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第七單元 第17課《第二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的形成 》教學設計(表格式)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第七單元 第17課《第二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的形成 》教學設計(表格式)

資源簡介

人教版中外歷史綱要高一年級下冊
第17課《第二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的形成》教學設計
課題名 第二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的形成
核心素養目標 1.通過《第二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的形成》教科書和配套課件,認識第二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的形成所處的特定時空環境,抓住其特定時空背景和階段特征。 2.通過歷史圖片和歷史資料提出問題、設置懸念,分析1929年經濟危機對德國、日本和意大利法西斯的影響,認識英法綏靖政策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提高學生探究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3.引導學生運用本課教材中文獻資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召開的會議,分析其對戰后世界格局的影響,培養有效解讀材料、自主分析歸納知識的能力。 4.通過教學讓學生認識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的偉大勝利的歷史意義,認同世界和平的來之不易。
學習目標 1.認識第二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的形成所處時空背景和階段特征。 2.分析1929年經濟危機對德國、日本和意大利法西斯的影響,認識英法綏靖政策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 3.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召開的會議,分析其對戰后世界格局的影響。
教學重點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原因、過程、影響
教學難點 雅爾塔體系的形成與評價
教學方法 講述法、講解法、討論法、材料分析法等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課件 學生準備:學案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請同學們觀察上面兩幅圖片,大家思考一下,這兩幅圖片之間有何聯系? 對!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推動德國法西斯勢力的興起。 那么,法西斯勢力是如何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后國際秩序又是如何形成的?這些正是我們這節課所要探討的主題。 設計意圖:通過欣賞圖片設疑,激發興趣,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能力。 二、講授新課 第一目:法西斯主義與亞歐戰爭策源地的形成 師: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意大利、德國和日本產生了法西斯組織。請同學們結合教材內容,自主學習,完成關于意大利、德國、日本法西斯組織形成概況的表格。 國家時間法西斯組織意大利1919年1919 年墨索里尼成立“戰斗的意大利法西斯”,是世界上第一個法西斯主義政黨。1922年,墨索里尼建立了法西斯政權德國1920年1920 年,希特勒組建“民族社會主義德意志工人黨”,簡稱“納粹黨”,是德國法西斯運動的開始日本1921年1921 年,岡村寧次、東條英機等日本軍人訂立密約,要求“消除派閥、刷新人事、改革軍制、建立總動員態勢”,是日本軍部法西斯運動的開始
師: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思考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意大利、德國、日本為何會產生法西斯主義?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法西斯主義的關系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是20世紀人類第一場大搏殺之后確立的世界新秩序,它承認了列強之間相對實力地位的變化,建立了國際聯盟這一世界性國際組織來適應世界一體化進程的需要,它所奠定的世界新格局,為20年代世界的相對平穩發展創造了條件。然而,作為一個國際和平體系,它并不理想。它本來應該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或者緩和世界危機,但實際上并未辦到,它的內在弊端反而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有著一定的聯系。首先,該體系具有反人民性,無視廣大殖民地半殖民地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發展和變化,仍然把它們作為戰利品在戰勝國之間瓜分。其次,它受困于意識形態的對立,無視蘇維埃俄國作為一個大國的容觀存在,把它排斥在世界體系之外。第三,由于在締結和平體系時沒有從維護世界和平的高度來處理戰敗國問題,過分強調復仇和奴役,同時還激化了戰勝國之間的矛盾,因而直接引發了新一輪的爭斗。 ——摘自王斯德《世界通史:現代文明的發展與選擇》 生:一戰后建立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對戰敗國的過度掠奪和戰勝國之間的分贓不均激起了帝國主義間新的不滿和沖突,尤其是德國、意大利和日本。它們國內軍國主義和專制主義氣氛濃厚,民族主義情緒極其強烈,力圖擺脫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束縛,這直接導致“法西斯主義” 的產生。 師:我們應該理解法西斯主義呢?閱讀教材并結合材料,正確認識法西斯主義。 材料一 “法西斯”一詞來源于拉丁文“Fasces”,原意是中間插著一把戰斧的一束棍棒,古羅馬執政官出巡時,其扈從每人肩負一束,寓意人民必須服從至高無上的國家權威,否則立即繩以斧鉞,在古羅馬是權力和威信的標志。 材料二 《大英百科全書》對法西斯主義的定義:“個人的地位被壓制于集體——例如某個國家、民族、種族、或社會階級之下的社會組織。” 二戰后,法西斯主義一詞成為貶義詞,以極端民族主義為基本特征,反對自由主義和共產主義,主張對內實行恐怖獨裁統治,對外侵略擴張,發動戰爭,爭霸世界。 師:我們通過三則材料進一步探究法西斯的本質特征。 材料一 希特勒認為,只有“當一國(種族上最優秀的那一國)取得了完全而無可爭辯的霸權時”,世界和平才會到來。 ——[美]格哈特 溫伯格著,何江等譯《希特勒德國的對外政策》(上編) 材料二 墨索里尼在官方的《意大利百科全書》中寫道:“只有戰爭能使人類的能力達到最高水平,能在敢于從事戰爭的人身上打上高貴的印記。……法西斯主義認為獲取最高統治權的趨向……是生命力的表現。” ——[美]斯塔夫里阿諾斯著,吳象嬰等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材料三 近衛文麿宣稱,日本為了自己的生存也應該像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德國那樣,要求打破現狀,并且“從我們自己的前途出發建立新的國際和平秩序”。 —— [日]矢部貞治《近衛文麿》 總結:從材料中可以看出,法西斯主義就是戰爭,就是要用戰爭的手段稱霸世界。因此,法西斯主義是人類的敵人,是和平的敵人。 特征:以極端民族主義為基本特征,反對自由主義和共產主義,主張對內實行恐怖獨裁統治,對外侵略擴張,發動戰爭,爭霸世界。 合作探究 德、日兩國法西斯專政建立的異同 相同點 ①德國、日本封建殘余嚴重,民主基礎薄弱,專制主義、軍國主義氣氛濃厚。 ②民族主義情緒強烈,存在著力圖擺脫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束縛的勢力。 ③經濟危機引發政治危機,統治階級支持法西斯上臺以維護其利益。 不同點 ①德國是依靠納粹黨奪取政權建立的法西斯專政;日本則是依靠現在的天皇制和軍部法西斯勢力實現法西斯化。 ②德國納粹黨通過欺騙性宣傳,騙取中下層群眾支持,并討好軍隊,與壟斷資產階級勾結,增強勢力,在1932年大選中成為國會第一大黨,進而奪取政權;日本軍部法西斯分子通過對內制造一連串暗殺、政變等恐怖事件,對外策動侵華戰爭來擴大勢力和影響,進而建立軍事法西斯專政。 師:依據材料,思考這場史無前例的經濟大危機對當前的國際關系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為擺脫危機,選擇了什么樣的道路? 經濟大危機與法西斯專政的關系 材料一 ……世界經濟會議的失敗,使國際經濟關系進一步惡化,其結果不僅延長了1929 年爆發的資本主義經濟大危機,而且還延長了危機過后的蕭條階段,出現了30年代的“大蕭條”“特種蕭條”。在彼此對抗的集團中,德、日、意這三個占有地盤較小、資源相對不足的帝國主義國家顯出其不利地位。它們一方面竭力擺脫對其他國家的依賴,另一方面則宣揚對外擴張的理論。……于是德日繼意大利之后于30 年代初公開建立法西斯專政,企圖從戰爭中尋求出路。 ——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 現代史編》(上) 材料二 羅斯福1938 年談到“新政”時說“作為一個國家,我們拒絕了任何的革命計劃。為了永遠糾正我們經濟制度中的嚴重缺點,我們依靠的是舊民主秩序的新應用。” ——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 現代史編》(上) 生:1929—1933 年首先發生在美國并逐漸蔓延到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大危機對國際關系產生了重大影響。它導致西方世界再度分裂。德、意、日等國家建立起法西斯專政,并企圖通過戰爭的手段解決問題,根本改變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所確立的國際秩序。美國則通過“新政”,保住了資本主義社會制度。 師:德、日、意法西斯專政的建立意味著侵略擴張的開始,隨著侵略擴張的推進亞歐戰爭策源地最終形成。請同學們閱讀教材,自主學習,找出亞歐戰爭策源地形成的過程和標志。 角度日本德國歷史背景(1)世界經濟大危機重創日本經濟; (2)日本法西斯分子鼓動對外擴張,妄圖把中國東北變成日本獨占的海外市場和殖民地,既而征服中國,最終征服世界。(1)《凡爾賽條約》對德國的嚴厲制裁,激起了德國的民族復仇情緒; (2)經濟大危機使德國經濟落入低谷; (3)社會各階層普遍對政府失去信任,法西斯勢力迅速發展。形成過程(1)1931年,日本軍隊發動九一八事變,侵占中國東北; (2)1936年,日本建立軍事法西斯專政,以擴大對外侵略為基本國策。亞洲戰爭策源地形成。(1)1933年,納粹黨攫取德國政權,建立法西斯獨裁統治,積極擴軍備戰; (2)1936年,意大利和德國結成軸心國。歐洲戰爭策源地形成。
師:面對德、意、日法西斯專政瘋狂的侵略擴張,英國、法國等主要帝國主義國家對此是如何應對的呢?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法的綏靖政策 史料一  英法盡管同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戰勝國,但其經濟地位和軍事地位都因戰爭受到了巨大的削弱……這種狀況使英法統治集團中的部分人士不敢同德、日、意的侵略擴張政策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而是試圖通過滿足侵略者部分貪欲的方法來維持自己的既得利益。 ——摘編自《國際關系史》 史料二  還有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經濟危機使英法兩國政局動蕩,內閣更替頻繁,很難指望政府在法西斯進攻面前實行一種堅定和連續的外交政策。英法資產階級對社會主義蘇聯的本能仇恨,對弱小國家的固有蔑視……在一個時期內,希特勒竭力造成一種似乎唯有共產國際、唯有蘇聯才是德國敵人的假象,英法集團相信了這一點…… ——摘編自《國際關系史》 (1)史料一、史料二中英法縱容法西斯的原因有哪些 英法兩國實力削弱;經濟危機、政治危機影響到外交政策的連續性;對社會主義的仇視;無視小國利益;希特勒的欺騙策略。 (2)根據上述史料,談談你對綏靖政策的認識。 綏靖政策是英法兩國實行的縱容法西斯侵略的政策;目的是通過部分滿足侵略者的貪欲來保護自己的既得利益;它是建立在犧牲弱小國家和民族基礎上的;具有反蘇性質。 師:歸納德國做出了哪些行動?結果如何? 德國步步為營,1938年,德國吞并奧地利,并對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領土要求;隨后,英法繼續實行綏靖政策,與德意簽訂《慕尼黑協定》,把蘇臺德等地區割讓給德國,進一步鼓勵了法西斯國家的侵略;1939年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影響:更加助長了法西斯國家的侵略野心,加劇了二戰的全面爆發。 總結:英、法、美等國面對法西斯的侵略擴張,為了保存自己的既得利益,采取了一種一犧牲其他國家利益的手段,換取與法西斯妥協的做法,這種做法稱之為綏靖政策。 師:綜上所述,哪些因素最終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閱讀教材,歸納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背景? ①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為二戰爆發埋下了隱患。 ② 1929—1933年經濟危機加速德日法西斯主義的興起和亞歐戰爭策源地的形成。 ③英法等國家的綏靖政策加速了二戰的爆發。 ④根源:帝國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 設計意圖: 本目主要講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背景,其中重點是法西斯主義 和綏靖政策,通過列表展示相關圖片和史料以及設置問題探究來充分 理解重點知識,在培養學生歷史學科能力的同時,提升其唯物史觀 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的核心素養。 第二目:第二次世界大戰 師:法西斯國家發動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經歷了從局部戰爭逐漸發展到全球戰爭的過程。閱讀教材,梳理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經過,完善表格。 戰場時間重大戰役/事件意義局部亞洲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變拉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1937年日本制造七七事變中國全民族抗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在亞洲爆發。中華民族結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開辟 了對日本法西斯持久作戰的東方主戰場歐洲1939年9月德國閃擊波蘭,英法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1940年6月德國對法國發動總攻,意大利對法宣戰法國敗降1940年7月德國空襲英國英國堅持抗戰,粉碎德對英抗戰計劃1941年6月德國入侵蘇聯蘇聯戰場成為抵抗納粹德國的主戰場,第二次世界大戰進一步擴大全球1941年12月日本挑戰太平洋戰爭,美國對日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發展到全球階段1942年1月簽署《聯合國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1942年7月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德國發動侵略戰爭以來遭遇的最大失敗,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1945年9月2日日本簽署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師: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離不開一個關鍵組織的建立,那就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閱讀教材,找出該同盟建立的標志和影響。 建立標志:1942年1月,以美、蘇、英、中為首的26個國家簽署《聯合國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影響:同盟國協同作戰,加速了法西斯的滅亡。 師:請同學們結合教材內容及所學知識,指出如何看待二戰的影響? 對歐洲:歐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遭受致命打擊,各國的國力也受到嚴重消耗。 對美國: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政治和軍事強國。戰后初期,美國擁有全球財富的50%左右,掌握制海權和制空權,一度壟斷核武器。 對蘇聯:蘇聯雖然經濟遜于美國,但軍事和政治十分強大,特別是由于它在戰爭中的巨大貢獻而贏得很高威望。 對國際格局: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就成為國際格局從歐洲中心走向美蘇對峙的兩極格局的真正轉折點。 設計意圖: 本目主要講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過程,其中重點是第二次世界大戰 從局部戰爭到全球大戰的過程、重大戰役和事件、中國抗日戰爭在世 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通過列表、展示圖片和史料以及設置問題 探究來充分理解重點知識,在培養學生歷史學科能力的同時,提升其 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和家國情懷的核心素養。 第三目:戰后國際秩序的建立 過渡: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場正義與邪惡的較量,面對法西斯專政窮兇極惡的侵略,人類以反法西斯同盟的團結合作和戰略協同,最終贏得了戰爭的勝利。此次戰爭最直接和深刻的結果是它結束了以歐洲為中心的舊時代,開創了美蘇對峙的新格局,美蘇主宰下的戰后國際秩序也隨之建立。 師:我們將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建立的國際秩序稱為雅爾塔體系,那什么是雅爾塔體系?請同學們讀教材,歸納雅爾塔體系的含義。 含義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國的首腦相繼在開羅、德黑蘭、雅爾塔和波茨坦召開會議,締結了一系列條約和協定,建立了以美、蘇、英、中等戰勝國為主導的戰后國際秩序,史稱“雅爾塔體系”。 師:閱讀教材,梳理雅爾塔體系內容 角度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雅爾塔體系相同點確立背景經過世界大戰,原有的國際關系均勢被打破,世界大國力量對比發生變化。建立方式戰勝國召開國際會議,締結國際條約(協定),重劃疆界和勢力范圍,安排戰后世界秩序。主要內容(1)處置戰敗國;(2)一定程度上承認民族自決;(3)帝國主義戰勝國劃分殖民地或勢力范圍;(4)成立由主權國家組成的國際組織。主要基礎(1)世界大國力量對比;(2)戰勝國簽署的一系列國際條約。不同點形成過程在大戰結束后,戰勝國召開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締結國際條約而建立。在大戰中后期,反法西斯盟國首腦相繼在開羅、德黑蘭、雅爾塔和波茨坦召開會議,締結一系列條約和協定而建立。主要內容(1)嚴厲懲罰戰敗國(戰爭責任、割地賠款、瓜分殖民地); (2)限制大國海軍軍備; (3)把戰勝國中國作為侵略對象。(1)重新確定歐亞國家的版圖; (2)分區占領德國,美國單獨占領日本; (3)審判戰犯,肅清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 (4)美、蘇、英劃分勢力范圍。主導國英國、法國和美國美國和蘇聯維護機構及操作國國際聯盟(英法操縱國際事務的工具)聯合國(20世紀70年代以前,長期為美國所操縱)不同制度國家在體系的地位是帝國主義戰爭的產物,它排除并敵視社會主義蘇俄。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產物,提倡不同社會制度國家之間的共處與合作。對國際關系的影響以強權政治原則建立國際新秩序,為新的國際沖突埋下禍根。(1)以建立和維護世界和平為主要目標,體現了人類呼喚世界和平與要求共同發展的時代特征; (2)仍帶有明顯的強權政治色彩,嚴重損害了一些國家的利益。
師:作為雅爾塔體系重要組成部分的聯合國,是當代世界最大和重要的國際組織,至今仍在國際政治舞臺上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閱讀教材,找出聯合國成立的世界、地位、宗旨、原則和作用。 時間:1945年10月24日 地位:當代世界最大和最重要的由主權國家組成的國際組織。 宗旨:維護世界和平安全,加強國際合作,促進全球經濟社會發展。 原則:將制裁侵略的權力集中于安理會,實行五個常任理事國一致同意的“大國一致”原則。 評價 ①積極:雅爾塔體系以建立和維護世界和平為主要目標,提倡不同社會制度國家之間的共處與合作。 ②消極:它是大國相互妥協的產物,帶有明顯的強權政治色彩,嚴重損害了一些國家的利益。 大國一致原則 即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在實質性問題上態度一致。這一原則集中表現在五個常任理事國的“否決權”上。常任理事國法棄權或者缺席不被視為否決,不影響決議的通過。 作用:和平解決爭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強的可操作性,體現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國際政治秩序。 國際格局 國際格局是指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內,在國際關系中起到舉足輕重作用的主要行為體,如國家或國家集團,所形成的一種相互關系、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相對穩定的結構狀態和局面。 師:第二次世界大戰不僅確立了新的雅爾塔體系,也改變了傳統的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閱讀材料并結合教材,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國際格局的變化。 材料 如果把“一戰”比作影響深遠的大災難,“二戰”就是災難的頂點。“二戰”造成了歐洲文明的完全崩潰,標志著在一戰中成形并導致后來20 年間歐洲不穩和緊張的各種意識形態、政治、經濟和軍事力量的終極沖突,成為重塑20世紀歷史的決定性事件。……歐洲在“二戰”中險些毀掉自己。它最終存活了下來,但變得迥異于前。 ——摘編自 [英] 伊恩克肖《地獄之行 1914—1949》 被戰火摧毀的幻滅的歐洲,匍匐在華盛頓和莫斯科的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之下。 ——C·E·布萊克《再生: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歐洲史》 設計意圖: 本目主要講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期由戰勝國建立的包括聯合國在內的雅爾塔體系及其體現的戰后國際新秩序重點是雅爾塔體系聯合國以及雅爾塔體系與戰后世界格局演變之間的關系。通過合作探究分析史料自主閱讀教材以及設置問題探究等方式引導學生理解并掌握上述重點,培養學生分析理解概括關聯合作探究的能力,提升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的核心素養。 三、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具體學習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背景和戰后國際秩序即雅爾塔體系的建立,深刻了解了法西斯主義侵略擴張的本質及其對世界和平的巨大威脅。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場慘絕人寰的戰爭,它使人類在物質上和精神上蒙受了前所末有的巨大劫難。當人類終于從血雨腥風中得以解脫時,面對殘垣斷壁的家園,這場戰爭對人類文明和道義的無情踐踏仍令人不寒而栗,劫后余生者的心靈創傷更難愈合。然而人類終于依靠自身的理智、智慧和力量,把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分歧暫時置于次要地位,以偉大的反法西斯同盟的全面合作和戰爭協同,戰勝了邪惡的法西斯集團,贏得了戰爭,贏得了和平,也贏得了進步。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說:“作為 21 世紀的我們,更應該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為了和平,我們要牢固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相互尊重、平等相處、和平發展、共同繁榮,才是人間正道。世界各國應該共同維護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核心的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積極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共同推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
板書設計
課后作業 1.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法西斯運動在意、德、日先后興起。法西斯主義的基本特征是( A ) A.極端民族主義            B.仇視社會主義蘇俄 C.反對自由主義            D.實行恐怖獨裁統治 2.《一個中國記者看二戰》評述某一歷史事件道:一些大國為了自保“平安”,竟出賣了小國主權,以為這樣就會填飽納粹家伙貪婪無止境的肚皮。但是轉年大戰還是爆發了。該歷史事件是( B ) A.德國吞并奧地利            B.《慕尼黑協定》的簽訂 C.德國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D.《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訂 3.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后,羅斯福總統發表演說,就自己的想法放了一個試探氣球。他說:在世界上橫行霸道的瘟疫,現在蔓延開了;愛好和平的國家應該同世界各國一致行動起來,防止疫癥蔓延。可是他的演說在國內引來的卻是一片反對聲。這種狀況表明( D ) 中華民族團結抗戰局面已經出現     B.美國資本沒有多少在華利益 C.美國欲借日本侵華遏止中國崛起     D.美國國內和平主義思潮盛行
教學反思 亮點: 本課主要學習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背景和戰后國際秩序即雅爾塔體系的建立。法西斯主義具有侵略擴張的本質,是對世界和平的巨大威脅。戰后構建的雅爾塔體系一方面體現了以維護和平為出發點,提倡兩種社會制度的競爭與合作;另一方面帶有大國強權色彩。 不足之處: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內容。但是本節課時間跨度較大,內容多,尤其是是涉及對二戰爆發原因以及戰后雅爾塔體系的理性分析,需要學生具有較高的邏輯思維能力,需要深層思考和理性探求。課上需要引導學生既能從宏觀上把握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基本線索,又可以深人理解戰后國際秩序的新變化,落實重難點。所以,上課前需根據新課標明確重難點,圍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背景過程和影響,側重于創設學習情境,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地圖、文字史料,同時補充相關圖片、史料等,設置問題探究,引導學生小組內合作探究,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培養綜合歷史素養和相關歷史學科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巴塘县| 合肥市| 伊春市| 青田县| 竹山县| 连云港市| 荥阳市| 阿瓦提县| 宜川县| 万安县| 南充市| 岚皋县| 乐东| 晋城| 中阳县| 邯郸县| 景宁| 鹿泉市| 连山| 东莞市| 蒙城县| 高碑店市| 宜兰市| 西林县| 九台市| 岳普湖县| 宁远县| 汝州市| 昌乐县| 星座| 林口县| 丹江口市| 太原市| 莱西市| 涞水县| 长武县| 合山市| 长春市| 扶风县| 仙桃市| 阜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