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世界第8課 第一次世界大戰 【課程標準】知道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薩拉熱窩事件、凡爾登戰役等;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了解世界大戰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巨大災難。【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 (1)了解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這兩大軍事集團形成的原因。(2)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和戰爭的大概過程。(3)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4)培養學生再認、再現重要歷史事實、歷史概念和歷史結論的能力過程與方法 (1)組織學生討論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2)播放與第一次世界大戰有關的影片情感態度 與價值觀 (1)通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原同盟國成員國意大利加入協約國作戰,認識到國與國之間沒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2)通過本課學習,讓學生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對人類文明的破壞和戰爭的殘酷性,認識到和平的可貴。(3)探討突發事件對歷史發展的影響【本課結構】本課內容共三目,第一目是“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主要講述的是在兩次工業革命的推動下,歐洲主要國家的經濟迅速發展。它們憑借強大的軍事力量瓜分世界。為了爭奪更多的市場、原料產地和投資場所,歐洲列強展開激烈爭奪,矛盾不斷激化。20世紀初,歐洲出現了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兩大軍事集團對峙的局面。第二目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主要講述了薩拉熱窩事件的發生、影響,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時間、概況等內容。第三目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進程和結果”,主要講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線、重要戰役、結束標志、性質和影響。這三部分內容勾勒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基本輪廓。【本課重難點】重點:薩拉熱窩事件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過。難點: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形成的原因。【新課情景導入】教師幻燈片出示《西線無戰事》的宣傳海報并進行介紹,或播放《西線無戰事》的電影片段。《西線無戰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整個西線戰爭的一個小小縮影。這部影片講述了馬恩河戰役前后,一群德國少年兵對戰爭的態度由興奮、憧憬到反感的過程。主人公保爾及其同學們在老師的沙文主義思想的煽動下,懷著英雄理想投身到一戰之中,可真正投入到戰爭中后,他們才體會到戰爭的可怕:那里炮聲轟鳴,大地震撼,血肉橫飛,尸骨遍野。保爾開始懷疑過去的理想,戰爭的殘酷性和毀滅性使他的英雄主義徹底破滅,他的內心發生了變化,開始對戰爭懷疑、厭惡甚至憎恨。終于有一天,保爾爬出戰壕去捕捉蝴蝶,結果被冷槍打中死亡。然而同戰爭相比,個人的生命是微不足道的,在那一天前線司令部的報告中寫道:“西線無戰事。”教師提問: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怎樣的一場戰爭 這場戰爭又帶給我們怎樣的深思呢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戰的歷史。【探究新知】一、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教師引導學生回顧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果和影響,然后總結:第二次工業革命出現的新技術和新發明,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國際壟斷集團要求在政治上瓜分世界,致使殖民侵略進入以瓜分世界和資本輸出為主的時期,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英國在世界中的核心地位開始動搖,要求重新瓜分世界的斗爭更加激烈,國際力量對比發生變化。教師用幻燈片出示漫畫,并提出設問:問題:在漫畫中找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成立的兩大軍事集團的名稱,并說出它們各自的成員。這兩大軍事集團的成立對世界局勢有何影響 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三國同盟包括德國、奧匈帝國和意大利;三國協約包括英國、法國和俄國。這兩大軍事集團成立后,瘋狂擴軍備戰,展開激烈的爭奪,戰爭危機日益嚴重,一場世界性的戰爭如箭在弦。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教師提出設問:(1)在漫畫中可以看出哪一地區成了戰爭的“火藥桶” 為什么這里會充滿危機 (2)哪一事件的爆發,點燃了這一“火藥桶”呢 引導學生閱讀教材P35的內容進行分析解答。教師總結:(1)巴爾干半島。(成為“火藥桶”的原因可從地理位置、民族關系和宗教信仰、大國爭奪三個方面進行分析)地理位置 巴爾干半島位于歐洲東南部,地處歐、亞、非三洲的交會處,控制著黑海和地中海的門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是歐洲列強爭奪的焦點民族關系和宗教信仰 歷史上,阿拉伯人、羅馬人、土耳其人都曾征服過這一地區,形成了多民族、多宗教、多種族雜居的局面,矛盾重重大國爭奪 19世紀以后,列強插手、兩大軍事集團的爭奪,使巴爾干半島小規模戰爭不斷,成為歐洲的“火藥桶”(最主要原因) (2)薩拉熱窩事件。教師用多媒體播放薩拉熱窩事件的視頻片段,并提出一系列的探究問題。問題一:薩拉熱窩事件是怎么一回事 這一事件的爆發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學生觀看視頻后結合教材P35的內容回答,教師總結:薩拉熱窩是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首府。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在其吞并不久的波斯尼亞鄰近塞爾維亞的邊境地區,進行軍事演習,以塞爾維亞為假想敵人。6月28日是塞爾維亞和波斯尼亞聯軍在1389年被土耳其軍隊打敗的日子,演習選定在這一天是具有挑釁意味的。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親自檢閱了這次演習,演習結束后,他返回薩拉熱窩市區時,被塞爾維亞族青年普林西普擊中斃命。這就是著名的薩拉熱窩事件。奧匈帝國立即以此作為發動戰爭的借口,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這一事件遂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問題二:普林西普的本來目的是挽救民族危機,他的目的達到了嗎 他的行為造成了怎樣的后果呢 你如何看待他的行為 學生討論后回答:非但沒有挽救民族危機,反而引起了世界范圍內的戰爭,造成了人類社會的災難。我們要充分認識到突發事件尤其是個人暗殺等恐怖行為對世界和平的威脅,要分清民族反抗侵略的正義性同暗殺恐怖主義活動的區別。問題三:有人認為如果沒有薩拉熱窩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戰就不會發生,你同意這種看法嗎 學生討論后回答。教師總結:通過這一問題的討論我們可以看出,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根本原因是帝國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而薩拉熱窩事件只是一戰爆發的直接原因。教師用幻燈片出示漫畫,并提出設問:友誼鏈 問題:(1)為什么薩拉熱窩事件引發了一場世界大戰 這場戰爭爆發的標志是什么 (2)戰爭爆發后,同盟國和協約國的成員有了怎樣的變化 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P35和P36的內容進行解答:(1)薩拉熱窩事件震動了全世界,德、奧匈兩國把它看作發動戰爭的極好借口,決定挑起戰爭。1914年7月底,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德國支持奧匈帝國,俄、英、法等國也很快參戰,一場世界性的戰爭爆發了。而1914年7月底,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則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標志。(2)大戰爆發后,日本為奪取德國在中國的租借地膠州灣和南太平洋的島嶼,宣布對德作戰。意大利由于和奧匈帝國在巴爾干地區的矛盾,在權衡利弊后退出同盟國,保持中立,1915年參加協約國方面作戰。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參加同盟國方面作戰。戰爭規模不斷擴大,卷入戰爭的國家也越來越多,戰爭范圍從歐洲擴展到亞洲和非洲。教師出示圖示理解交戰雙方及包括的主要國家: 教師設問:意大利加入協約國作戰說明了什么 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說明了國與國之間只有永恒的利益,沒有永恒的朋友。三、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進程和結果教師講述:在這場戰爭中,形成了歐洲戰場、亞洲戰場和非洲戰場,歐洲戰場是一戰的主戰場。提出設問:(1)歐洲戰場形成了哪三條戰線 請說出每條戰線的地理位置和交戰國家。(2)從地圖上看,哪一個國家處于不利的地位 引導學生閱讀教材P36和P37的內容進行回答。教師總結:(1)形成了西、東、南三條戰線。西線從北海到瑞士邊境,主要是英、法對德作戰;東線從波羅的海到羅馬尼亞,主要是俄國對德、奧匈作戰;南線橫貫巴爾干半島,主要是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作戰。(2)德國。德國在法、俄之間,面臨著西線和東線兩面作戰的局面。教師設問:德國被協約國東西夾擊,非常被動。德國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 學生:各個擊破,速戰速決,避免東西兩線同時作戰。教師補充:德國的戰略思想是速戰速決。德國計劃集中兵力在西線,4至6個星期內打敗法國,然后3個星期內打敗俄國,全面結束戰爭。德皇高估了自己的力量,他向整裝待發的德國士兵夸下海口:“葉落之前你們就能返回故鄉。”事實真是這樣嗎 讓我們來了解一下西線著名的凡爾登戰役。教師簡要講述凡爾登戰役的概況:凡爾登戰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著名戰役。凡爾登是通往巴黎的門戶,是法軍戰線的中樞,德軍視它為“碾碎法軍的石磨”。從1916年2月至9月,德軍數次向凡爾登要塞猛攻,想使“法國為了防御不得不投入一切兵力”,以致耗盡而亡。由于法軍憑借大縱深防御頑強抵抗,德軍終未攻克凡爾登。9月,德軍攻勢停止。10—12月,法軍多次發動反攻,重新奪回早先失去的要塞和領土,德軍攻占凡爾登的計劃最終落空。這次戰役異常慘烈, 雙方損失近百萬人。由于死亡人數太多,該戰役被稱為“絞肉機”“地獄”“屠場”。凡爾登戰役后,形勢發展更有利于協約國方面,因此凡爾登戰役也被一些人認為是一戰的轉折點。教師過渡:除了剛才講到的凡爾登戰役,在西線,還有著名的索姆河戰役等。教師設問:學習完這些戰役,你有何感受 學生回答:交戰雙方都投入了巨大兵力,耗費了大量的武器彈藥,但都沒有將對方打敗。教師補充:幾次戰役的結果,雙方不但消耗了大量的武器彈藥,且傷亡巨大。德國的實力大損,準備扭轉戰局的希望成為泡影。無論是前線的士兵,還是交戰國的百姓,都厭倦了戰爭,心里只想著一個問題:戰爭什么時候結束 教師用幻燈片出示漫畫,并提出設問:(1)從漫畫中可以看出,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美國對戰爭的態度如何 為什么采取這樣的態度 (2)這種態度在何時有了轉變 分析轉變的目的和影響。學生閱讀教材P37的內容后回答。教師總結:(1)大戰爆發后,美國保持中立,乘機同交戰雙方做生意,大發戰爭財。(2)大戰接近尾聲時,美國以反對德國實行“無限制潛艇戰”為借口,于1917年4月,對德宣戰。目的:既可輕易獲勝、撈取戰利品,又有利于戰后奪取世界霸權。影響:美國的參戰使協約國的經濟、軍事實力大增,戰爭形勢對同盟國更為不利,加速了大戰的結束。教師設問:除了美國參戰外,1917年還發生了與一戰有關的哪一重大歷史事件 學生回答:俄國爆發十月革命并退出一戰。教師過渡:經過四年的激戰,這場戰爭最后以同盟國的失敗而告終。那么,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人類歷史帶來了什么影響呢 教師用幻燈片出示表格:戰爭歷時 參戰國家 戰爭范圍 卷入人口 參戰人員 傷亡人員 經濟損失4年零 3個多月 30多個 14個國家的約400萬平方千米的土地 約15億 7000多萬 超過3000萬 3400多 億美元設問:這些數據說明了什么 學生討論后教師總結并提出設問:說明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規模大、損失大,給人類帶來深重的災難。這是一場什么性質的戰爭 給世界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引導學生回顧西方列強參加一戰的目的是重新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因此,戰爭對交戰雙方來說都是非正義的帝國主義之間的掠奪戰爭。雖然,塞爾維亞反抗奧匈帝國侵略的戰爭,是捍衛主權和爭取民族解放的正義戰爭,但它不能改變整個戰爭的非正義性質。影響:第一次世界大戰大大削弱了歐洲的力量,從根本上動搖了歐洲的優勢地位。這場戰爭還削弱了帝國主義的殖民力量,進一步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覺醒。拓展思考一:在這場戰爭中,坦克、飛機、潛艇等新式武器被應用,請分析戰爭與科技之間的關系,并談一談你的感悟。 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戰爭客觀上促進了科技的發展,戰爭需要新的科技,以研制新的殺傷性武器。新的殺傷性武器的使用,使戰爭變得更加殘酷;但同時科技也能有效地遏制戰爭或加快戰爭結束。我們應該運用科技造福人類,而不是把科技應用于戰爭。 拓展思考二:結合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談談戰爭帶給你的啟示。2022年初俄烏沖突給當地人民帶來了災難,給國際經濟造成了巨額損失。請說說我們應該如何避免戰爭 啟示:戰爭給人類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帶來嚴重災難;從整個人類發展的角度來說,人們應該學會用非軍事手段解決國際事務中的紛爭;熱愛和平,遠離戰爭,這才是一種進步的現代意識;制止戰爭,維護和平已成為全世界人民共同的心聲;反對戰爭,維護世界和平是每個人應盡的義務。如何避免:努力提高國家綜合實力,積極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各國人民之間要加強友好合作,團結互助,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要充分發揮國際組織的作用。【課堂小結】本節課我們學習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總結起來具體包括:一個導火索:薩拉熱窩事件。兩個對手: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三條戰線:東線、西線和南線。三個戰場:歐洲戰場、亞洲戰場和非洲戰場。【板書設計】 【課后活動】1.判斷以下表述是否正確,在正確選項后的括號里畫√,錯誤的畫×。(教材P38)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歐洲已經是世界經濟的中心 ( √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西方列強爭霸的結果 ( √ )工業革命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 × )三國同盟的建立促使了三國協約的形成 ( √ )2.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一位德國大臣說:“皇上首要的和基本的思想就是粉碎英國的霸權,以有利于德國。”一位英國外交大臣說:“真正決定我國外交政策的,是海上霸權的問題。”結合上述材料和你對第一次世界大戰性質的認識,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的英德矛盾進行說明。(教材P38)[答案] 從19世紀中后期開始,德國經濟飛速發展。大約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的工業生產超過了英國,但它占有的殖民地相對較少。為了得到進一步發展,德國需要從海外獲得原材料和市場,這嚴重損害了英國的利益,英德矛盾日益激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