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4課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學設計教學背景分析課題及教學內容分析本課是2016部編版歷史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四課,這一單元將要帶學生進入“繁榮與開放的社會”——隋唐時期,隋唐是在魏晉南北朝之后出現的統一的王朝,是中國古代文明在經歷一次長期的民族大融合過程之后呈現的一個突顯出整體性社會發展與文化整合的重要歷史時期,在我國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國古代社會的繁榮鼎盛時期,無論在制度建設、經濟和文化發展、民族和睦,還是在對外交流上都有著輝煌的成就,影響深遠。而在本課中,主要為唐朝與日本、新羅與天竺之間的文化交流,交流是相互的、雙方的,這一點更體現了單元主題的“開放”;具體內容中有關唐文化的世界地位更體現了“繁榮”。本課緊緊扣住單元主題,同時又立足于對外的友好交往。學生情況分析共性:七年級學生剛剛接觸歷史,知識層面、理解能力都不強,但他們對歷史充滿興趣、對歷史知識有無限的探索欲望,因此在授課過程中要提供大量學生感興趣的材料,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同時通過材料分析與分組討論,使學生初步了解唐朝對外交往的盛況,提高對歷史的理解能力。個性: 學生容易受到《西游記》的主導作用,在學習玄奘西行時,不自覺地引入唐僧及西游記的情節,這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或糾正。教學目標【根據課程標準和核心素養分析】1、知識與能力:通過教師的講述,使學生了解唐朝對外文化交流的基本史實,初步學會在具體時空條件下考查歷史的能力;了解7-8世紀唐朝在世界上的文化地位,逐步培養學生識讀歷史地圖和從各個方面上把握歷史的能力。(素養目標: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史料實證)。2、通過故事串講的方法,使學生在故事情境中感受交流的發展;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積極主動思考;通過史料分析與小組討論,使學生初步學會交流合作和多種渠道獲取歷史信息。(素養目標: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史料實證)。3、通過學習唐朝時期的對外文化交流,使學生體會唐朝的繁榮強盛與自由開放,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了解唐朝在與日本、印度的交往中互相影響、互相促進的史實,使學生認識實行對外開放,加強中外交流的重要意義;通過教師講述鑒真東渡與玄奘西行之路途艱難,但他們仍然堅持不懈,使學生從這種堅忍不拔的意志和獻身精神中得到啟迪。 (素養目標:家國情懷)。教學重點和難點重點:鑒真東渡;玄奘西行難點:唐朝對外交往頻繁的原因以及啟示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一)教學資源 歷史圖片、歷史地圖、文字材料、希沃白板(二)教學方法教法:講述法、談話法、史料分析法、小組合作探究學法:自主學習法、觀察學習法板書設計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通過猜圖游戲趣味引入新課(出示平安京與長安城平面布局圖,利用白板蒙層技術玩游戲,猜猜這是哪座城市)。講授:先請大家玩一個小游戲,猜猜這是哪座城市?這是日本8世紀的都城平安京平面圖,與唐朝長安城的平面圖極為相似,兩個國家的都城布局為何如此相似?今天,我們將帶著這個疑問走入第4課——《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猜猜這是哪座城市? 引起學生興趣,通過極為相似的平面布局圖吸引學生注意力為學生了解中國文化對日本的影響埋下伏筆。過渡 圖片展示(出示王維的詩句)講授:唐朝詩人王維寫到,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冕旒指的是皇帝所戴的禮冠,此處代指皇帝,描繪了唐朝萬國來朝的盛況。當時,唐朝和哪些國家進行了密切交往,請同學上臺圈畫。 上臺圈畫唐朝主要和哪些國家或地區交往。 通過詩句展示,學生了解唐朝萬國來朝的盛況,而對地圖的圈畫,則加深了學生的時空觀念,對唐朝中外交流有了初步印象。一、唐文化的吸引力——遣唐使 圖片展示(《遣唐使來唐路線》、《弘法大師行狀繪詞》)材料展示:大唐國者,法式備定,珍國也,常須達。(法式:法律、制度、文化等) ——《日本書紀》 講授:這里為大家展示了《遣唐使來唐路線》圖,從日本到唐朝,海域寬闊,長路漫漫。再看《弘法大師行狀繪詞》圖,烏云密布,波濤翻涌,也許下一秒就船毀人亡。既然渡海入唐九死一生,為何他們要冒死前往?相信材料會給大家啟示。 分析材料,根據材料找到遣唐使來華的目的 通過圖片分析,了解來唐的種種艱辛,而材料的分析則讓學生進一步明確來唐目的。圖片展示(《遣唐使船》)材料展示:貞觀五年(631年),日本派出了由留學生和留學僧組成的第一次“遣唐使”,到開成三年(838年)止,共派出遣唐使12次。起初,遣唐使團的規模一般不超過200人,從8世紀初起,人數倍增,開元五年(717年)、二十一年(733年)和開成三年(838年)派出的三次遣唐使團,人數均在550人以上。遣唐大使、副使都挑選了解唐朝情況和博通經史、嫻習文藝的人擔任。 ——《百年留學》講授:再看遣唐使船,哪些人能登上此船,來到大唐?在教材中尋找日本派出的遣唐使又有何特點呢? 根據材料概括遣唐使特點 通過師生互動,了解來唐學習的成員組成,并概括遣唐使來華的特點。從中看出日本政府對此事的重視。圖片展示(日本與唐朝文化的對比)講授:日本利用中國漢字標音記意,創造了假名字母,利用漢字楷體偏旁造成片假名,用漢字草體造成平假名,所以現在去日本你會發現有些文字我們能看懂,這是日本和服與唐朝時期的衣服也是十分相似的,中國是茶文化的發源地,傳入日本后形成了它們自己的茶道,同時他們借鑒中國的政治制度,進行大化革新。可見他們來到唐朝學習了唐朝的制度、文化、經濟、文字等等各個方面的東西講授:中國文化對日本社會各方面都產生了影響,從中我們發現,日本不僅全方位向唐朝學習,也進行了創新,總而言之,遣唐使來華給日本帶來了深遠影響。 觀察日本生活中的中國元素 通過一系列圖片展示,在強烈對比和感官刺激學生進一步明白這種文化的輸出對日本社會的影響。過渡 講授:唐朝不僅熱情招待前來學習的日本,還主動前往日本傳播文化。二、唐文化的傳播力——鑒真東渡 講授:在此先請兩位同學參與一個小游戲。蒙眼前行,區區三米,緊張害怕,無所適從。而在唐朝,有一位雙目失明的66歲僧人,不顧生死,漂洋過海,東渡日本,他就是鑒真。 玩游戲,談感悟 體驗盲人之不易,初步了解盲目前行的艱難圖片展示(鑒真塑像、文字介紹)講授:在2020年抗擊新冠疫情時,日本曾向武漢捐贈醫療物資,物資包裝上都寫有““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八個字。大家知道這幾個字的來源嗎?唐朝時,日本制造了上千件袈裟贈與唐朝眾僧,袈裟上繡著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四句詰語。意思是雖然我們不在同一個地方,但當我們抬頭時,看到的卻是同一輪明月。這幾句話,給了唐朝玄宗時期的一位高僧很大感觸。他就是鑒真,誰能為我們介紹鑒真呢?講授:鑒真是唐玄宗時期的高僧,曾擔任揚州大明寺主持,聽聞這句話,很受觸動,應日本留學僧請求,決定東渡日本,共結來緣。鑒真先后六次東渡,前五次都以失敗而告終,且在第五次東渡中雙目失明。第六次東渡時,66歲的鑒真終于成功。 介紹鑒真 通過小故事形式講述鑒真六次東渡的過程與貢獻,學生清楚知道其中過程,有利于理解和學習鑒真的精神品質,并從中感受唐朝對外交流的發展。觀看視頻、圖片(思考鑒真東渡日本的原因和影響)鑒真為何前往日本?對日本有何意義呢?講授:鑒真將先進的文化成果帶到日本,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時至今日,鑒真主持修建的唐招提寺和寺內的鑒真塑像被日本政府定位一級國寶,由此可見鑒真在日本極受尊敬和愛戴。 根據視頻概括鑒真前往日本的巨大貢獻 通過談話法,教師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發揮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作用。過渡 講授:唐朝的影響力也輻射到了周邊國家。我們來看唐與新羅的交往。三、唐文化的影響力——唐與新羅 展示圖片(地圖)講授:先請大家找到新羅所處的地理位置?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誰?講授:崔致遠12歲入唐求學,18歲考中進士,留在唐朝做官,并且留下了詩文集《桂苑筆耕》,奠定了他在朝鮮文學泰斗的地位。崔致遠只是唐與新羅交往的一個縮影,新羅還從從唐朝吸收了哪些先進文化?新羅對唐朝文化有哪些影響? 自主閱讀教材,提取有效信息;根據表格整進行對比 初步了解與新羅的交往四、唐文化的學習力——玄奘西行 展示圖片(玄奘)展示材料:自南北朝以來,中國佛門流行兩大流派:一為地論學派,一為攝論學派。兩派對佛性的解釋各執己見。玄奘發現很難說清楚哪一派是正確的。此外,玄奘感到佛經譯本太少,且有的譯文晦澀難懂,往往有失原意,出現許多錯誤。為此,玄奘立下西行求法的決心,以解決佛教教義中的一些疑難問題。——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講授:玄奘是誰?為何西行?西行目的地又在哪里?玄奘是一個僧人,他博涉經論,就是讀過很多的佛教典籍。覺得這種經論在國內很多的釋義大相徑同,有些甚至背道而馳。為了更好地向人們闡釋佛法,他才去西域尋求各種佛經的,去佛教的發源地探索這些教義的真正釋義。 學生思考并回答 通過史料分析,教師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玄奘西行的目的。展示圖片(玄奘西行路線圖)講授:玄奘西行的路線如何,誰能簡單講述?一人一馬,獨自前行…你們覺得他會遇到什么困難?…干旱的沙漠戈壁、高寒缺氧的高原和山地、湍急的河流、狂風肆掠的山口、野獸出沒的森林等等。但是他仍然不放棄堅持下來,最終到達了天竺的那爛陀寺。這其中體現了玄奘怎樣的精神品質呢? 學生暢談 通過師生互動,了解玄奘虔誠的宗教信仰與堅定的意志。講授:十九年后,玄奘回國,帶回600部佛經,受到唐太宗的隆重歡迎,請問他的使命是否完成?他還有更重要的工作——翻譯。在唐太宗大力支持下,玄奘在長安將1300多卷梵文譯成漢語,推動了中國佛教的發展。歷經19年學成之后又回到了長安,帶回了657部經書,譯經74部,之后他還修建了大雁塔,專心翻譯經書共1335卷。同時由他口述,弟子辯機撰文的《大唐西域記》也完成,這本書寫了他所見所聞,記述了玄奘去過的110個國家的概況,包括疆域、氣候、語言、風土人情等等。) 結合教材歸玄奘西行的歷史意義 逐步推敲,了解玄奘西行的主要貢獻。展示圖片(《西游記》劇照)講授:這就是玄奘的故事,大家有沒有覺得這個玄奘似曾相識呀?他是誰呢?他就是《西游記》里唐僧的原型,西游記是以玄奘西行為藍本撰寫的一部神話小說。所以,小說和歷史是有區別的,小說帶有虛構的從成分,但歷史是真實發生過的。 學會區分史實和小說合作探究 唐朝時期,外國商人取得入境通行證即可“往來通流,自為貿易”,同時,唐朝政府還對這些外商進行錢糧等方面的補貼。并且規定官員不得無故刁難外國商旅—“無故留難者,一日主司笞四十,十日加一等,罪止杖一百。“——選編自《唐律疏議》唐朝時期的外交為何如此頻繁?從中我們又能得到怎樣的啟示?…接下來繼續看,小組進行討論,結合材料內容想想為什么此時的外交頻繁? 小組合作探究 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和分析能力;學生在對知識有了基礎了解后進行探究,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深層思維,同時又對本課內容有更為深入的認識。提升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課堂小結 講授:唐朝的經濟文化都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經濟繁榮,國力強盛;同時唐朝政府又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這對各國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昔日大唐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長安向世界敞開自己,世界也把長安當做了舞臺。今朝中國繼續開放,彰顯大國擔當,譜寫盛世華章!盛世大唐凝聚成歌:開放則興,封閉則衰。教學反思《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一課以唐朝與日本、新羅與天竺為例講述了唐朝時期的中外文化交流,同時本課也是盛唐氣象在對外交流方面的體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是在唐朝強盛的國力、先進的文化、開放的政策之下展開的雙向交往,這種交往雙向互利,互學互鑒,充分彰顯了大唐盛世的高度開放與包容。在備課時我反復思考如何提高學生的興趣,讓課堂更加生動有趣,同時讓學生對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有全局的了解,從中感受到唐朝文化的巨大魅力及對其他國家和地區產生的巨大影響力。在導入環節我設置了一個刮刮樂的游戲,先展示了一張日本平安京的平面布局圖,隱去圖例,讓學生猜猜這是哪座城市?由于在第三課《盛唐氣象》中學生已經了解到了唐朝都城長安城的平面布局圖,所以學生大多認為這就是長安城。但隨著右邊真正的長安城平面布局圖通過刮刮樂的形式顯示出來,無需多言,他們已經有了自己的疑問,為什么兩座城市的平面布局這么相似?由此自然對本堂課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激起了求知欲。在正式授課環節,充分利用了教材中的圖片和文字史料,讓學生理解了遣唐使來唐的目的,感受到了漫漫長路的艱辛。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日本人冒死前往唐朝學習的精神更加體現了盛唐氣象的魅力,同時學生也更能理解中國文化對日本文化的深遠影響,激發學生的民族自信心,提升文化自信。在講述鑒真東渡這一段史實錢先玩一個蒙眼前行的小游戲,讓學生談感受,便于學生更加深刻感受鑒真東渡日本的艱難,視頻的觀看則讓學生更直觀的感受到了鑒真東渡日本的重要意義。唐與新羅的交往在教材中篇幅不大,學生自主梳理基礎知識后,我重點介紹了崔志遠,以崔志遠的故事向學生展示唐政府開放的政策,從中也更能體驗大唐的強盛。而玄奘西行這一環節的處理,借助了史料分析和深情講述的方式,去感受玄奘西行路上堅定的信仰與崇高的信念,又通過《西游記》與學生互動,引導學生區分小說與歷史。最后的探究部分,采用小組合作探究這一方式來探討唐朝出現頻繁的中外文化交流的原因、條件。在課堂總結環節,我用信仰二字將本課內容進行串聯和升華。在唐朝時,因為信仰,鑒真勇往直前,盲目東渡;玄奘不計生死,求取真經;他們用自己的大半生,去做好一件事,去充當友好的使者,去傳遞一種信念,去繪就壯麗的詩篇。在最后的教學環節中再度進行了情感升華,讓學生深刻認識到:開放則興,封閉則衰。教學之路漫漫,且行且學且思,今后還要繼續加強學。PAGE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