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世界第11課 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課程標準】從新經濟政策、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了解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和主要問題。【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 (1)分析新經濟政策的歷史背景,掌握新經濟政策的主要內容、特點及作用。(2)了解蘇聯工業化取得的成就。(3)了解農業集體化的內容。(4)了解蘇聯模式,認識蘇聯社會主義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5)培養學生再認、再現重要歷史事實、歷史概念和歷史結論的能力過程與方法 教師通過出示材料、播放視頻、列表格等方式,引導學生整理、理解蘇聯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成就情感態度 與價值觀 (1)了解列寧勇于創新的精神。(2)體會蘇聯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艱辛。(3)了解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本課結構】20世紀二三十年代,列寧和斯大林進行了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艱難探索。本課內容共四目,第一目是“新經濟政策”,主要講述的是20世紀20年代,飽受戰爭之苦的蘇維埃俄國經濟異常困難,社會矛盾加劇,列寧根據國情,提出新經濟政策;第二目是“蘇聯的工業化”,主要講述了斯大林成為蘇聯領導人后,提出實現國家工業化的設想,蘇聯開始進行工業化等內容;第三目是“農業集體化”,主要講述了從20世紀30年代起,蘇聯開始進行大規模的農業集體化運動;第四目是“蘇聯模式”,主要講述了在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蘇聯形成了“蘇聯模式”。【本課重難點】重點:新經濟政策、蘇聯的工業化成就。難點:正確評價蘇聯模式(或蘇聯模式的利弊)。【新課情景導入】教師提問:當今世界上有多少個社會主義國家 教師解讀:目前世界上有5個社會主義國家,分別是中國、越南、朝鮮、古巴、老撾。然而,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是哪國 今天為什么沒有了這個國家 在人類社會的現代化進程中,蘇聯首創了社會主義的發展模式,列寧、斯大林等為建設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進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實踐,這其中有成功有失敗。讓我們一起學習這段歷史吧!【探究新知】一、新經濟政策幻燈片出示史料:我們計劃……用無產階級國家直接下命令的辦法在一個小農國家里按共產主義原則來調整國家的產品生產和分配。現實生活說明我們錯了。——列寧列寧說這句話時,蘇俄已經粉碎了國內外反動勢力的聯合進攻,轉入和平建設時期,國家的基本任務已經變成了恢復被戰爭破壞的經濟。幻燈片出示情景:阿曼德·哈默,美國企業家。1921年6月,他克服種種困難,來到了蘇俄。他原先是想幫助蘇俄人民醫治當時流行的斑疹傷寒,但現實使他更為饑荒所引起的災難而震驚。他立刻用100萬美元在美國購買了100萬普特小麥,用船運到蘇俄去銷售。這件事被列寧知道了,他熱情地邀請哈默來克里姆林宮會面。列寧對哈默說:“你們和我們可以互相取長補短。我們是個落后國家,資源豐富而尚未開發。美國可以在這兒找到原料和銷售機器的市場,以后還可以在這里推銷工業產品。而我們需要美國的技術和方法,以及美國的工程技術人員。”不久,哈默就成了第一個在蘇俄經營租讓企業的美國人。他還勸說大資本家亨利·福特到俄國開辦企業。教師設問:這一情景反映出蘇俄實行了哪一項政策 教師用幻燈片播放圖表:政策 新經濟政策開始時間 1921年春實施者 列寧原因 經歷了數年國內戰爭的蘇維埃俄國,經濟異常困難,社會矛盾加劇內容 農業 以征收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允許使用雇傭勞動力和出租土地,農民可以自由買賣納稅后的剩余產品,實行自由貿易工業 允許私人經營中小企業;實行按勞取酬的工資制作用 新經濟政策從蘇俄的國情出發,調動了生產者的積極性,迅速緩解了危機,鞏固了工農聯盟,促使國民經濟穩步發展教師組織學生討論新經濟政策為什么能提高勞動者的積極性。可結合新經濟政策在農業方面的措施并與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進行對比。教師用幻燈片出示材料:材料一 俄國[蘇俄(聯)]糧食生產情況示意圖材料二 在戰爭結束的時候,俄國就像是一個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現在,謝天謝地,他居然能夠拄著拐杖走動了!——列寧問題:(1)這兩則材料均體現了哪一政策的實施給蘇俄(聯)帶來的影響 (2)有人說,這一政策與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相比是歷史的倒退,你怎么看這一問題 (3)這一政策的實施體現了列寧怎樣的精神 引導學生閱讀材料,結合數據、時間、人物等信息進行判斷。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1)新經濟政策。(2)這種說法是錯誤的,新經濟政策是列寧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成功探索。新經濟政策從蘇維埃俄國的國情出發,調動了生產者的積極性,迅速緩解了危機,鞏固了工農聯盟,促使國民經濟穩步發展。(3)體現了列寧實事求是、勇于創新的精神。教師提出拓展任務:用列表格的方式來對比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和新經濟政策。各小組進行討論,并完成這一任務。教師展示優秀表格并進行講解。二、蘇聯的工業化 教師講述:蘇維埃第一次代表大會于1922年12月30日在莫斯科召開。會議批準了關于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成立宣言,宣言規定了各共和國聯合的基本原則:享有平等權利并按照自愿原則加入蘇聯,有權自由退出聯盟,新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可以加入聯盟。為什么要成立蘇聯呢 這是恢復經濟,建設社會主義的需要;是加強國防,抵抗外來侵略的需要;是無產階級專政的國際社會主義政權性質所決定的。教師提出設問:如何區分沙俄、蘇俄和蘇聯這些名稱。學生回答后教師給出圖示:拓展延伸:1991年年底蘇聯解體,蘇聯如今已經成為歷史。教師用幻燈片出示列寧逝世的資料:1924年1月21日下午6時50分,列寧因病在莫斯科附近的哥爾克村與世長辭,終年54歲。1月22日, 斯大林等全體俄共(布)中央委員前往哥爾克村致哀。23日下午,列寧靈柩移往莫斯科,由蘇聯黨和國家舉行追悼儀式。四天之內先后有數百萬各界人士冒著嚴寒、夜以繼日地向列寧遺體告別。教師過渡:列寧去世后,斯大林成為蘇聯最高領導人,他領導蘇聯開始了怎樣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探索呢 教師用幻燈片出示材料:材料一 雖然新經濟政策使蘇聯得到復蘇,但直到1928年,蘇聯的工業產值還不到德國的一半,美國的八分之一。全國只有不到3萬輛拖拉機,99%的耕種靠畜力、人力完成。——《大國崛起》解說詞材料二 我們比先進國家落后五十年至一百年。我們必須在10年內跑完這一段距離。或者我們做到這一點,或者我們被人打倒。——斯大林《論經濟工作人員的任務》教師提出設問:(1)這兩則材料體現了蘇聯當時怎樣的經濟狀況 (2)面對這一狀況,斯大林采取了什么措施 結果怎樣 引導學生閱讀材料并結合教材P48的內容進行回答。教師總結:(1)體現了蘇聯的經濟發展仍然比較落后,特別是重工業發展落后。(2)1925年,斯大林提出實現國家工業化的設想。1926年,蘇聯開始進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1928—1937年,蘇聯先后完成了第一個、第二個五年計劃,由落后的農業國變成了強大的工業國。教師用幻燈片給出表格材料:產品項目 1913年 1928年 “一五”計劃初步計劃 實際完成數(1932年)煤(萬噸) 2910 3550 6800 6400石油(萬噸) 920 1160 1900 2100生鐵(萬噸) 420 338 800 616鋼(萬噸) 420 430 830 592汽車(萬輛) 0.07 2.93拖拉機(萬臺) 0.13 4.89棉織品(億米) 25.82 26.78 57 26.94——《蘇聯興亡史》 問題:(1)材料提供的數據反映了蘇聯工業化的哪些特點 (2)蘇聯工業化的結果如何 分析形成這一結果的原因。(3)想一想,這種工業化結構是如何形成的 如何評價 引導學生分析圖表中的內容和數據并結合教材P48、P49的內容進行思考。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1)優先發展重工業。(2)蘇聯由落后的農業國變成了強大的工業國。原因: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能在短時期內把全國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集中于工業化建設;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方針,全力保障了重工業發展所需要的資源、原料和勞動力;廣大勞動者的辛勤勞動。(3)蘇聯的工業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下完成的。評價:一方面,它使蘇聯能夠在短時期內,集中全國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實現工業化;另一方面,這種排斥市場和商品經濟的發展模式逐步被固定下來,致使后來蘇聯的經濟體制日益僵化。三、農業集體化教師用幻燈片出示材料:材料一 斯大林在1929年公布其計劃時宣稱:“大約在三年之內,我們的國家將成為全世界糧食產量最高的地區之一,甚至就是糧食產量最高的地區。”材料二 新制度對于農業生產力的沖擊可想而知。既然他們的農產品現在都屬于國家,農民便不再有盡力提高產量的動機。干旱、惡劣的氣候,以及缺乏馬匹在田里工作等因素,也導致1931年和1932年的收成比平常少。問題:(1)為了使蘇聯成為“全世界糧食產量最高的地區”,斯大林實行了哪一“新制度” (2)這一制度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實行的 具體的措施如何 (3)結合材料二的內容,分析斯大林的這一愿望能否實現。 學生思考后回答,教師總結:(1)農業集體化。(2)20世紀30年代初。在農業集體化的過程中,蘇聯開展了消滅富農運動。同時,政府也從多方面支持集體農莊的建設,加快組建拖拉機站,為集體農莊提供機械服務,監督集體農莊執行國家的生產計劃。(3)不能。因為許多農民不愿意加入集體農莊,在農業集體化過程中,農民的利益受到嚴重損害,致使蘇聯農業生產長期停滯。四、蘇聯模式教師用幻燈片出示材料:蘇聯是工農社會主義國家,其經濟基礎是社會主義經濟體制和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所有制,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原則。政治基礎是勞動者代表蘇維埃,全國國家政權屬于勞動者,國家最高權力機構是最高蘇維埃及其主席團。——蘇聯新憲法問題:這一憲法頒布于何時 它的頒布有何重大意義 引導學生閱讀教材P50的內容進行回答。教師總結:1936年,蘇聯公布了新憲法。新憲法規定,蘇聯是工農社會主義國家。新憲法也標志著蘇聯模式的形成。教師用幻燈片出示材料:社會主義究竟是個什么樣子,蘇聯搞了很多年,也并沒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寧的思路比較好,搞了個新經濟政策,但是后來蘇聯的模式僵化了。——鄧小平問題:(1)蘇聯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試用辯證的觀點來評價蘇聯模式。(3)蘇聯這一模式的探索帶給我國的政治經濟建設怎樣的啟示 引導學生閱讀教材P50的內容來進行回答。 教師總結:(1)主要特征是實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計劃經濟體制和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2)利:蘇聯模式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促進了蘇聯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也為蘇聯軍民奪取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弊:①經濟上:沒有尊重經濟規律,排斥市場和商品經濟,企業沒有主動性。②政治上:權力高度集中,忽視民主法制建設,各級領導實際上由上級指派,基本不受群眾監督。(3)國民經濟要協調發展;要維護廣大人民的利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生產關系的調整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要有實事求是的精神,一切從國情出發;經濟建設要遵循客觀規律;重視民主法制建設;等等。【課堂小結】本課主要講述了兩個人物:列寧和斯大林;兩件事:列寧對蘇俄(聯)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和斯大林對蘇聯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列寧用新經濟政策取代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迅速緩解了危機,鞏固了工農聯盟,促使國民經濟穩步發展。斯大林對蘇聯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主要體現在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使蘇聯由落后的農業國變成了強大的工業國。但斯大林時期形成的蘇聯模式導致蘇聯經濟缺乏活力,政治上權力高度集中,最終導致蘇聯走向解體。【板書設計】【課后活動】1.以下表述,哪些是正確的 在正確選項后的括號里畫√,錯誤的畫×。(教材P51)新經濟政策從蘇維埃俄國的國情出發,調動了各方面的積極性 ( √ )在列寧的領導下,蘇聯開始進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 ( × )為了加速工業化建設,斯大林加快實行農業集體化 ( √ )1936年,蘇聯宣告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 ( √ )2.查閱資料,看一看蘇聯在第一個、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取得了哪些成就。(教材P51)[答案] 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蘇聯建成了1500多個現代化技術裝備的大型工業企業,在蘇聯歷史上首次出現了拖拉機、飛機制造、汽車、重型機械、機床制造、化學合成工業、精密儀器制造等新興的工業部門。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蘇聯總共有4500個大企業建成并投入生產。工業總產值增長了120%,其中重工業增長了139%,輕工業增長了100%;農業總產值由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的負增長,到第二個五年計劃后增長了54%。兩個五年計劃完成后,蘇聯由傳統的農業國變成強大的工業國,國防力量也大為加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