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課題 第2課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 授課對象 高一學生適用教材 《中外歷史綱要(上)》 學時 1學時(45分鐘)說教材 本課講春秋戰國時期的政治、經濟思想變動。它在單元中上承夏商西周奴隸社會,下啟秦漢大一統封建王朝,處于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型的過渡階段。說學情 本課授課對象為高一學生,學生已掌握春秋戰國時期相關史實,理性思維能力已經提升,能夠對歷史概念做出簡要闡述。但是對這一時期政治經濟、思想文化變動的內在聯系缺乏認識 ,所以需要教師根據不同情況因材施教。教學目標 通過研讀多種史料,掌握商鞅變法的內容,培養學生用唯物史觀分析問題; 運用時空定位,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特定的時空環境,提高對這一時期經濟發展與變法運動的理解; 3、深化對百家爭鳴的認識,提高對華夏民族的解釋能力,培養學生的民族自信和華夏認同。教學重點 掌握商鞅變法的內容教學難點 多角度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轉型教法學法 教法:情景教學法、史料分析法、講解法 學法:自主歸納、問題探究、合作探究教學過程 本課的亮點是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從虛擬歷史人物秦道、秦儒、秦墨、出發創設情景,用一代家庭的故事折射春秋戰國時期的大動蕩、大變化、大發展。 導入新課 秦道是春秋末期的奴隸主貴族,通過世襲將土地傳給了他的兒子秦儒,三家分晉田氏代齊之后歷史進入戰國時期,秦儒卻不能把土地傳給他的兒子,這時我向學生提問,在春秋戰國這段時間發生了什么樣的社會變動。 課堂前測 用最簡單的詞概括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特點,通過課堂前測了解學生的知識認知情況,進而調整課程內容的深度與進度。 展示學習目標 下一步我將展示學習目標,讓學生掌握明確的學習方向。 參與式學習 為了貫徹從做中學、做中教的教育理念,首先運用時間軸,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然后讓學生閱讀教材第10頁的史料閱讀,提高學生歷史解釋的能力。展示春秋牛尊圖,引發學生對經濟發展的思考,培養學生用唯物史觀分析問題。為了使學生認識一定時期的文化是一定時期社會政治和經濟狀況的反映,向學生講授百家爭鳴,最后我會組織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商鞅變法的內容,讓學生自主分析,主動探索,突破多角度認識春秋時期社會轉型的難點。 通過感·諸侯紛爭,聽·百家爭鳴,悟·商鞅變法,三個環節層層遞進逐步化解難點,掌握重點。 課堂后測 完成相關課后練習,了解學生學習成效,是否達成教學目標。 課堂小結 幫助學生整合學習、引導學生反思內容、強化新舊知識關聯。板書設計教學反思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經說過:“要構建一種新型的教學生活,把教學過程還原為生活情境,把教學活動還原為兒童的生命活動。”通過教學,聯系生活與實際,將歷史的育人功能落到實處。環節 教學設計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情景導入 (3分鐘) 秦道是春秋末期的奴隸主貴族,通過世襲將土地傳給了他的兒子秦儒,三家分晉田氏代齊之后歷史進入戰國時期,秦儒卻不能把土地傳給他的兒子,在春秋戰國這段時間發生了什么導致了這樣的社會變動呢? 學生聽教師的情景導入,思考問題。 讓學生調動已有知識解決問題,并且將注意力快速的集中到課堂中來。展示目標 (2分鐘) 學生閱讀。 通過展示學習目標,讓學生明確學習方向。課堂前測 (5分鐘) 用最簡單的詞概括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特點 回憶先前所學,回答問題。 通過課堂前測了解學生的知識認知情況,進而調整課程內容的深度與進度。參與式學習 (25分鐘) 一、春秋五霸 春秋時期,周天子地位衰落,分封制、井田制逐漸瓦解,奴隸制經濟逐漸解體;通過分析這兩則材料我們可以得出當時的社會發生了怎樣的變動。 沒錯,周天子已經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了,一些大的諸侯國擴張勢力,力圖號召和控制中小諸侯國,確立霸權地位,先后出現了五位霸主,觀察PPT上的春秋列國形勢圖,同學們能否找到五霸的位置呢?分別是? 學生仔細閱讀材料,得出結論:從“西周天子對諸侯有絕對的權威”到“周天子在與鄭伯的矛盾沖突中處于下風”。 學生閱讀地圖,結合實際回答,可能出現兩種答案:①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②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宋襄公、秦穆公。 通過引導學生可以較容易的得出結論,可以讓基礎一般的同學回答,增加其課堂參與性。 通過引導學生分析地圖,培養學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兩位同學給出了不同答案,誰說的正確呢?其實關于“春秋五霸”,古書中有不同的版本。所以兩位同學所說都有依據。 教師理答諸侯爭霸受苦的還是老百姓,所以秦道認為還是道家的思想好,道家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君主無為了老百姓才能過好日子。同學們能向秦道介紹道家的其他代表人物和老子的其他思想嗎? 學生通過已有基礎進行回答。 學生一答:在哲學上老子揭示出事物存在著互相依存、相互轉化,對立統一的矛盾;認為物極必反,柔能克剛。 學生二答:道家的代表人物還有莊子,莊子逍遙自由的人生態度也可能是秦法所追求的。 引導學生參與課堂,以學生為主體。同學們說的非常全面,道家是一種哲學流派,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是諸子百家中一門及為重要的哲學流派,對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教師理答。二、諸侯紛爭 秦法的爸爸和他的爺爺不一樣,秦法的爸爸名秦儒,他生活在戰國,是沒落的奴隸主貴族階級。請同學們分析材料,談談你讀出了什么?春秋戰國的分界線又是什么? 學生通過分析史料得出結論。 學生一答:禮崩樂壞、政治動蕩、戰爭頻繁、民不聊生…… 學生二答:三家分晉、田氏代齊后歷史進入了戰國時代。 由學生自己得出結論可以加深學生的印象。在春秋后期到戰國前期,一些諸侯國的卿大夫逐漸掌握了實權,形成戰國七雄:齊、楚、秦、燕、趙、魏、韓。 教師理答春秋戰國是個大發展大變革的時代,秦儒想在這個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的年代,孔子的克己復禮一定有用,我們在初中的時候就已經認識了孔子,接下來同學們各自向同桌講述你記憶中孔子的代表思想,儒學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有沒有哪一位同學覺得自己的同桌講得非常好? 學生互相推薦同桌。學生一:孔子認為在政治上應該①推行仁政②主張恢復西周等級森嚴的禮樂制度③教育上有教無類、因材施教。 可以提高鍛煉學生的歸納能力,提高課堂參與度,生生合作更有利于培養學生認可他人,將歷史的育人功能落到實處。這位同學整體很全面,老師還是需要給你補充一下,①推行仁政,通過以身作則的道德感化來治理國家②主張恢復西周等級森嚴的禮樂制度,但也承認制度隨著時代變化應當有所改良。在教育上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學思結合、教學相長。 教師理答還有其他同學嗎? 孟子認為明貴君輕、性善論、仁政、先義后利,荀子認為隆禮重法、君舟民水、性惡論、制天命而用之……這位同學講述的非常清楚,儒家學說整體主張施行仁政,以德治民,有積極入世的態度。 教師理答除了儒家思想,秦儒覺得墨家兼愛非攻、尚賢節用、兵家推崇戰爭和陰陽家五行相生相勝的觀點也有一定道理。同學們感受到了什么呀? 學生進過思考后回答:在這個大動蕩大發展的階段,出現了許多學說、學派 注意觀察學生是否更得上課程進度,關注學生。是的,沒錯,而且他們都提出了對政治、社會乃至宇宙萬物的看法,彼此論戰辯駁,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 教師理答,總結。由學生自己得出結論,使知識內容更加深刻。也就是說秦法的爺爺和父親那個時候王室衰微,分封制破壞,諸侯勢力崛起,權力下移,國家由統一走向分裂。 學生跟著回憶、總結 教師引領學生總結,參與課堂,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商鞅變法 秦法同樣生活在戰國時期,他們祖孫三代都是秦國人,但是秦法認為自己不僅僅是秦國人更是華夏人。同學們仔細觀察PPT的圖片,從春秋到戰國發生了什么變化? 學生分析地圖,得出結論:一些戎狄蠻夷減少了 讓學生自己探索發現,隨后教師進行補充。那么他們去哪了?哦,他們融入華夏族了,怪不得秦法說自己不僅是秦國人更是華夏人。 教師理答戰國兼并戰爭日益激烈,為了富國強兵,各國努力提高統治效率,各國國君先后開展了變法,先后建立了代表封建地主階級利益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郡縣官僚制國家,其中商鞅變法最為徹底,效果最為顯著。公元前356年的商鞅變法對他造成了巨大的影響。 我們在初中也學習過商鞅變法,商鞅變法經濟基礎是? 學生回憶已有知識基礎,思考總結后回答:鐵犁牛耕的出現和推廣,井田制瓦解,地主經濟形成擴大。 了解學生的基礎,方便后續關注不同程度的學生。這體現了唯物史觀的什么觀點呢? 學生答: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那變法的具體措施有哪些呢?根據老師出示的三則材料,小組討論、分析。 學生認真閱讀材料,小組探究。 培養學生論從史出的能力。接下來看經濟方面的措施。 學生分析史料。 培養學生歷史解釋的能力。在那個戰爭頻繁的年代,最重要的是什么呢 就是戰斗力,那我們來看看在軍事方面的內容呢。 學生思考,得出結論。 通過引導互動,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根據以上對商鞅變法內容的逐條分析,現在同學們能概括出商鞅變法最重要的作用嗎? 學生自主思考。 引導學生思考。課堂后測 (5分鐘) 學生作答。 通過習題練習,可以使學生及時了解和反饋自己本節課的學習效果,教師通過落實”學-測-評“,實現教與學的平衡。課堂小結 (5分鐘) 瀏覽思維導圖,跟隨教師回顧所學。 展示思維導圖,學生進行有意義的學習,促使他們整合新舊知識,建構知識網絡。板書設計 學生做好筆記,把握知識內容。 采用框架式板書對教學內容刪繁就簡,把教學重點、難點和知識點,串珠成線,結線成網,形成結構,使學生一目了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