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說課稿一、教材分析在這一課中,主要講了新中國誕生之初的外交政策,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從提出到倡導并在世界上被多國接受,萬隆會議召開和外交斗爭等問題。提高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是下一節課外交事業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也是第五單元的重點。二、教學目標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和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的背景、內容、意義以及萬隆會議的基本史實。通過學習過程,培養學生合作探究問題的能力及讀圖解圖能力。思政目標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新中的外交成就,激發愛國熱情,通過學習感受周恩來總理的人格魅力情,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四、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與“萬隆會議”。教學難點:新中國成立初期美蘇對華政策的不同和萬隆會議上一些國家對中國的指責攻擊;正確分析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及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所涉及的國內外復雜形勢。五、學情分析八年級學生個性突出,他們對新鮮有趣的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但缺乏相應的主動性。學生在學習中可能不會將國際形勢的變化與中國外交方針的制定和調整結合起來分析。因此在教學中,要從學生熟知的、有濃厚興趣的話題入手,創設情境,增加學生的感知認識,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六、教法、學法教法:主要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適當的結合啟發講授法。學法:閱讀法、分組討論法、合作探究法七、教學過程(一)課前準備在課前我將收集相關的圖片、視頻資料制作多媒體課件,布置學生預習、收集資料。新課導入圖一 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現場圖二 2021年中美高層戰略對話現場120年兩個甲子,同樣是農歷辛丑年,通過視頻與圖片的對比,讓學生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的外交,總結出舊中國外交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外交不獨立,不平等,那么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的外交有哪此變化呢?又取得了哪此成就呢。由此導入新課,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溫故而知新,用所學過的知識制造一個懸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新課講授第一子目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包括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的背景、內容及意義。對于這一子目的教學,我首先讓學生閱讀第一、二段全部內容,然后讓學生自己動分析我國外交的有利及不利形勢,并填充表格,學生完成后,我用圖片及表格進一步介紹我國的外交環境,讓學生加深理解。從而過渡到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外交政策的制定。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包含“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一邊倒”三個方面的含義與意義。這里我結合通俗易懂的提示,讓學生結合國際、國內背景,分析具體含義,之后通過表格的形式,讓學生充分了解建國初期的外交政策。然后根據材料和教材知識,引導學生思考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的內容及內在聯系,把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知識點進行分解,降低探究難度,培養學生歸納概括提煉有效歷史信息的能力。隨后討論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適用范圍。這里給學生五個選項及兩則材料加以提示,從而得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適用于各種社會制度、發展水平、體量規模國家之間的關系。接下來是第二幕——萬隆會議的學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標志著我國外交的成熟。而在萬隆會議上周總理創造性的解決了國與國之間客觀存在的巨大差異,才把平共處五項原則落到實處。對于這一幕的教學我首先讓學生自主學習結合多媒體上關于萬隆會議的內容,提出面對帝國主義國家的挑撥離間,我們是有力反駁還是置之不理?假如我們采取這兩種方式中的一種,可能導致會有什么后果?目的在于讓學生通過歷史再現,沉浸在歷史場景中,從而對提出問題如何理解周恩來總理提出的“求同存異”。隨后對“求同存異”中的同和異指的是什么,進行小組合作探究活動,探究問題對沒有學過世界歷史的八年級學生稍有難度,所以我準備了一段周恩來萬隆會議講話影視資料,讓學生分組合作從視頻資料中獲取信息。最后以“萬隆精神”做一總結。到此,教學任務全部完成。我運用《禮記·中庸》“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及《論語·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引導學生從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及萬隆會議中獲取對自己的人際交往、為人處世方面的思考,達到本節課的思政目標。八、課堂總結我采用的是線索性小結,將本課知識聯系到一起,目的是給學生一個清晰的線索,幫助學生明確需掌握的知識。板書設計本節課板書,利用框架結構形象、直觀展示本節課知識,具有系統性、概括性特點、利于學生掌握記憶,同時形成整體性的認識。PAGE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