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部編版初中歷史 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 隋唐時期:繁榮與開放的時代第4課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學設計【教學任務】課程標準 課標要求:以鑒真東渡、玄奘西行等史實為例,說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發展。課標解讀:唐朝前期,中外文化交流頻繁。中國與日本、新羅、天竺、大秦(東羅馬帝國)、大食(阿拉伯帝國)等國均有交流,其中又以鑒真東渡、玄奘西行最有代表性。玄奘西行,是為向天竺求取佛法;鑒真東渡,是為向日本傳播佛法。一來一往之間,體現出中外文化的雙向交流。除此之外,日本遣唐使、唐與新羅的關系也是這一時期中外交流的重要體現。教材分析 從結構上看:本節課屬于第一單元“隋唐時期:繁榮與開放的時代”中的第4課,上承第3課《盛唐氣象》,從對外文化交流方面展現繁榮的盛唐氣象。在頻繁的對外文化交流過程中,唐朝與其他國家雙向交流,相互影響,共同發展,形成了以唐朝為中心,輻射歐亞大陸的唐文化圈,進一步促進了唐朝的繁榮景象,呈現本單元主題“開放的時代”。學習本課有助于學生深刻的理解本單元“繁榮與開放”的主題。從內容上看:本課包括遣唐使和鑒真東渡、唐與新羅的關系、玄奘西行三個子目。三者屬并列,通過與日本、新羅、天竺等國家交流的典型事例展現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繁榮局面。當下我國繼續深入推進改革開放,本課對理解國家大政方針,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啟發學生感悟繁榮必須開放,開放促進繁榮的雙向關系,繼而理解在今天,中國作為東方大國加強與周圍國家開展友好合作關系、和平發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學情分析 從知識層面看,學生通過本單元前幾課的學習已對繁榮富強、文化昌盛的大唐有較初步的了解,這為本課學習做好必要的知識準備和興趣基礎。但由于接觸歷史學習的時間較短,對遣唐使、鑒真東渡等新歷史名詞接受需要時間;從能力層面看,經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在總結提煉、由表及里認識問題等方面均有所發展,在本課中,也仍需要師生探究 “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繁榮的原因”這個問題;從情感層面看,探究唐朝對外交流繁榮的原因,有助于學生感受開放交流、兼收并蓄對世界各國文明發展的重要作用。教學思路 本課重點在于鑒真東渡與玄奘西行的相關內容,教材補充了遣唐使及唐朝與新羅的關系,課后題涉及到了阿拉伯、東羅馬與非洲黑人等相關內容,這些方面共同展現了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繁榮景象,屬于并列的關系。本課的重點鑒真東渡與玄奘西行都帶有明顯的“方向性”,玄奘向西求取真經,鑒真向東傳播佛法,而長安作為這一時期中外交流的中心,成為遣唐使的目的地,“萬國衣冠拜冕旒”的盛況體現著唐與其他國家的交往。因此,我將本課主題定為“大唐的‘方向’”。借助“方向”這個關鍵詞串聯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實,并將其整合為四個部分。分別為:“中心:遣使入長安”“東渡:鑒真赴東瀛”“西行:玄奘往天竺”“萬國:衣冠拜冕旒”。核心素養 1. 說出遣唐使、鑒真東渡、玄奘西行等基本史實。(重點:時空觀念、史料實證)2. 識讀圖片,提取有效歷史信息,感知偉大歷史人物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貢獻。(重點:歷史解釋)3. 探究唐朝對外交流繁榮的原因,感受開放交流、兼收并蓄對世界各國文明發展的重要作用。(重點:歷史解釋、家國情懷)教學重點 鑒真東渡、玄奘西行教學難點 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繁榮的原因【教學流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2’) 【新課導入】[呈現材料]唐朝首都長安是一座約100多萬人口的大城市,寬闊的大道縱橫交錯,大道上擠滿了波斯人、印度人、猶太人、亞美尼亞人和各種中亞人。他們是作為商人、使節和雇傭軍來到中國的。對外國人來說,唐朝統治下的中國比其他任何時期都開放。——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教師講述]在上一節課的的學習中,我們知道,唐朝前期呈現出一片盛唐氣象。交匯繁榮的社會經濟、交互融合的民族關系、交流開放的社會風氣、交織多彩的文學藝術,無不展現出這是一個“開放”與“交會”的時代,而這種“開放”的特征在中外交流上體現的尤為明顯。鑒真東渡、玄奘西行……他們所堅定選擇的方向,也是這一時期中外文化交流的方向,是“大唐的‘方向’”。這一節課,就讓我們一起探尋大唐的“方向”,去領略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繁盛氣象。 閱讀文字材料,初步感受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繁盛。 以“方向”為指引,調動學生學習新知的好奇心。講授新課(32’) 一、中心:遣使入長安1.遣唐使[呈現材料]日本遣唐人員構成示意圖[教師講述]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學習交流的使團。在遣唐人員中,留學生、留學僧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比如留學生阿倍仲麻呂,他通過科舉考試考中進士,還得到唐玄宗賞識,常在玄宗身旁侍奉,并與李白等人交往密切。因羨慕中華禮儀,取漢名“晁衡”。[呈現圖片]遣唐使來華航線圖[教師活動]講述遣唐使來華的概況[教師過渡]在那個時期,航行技術還十分落后。想要跨越茫茫東海來華,一路不僅備受艱辛,而且要冒著生命危險。據說每次航行,只有大約1/4的遣唐使能夠成功到達,其余人都犧牲在了無情的海浪之中。既然來華路途如此遙遠,條件如此惡劣,還要面臨生命的威脅,遣唐使們為何還要一次又一次地前往中國呢? [呈現材料] 大唐國者,法式備定。珍國也,常須達。——《日本書紀》[教師明確]日本認為唐朝具有先進的文化,需要經常派遣使節前往學習。事實也正是如此。645年,日本孝德天皇宣布模仿中國建立年號,定年號為“大化”。并正式開始改革,史稱“大化改新”。[教師過渡]在遣唐使的不懈努力之下,唐朝先進的制度、城市布局、建筑風格、貨幣、文字、服飾、茶道等諸多方面傳到日本,對日本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呈現材料]中央官制、城市布局、建筑風格、貨幣、文字、服飾、茶道方面唐朝對日本的影響2.唐與新羅[教師過渡]除了日本向唐朝派遣遣唐使之外,還有一個國家也派遣了大批使節與留學生前往唐朝,這個國家就是位于朝鮮半島之上的新羅。[提出問題]請同學們閱讀教材p20,歸納唐與新羅的交流的表現。[教師講述]新羅仿照唐朝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舉制選拔官吏,還引入了中國的醫學、天文、歷算等科技成就。與此同時,朝鮮半島的音樂也傳入中國,不僅在唐朝宮廷演出,而且廣泛流行于民間。新羅的藥材、金屬等成為唐朝重要的進口商品,許多新羅商人來到中國經商致富。 二、東渡:鑒真赴東瀛[教師過渡]在唐朝與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有一位中國人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至今為中日兩國人民所敬仰,成為中日友好往來的里程碑,他的名字就是鑒真。鑒真六次東渡,終于在754年到達日本。有關鑒真東渡的更多內容,我們一起通過這個視頻來了解一下。[觀看視頻]鑒真東渡[提出問題]根據視頻內容,鑒真東渡對中日文化交流的哪些方面作出了貢獻 [教師明確]帶去大量書籍文物;帶去大量的藥方;幫助辨別藥物;設計唐招提寺。[呈現材料]鑒真東渡紀念碑[提出問題]為了紀念鑒真東渡的壯舉,后人樹立起這塊鑒真東渡紀念碑,碑上的鑒真目光堅定,面向東方。請同學們說一說,鑒真面對東渡過程中的千辛萬苦,體現出怎樣的精神品質?[教師明確] 不畏艱險;堅忍不拔;開拓進取;……三、西行:玄奘往天竺[教師過渡]鑒真向東渡過茫茫大海,最終到達日本,將佛法弘揚至此地。同樣是為了佛教事業,百余年前的玄奘卻選擇向西而行,開辟前往佛教圣地天竺的道路,求取真經。提起玄奘,你是否想起了熟悉的《西游記》呢?而真實情景下的玄奘西行又是怎樣的呢? [呈現材料] “在寫實主義的敘事中,玄奘不再是身披大唐皇帝御賜袈裟、奉旨游學的高僧,而是在唐初內憂外患的局面下私自出關、發愿西行的“偷渡者”。……真實的取經之路既無高徒護送,也無妖魔阻攔,而是一人一馬念著佛號和經文,獨自踏向未知的迷途。”——齊偉《<大唐玄奘>:識骨尋路的“偷渡者” 》[教師講述]為消除在各地所聞佛法眾說紛紜的困惑,玄奘于貞觀元年上表請求西行求法,但未被準許。但玄奘決心已定,于是決定私自前往,毅然踏上了“取經之路”。[呈現材料] 玄奘西行與回國路線圖[教師活動]結合數字,講述玄奘西行與游學的經歷。玄奘于貞觀初年出發,經過4年的長途跋涉,步行12000多公里,經過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終于到達目的地——天竺。他遍訪天竺名寺,研習佛法,曾在佛學最高學府那爛陀寺游學,成為遠近聞名的佛學大師。[教師講述] 玄奘西行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貢獻。玄奘攜帶大量佛經回到長安,此后主持譯經工作,極大地推動了中國佛教的發展。同時他也將中國的書籍譯成梵文,推動了中印兩國文化交流。根據他的口述,由弟子記錄成書的《大唐西域記》,記載了他游歷過的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山川風物及社會習俗,是中外交流史的珍貴文獻。四、萬國:衣冠拜冕旒[呈現材料]唐朝對外交往示意圖[教師過渡]除了日本、新羅、天竺這些與唐朝比較鄰近的國家,唐朝與其他國家也有友好的往來。王維曾有詩云:“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描述了萬國來朝的盛大場景。唐朝與其他國家的交流往來情況如何呢?[呈現材料]《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教師講述] 漢唐時期中國文獻稱羅馬為拂菻(fú lǐn)或大秦,東羅馬帝國常有使臣與商人來到長安地區。基督教聶斯托利派也在唐代傳入中國,被稱作“景教”。現陜西碑林博物館存有《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呈現材料]大食人俑[教師講述] 阿拉伯帝國與唐朝互通使節多達三十余次,倭馬亞王朝被稱作白衣大食,阿拔斯王朝被稱作黑衣大食。651年,唐高宗即為穆斯林使節敕建清真寺,伊斯蘭教自此傳入中國。阿拉伯的倫理學、語法學、天文學、算學、航海學等也隨之傳到中國。中國的造紙術、火藥等通過阿拉伯傳入西方。 了解日本遣唐人員的構成,明確遣唐使、留學生、留學僧等概念。總結遣唐使來華概況的特點。感受遣唐使、留學生和留學僧們的艱辛旅途。根據所展示的圖片及文字史料,了解唐文化對日本文化諸多方面的影響。歸納唐與新羅的交流的表現。觀看視頻,了解鑒真東渡的事跡。歸納鑒真為日本文化發展所作貢獻。總結鑒真的精神品質。了解玄奘西行的原因、概況和貢獻。了解唐與阿拉伯地區、歐洲等地都有往來,并據此說明唐對外交流范圍廣泛的特點。 通過數據說明日本向唐朝大量派遣遣唐使的史實,口述當時的交通條件的艱難,引出日本派遣遣唐使的原因。補充大量圖片史料并輔之以文字史料,對唐文化的影響力和輻射力進行有力佐證,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的核心素養。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內容安排上做到有詳有略。引導學生認識到唐巨大的吸引力不僅在于引來大量外來使者,也表現在向外輸出大量人才。說明鑒真東渡的艱難,感知其精神價值,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面對困難亦要有不畏艱險、堅忍不拔、開拓進取等積極的精神品質。通過玄奘西行地圖,說明玄奘西行的路線,以數字直觀感受路途的艱辛,體會玄奘不畏艱險、矢志不渝、追求真理的精神品質。指導學生識讀地圖,直觀感受盛唐時期中外交流之廣,反映唐朝為世界文明發展所發揮的作用。探究思考(4’) [教師過渡]從上面的學習中,我們通過遣唐使、唐與新羅的關系、鑒真東渡、玄奘西行以及唐與其他國家的交往等方面了解了唐朝時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實,那么,為何這一時期的中外文化交流如此繁榮呢?可以總結為哪幾個方面呢?[教師明確]強大的經濟實力、開放的對外政策、先進的政治制度、發達的中外交通、杰出人物的努力。[教師結語]唐代是一個開放的時代,它的核心文明體不是固步自封的,而是開放包容、兼收并蓄的,如此才造就了唐朝對外交流的繁榮。開放包容、兼收并蓄的博大胸懷吸引萬邦,這種開放不僅僅是向外傳播我們先進的制度、文化,更是以一種強大的親和力,將進入中國的外域文化加以消化、改造,為我所用。這種建立在民族自信、文化自信上的大規模的吸收不僅推動以中華文化為軸心的中華文化圈的形成,更促進了世界文明的發展。這種開放進取的基因融入中華民族的血液當中,傳承至今,由此我們提出建設“一帶一路”,呼吁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不僅僅體現中國綜合國力的大幅度提升,更表明中華民族將延續兼收并蓄、惠澤四方的理念,攜手其他國家共創人類更美好的明天。 小組合作探究,總結唐朝時期中外文化交流繁榮的原因。思考繁榮與開放的關系,樹立開放包容、兼收并蓄的觀念,更深刻地理解“一帶一路”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板書設計習題演練(2’) 1.唐朝的開放與包容、兼收與并蓄, 成就了唐文化的多元與輝煌。下面能佐證當時中外文化雙向交流的是①和親結盟 ②鑒真東渡 ③玄奘西行 ④遣唐使來訪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2020年,日本捐贈給中國的抗疫物資外包裝的標簽上寫著:“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歷史上,為弘揚佛法,成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最具標志性的偉大實踐的是A. 鑒真東渡日本 B. 玄奘西游天竺 C. 張騫通西域 D. 遣唐使到中國3.唐朝中外交往出現了盛況空前的局面,出現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A. 唐朝國家統一,社會安定 B. 唐朝經濟繁榮、國力強盛C. 唐朝對外政策開放 D. 唐朝對外交通發達PAGE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