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統編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第5課《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教學設計教學理念根據新課標要求及問題鏈教學理念,本課以唐玄宗、安祿山、黃巢、朱溫、周世宗五人為主角,將知識點重新整合為四個子目:一、天寶危機;二、安史之亂;三、黃巢起義;四、五代十國。旨在幫助學生進行整體性學習。本課選取了部分史料、地圖作為背景材料,設計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環節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與家國情懷學科素養。教材分析本課起到了承上啟下的地位,承上安史之亂結束了開元盛世的繁榮局面,啟下五代十國為蘊含著統一的趨勢,為北宋的建立奠定了基礎。本課四個子目之間有比較明顯的邏輯關系:開元盛世——安史之亂——黃巢起義、朱溫滅唐——五代十國,中國歷史經歷了興——衰——亡——亂,再到重新統一的發展過程,其中歷史人物的行為起到了重大影響。學情分析本課學習對象為七年級學生,對歷史故事比較感興趣,本課涉及歷史故事可由學生講述,激發學生好奇心,培養學生的敘事能力,但本課部分內容如安史之亂的背景和影響、五代十國的形成和特點,理論性強,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則需要在分析背景資料與合作探究的基礎上完成,同時也需要老師的精確解析,拓展教學內容,加深學生的理解。教學目標時空觀念:知道安史之亂和唐朝滅亡的時間,看圖知道五代十國的位置歷史解釋:知道安史之亂、藩鎮割據、黃巢起義、五代十國的基本概念唯物史觀:認識玄宗前后期的變化,理解統治者的作為導致的不同后果史料實證:分析《五代十國前后期形勢圖》,概括五代十國的基本特征家國情懷:認識唐末到五代十國歷史發展過程,理解國家統一的重要性重點難點重點:唐玄宗后期統治的腐敗,唐朝的衰落與滅亡; 難點:五代十國形成的原因和本質特點教學資料文字資料、歷史地圖、形勢圖、結構圖、人物檔案教學方法自主學習、史料實證、歸納法、講述法、合作探究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展示問題:亂國之賊?亂世英雄?李隆基,老皇帝被迫做了太上皇安祿山,一個能歌善舞的野心家黃巢,私鹽販子也能做皇帝朱溫,全忠不忠終成唐朝掘墓人柴榮,英年早逝的創業造功之英主他們是亂國之賊還是亂世英雄思考問題,進行自主預習 預習教材思考問題:統治者個人的行為會對國家產生什么影響?一個優秀的統治者應具備哪些條件? 通過問題設置引導學生自主預習教材,從人物的視角看歷史,引導學生進入新課學習,激發學習興趣。導學一:盛極而衰天寶危機 問題一:分析材料,回顧開元盛世相關知識,指出唐玄宗統治后期治國心態和措施有哪些變化?總結:創造了開元盛世的唐玄宗到了晚年進取心不斷喪失,個人欲望也開始膨脹,沉迷于享樂,任人唯親,最終導致了連自己也沒有想到的危機。問題二:閱讀教材,根據唐玄宗治國心態和措施的變化,概括唐玄宗統治后期出現的社會問題?總結:開元年間,邊疆形勢越來越緊張。為了加強邊防,唐玄宗在邊防重地增設節度使。問題三:觀察安史之亂前節度使的分布情況,唐玄宗統治后期唐朝軍事力量分布有何特點?總結:受到唐玄宗和楊貴妃的寵信,安祿山一個人兼任三鎮節度使,擁兵二十萬,開始對大唐江山虎視眈眈。 閱讀教材回答問題:①不再勵精圖治轉而貪圖享樂;②從任人為賢到任人唯親。合作探究得出結論:①導致朝政日益腐敗,社會矛盾激化;②邊患嚴重,戰爭頻繁,邊疆形勢緊張。分析材料得出結論:唐朝軍事力量分布呈現出外重內輕的局面,尤其是安祿山勢力膨脹。 培養學生自主閱讀文本和提取教材有效信息的能力。通過唐朝前期和中期形勢圖版圖的變化,判斷唐玄宗時期出現了邊疆危機,培養精確分析圖片信息的能力,樹立時空觀念。知道安祿山的故事,理解唐玄宗后期出現的問題,牢記居安思危的道理。導學二安史之亂盛世終結 問題一:閱讀教材,自主完成安史之亂的相關內容學習?根據圖片,講述安史之亂的經過?總結:在耗盡全國力量和安史叛軍內部發生內亂的情況下,歷時八年的安史之亂終于結束了,但大唐盛世也一去不復返了。問題二:閱讀教材,分析材料,安史之亂給唐朝造成了什么影響?為什么說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總結:著名學者黃仁宇在《中國大歷史》中這樣評價安史之亂:公元755年安祿山的叛變,近于全朝代時間上的中點,可以視作由盛而衰的分水嶺。這樣一來,前面一段有了137年的偉大與繁榮,而接著則有151年的破壞和混亂。 閱讀教材得出結論: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先后攻陷長安和洛陽,唐玄宗逃亡四川,肅宗即位后,調集全國精兵平叛,763年平定叛亂。合作探究得出結論:①對唐朝社會經濟造成極大的破壞,唐朝國勢從此由盛轉衰;②安史之亂后安史舊將和節度使權勢加大,逐漸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老師講述得出感悟:安史之亂后唐朝開始重建的努力,但積重難返,出現了藩鎮割據和宦官專權的困境,困難重重。 通過講述安史之亂的經過,培養學生的敘事能力。理解唐王朝已經衰落的事實。知道唐朝平定安史之亂借助了西北少數民族軍隊力量,并抓住了叛軍內亂的有利時機,而非依靠強大的國力,唐朝國力已經開始衰落。知道盛世的到來需要數代人的持續努力,盛極而衰卻召之即來。理解為什么說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導學三黃巢起義大廈將傾 問題一:閱讀教材,認識安史之亂后唐朝出現的社會問題?概括黃巢起義的背景?黃巢起義的背景中央政權地方形勢百姓生活總結:中藩鎮割據混戰,宦官專權,幾乎成為中晚唐無法走出的困局,使唐朝統治日益腐朽,由于社會凋敝,民生艱難,百姓紛紛起義反抗。問題二:閱讀教材,自主完成黃巢起義的相關內容學習?黃巢起義對唐朝的滅亡起到了什么作用?總結:朱溫是一個善變之人,在唐代末年,他先是加入黃巢起義軍,后來受李唐招安而叛離。降唐之后,唐僖宗賜名“全忠”。沒想到的是唐朝最終亡于朱溫之手。 分析材料得出結論:中央統治腐朽、宦官專權;地方藩鎮割據、互相兼并;百姓賦役繁重,生活困苦。閱讀教材得出結論:黃巢起義軍攻入長安,建立大齊政權。最后起義失敗,但對唐朝統治致命一擊,加速了唐朝的滅亡。 培養學生自主閱讀文本和提取材料中有效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自主閱讀文本的能力。講述黃巢起義的經過,培養學生敘事能力。導學四朱溫滅唐五代之裂 問題一:閱讀教材,自主完成五代十國的相關內容學習?根據《五代十國形勢圖》,理解五代十國的含義?總結:因為在中國歷史曾經出現過梁唐晉漢周等王朝,所以五代國號前要加上一個后字,即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以示區別。問題二:結合唐末藩鎮割據的相關史實和五代十國帝王的生平,理解五代十國的實質?總結:五代十國的建立者多是唐朝的節度使,他們當上皇帝的方式也以兵變造反為主,五代十國的實質就是唐朝藩鎮割據局面的延續。問題三:分析《五代十國前后期形勢圖》和《北宋形勢圖》,概括五代十國的基本特征?總結:從朱溫滅唐到北宋建立,五代十國歷時四十余年,但中原地區先后出現五個政權,可見北方局勢之亂,而南方相對安定,為經濟重心南移打下了基礎。五代十國時期,雖然政權分立,但此前政治長期統一的歷史影響和各地經濟的密切聯系,使統一始終是一個客觀存在的必然趨勢。 閱讀教材得出結論:907年,朱溫廢唐哀帝,建立了后梁政權,唐朝滅亡。中國歷史開始進入五代十國時期。閱讀教材得出結論:五代是指后(梁唐晉漢周)五個中原王朝,十國是指建立于南方的九個政權加上建立于北方的北漢,合稱五代十國。合作探究得出結論:五代十國是唐末以來藩鎮割據局面的延續,開國君主都是掌握兵權的武將。合作探究得出結論:北方政權更迭,戰事不斷,政局動蕩不安。南方受戰亂影響較小,政局相對穩定,經濟在原有的基礎上有一定的發展。統一是一個客觀存在的必然趨勢。 通過形勢圖精確認識五代十國各政權的地理位置,樹立時空觀念。結合教材和史料,知道五代十國的含義。結合史料進行進行合作探究,培養學生準確解讀史料的能力和小組合作意識。分析形勢圖探究五代十國南北方政局特點,總結出國家必然統一的歷史發展的規律,涵養家國情懷。課后延伸 展示圖片:后周第二個皇帝周世宗,即位后大力扭轉混亂局面,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提高行政效率,修訂法律;經濟上注重發展生產,興修水利,減輕農民負擔;軍事上整編中央禁軍,削弱地方兵權。周世宗的改革使后周強大起來,為此后北宋的繁榮打下基礎。 結合史實得出感悟:一個有作為的政治家要把握歷史發展的趨勢,以民為本,維護國家統一。 感悟歷史興亡,認識歷代優秀政治家為國家統一做出的努力,樹立責任意識,培養家國情懷。板書設計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盛極而衰,天寶危機:朝政腐敗,矛盾激化,外重內輕安史之亂,盛世終結:八年戰亂,由盛轉衰,藩鎮割據黃巢起義,大廈將傾:朝政腐朽,農民起義,致命一擊朱溫滅唐,五代之裂:政權更迭,南安北亂,統一大勢教學反思問題鏈教學為理念,問題導向、重視邏輯,以唐玄宗、安祿山、黃巢、朱溫、周世宗五人為主角串聯重大歷史事件,實現整體化學習,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史料實證,重點突破,針對本課教學重難點,以史料實證突破,引導學生合作探究,深化對知識理解;加深體驗,情感升華,吸取治亂興替的歷史教訓,認識國家統一的必然趨勢,涵養家國情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