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8課科技文化成就》教學設計教學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主題式教學”是指以主題為中心,對學習活動進行有序設計,給學生提供更加豐富的學習機會,從而促進學習質量提升的教學模式。圍繞有意義的主題進行教學,實現加速學生對新內容的內化及長期記憶的目的,有助于提升歷史教學的境界,并將不同維度的教學目標真正落到實處。針對本課教學內容的特點,該教學設計引入“天地人”三才之道的理念。三才之道根植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至今備受推崇。將其應用并貫穿本課教學,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新思考”和“再利用”,不僅方便學生學習、掌握本課知識點,利于學生理解、記憶本課內容,更達到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目的,有一舉多得的功效。同時,本課在設置“天地人”的主線外,引用熱播電視劇《功勛》作為另一條線索穿插整課,營造另一重不同于“天地人”的學習環境,實現雙線索導引。二者既可各自單獨行進,自成體系;又可雙線并趨,明暗呼應。兼顧“只喜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只喜歡看熱播影視劇”兩類同學的學習習慣與學習特點,實現教學創新適用對象覆蓋面和收益的最大化。教學背景分析課題及教學內容分析本課是統編教材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科技文化與社會生活》的第一課,是整本教材的第18課。第六單元是對前五個單元政治史、經濟史、思想文化史的補充,從科技史、社會生活史的視角進行編排,其中第18課編寫更加側重科技方面的知識。第18課《科技文化成就》分為科技成就和文化成就兩部分內容,教材編排劃分為三個子目,分別為代表國防軍工和航空航天領域的“從’兩彈一星’到漫步太空”,代表農學和醫學領域的“雜交水稻與青蒿素”,及“文化事業的發展”。舉世矚目的成績和具備優秀精神品質的專家代表,為學生品格的塑造提供了豐厚的精神滋養。本課知識點較多,較為零散,但難度相對偏低,且與學生生活實際有密切聯系,教學素材選擇靈活。對于學生認識科技進步對歷史發展的重要性,引導學生關注生活,學習、內化科學家的優秀精神品質,有積極意義。學生情況分析學生經過七年級和八年級上學期的學習生活,對中國歷史各個時段科技文化成就都已有認識。因而,學生在學習本課時,并非完全零基礎。且該年齡段的學生對課外知識有強烈的好奇心,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也有簡單了解,在學習本課時能與教學設計相適應。但學生的年齡較小,知識積累有限,在統籌、整合歷史知識和精神感悟方面,還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間。教學目標總體目標認識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在科學技術及文化領域的重要成就及其具有的開創性、奠基性意義。素養目標能通過了解新中國成立后科技文化建設的背景,認識科技文化成就對國家發展的重要作用(唯物史觀、史料實證)。能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等資料,認識“兩彈一星”研發背景和雜交水稻、青蒿素的研發過程(唯物史觀、史料實證)。通過了解科技文化成就背后的國家建設者的艱苦奮斗歷程,以及文化事業發展所體現出的文化自信,增強實現偉大中國夢的信心和決心(家國情懷)。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新中國建立后在科技文化領域的成就教學難點“兩彈一星精神”“航天精神”“袁隆平精神”等優秀品質的滲透、學習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教學資源文字材料、歷史圖片、視頻、多媒體資源教學方法講授法、談話法、史料研習、課堂講授與教材閱讀相結合板書設計第18課 科技文化成就一、天之篇(國強)1.兩彈一星2.漫步太空二、地之篇(民生)1.雜交水稻2.青蒿素三、人之篇(人和)文化事業發展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展示2021年熱播電視劇《功勛》海報及簡介導入本課 聆聽。 用新近熱播影視劇導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天之篇(國強) (由“天”超鏈接進入“天之篇”)展示“氫彈之父”于敏的簡介,銜接“兩彈一星”教學內容,提問“兩彈一星”的含義與研發歷程; 閱讀教材,進行作答、填寫表格; 1.掌握必備基礎知識; 2.選取圖片、視頻材料與新近事件,貼合學生生活,增添學習興趣;3.結合材料,聯系課內外知識,學會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史料的能力。展示錢學森和鄧稼先的文字材料,說明“兩彈一星”精神的內涵; 聆聽并感悟“兩彈一星”精神;展示兩則研發兩彈一星歷史背景的史料,提問:當時的中國為什么下定決心研發“兩彈一星”? 小組合作探討,分析史料并作答;繼而提問“兩彈一星”研發的歷史意義和中國能夠成功研發的原因; 閱讀教材,結合所學知識,思考并作答;展示“863計劃”“973計劃”的文字材料,引導學生思考,引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觀點; 聆聽、思考;展示今年4月神州十三號宇航員返回視頻和海報,導入“漫步太空”主題,安排:完成“漫步太空”歷史時間軸的小組合作任務; 小組合作,閱讀教材,完成歷史時間軸;展示結合當下事件的“漫步太空”歷史事件軸與神州十四號的三張海報,滲透“未來可期”正能量; 聆聽;展示神州五號至神州十四號成功“漫步太空”的十四位宇航員肖像及姓名,升華主題,引出載人航天精神的內涵; 聆聽并感悟載人航天精神;(超鏈接回歸“目錄”)總結“天之篇”,提出關鍵詞“國強”。 聆聽并筆記。地之篇(民生) (由“地”超鏈接進入“地之篇”)展示兩則感動中國人物頒獎詞,分別引出“地之篇”的主角:袁隆平和屠呦呦; 積極配合作答; 1.掌握必備基礎知識;2.培養學生歸納概括和辨析能力;3.培養學生提取信息和解讀史料的能力,客觀理性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4.培養歸納概括能力;5.增強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涵養家國情懷。展示《周恩來總理為解決困難時期的糧食問題嘔心瀝血》中的相關文字材料,提問:如何解決中國人糧食問題?(自問自答)展示袁隆平的科研歷程表格,引導學生認識到袁隆平院士研發雜交水平的艱難困苦與堅持研發的原因; 聆聽、思考;展示袁隆平院士獲得的榮譽,催生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并展示雜交水稻產量和種植概況,提問:袁隆平培育雜交水稻有怎樣的現實意義和世界意義? 閱讀教材,結合材料,思考作答;展示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視頻與海報,激發學生民族自豪感與文化自信心,并突出教材中屠呦呦部分的重點; 聆聽、思考、筆記;展示習近平在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發言片段,與華羅庚、李四光、茅以升等不同領域科學家的照片,升華主題,說明科學家精神的內涵; 聆聽、感悟;(超鏈接回歸“目錄”)總結“地之篇”,提出關鍵詞“民生”。 聆聽并筆記。人之篇(人和) (由“人”超鏈接進入“人之篇”)提問“雙百方針”的含義,并請學生合作完成新中國“文化事業發展情況表”; 閱讀教材,小組合作,完成兩個小任務; 1.掌握必備基礎知識;2.培養家國情懷價值觀;3.提升小組合作探究能力與獨立思考能力。介紹莫言及其代表作,豐富學生對莫言的了解,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并展示《功勛》的獲獎情況,首尾呼應; 聆聽;【拓展提升】展示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片段,提問:在文化發展道路上,我們應該如何做? 小組合作討論、作答;(超鏈接回歸“目錄”)總結“人之篇”,提出關鍵詞“人和”。 聆聽并筆記。課堂小結教學反思本教學設計引入“天地人”三才思想,在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對整課較為零散的知識進行統籌規化,便于學生學習、掌握本課知識點。教學過程中,將豐富多樣的文字、圖片、視頻教學資源進行合理安排、使用,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探究活動的設置鍛煉了學生的合作探究、史料分析、獨立思考能力。但整節課的上課節奏較為緊張,在時間分配與利用方面還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PAGE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