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8課科技文化成就》教學設計教學背景分析課題及教學內容分析1.課題分析本課位于統編歷史教材八年級下冊第18課, 課標要求了解“兩彈一星”和雜交水稻等,認識科學技術的重要作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高度重視發展科學技術,我國科學技術總體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許多領域已經接近或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兩彈一星”、載人航天工程、雜交水稻、青蒿素,是我國不同科技領域的代表成果,文化事業也蓬勃發展,涌現出了許多優秀的文藝作品。“雙百”方針對促進我國文化事業的發展發揮了很大作用。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我國的文化事業更加繁榮,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注入源源不斷的精神力量。2.內容分析本課主要講述了兩大板塊的內容:科技成就、文化事業的發展。科技成就方面,課文主要圍繞幾個方面展開:從“兩彈一星”到漫步太空、雜交水稻與青蒿素。文化事業的發展方面,課文主要圍繞“雙百”方針、優秀文化成果、文化自信展開。學生情況分析學生處于八年級第二學期末,即將進入復習備考階段,本課內容較為簡單,學生易于接受,關鍵在于引起學生興趣,參與課堂。教學目標【根據課程標準和核心素養分析】1.通過梳理教材,列舉新中國科技文化重大成就2.通過分析材料,概括科技文化發展的必要性與意義3.通過解讀史實,感悟科技文化工作者艱苦奮斗、勇于創新的時代精神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認識新中國科技文化重大成就教學難點感悟科學家們艱苦奮斗、勇于創新的時代精神,樹立文化自信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一)教學資源 歷史圖片 文字材料 視頻(二)教學方法 講授法、合作探究法、課堂講授與教材閱讀相結合板書設計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引導學生根據線索提示,猜人物名字。教師講述:他帶領團隊研制的雜交水稻是中國科技史上的偉大成就,那么新中國成立后,科技文化領域還有哪些成就呢?讓我們進入下面的學習。 根據線索猜人物 在互動中調動學生情緒,以袁隆平導入本節課的主題。學習目標 1.通過梳理教材,列舉新中國科技文化重大成就2.通過材料分析,概括科技文化發展的必要性與意義3.通過史實解讀,感悟科技文化工作者艱苦奮斗、勇 于創新的時代精神 齊讀學習目標 明確目標,增強學生學習的針對性,便于學生自測學習成果。活動 1.出示六張不同類型成就的圖片,引導學生歸類,概括主題。教師講述:課前大家都閱讀過教材,下面請同學們從教材中找一找,下列圖片代表的科技文化成就是什么?并嘗試將其歸類。提問一個學生武器 航空航天 農業 醫療 文學學習歷史時要對細碎的知識進行整合,如何整合?從微觀到宏觀,需要同學們從不同的維度進行概括。老師將這些知識整合為三部分,一二三軍事航天方面的科技成就是綜合國力的體現,可以稱為“科技強國力”,四五農業醫療是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民生領域,可以概括為“科技保民生”,文學小說是精神文化的體現,可以歸納為“文化大繁榮”,下面我們就從這三個方面,來具體地看一看新中國的科技文化成就。 閱讀教材,回答問題 引導學生關注教材,訓練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一、科技強國力 1.展示圖示,照片,引導學生結合教材認識兩彈一星。教師講述:同學們知道“兩彈一星”指的是什么嗎?核彈是以核聚變與核裂變原理制作的炸彈,威力巨大,一般用于大規模的戰略打擊,二戰期間美國向日本廣島長崎投放兩顆原子彈,直接扭轉了戰局。如果說核彈的作用像手榴彈,那么導彈的作用就像槍,用于遠距離的戰略打擊,指哪打哪兒,追蹤打擊。人造衛星的用途很多,可以用于通訊、氣象、軍事等各個方面。1964年,大西北的戈壁灘上升起一朵巨大的蘑菇云,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震驚世界,這時,國際上有聲音說,中國只是有“彈”無“槍”,無法進行精準打擊。兩年時候,我國導彈核武器試驗成功,打破質疑,并且在1967年成功爆炸了威力更為強大的氫彈。這充分展現了中國自力更生,勇攀高峰的強大力量。1970年,中國成功發射自主研制的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中國航天從無到有地發展起來,成為繼美國、蘇聯、法國、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個能獨立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當時的中國為什么要大力發展“兩彈一星”呢?2.出示材料,提問學生,概括中國發展“兩彈一星”的原因。教師補充:當時中美處于對立狀態,美國對中國進行封鎖禁運甚至威脅,核武器像一個巨大的陰影籠罩在中國上空,我們研制核武器是自衛的需要。3.提示學生結合教材資料,講述錢學森、鄧稼先的故事,概括“兩彈一星”精神。教師講述:是什么支撐他們在戈壁黃沙中度過漫長歲月,但他們回顧自己的一生,錢學森會說,鄧稼先會說,像他們這樣熱愛祖國、隱姓埋名的科學家還有很多,1999年,國家在人民大會堂對研制“兩彈一星”的功勛們進行表彰,他們身上體現的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登攀的精神被概括為“兩彈一星”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弘揚。4.出示材料,提問學生概括“兩彈一星”研制成功的作用。5.爆發中國航天歷程視頻,引導學生結合教材完善時間軸。教師講述:中國人民在腳踏實地的同時,從來沒有忘記仰望星空,如果現在要拍一個紀錄片《中國問天錄》,需要編寫中國航天大事年表,請同學們根據教材,幫助完成時間軸。下面我們就從一個視頻,從中國中國航天的精彩瞬間中感受中國人民的飛天情懷。 1.結合教材梳理知識2.解讀材料,回答問題3.閱讀教材,講述歷史人物故事。4.解讀史料,回答問題5.觀看視頻,結合教材,完善時間軸 1.通過兩彈一星發展歷程,培養學生民族自豪感。2.通過解讀材料,培養學生信息提取與概括能力,培養史料實證意識。3.培養學生關注教材的意識以及歷史解釋能力,通過科學家的事跡,滲透德育,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素養,社會責任感與擔當。4.通過解讀材料,培養學生信息提取與概括能力,培養史料實證意識。5.培養學生時空觀念與民族自豪感。二、科技保民生 1.通過《史記》風格的材料,與插畫,引導學生認識鄧小平及其貢獻。 教師講述:下面讓我們把目光轉向民生領域,俗話說“民以食為天”,袁隆平為解決中國人民的吃飯問題做出了巨大貢獻,我們學習古代史的時候了解過司馬遷的《史記》,史記中會為對國家做出突出貢獻的人立傳,今天有人仿照史記筆法,為袁老立傳,我們來欣賞其中的一段。擇一事終一生,從對袁隆平的介紹中我們發現他一生的事業是什么?20世紀70年代,袁隆平團隊成功研制了秈型雜交水稻,此后一直致力改良其性能,一直走在創新的路上。今天人們會用不同的形式紀念袁隆平的貢獻,同學們也可以發揮自己的想象,以自己的方式向袁老致敬。雜交水稻究竟發揮了多大作用,使袁老贏得人民如此尊重呢?2.展示圖文材料、視頻,引導學生概括袁隆平與雜交水稻,屠呦呦與青蒿素的貢獻,啟發學生思考。教師講述:為解決我國吃飯問題做出巨大貢獻,保障了我國糧食安全。另外,還推廣到世界各國,增產效果十分明顯,非洲的島國馬達加斯加甚至將我們中國的雜交水稻印到他們國家面額最大的紙幣上,可見雜交水稻對解決世界性饑餓問題的重要貢獻。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技術讓天下蒼生不在挨餓。另一位科學家屠呦呦則令世人免受瘧疾之苦。教師講述:沒有儀器就用大水缸代替,沒有條件就創造條件,祖國需要我,我義無反顧,這種艱苦奮斗,不怕失敗,無私奉獻的精神值得我么學習,另外,屠呦呦的成就讓我們看到傳統中醫藥學的價值,我們要重視中醫藥學的研究。 1.閱讀材料2.解讀材料,回答問題 1.了解歷史表現的不同形式,史記傳記的特點。2.通過解讀材料,培養學生信息提取與概括能力,培養史料實證意識。培養學生民族自豪感。三、文化大繁榮 1.引導學生總結教材內容并查找相關信息填寫表格。教師講述:新中國成立后,文化領域同樣取得豐富成就,這離不開黨方針政策的指導,請同學們從教材中找出雙百方針的相關內容。 教師講述: 從類別中我們可以發現文化事業體裁廣泛,形式多樣。人民革命斗爭與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新風貌,改革開放的時代風貌。從中同學們能說出文藝作品與時代風貌的關系嗎?時代決定文藝作品特點,文藝作品反映時代風貌。2.展示改革開放后的文化成就,引導學生思考這一時期文化發展的特點。教師講述:改革開放后,中外文化交流也日益增多,我國文藝工作者,文化作品屢獲國際大獎,同時,中國藝術創作從傳統文化中尋找靈感,進行創新演繹。我們河南衛視的《唐宮夜宴》就是其中杰出代表。下面我們來欣賞一個小片段,感受中國文化的魅力。教師講述:中國文化有著深刻的內涵,世界影響也越來越大,傳播中國文化的孔子學院遍布世界各地。中國文化事業為什么會不斷取得偉大成就呢?習近平主席告訴了我們答案,我們有廣袤的土地,深厚的歷史,我們有中華民族漫長奮斗積累的文化養分,有13億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們擁有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那就是——文化自信。3.引導學生探究新中國科技文化事業取得偉大成就的原因。教師講述:下面我們來探究一個問題,請同學們根據圖片提示,概括新中國科技文化事業取得偉大成就的原因。 1.閱讀教材,查找信息2.觀看視頻3.小組合作探究 1.培養學生關注教材,歸納總結意識。2.通過不同途徑,了解改革開放后中國文化事業發展的特點,培養學生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3.培養學生歸納概括與合作交流能力。課堂小結 在教師引導下梳理本課知識、邏輯結構 回顧所學,建構認知體系,鞏固知識。課后作業教學反思本課教學目標明確,邏輯清晰,適合常規教學。但問題仍比較突出,如學生活動少,多為問答式互動,教師闡釋篇幅過大,沒有很好地體現以學生為主體。另外時間預設不合理,為了提問而大量提問學生,容易導致超時,課堂容量較大。另外,課件與板書的配合不夠和諧,出現忘記寫板書的情況。此后要在研讀教材方面多下功夫,合理安排篇幅、分配時間,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課前、課中、課后,時刻將學生放在心中,以學生為主體,了解學情,保持合適的教學節奏,自如調控學生情緒。要提高重視板書的意識,認真對待板書設計,以板書推進教學過程,課件板書配合輔助教學。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