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6課 《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整體設計思路按照《初中歷史課程標準》這堂課要求學生使學生了解新中的外交成就,激發愛國熱情,通過學習感受周恩來總理的人格魅力情,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本課從日常生活中微信朋友圈的形式來類比說明我國在建國初采取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成就。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說明了我國建國初采取的外交政策——是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并且用朋友圈的形式說明我國建國后“添加”的第一批好友的特點。 用類比的方法說明了第一條朋友圈: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第二條朋友圈:日內瓦會議展風采 第三條朋友圈:“求同存異”化解疑虛 并且制作了朋友圈的內容,便于學生直觀理解。2.教學目標分析知識與能力: 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和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的背景、內容、意義以及萬隆會議的基本史實。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習過程,培養學生合作探究問題的能力及讀圖解圖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新中的外交成就,激發愛國熱情,通過學習感受周恩來總理的人格魅力情,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3.教材分析(包括對本課教學內容的教學定位分析;教學內容與結構分析;教學重點、難點) 在這一課中,主要講了新中國誕生之初的外交政策,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從提出到倡導并在世界上被多國接受,萬隆會議召開和外交斗爭等問題。提高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是下一節課外交事業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也是第五單元的重點。基于以上分析確定本課教學重點和難點內容如下: 教學重點:“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與“萬隆會議”。 教學難點:新中國成立初期美蘇對華政策的不同和萬隆會議上一些國家對中國的指責攻擊;正確分析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及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所涉及的國內外復雜形勢。4.學情分析八年級學生個性突出,他們對新鮮有趣的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但缺乏相應的主動性。學生在學習中可能不會將國際形勢的變化與中國外交方針的制定和調整結合起來分析。因此在教學中,要從學生熟知的、有濃厚興趣的話題入手,創設情境,增加學生的感知認識,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5.教學過程設計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設計意圖 學生活動步驟1: 課前準備 步驟2: 導入新課 在課前我將收集相關的圖片、視頻資料制作多媒體課件,布置學生預習、收集資料。 圖一 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現場 圖二 2021年中美高層戰略對話現場 120年兩個甲子,同樣是農歷辛丑年,通過視頻與圖片的對比,讓學生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的外交,總結出舊中國外交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外交不獨立,不平等,那么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的外交有哪此變化呢?又取得了哪此成就呢 設計意圖:由此導入新課,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溫故而知新,用所學過的知識制造一個懸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帶著問題觀看圖片對比,并且進行思考: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取得外交成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步驟3: 新授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新中國的外交政策 通過閱讀毛澤東和周恩來的講話,總.結新中國外交政策的特點,認識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有利于維護國家和人民的利益。 設計意圖:通過閱讀文獻,培養學生從文獻中提取歷史信息的能力,認識中國共產黨是代表人民利益的政黨。 2. 新中國的第一批好友 分析二戰后的國際局勢,知道冷戰局勢對中國外交的影響。蘇聯作為第一個承認新中國的國家,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給與中國很大的幫助。欣賞電視劇《外交風云》毛澤東出訪蘇聯片段,認識影視劇的證史價值。 設計意圖:通過分析歷史背景,認識新中國成立初期“一邊倒”的外交方針的必要性。通過影視劇片段感受歷史情境,培養學生辨析影像史料的能力。 3. 第一條朋友圈: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觀察地圖“建國第一年同中國建交的國家”和“與中國建交的國家”時間軸,了解新中國外交初期的成就和困境,如何打破帝國主義對新中國的外交孤立 1953年底,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通過思考課本的“材料研讀”,認識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對推動國際關系發展所起的作用。 設計意圖:通過分析文獻,了解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內容和意義。 4.第二條朋友圈:日內瓦會議展風采 了解日內瓦會議召開的背景,通過觀看紀錄片,了解周恩來在日內瓦會議上所做的努力,他出色的外交才能和政治家風度,為新中國贏得了很高的國際聲譽,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設計意圖:通過觀看紀錄片,了解周恩來在重要會議中展現的出色的外交才能,認識重要人物所起的歷史作用,幫助學生樹立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的意識。 1.閱讀材料,從史料中提取信息 學生通過視頻以及生動講述,了解我國建國初期外交狀況。 學生閱讀并分析史料研讀 4.學生觀看記錄片并思考領袖的歷史作用,樹立起健康積極的偶像觀。步驟3: 加強與亞非國家的團結合作 5.第三條朋友圈:“求同存異”化解疑虛 結合二戰后的民族獨立運動,認識萬隆會議召開的背景。了解中國代表團在萬隆會議期間遇到的重重阻礙,通過閱讀課本“相關史事”和觀看視頻,認識周恩來在外交領域展現的勇氣和智慧。通過思考課后活動,認識周恩來“改變了會議的航向”。對比“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與“萬隆會議十項原則”,進一步認識中國外交取得的成就。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講述萬隆會議前發生的“克什米爾公主號”事件,了解外交領域危險重生,通過觀看視頻和思考課后活動,了解周恩來的外交智慧對世界和平做出的貢獻。 5.學生通過老師的講解和視頻的觀看了解萬隆會議的背景和意義。步驟4 三、小結 通過觀察地圖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的外交形勢圖",說一說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和平外交政策逐步成熟的過程,并通過板書總結。 新中國的外交成就離不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中國共產黨為維護國家利益所做的努力,正如外交部長王毅在兩會記者會上談及新中國70年外交成就和經驗時說:“獨立自主是中國外交的基石,天下為公是中國外交的胸懷,公平正義是中國外交的堅守,互利共嬴是中國外交的追求,服務發展是中國外交的使命,外交為民是中國外交的宗旨。” 學生與老師共同回憶總結。板書設計第16課 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6.教學設計特色教學立意 本課通過一項政策、一個原則、一個方陣和一位偉人的方式和思路講解本課,并且加以朋友圈的形式說明了我國外交領域和格局的一步步擴寬,為下一節課——《外交事業的發展》奠定基礎,我認為思路清晰,詳略得當,并且利用的教學媒體豐富多樣,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