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20課《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與變化+》教學設計--2022-2023學年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冊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20課《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與變化+》教學設計--2022-2023學年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冊

資源簡介

人教版中外歷史綱要高一年級下冊
第20課《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與變化》教學設計
課題名 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與變化
核心素養目標 1.通過學習,運用唯物史觀及辯證分析看待歷史的有關理論,理解蘇聯模式及改革的利與弊,認識東歐劇變的緣由及本質,培養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2.通過歷史圖片和歷史資料提出問題、設置懸念,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蘇聯經濟恢復和發展及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和戈爾巴喬夫改革、東歐國家社會主義建設及改革的基本史實,提高學生探究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3.引導學生運用本課教材中文獻資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了解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曲折歷程及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培養有效解讀材料、自主分析歸納知識的能力。 4.通過教學讓學生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歷史意義,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越性。
學習目標 1.理解蘇聯模式及改革的利與弊,認識東歐劇變的緣由及本質。 2.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蘇聯經濟恢復和發展及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和戈爾巴喬夫改革、東歐國家社會主義建設及改革的基本史實。 3.解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曲折歷程及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
教學重點 蘇聯、東歐國家和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及改革
教學難點 蘇聯模式及改革的利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
教學方法 講述法、講解法、討論法、材料分析法等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課件 學生準備:學案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2020 年美國總統大選熱鬧非凡,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特朗普與民主黨候選人拜登都提出了自己的改造美國的主張。我們感到有趣的是民主覺的另一個參選美國總統的重量級的人物—伯尼·桑德斯,他主張在美國實現社會主義。我們在初中學歷史就知道曾經有一個社會主義的超級大國蘇聯,在二戰后曾經領導東歐國家形成社會主義陣營,與美國領導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形成兩極爭霸格局,最后卻解體了;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巨大成功,中國在經歷百年沉淪后再次偉大復興。我們如何看待社會主義在二戰后的實踐與探索,這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內容。 設計意圖:用美國大選的時政新聞作為情景導入,來提起學習興趣。 二、講授新課 第一目:蘇聯的發展、改革與解體 師:根據我們前面的知識,二戰前蘇聯形成了斯大林模式,這種模式的經濟特點是什么呢? 斯大林模式=優先發展重工業+農業集體化+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單一公有制。 師:在這種模式下,蘇聯獲得了怎么樣的成就? 短時間把蘇聯從落后的農業國建成為先進的工業國,為贏得二戰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在二戰后初期恢復和發展了國民經濟,爆炸了原子彈和氫彈,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 師:那么二戰后為什么要進行改革 材料 蘇聯農業和輕工業的發展速度和重工業相比,差距十分懸殊。從工業化開始的1926 年到戰前的1940年,重工業年平均增長速度為21.9%,輕工業只有14.1%,農業則為1.5%。農業輕工業的緩慢發展嚴重影響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度發展重工業使人民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價。1949年,當蘇聯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成為世界第二核大國,其鋼鐵和電力發展水平也躍居世界前列之時,而皮鞋產量僅 163.6(百萬)雙,全國一億七千萬人口平均每人不到一雙皮鞋。 ——《蘇聯國民經濟》 生:這個體制的弊端日益暴露,高度集中體制;農輕重比例失調;片面發展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長期發展落后;農民生產積極性不高;壓抑地方和企業的積極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緩慢。 師:斯大林以后的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戈爾巴喬夫都進行了改革,他們都改革了什么,效果如何?閱讀教材,完成下列表格。 角度赫魯曉夫改革 (1956—1964年)勃列日涅夫改革 (1964年—20世紀70年代初)戈爾巴喬夫改革 (1985—1991年)背景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存在嚴重弊端,嚴重阻礙蘇聯社會主義的發展主要內容(1)政治上,平反冤假錯案,強調集體領導,改革干部制度; (2)經濟上,①加大農業投入、將農產品義務交售制改為收購制,②改革工業管理體制,等等在工業領域推行“新經濟體制”改革: (1)擴大企業自主權,利用獎金等經濟杠桿促進企業改善管理、提高效益;(2)堅持優先發展重工業,把科技發展的重心向軍事和國防領域傾斜(1)1985—1988年,開展經濟改革; (2)1988年轉向政治改革: ①取消蘇共領導地位,實行議會制、總統制和多黨制,②在意識形態上拋棄馬克思主義指導,實行“多元化”認識評價①赫魯曉夫改革一定程度上沖破了傳統觀念的束縛,沖擊了斯大林模式,打開了改革 的閘門,具有探索性和開創性。 ②改革注人了某些市場經濟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改革推進了農業的發展,耕地面 積和糧食產量有所增加。 ③打破了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思想解放作用,促進民主化。 ④沒有對斯大林的功過作出全面分析,造成嚴重的后遺癥。⑤改革沒有突破計劃經濟體制,只是對原有經濟體制的局部調整;國民經濟比例仍然嚴重失調。(1)改革只是對傳統體制(計劃經濟體制)的修修補補,效果有限; (2)勃列日涅夫執政后期,專斷作風日趨嚴重;各項工作缺乏活力,社會矛盾叢生,發展緩慢(1)經濟改革中,承認市場調節在社會主義經濟中的作用,但是經濟改革成效甚微;(2)政治改革發生了根本方向性錯誤,導致局勢失控,蘇聯解體
師:閱讀教材理解蘇聯解體過程。 材料 1990 年,立陶宛率先獨立。隨后,俄羅斯發表主權宣言,其他加盟共和國也紛紛效仿。 1991年“8 ·19事件”,部分蘇聯官員為阻止蘇聯變為松散的邦聯發動政變,失敗后,戈爾巴喬夫宣布解散蘇共,停止蘇共活動。 1991年12月21日,原蘇聯的11個加盟共和國的領導人在哈薩克斯坦首都簽署了《阿拉木圖宣言》《關于建立獨立國家聯合體協議議定書》等有關文件,正式宣告“蘇聯停止存在”。 1991 年12 月25日晚,戈爾巴喬夫宣布辭去蘇聯總統職位,飄揚在克里姆林宮上空的蘇聯國旗降落,由俄羅斯聯邦的白、藍、紅三色旗幟取代。 1991年12月26日,蘇聯最高蘇維埃聯盟元最后一次會議宣布蘇聯在法律上停止存在。 總結:全面認識蘇聯解體的原因 蘇聯解體的原因 (1)歷史原因: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錯誤長期得不到糾正。 (2)現實原因:戈爾巴喬夫的改革背離了社會主義方向。 (3)外部原因: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和平演變”戰略。 (4)導火線:八一九事件。 設計意圖: 突出本部分的主題:二戰后蘇聯的改革與解體;通過閱讀教材史料和補充的材料,更廣更深地理解歷史事件發生的原因及影響;通過自主梳理來建構知識體系通過探究活動來提升概括關聯能力和發現探究能力,凸顯唯物史觀和歷史解釋的核心素養。 第二目:東歐的社會主義建設、改革和劇變 師:閱讀教材,并結合“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社會主義陣營”示意圖,解釋“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概念。 東歐原是地理概念,一般指德國、奧地利、意大利以東至歐洲和亞洲分界線的區域。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東歐”“東歐國家”則成為一個政治地理概念,特指戰后在中歐和南歐建立的除蘇聯以外的社會主義國家。這些國家在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過程中,都曾獲得蘇聯不同程度的幫助。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亞、羅馬尼亞五國主要利用了蘇軍挺進東歐的有利條件;南斯拉夫和阿爾巴尼亞主要利用自己的力量解放全國;民主德國(東德)是在柏林危機發生、德國分裂的情況下,在蘇占區成立。東歐八國的領土面積約 127 萬平方千米,人口約9000 萬,他們加入社會主義陣營,顯著地擴大了社會主義的地理范圍和世界影響。 師:閱讀教材,概括出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為什么要進行變革? 材料: 東歐各國在戰后建立了共產黨領導的新政權后,以蘇聯的“斯大林模式”為榜樣,展開了對國民經濟的社會主義改造……到20 世紀50 年代初,東歐各國基本上都確立了蘇聯模式的政治經濟體制和趨同于蘇聯的社會結構。由于除捷、德外的大部分東歐國家戰前經濟發展水平都很低,戰后的社會主義改造和工業化運動對于推進這些國家的現代化起了積極作用,有利于加快從農業國向工業國的轉變。但與此同時,這些國家也不可避免地接受了蘇聯模式消極面的影響,其現代化進程表現出與蘇聯同構的弊端。尤其是在冷戰條件下,東歐國家被束縛在蘇聯主導的集團體系中,難以突破蘇聯模式的框架,不得不隨著蘇聯發展態勢的起伏而曲折前進,所以,東歐國家的發展與政革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蘇聯這一外部因素,缺交自主選擇的條件。 ——摘編自王斯德主編《世界通史 第三編》 原因 ①二戰勝利前后,東歐各國在蘇聯的幫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國家。 ②東歐各國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大多采取蘇聯模式,造成國民經濟比例失調。一些東歐國家希望擺脫蘇聯控制,通過改革,走自己獨立發展的道路。 師:梳理南斯拉夫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改革的內容。 ①最早進行改革的東歐國家是南斯拉夫。經過多年實踐,該國建立了社會主義自治制度,通過權力下放,調動地方、企業和群眾的積極性,促進了經濟發展。但改革也導致地方主義抬頭,民族問題尖銳,為后來國家的分裂埋下了隱患。 ②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提出改革的《行動綱領》,主張發揚社會主義民主,改革黨的領導體制,建設有計劃的市場經濟體制,獨立制定對外政策等。這場改革運動被稱為“布拉格之春”。后因蘇聯出兵占領而中斷。 ③東歐其他國家的社會主義改革,如波蘭、匈牙利和民主德國的改革也曾取得顯著成效。但是,東歐國家的改革一直沒有突破蘇聯模式的束縛。 知識拓展 南斯拉夫經濟改革的內容 南斯拉夫經濟改革可大致分為三個時期:(1)1950 至1963 年,南斯拉夫實行自治經濟制度,把集中于中央的權力下放到地方,把工廠交給工人管理,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擴大企業財權,注意發揮市場機制作用。(2)1963 至1971 年,進一步擴大自治范圍,繼續下放財權,同時政革價格、外貿和外匯等制度。(3)1971年以后,修訂經濟法規,實行穩定經濟政策,調整經濟結構,實行自治社會計劃制度,在加強自治的基礎上實現聯合勞動。 布拉格之春 1968 年捷共中央全會通過了推行改革的《行動綱領》,宣布將“創立一個新的符合捷克斯洛伐克國情的、富有人情味兒的社會主義社會”,即“布拉格之春”新局面。這場運動直到當年8月20 日,蘇聯及華約成員國武裝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才告終。 匈牙利的“新經濟體制”改革 匈牙利針對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的現象,降低積累率,放慢重工業的發展速度,優先發展農業和輕工業。調整農業政策,廢除農產品的義務交售制,提高農產品的收購價格,國家取消對合作社和國營農場的指令性計劃,允許合作社和企業自訂生產計劃。改用價格、稅收等經濟手段進行調節。在工業方面也進行了管理體制的改革。 師: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東歐劇變的原因。 在政治上,美國承認東歐各國政府的法律地位,直接與東歐國家建立正常的外交關系。同時,美國表明立場,將蘇聯與東歐區別看待,以此來分化蘇聯與東歐關系。其次,在經濟方面,加強與東歐各國經濟貿易與往來,分化瓦解東歐的蘇聯式的經濟模式。再次,在加強政治、經濟交往基礎上加強文化交流,在批評社會主義文化(以蘇聯文化模式為主)的同時,加強西方文化的宣傳與滲透,達到在文化上同化東歐的目的。在美國新聞署和中央情報局牽頭下,美國成立了一些帶有半官方色彩的非政府組織及一些中情局的外國組織,如法菲爾德基金會、爭取自由歐洲委員會、國際自由記者聯合會、國際自由工會聯合會、時代公司、國際筆會等非政府組織。 在西方“和平演變”戰略影響下,東歐執政的共產黨或工人黨領導人迷失了政革的社會主義方向,否定馬克思主義指導,否定社會主義制度,拋棄共產黨領導地位實行政治多元化。1989—1992年,東歐各國社會政治經濟制度急劇變化。 東歐劇變的原因內部因素國內困局20世紀80年代,一些東歐國家經濟陷入嚴重困境,政局劇烈動蕩主要原因各國改革都沒有突破蘇聯模式的束縛根本原因東歐執政的共產黨或工人黨領導人迷失了改革的社會主義方向,否定了馬克思主義指導,否定社會主義制度,拋棄共產黨領導地位,實行政治多元化外部因素蘇聯鼓勵東歐改革和西方“和平演變”戰略的影響
師:東歐劇變的實質是什么呢? 東歐執政的共產黨或工人黨領導人迷失了政革的社會主義方向,否定馬克思主義指導,否定社會主義制度,拋棄共產黨領導地位實行政治多元化。 總結 角度蘇聯解體(1991年)東歐劇變(1989—1992年)原因(1)根本原因:蘇聯政治經濟體制僵化,長期得不到糾正; (2)直接原因:戈爾巴喬夫的政治改革發生了根本方向性錯誤(1)東歐國家的改革一直沒有突破蘇聯模式的束縛; (2)20世紀80年代,一些東歐國家經濟陷入嚴重困境,政局劇烈動蕩; (3)在蘇聯鼓勵東歐改革和西方“和平演變”戰略影響下,東歐各國執政黨迷失改革的社會主義方向含義 和實質(1)蘇共徹底喪失執政地位; (2)蘇聯解體(分裂); (3)俄羅斯等加盟國社會制度發生根本性變化(1)東歐執政的共產黨或工人黨失去執政地位; (2)社會政治經濟制度急劇變化主要表現(或過程)(1)1990年,戈爾巴喬夫取消蘇共領導地位,實行議會制、總統制和多黨制; (2)1990年,立陶宛率先獨立,隨后俄羅斯等加盟共和國紛紛效法; (3)1991年8月19日,蘇聯政變; (4)1991年12月26日,蘇聯解體(1)波蘭、匈牙利、保加利亞和阿爾巴尼亞平穩變化; (2)羅馬尼亞發生了流血沖突; (3)民主德國并入了聯邦德國; (4)捷克斯洛伐克分為捷克和斯洛伐克兩個獨立國家;南斯拉夫經過激烈內戰,最終解體結果和 影 響(1)蘇東劇變使社會主義運動遭受重大挫折; (2)蘇聯解體,兩極格局崩潰,持續近半個世紀的冷戰也隨之結束。兩極格局中出現的世界多極化趨勢不可逆轉
設計意圖: 本部分的主題是:二戰后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改革與結果。通過問 題導學、自主學習梳理主干知識,提升概括關聯能力;通過補充材料 進行合作探究等形式,提升分析解釋和發現探究能力,凸顯歷史解釋 等核心素養。 第三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 師:閱讀教材,梳理中國社會主義建立發展的歷程及取得的重大成就。 社會主義的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社會主義三大政治制度 1954年憲法 社會主義工業化與三大改造,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建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1956年開始,曲折探索,工業化成就及“雙百”方針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共十九大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中國夢”……
設計意圖:通過閱讀教材,通過自主學習構建中國社會主義建立發展歷程,掌握各個時期重大成就,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三、課堂小結: 二戰后,蘇聯模式在恢復國民經濟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但是蘇聯模式的弊端也暴露出來,其僵化的體制和忽視經濟規律的做法阻礙了社會的發展,人民的生活沒有得到很大改善。二戰后蘇聯的一系列改革,赫魯曉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只是修補蘇聯模式,雖有進步,成效不大;戈爾巴喬大改革要對蘇聯模式進行根本改造,但是迷失了方向,放棄了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蘇共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最終造成蘇聯解體,社會主義制度被放棄。二戰后,社會主義越出一國范圍,在蘇聯的幫助和影響下,東歐一系列社會主義國家建立,它們都照搬了蘇聯模式進行社會主義建設,雖然取得一定成就,但是也阻礙了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一些東歐國家開始探索獨立的、面向市場的改革,但在蘇聯的干涉和國內保守力量的阻撓下失敗,最終在西方的“和平演變”的推動下,東歐劇變,政權易主,社會主義制度被放棄。這樣蘇聯模式失敗,社會主義運動遭受重大挫折。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建成社會主義制度,經過探索,獨立自主地、創造性地走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取得了巨大成就,探索出來中國模式,帶動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板書設計
課后作業 1.據統計,蘇聯的工業生產在“四五”計劃期間超過戰前水平的 73%,其中重工業生產增加了一倍,輕工業增加了 23%,軍事工業仍然受到最多的關注,成功爆炸原子彈。這表明 ( D ) A.蘇聯擺脫了帝國主義國家的包圍封鎖 B.蘇聯建設成就奠定反法西斯物質基礎 C.蘇聯利用了西方經濟危機的發展契機 D.蘇聯重建道路依然堅持了蘇聯模式 2. 1957 年,蘇聯進行工業體制改革,撤銷汽車工業部、機器制造部等 7 個全聯盟部,保留了航空工業部、無線電工業部等 6 個全聯盟部,在地方設立了 105 個經濟行政區,把被撤的全聯盟部所管轄的企業移交給相應的經濟行政區。上述舉措的主要意圖是 ( C ) A. 從根本上突破蘇聯模式 B. 摒棄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政策 C. 適度擴大地方經濟自主權 D. 削弱公有制經濟的主導地位 3. 20 世紀 60 年代蘇聯正式推行“新經濟體制”,其中包括擴大企業經營自主權,增強國家計劃在編制過程中的科學性和準確性,減少下達給企業的指令性計劃指標,擴大企業支配利潤的權限。由此可以看出“新經濟體制” ( A ) A. 對蘇聯模式有所沖擊 B. 充分發揮了市場的主導作用 C. 完善和鞏固了蘇聯模式 D. 放棄使用行政命令管理經濟
教學反思 亮點: 對于主干知識部分,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的形式,對教材課文內容進行概括、提煉信息,最好通過思維導圖來梳理教材,整理出知識結構。 不足之處: 總體性來看,設計和授課專業性太強,趣味性不足。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望谟县| 贡山| 佳木斯市| 金乡县| 岳西县| 灯塔市| 来宾市| 靖西县| 同德县| 甘肃省| 拜城县| 夏邑县| 华蓥市| 横峰县| 临汾市| 汉川市| 营山县| 伊宁市| 通州市| 台江县| 喀什市| 大厂| 呼图壁县| 梁平县| 同江市| 张家口市| 双江| 宝山区| 蒲城县| 兴宁市| 乐平市| 波密县| 交口县| 三门峡市| 故城县| 汝阳县| 揭西县| 民丰县| 永济市| 罗源县| 长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