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3課 盛唐氣象》教學設計教學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情景—探究—感悟”教學模式是一種感受性學習方式。這一模式的基本思路是教師在教學中以教材為基礎以課程標準為導向,把所講教材的內容編制成有序的知識信息,輔助多種手段,如語言文字、圖片、等創設情境,讓學生自己走進歷史,綜合自己已有的知識觀點、看法、認識和態度、情感,最后得出結論,獲取歷史的啟迪。這樣能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學背景分析課題及教學內容分析:本課主要學習內容共分四個子目,即經濟的繁榮、民族交往與交融、開放的社會風氣和多彩的文學藝術,分別從經濟發展、民族關系、社會生活和文化四個方面展開,四者之間相互聯系,從不同側面共同展現了唐朝的盛世景象。由于第2課學習了“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所以我將第2課內容與第三課內容進行整合,讓學生全方位了解何為“盛唐氣象”。唐朝前期,統治者勵精圖治,政局相對穩定,為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農業生產技術的改進,水利工程的興建,提高了農業生產力水平,促進了耕地面積不斷擴大,糧食的總產量與人均產量大大提高;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促進了商業的繁榮,商品日益增多,交換頻繁,水陸交通發達,以長安為代表的都市興盛。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使唐朝社會經濟呈現高度繁榮景象,為唐朝的強盛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唐代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稱“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并在不同場合宣揚“四海一家”“混一戎夏”的思想,對歸附的少數民族實行較為寬厚的羈縻政策,還通過聯姻保持唐宗室與各族上層分子密切的政治聯系,注意保障內地與少數民族區域交通的通暢,鼓勵貿易往來、文化交流。唐代高度發達的經濟、文化對少數民族產生了強大的吸引力,因此,唐代成為我國歷史上各民族之間的友好關系進一步加強的時期,各民族友好相處,共同譜寫了中華文明發展的光輝篇章。遼闊的疆域,清明的政治,繁榮的經濟,開明的文化政策,各民族之間的相互影響與交融以及對外交流的廣泛,使唐代社會風氣呈現出開放與兼容并包的特點,社會生活異彩紛呈。胡漢文化的交融,使得盛唐人頗富“胡風”,“胡食”“胡裝”在唐代廣為流傳;佛學、歷法、音樂、舞蹈、建筑藝術及馬球運動等域外文化涌入,為唐人社會生活增添萬千風采,使得唐朝文學藝術更加繁榮和豐富多彩。最后,強調今天中國經濟實力飛速發展,各個領域都有巨大的成就,重塑大國自信,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學生情況分析:從知識層面看,學生經過第2課《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的學習,知道了在唐朝前期,經過幾位統治者勵精圖治,先后出現了“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社會局面,社會經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尤其是在唐玄宗開元時期,整個社會呈現出繁榮富庶的景象,這就為本課感受盛唐氣象打下了基礎;從能力層面看,經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在總結提煉、由表及里認識問題等方面均有所發展,在本課中,也仍需要師生概括 “何謂盛唐氣象?”“何以盛唐氣象?”這兩個問題;從情感層面看,本課所設計的文成公主入藏、唐朝詩歌中,學生略有略有耳聞,也為中國文化感到自豪,在本課中,需要進一步強化學生對和睦的民族關系、多彩中華文化的認知。教學目標【根據課程標準和核心素養分析】1、知識目標:解唐朝農業生產的進步、手工業技術的提高以及商業的繁榮等主要史實。了解唐朝的民族政策、唐與吐蕃的交往史實,文成公主入藏、漢蕃“和同為一家”。了解唐朝著名詩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掌握隋唐時期的書法、繪畫成就以及石窟等藝術成就,包括顏真卿和柳公權的書法、閻立本和吳道子的繪畫、敦煌莫高窟藝術等。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綜合歸納問題的能力;利用實物模型、地圖、圖片等直觀教具輔助教學,培養學生觀察、想象能力。講述文成公主的故事,培養學生口頭表達歷史事件的能力;分析各民族與唐朝的關系,歸納唐朝民族關系特點,培養學生的比較概括能力。培養學生運用對比方法分析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對詩歌的學習興趣,提高對文學作品的欣賞能力。3、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到盛唐時期,經濟生產水平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朝代,而且居于當時世界先進地位,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通過對這一時期精美的絲織品和陶瓷工藝的教學,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和審美情趣。認識政府開明的政策,是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保證;認識祖國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的,民族友好有利于各族的發展。其開明的民族政策是今天非常值得借鑒的歷史財富。認識到唐文化是中國封建文化的高峰,對祖國和世界文化發展作出了貢獻,以此激發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認識到三大詩人熱愛祖國,關心民情,具有高尚的情操和愛國情感,以此教育學生做人應德才兼備。從經濟、文化藝術、民族關系等方面感受盛唐氣象。教學重點和難點(一)教學重點:盛世經濟的繁榮,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上的表現;文成公主入藏的歷史意義;盛唐的文化成就代表。(二)教學難點:盛唐時期開明的政策和開放的社會風氣。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一)教學資源 歷史圖片 歷史地圖 文字材料 多媒體視頻(二)教學方法 詩歌帶入法、圖片展示法、講授法、討論法、史料研習法、課堂講授與教材閱讀相結合板書設計第三課 盛唐氣象一、清明的政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二、繁榮的經濟:(1)農業 (2)手工業 (3)商業三、開明的民族交往:(1)民族關系:開明的民族政策、和睦的民族關系 (2)民族交往: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和同為一家”、“唐蕃會盟碑”開放的社會風氣:開放、昂揚進取、積極向上、兼容并蓄。多彩的文學藝術:(1)詩歌:李白、杜甫、白居易書法: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繪畫:閻立本、吳道子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通過電影《妖貓傳》極樂之宴視頻趣味引入新課。利用ppt展示林庚《盛唐氣象》中的理解,讓學生深入了解何為盛唐氣象。 觀看視頻 讓學生直觀感受盛唐氣象,也指出影視資料與真實歷史的區別,與學生共同探尋真正的盛唐氣象。一、清明政治促繁榮 通過復習舊知“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對盛唐有更全面的了解,展示盛唐時期重用的人才。 回憶思考“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相關知識點。 回顧舊知,增強對舊知的記憶。二、經濟繁榮盛唐現 1、展示電影《妖貓傳》中圖片,街道商鋪林立,行人來來往往,那么真實歷史中唐朝經濟如何呢?(1)農業:通過詩歌“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和敦煌莫高窟壁畫《雨中耕作圖》與學生分析農業中的變化,共同分析曲轅犁和直轅犁之間的區別,展示筒車的圖片和資料,共同分析其優點。(2)手工業:展示《妖貓傳》中楊貴妃圖片,分析其衣物,真實的唐朝紡織業如何呢?展示蜀錦的圖片。展示《妖貓傳》中空海和尚圖片,途中的瓷器真實存在嗎?引出唐朝制瓷業內容。(3)商業:展示《妖貓傳》中長安繁華景象,真實的長安如何呢?通過圖片和長安城介紹分析唐朝大都市長安。 帶問題閱讀教材和PPT圖文材料,歸納出答案。解讀史料,提取關鍵信息。帶問題閱讀教材,歸納出答案。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培養學生歸納概括和辨析能力。培養學生提取信息和解讀史料的能力,通過對影視資料和史料對比,讓同學客觀理性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歸納概括能力三、民族交融促發展 通過展示《妖貓傳》圖片,展示胡姬玉蓮和唐玄宗打擊腰鼓的圖片,指出在真實的唐朝是否會出現少數民族的人物、樂器和歌舞呢?通過出示敦煌壁畫可以看到腰鼓已經出現,向學生介紹腰鼓的內容,通過《資治通鑒》中唐太宗:“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分析民族交往的特點,結合教材,概括唐朝處理民族關系的方式有哪些?唐朝閻立本《步輦圖》,描繪了唐太宗接見松贊干布派來的求婚使者的場景。 感悟,思考,分析材料并學會用歷史語言回答問題 掌握必備基礎知識。通過影視資料增加學科趣味,將知識生動化、趣味化,激發民族自豪感。四、社會風氣迎開放 通過展示《妖貓傳》兩幅圖片,在參加極樂之宴中有女性,而且是女官的打扮,提問:真實的唐朝女性的地位是否有所提高?是否突破了男尊女卑的禁錮呢?通過唐朝兩幅畫作《虢國夫人游春圖》、《簪花仕女圖》等圖展現婦女的生活面貌,結合以上及教材,可以用哪些詞語來形容唐朝的社會風氣? 通過圖片資料,學會利用歷史名詞。 利用電影圖片,將學生帶入情境,學會辯知真實歷史和影視資料的區別,從而提高分析能力,增強對一手史料和影視資料的理解。五、文學藝術呈多彩 播放《妖貓傳》中李白片段,貴妃對李白說:大唐,有你才偉大。為何對李白評價如此高?同學們了解過哪些李白的詩歌呢?除李白以外還有哪些詩人、繪畫和書法大家呢?通過對相關人物作品進行解讀,體會其橫溢的才華,多彩的文學藝術。 通過欣賞視頻、圖片深刻體會大唐氣象。 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對重要內容進行識記,體會唐朝文化的豐富多彩。六、課堂小結 1、通過ppt圖片總結何為盛唐氣象,指出唐代是一個開放的時代,一個開放的帝國,它的核心文明體不是固步自封的,而是兼收并蓄的,正是由于它的兼收并蓄,才造就了盛唐氣象。2、播放視頻建國以來我國的成就,讓學生體會中國力量,重塑大國自信,肩負大國責任與擔當,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合作探究:作為青少年又該如何去做呢?對于今天的經濟建設又有怎樣的啟示呢? 回顧本課內容,觀看視頻。 通過回顧本課內容,重新整理思路,通過觀看視頻,使學生體會經歷百年風霜雪雨的中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的不斷努力下正在蓬勃發展,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共肩使命,愿山河無恙。七、作業布置 四道選擇題的設置,鞏固所學知識。 圈畫關鍵詞 對本課知識進行鞏固教學反思本課重點通過影視作品與真實歷史向對比,引入所學內容,力在使學生認識一手史料與影視資料的區別,通過對盛唐氣象的深入分析本課意在由盛唐與目前中國成就聯系,意在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重塑大國自信,作為青少年應該如何去做,對于今天的經濟建設又該如何去做?但對于課堂容量,學生理解程度,問題難易,史料的利用仍然需要改進。PAGE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