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8.1法治國家教學設計一、設計思想使用案例分析、自主學習、分組探討加教師總結的方式,完成本課學習任務。二、教學目標了解法治國家的內涵及其特征。理解怎樣建設法治國家。理解建設法治國家的意義。三、教學重點與難點教學重點:法治國家的內涵及特征。教學難點:建設法治國家的措施和意義。四、教學過程(一)視頻導入通過視頻《法治中國》節選,思考問題:中國共產黨如何跳出歷史周期率,實現長期執政?讓學生了解我國不斷推進法治國家建設,開啟全面依法治國的新時代。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要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今天我們就探究第八課第一框法治國家。(二)講授新課1.自主探究(1) 什么是法治國家? 有哪些基本特征?(2)怎樣建設法治國家?(3)建設法治國家的意義?2.法治國家的內涵及其特征材料:“以生命為代價推動中國法治進程,值得紀念的人——孫志剛。”就在2003年初春3月的一個晚上,剛剛應聘到廣州一家服裝公司任平面設計師的孫志剛獨自出門,因沒有隨身攜帶有效證件被警察帶走,最后在收容所里被收容人員救治站的護工和8名被收容人員毆打致死。議一議1.孫志剛案侵犯了公民的什么權利?孫志剛之死暴露出當時國家機關運行存在什么問題?這一問題如何解決?2.《收容遣送辦法》是“良法”嗎?你的判斷依據是什么?該法規最后被撤銷的依據又是什么?3.請結合上述對孫志剛案的反思,請定義你理想中的法治國家。(結合教材進行說明)法治國家有哪些特征呢?結論:法治國家的內涵實行依法治國、依憲治國、依法執政、依憲執政的國家。在現代社會,法治國家意味著國家權力依法行使,國家各項工作依法開展。法治國家的特征:法治國家應是堅持憲法法律之上、堅持良法之治、尊重和保障公民權利、規范國家權力運行的國家。(1)堅持憲法法律至上內涵:憲法法律至上是法治的首要內容,即憲法法律應是社會治理的最高準則,任何個人和組織都不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權。原因:法律是通過民主程序制定出來的,反映了民眾的意愿,符合民眾的利益,體現了社會共同理想和信念,應該得到全社會的尊重和遵從。(2)堅持良法之治材料:古希臘思想家亞里士多德所言:“法治應當包括兩種含義: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本身是制定的良好的法律。”《王安石文集》記載道:“立善法于天下,則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國,則一國治。”這都說明,一個國家是不是法治狀態,不僅要看它是否有完備的法律,還必須看這些法律是否為良法。原因:只有良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民眾的認同,才能最大程度地發揮法律的效力。標準:良法應內容合理,符合社會和人民的需要,符合社會公平正義的理念;良法應體系完備、規范系統、類別齊全、協調統一。要求: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方可制定出良法,良法之下才有法治國家。(3)尊重和保障公民權利原因:保護公民的各項權利是法治的主要功能。要求:在法治國家,公民的權利和尊嚴應得到法律的確認,并通過執法和司法加以保障。(4)規范國家權力的運行材料: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首先要建好籠子。籠子太松了,或者籠子很好但門沒關住,進出自由,那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的。表現:國家的各項權力,都必須在法律之下運行。要求:為了規范權力的運行,就需要通過完善的法律制度,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懲戒機制、不能腐的防范機制、不易腐的保障機制。3.建設法治國家孫志剛案用生命敲響了我國法治化建設的警鐘…那么,這條路如何繼續走穩、走好? (“怎樣建設法治國家?”)(1)播放視頻,議一議:你了解我國“法律保護罩”的建設進度條嗎?問題一:請總結中國法律體系建設成果及該體系所呈現的特點。問題二:你認為中國所構建的法律體系對于建設法治國家有何幫助?這給法治國家建設帶來怎樣的啟示?問題1結論:成果:中國構建了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特點:呈現出部門齊全、層次分明、結構協調、體例科學的特點。問題2結論:幫助:完備的法律體系是法治國家的制度前提,實現國家治理有法可依。啟示:建設法治國家要先建立完備的法律體系。(2)播放視頻,議一議:中國——一個以實際行動彰顯根本法權威的國家問題一:請結合視頻說明我國在法治建設過程中堅持推進了哪項工作?具體開展了哪些工作?問題二:你認為中國推進這一工作依據是什么?這給法治國家建設帶來怎樣的啟示?問題1結論:推進工作:推進憲法實施。具體開展工作:①加強憲法實施和監督;②落實憲法解釋程序機制;③推進合憲性審查工作;④加強備案審查制度和能力建設;⑤依法撤銷和糾正違憲違法的規范性文件。問題2結論:理論依據: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依法執政首先要堅持依憲執政。啟發:充分推進憲法實施。(3)播放視頻,議一議:中國——一個讓“民告官”不再成為無稽之談的國家議一議:問題一:你認為“民告官” 成為常態化現象的背后離不開哪些主體的積極作為?彰顯了什么機制的完善?問題二:這一現象有何積極意義?這給法治國家建設帶來怎樣的啟示?(要健全什么機制?各政治主體應當如何擔當?)問題1結論:①積極作為的主體:②推進依法行政的政府;③依法行使權利的公民;④依法公正司法的司法機關。彰顯了我國法律實施機制的完善。問題2結論:積極意義:讓已經制定的法律得到有效實施啟發:完善法律實施機制:政府部門:依法履行法定職責,提供優良公共服務。社會公眾:自覺遵守法律,依法行使權利、履行義務。司法機關:嚴格公正司法,讓人民群眾感受到公平正義。總結:怎樣建設法治國家①建立完備的法律體系 ②推進憲法實施 ③完善法律實施機制(4)議一議:結合”習語“以及對我國法治建設成就的感悟,你認為建設法治國家有何重要意義?對國家機關:能夠有效規范權力運行;對公民:保障公民合法權益;對國家:能夠推動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實現長治久安。(三)總結概括一個內涵:國家權力依法行使,國家各項工作依法開展四個特征:堅持憲法法律至上、堅持良法之治、尊重和保障公民權利、規范國家權力的運行三個措施:推進憲法實施、建立完備的法律體系、完善法律實施機制兩個意義:能夠有效規范權力運行,保障公民合法權益;能夠推動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實現長治久安。(四)及時反饋(五)板書設計內涵 堅持憲法法律至上法治國家的內涵 堅持良法之治特征 尊重和保障公民權利規范國家權力的運行法治國家 推進憲法實施建設法治國家的措施 建立完備的法律體系完善法律實施機制對國家機關建設法治國家的意義 對公民對國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