盟已經有了知識基礎,所以對宋金和議的積極和消極影響理解起來相對容易。教學目標了解女真族的崛起,知道金滅遼及北宋。知道岳飛抗金的事跡和南宋偏安。 感悟岳飛的精神品質,涵養家國情懷。 運用唯物史觀辯證地看待宋金和議及各民族政權間的戰爭與交流。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 女真族的崛起;金滅遼及北宋 教學難點 南宋偏安、宋金和議的評價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一)教學資源 文字材料 歷史圖片 歷史地圖 多媒體 (二)教學方法 課堂講授與教材閱讀相結合板書設計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稽之往史,我民族若不能立之中原,偏安江表,稱曰南渡。南渡之人,未有能北返者。 晉人南渡,其例一也; 宋人南渡,其例二也; 明人南渡,其例三也。 風景不殊,晉人之深悲;還我河山,宋人之虛愿...... ——馮友蘭《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 教師提出問題: 宋人因何“南渡” “還我河山”為何淪為“宋人之虛愿”? 閱讀史料 設疑導入引起學生探究興趣開國金源肇自東 ——女真族的崛起 通過兩幅圖片及一則材料,教師提出問題:女真族生活在哪里?生活方式有何特點 引導學生概括女真族的特點及基本信息。 概括得出:女真族是我國古老的民族之一,居住在黑龍江流域和長白山一帶,過著游牧漁獵的生活。 通過兩側材料教師提出問題:女真族當時受到哪一政權的控制? 概括得出:女真族受遼的控制和壓迫。 2.通過展示女真族發展歷程的時間軸梳理知識。 3.對比遼、宋、金三個政權并存時期不同的發展情況。 學生通過觀察地圖、女真族生活方式圖片及一則材料,概括女真族的生活區域、生活特點。 學生通過觀察地圖、兩則材料,概括女真族與遼朝的矛盾。 學生閱讀教材完成填空題,掌握金政權建立情況。 通過對比預判三個政權的命運走向。 培養學生解讀材料和歸納的能力,從而掌握女真族發展及建立政權的概況。女真滿萬不可敵 ——金滅遼及北宋 教師簡介宋徽宗趙佶。 展示金滅遼、北宋地圖,海上之盟簽訂背景。 通過講述金滅遼和北宋的過程,引導學生歸納遼宋被滅的史實、原因。 概括得出: 北宋滅亡的主要原因有 北宋重文輕武政策導致軍事戰斗力不強(尤其是邊防守備空虛); 宋徽宗、宋欽宗無心抵抗,只想著妥協求和; 政治腐敗使得軍隊士氣低落,與金交戰時常常不戰而逃。 學生介紹“靖康之恥” 學生解讀史料分析北宋迅速亡國原因 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訓練學生解讀史料的能力但悲不見九州同 ——南宋與金對峙 1. 通過填空題,引導學生找出南宋建立的基本信息。 2.通過回顧上節課知識,完成不同時期政權并存圖。 3.展示四則材料,教師提問:歸納岳飛及岳家軍的精神品質。 教師展示抗金成果及岳飛之死材料。引導學生思考岳飛死因。 教師展示杭州西湖的岳飛墓圖片、岳飛墓前的秦檜夫婦跪像圖片、岳飛圖片,及“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對聯,引發學生的愛憎之情。 4.讓學生歸納宋金和議的內容,利用地圖讓學生明確雙方劃定的分界線。 引導讓學生從積極和消極兩個角度評價宋金和議。對宋金和議進行評價: 客觀上帶來長時期的和平安定; 有利于宋金經濟的恢復發展、民族間經濟文化及交流 南宋統治者滿足于現狀,偏安江南一隅。 學生閱讀教材完成填空。 學生閱讀教材完成政權并立圖。 學生講解抗金成果及岳飛的最終命運。 學生閱讀教材找出宋金和議的基本內容: (1)南宋向金稱臣, (2)給金歲幣 (3)分界線: 淮水—大散關一線 結果是宋金對峙局面形成。 學生從積極和消極兩個角度評價宋金和議。 訓練學生閱讀教材提煉信息的能力 家國情懷 (英雄人物的敬仰,精神品質的涵養) 培養正確評價歷史人物和事件的能力,能從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分析宋金和議的影響。課堂小結 中國古代各民族間雖有斗爭,但卻是“兄弟鬩墻,家里打架”。遼宋夏金時期,多個民族政權并立,彼此間有戰爭和沖突,,不管是戰還是和,各民族間和想學習、彼此交融的步伐從未停止。民族交融促進了各民族的共同發展、共同繁榮,這是中華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教學反思導入難以取舍,導入一缺乏新穎性,但確實切題。如果使用導入二的話,本課小標題可以使用一.女真崛起,宋人南渡;(對應本課第一、二子目)二.還我河山,終成虛愿(對應本課第三子目)這個線索主要站在宋氏王朝角度來謀篇布局,效果如何還有待進一步實踐; 運用如此之多的史料、地圖,有沒有必要,是否將繁雜多變的歷史線索梳理清楚,還有待思考; 本課明線:金的崛起及其與兩宋的關系,暗線:民族交融的發展。暗線是否過于黯淡失色,存在感低,還需尋求更佳思路。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