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各種政治力量【教材分析】本課內容是必修3《政治與法治》第一單元“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的第一課“歷史和人民的選擇”第一框的內容,以一個“探究與分享”導入,包括了三個目的知識。第一目“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和主要矛盾”,主要闡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第二目“各種政治力量解決中國問題的方案”,主要闡述為了完成兩大歷史任務。第三目“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主要闡述中國共產黨團結領導中國各族人民經過28年浴血奮戰,終于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學情分析】學生對學習中國共產黨的歷史發展知識興趣濃厚,有利于提升他們參與政治生活的能力,所以在教學環節的設計上,要貼近學生實際,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探究活動的可操作性,以便于提高學科核心素養,增強學生政治實踐能力。【課標要求】引述憲法序言,說明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教學提示:以“為什么中國共產黨執政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為議題,探究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奮斗歷程。可開展紅色旅游,如參觀烈士陵園、革命遺址、革命歷史展覽館等相關教育實踐基地,理解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砷_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訪談,請老黨員宣講黨的使命,請老戰士、老模范口述歷史,從中汲取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為共產主義理想而奮斗的精神力量。【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1)知道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和主要矛盾。(2)了解各種政治力量為了中國的出路、前途和命運所提出的三種方案。(3)懂得“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歷史必然性。2.能力目標:能夠結合歷史闡述中國各階層在解決中國問題方面所做的各種探索,對比各種方案,明確只有中國共產黨的方案才能救中國。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對本框題內容的學習,深刻領會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道理,明確只有中國共產黨找到了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帶領中國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實現了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核心素養】1.政治認同:認識中國共產黨領導和執政地位的確立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2.科學精神:結合當時的國情,科學的分析中國共產黨誕生的背景以及當時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梳理辯證思維。3.法治意識:注重理論聯系實際,通過本框知識學習,明白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的執政黨具有合法性和合理性。4.公共參與:通過學習黨的知識,堅定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做有時代擔當的青年,成為共產主義接班人。【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①近代中國的兩大歷史任務。②兩個中國之命運。2.教學難點: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課前準備】1.教師準備:黑板、粉筆、多媒體、相關視頻和圖文資料,收集整理中國共產黨發展的相關資料。2.學生準備:指導學生做好課前預習,回顧初中所學知識備用,拓展知識儲備。【教學方法】 議題式教學、合作研學、探究式學習法、講授法【教學手段】 多媒體教學【課時安排】 2課時【教學過程】導入新課1.憲法序言:我國憲法以根本法的形式反映了黨帶領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取得的成果,確立了在歷史和人民的選擇中形成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憲法第一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2.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歷程深刻地證明,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1)沒有中國共產黨,就不可能建立新中國。(2)沒有中國共產黨,就不可能建設和發展新中國。(二)新課講授本框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各種政治力量”。講述20世紀上半葉,在中國人民反對壓迫、抵御侵略的斗爭中,為了尋求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出路,無數仁人志士進行了各種各樣的嘗試,各種政治力量分別提出了自己的方案。在比較與鑒別中,歷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的方案和主張,中國共產黨成為執政黨。中國共產黨執政,既是歷史的必然,也是人民的選擇。第一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各種政治力量探究與分享: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按動電鈕,新中國第一面五星紅旗冉冉升起。1919—1949年是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從五四運動爆發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人民的革命經歷了一段波瀾壯闊的歲月。議題:(1)如果請你參與以“新中國成立”為主題的紀錄片攝制,你會重點描述哪幾個歷史瞬間,為什么?(2)引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革命的實例,說明中國共產黨執政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學生交流并回答)教師小結:(1)對于以“新中國成立”為主題的紀錄片攝制中重點描述的歷史瞬間,可以有多種選擇,如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國共合作、中國革命道路的開辟、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新中國的成立等。能反映1919-1949年中國政治舞臺上各種政治力量的斗爭、合作與較量,說明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即達到目的。(2)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誕生,這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變。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各族人民為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不懈奮斗,創造了波瀾壯闊的輝煌歷史,成就了偉大事業。中國共產黨在推動中國歷史前進中發揮著無可替代的領導核心作用。深入了解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不難發現,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更遑論我們的國家和民族取得今天的成就、具有今天這樣的國際地位。1.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和主要矛盾探究與分享:1939年,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中指出:“中國現時的社會,是一個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的社會。只有認清中國社會的性質,才能認清中國革命的對象、中國革命的任務、中國革命的動力、中國革命的性質、中國革命的前途和轉變。所以,認清中國社會的性質,就是說,認清中國的國情,乃是認清一切革命問題的基本的根據?!?br/>議題:結合上述論斷,談談把握近代中國基本國情的重要性。(學生交流并回答)教師小結:堅持從基本國情出發,是制定正確路線方針政策的基礎。近代中國的社會性質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是近代中國最基本的國情,決定了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和主要矛盾決定了近代中國的兩大歷史任務: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統治,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徹底改變貧究落后的面貌,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中國共產黨準確地判斷并把握了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領導中國各族人民經過28年浴血奮戰,終于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1)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教師講解: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中國曾長期走在世界文明的前列,十七世紀中葉以后,清政府對內實行封建專制統治,對外采取閉關鎖國政策,中國社會發展幾乎陷入停滯狀態。到十九世紀三四十年代,清王朝由盛而衰的頹勢日益加深,政治腐敗,軍備廢弛,財政拮據,社會動蕩,危機四伏。1840年,英國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用堅船利炮轟開了古老中國的大門,先后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等,西方列強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一步一步地控制了中國的政治、經濟、外交和軍事。帝國主義的人侵打斷了中國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正常進程。中國逐步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也是認識和解決近代中國一切社會問題的基本依據。(2)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含義:教師講解:①半殖民地,即形式上是獨立自主的國家,實際上在政治、經濟、外交、軍事等方面都受到外國殖民主義的控制和奴役。②半封建,即形式上仍是封建統治和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實際上社會已逐漸近代化,資本主義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不斷發展。戰爭 不平等條約 影響第一次鴉片戰爭 《南京條約》 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第二次鴉片戰爭 《天津條約》、《北京條約》 使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進一步加深甲午中日戰爭 《馬關條約》 使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辛丑條約》 中國完全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3)近代中國的主要矛盾: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這是中國近代社會的主要矛盾。教師講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國情決定了近代中國有多重矛盾,它們相互交織,貫穿始終,如:各帝國主義國家爭奪對中國控制權的矛盾;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資產階級和地主階級的矛盾;封建統治階級內部各集團、派系之間的矛盾;封建勢力與人民大眾的矛盾等等。這些矛盾對近代中國的發展起到了決定作用是: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這是中國近代社會的主要矛盾。(4)近代中國的兩大歷史任務:①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②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教師講解:近代中國的歷史任務師由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和主要矛盾決定的。在了解了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和主要矛盾,以及當時中國的歷史任務后,為了解決當時中國的所有問題,近代中國的各種政治力量又做了哪些努力呢?下面,我們共同進入第二目的學習。★近代中國的主要矛盾和歷史任務(前者是民族矛盾,后者是階級矛盾)【引自:高中——《知識清》單】1.近代中國的主要矛盾(1)近代中國的主要矛盾的內容: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是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兩對主要矛盾。(2)兩對主要矛盾之間的關系:一般而言,當帝國主義向中國發動侵略戰爭時,階級矛盾降到次要地位,民族矛盾上升到主要地位;當帝國主義同中國反動統治階級結成同盟,用戰爭以外的形式共同壓迫、剝削中國人民尤其是封建主義統治極其殘酷時,中國人民往往采用國內戰爭的形式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同盟,這時階級矛盾就上升為主要矛盾。2.兩大歷史任務的關系(1)區別比較 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 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主題 改變民族遭壓迫、人民受剝削的地位和狀況 改變近代中國經濟、文化和社會落后的地位和狀況內容 從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統治秩序 要充分發展以近代工業為主的社會生產力問題指向 生產關系的問題 生產力發展的問題,實現中國的現代化(2)聯系:前一個任務為后一個任務掃清障礙創造必要的前提;后一個任務是前一個任務的最終目的與必然要求。★沒有共產黨就有新中的原因角度 內容 闡述階級基礎 中國共產黨代表了一個先進的階級——中國工人階級,并使其成為領導階級。 中國工人階級是當時新的社會生產惲搓的代表,是近代中國最進步的階級、是中國革命的領導力量,具有先進性、革命性等特征。工農聯盟 中國共產黨聯合中國農民階級,并始終代表其根本利益。 農民是中國革命的主力軍,農民問題是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新民主主義革命實質上就是黨領導下的農民革命,中國革命戰爭實質上就是黨領導下的農民戰爭。指導思想 中國共產黨找到了戰無不勝的指導思想——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并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其精神內涵。 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是在實踐中證明了的關于中國革命的正確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正確道路 中國共產黨探索到了一條正確的道路——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 中國共產黨在探索中國革命道路的過程中,不照抄照搬俄國十月革命的經驗,而是從中國的具體實際出發,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正確道路。2.各種政治力量解決中國問題的方案探究與分享:在滾滾向前的歷史長河中,不同的時代會現出不同的漩渦與浪花,形成所處時代的特殊問題。這些問題既關乎國家民族發展的前途命運,也牽動千家萬戶普通百姓的冷暖人生。如何面對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和主要矛盾 如何回應時代的聲音 面對上述問題,各種政治力量先后登上歷史舞臺。議題:運用你所學過的知識,說說近代中國先后有哪些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它們對時代的聲音分別作出了怎樣的回應。(學生交流并回答)教師小結:鴉片戰爭之后,中國逐步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進入一個飽經磨難的時期,面臨“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洪秀全發動太平天國運動,試圖推翻清王朝,建立“地上天國”,繼而洋務派以“自強”和“求富”為口號,掀起洋務運動,試圖解決國弱民貧問題,這些都未能挽救國家落后挨打的局面。中日甲午戰爭后,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日益加深,中國的民族危機不斷加劇,維新派掀起了一場旨在救亡圖存的戊成變法運動。1900年,義和團運動高漲。八國聯軍侵略中國,中國的民族危機全面加深。隨著清政府統治危機加深。資產階級領導的民主革命運動在全國各地迅速開展,辛亥革命勝利后建立了中華民國,但并沒能解決近代中國社會的問題,近代中國社會陷人新的混亂之中。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中國共產黨的誕生,給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帶來光明和希望,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中國共產黨的方案在歷史和人民的檢驗中脫穎而出,最終成為唯一正確的選擇。(1)各種政治力量的具體方案和結果教師講解:在近代中國,先后登上過歷史舞臺的政治力量有:農民階級(發動了天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地主階級(發動了洋務運動)、資產階級改良派(發動了戊戌變法)、資產階級革命派(發動了辛亥革命)。面對苦難,中國人民沒有沉淪、沒有屈服,而是挺起脊梁、奮起抗爭,以百折不撓的精神進行可歌可泣的斗爭,譜寫了氣吞山河的史詩。20世紀上半葉,在中國的出路、前途和命運問題上,各種政治力量分別提出自己的方案,進行了異常激烈的較量。(2)中國共產黨誕生教師講解: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1919年五四運動后,工人階級成為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力量。①中國共產黨誕生:在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偉大覺醒中,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緊密結合中,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②中國共產黨的使命:中國共產黨一經誕生,就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確立為自己的初心使命。③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意義: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誕生,這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從此,中國人民在斗爭中就有了主心骨,看到了解決中國問題的出路和希望。(3)歷史的必然,人民的選擇教師講解:有比較才有鑒別。在近代中國三種政治力量所提出的三種方案中,中國共產黨的方案在歷史和人民的檢驗中脫穎而出,最終成為唯一正確的選擇。中國共產黨執政,既是歷史的必然,也是人民的選擇。(4)中國共產黨建黨精神教師講解: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5)近代中國各階級在民主革命中的地位與優缺點教師講解:①農民階級(主力軍):Ⅰ優點:人數多、革命性;Ⅱ局限性:狹隘性、缺乏理論指導。②資產階級(同盟軍):Ⅰ優點:革命性、進步性;Ⅱ局限性;兩面性、不徹底性。③無產階級(領導核心):優點:先進性、革命性、團結性。3.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探究與分享:從北京城區往西一百多千米,順著一條奔流的小溪,可以到達一個群山環抱的小村莊——堂上村。1943年,歌曲《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就誕生在這里,并從這里傳遍大江南北,經久不衰。歌曲原名為《沒有共產黨就沒有中國》,后來,毛澤東作了修改,在“中國”前面添加了“新”字。如今,在這首歌曲的誕生地,人們建起了紀念館。許多學校在這里為學生舉辦18歲成人禮。議題:(1)毛澤東為什么在“中國”前面添加了“新”字?說說你對“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理解。(2)在歌曲《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誕生地舉辦18歲成人禮有何特殊意義 (3)了解你所在地區有哪些革命紀念地可以作為教育實踐基地,結合本地實際情況,設計一次教育實踐活動。(學生交流并回答)教師小結:(1)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建立了新中國給古老的中國帶來了新面貌。歌曲《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原名《沒有共產黨就沒有中國》)唱出了廣大人民群眾對中國共產黨的衷心擁護和跟黨走的堅定信念。中國有五下多年的文明歷史,中國共產黨成立于192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于1949年,“沒有共產黨就沒有中國”這個說法不太妥當。1950年,毛澤東在“中國”前面加上“新”字從此,這首歌就成了《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2)在我國,很多學校會為學生舉辦18歲成人禮。在歌曲《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誕生地舉辦18歲成人禮,使學生接受革命文化的熏陶,加強思想政治引領和價值引領,可以激發學生的愛黨愛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引導他們樹立遠大理想,自覺把個人成長與祖國發展聯系在起。(3)本問題具有開放性,略。(1)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力量教師講解: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浴血奮戰、百折不撓,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2)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重大意義教師講解: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徹底結束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徹底結束了極少數剝削者統治廣大勞動人民的歷史,徹底結束了舊中國一盤散沙的局面,徹底廢除了列強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和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一切特權,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造了根本社會條件。(3)新中國建立的歷史意義教師講解: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從此,中國人民掌握了國家的權力,成為國家和自己命運的主人。探究與分享:1949年9月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為了紀念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當日,人民英雄紀念碑奠基典禮在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毛澤東在奠基僅式上宣讀碑文。人民英雄紀念碑于1952年8月1日正式開始動工興建,1958年4月22日建成,5月1日正式揭幕。從此以后,人民英雄紀念碑成為中國人民紀念、緬懷英雄烈士的最神圣的豐碑。《中華人民共和國英雄烈士保護法》規定:“每年9月30日為烈士紀念日,國家在首都北京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前舉行紀念僅式,緬懷英雄烈士?!?br/>議題:(1)你知道人民英雄紀念碑碑文的內容嗎 碑文中的“三年以來”“三十年以來”“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分別指哪幾個歷史時期 (2)查找資料,分別列舉這三個時間段的典型事件,并加以說明。(學生交流并回答)教師小結:(1)人民英雄紀念碑碑身正面(北面)鐫刻有毛澤東所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個金箔大字。背面是毛澤東起草、周恩來題寫的金箔制成的小楷字體的碑文:“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斗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乖不朽!”上述碑文中的“三年以來”是指1946-1949年的解放戰爭時期;“三十年以來”是指1919-1949年以五四運動為開端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斗爭到新中國成立這一時期;“一千八百四十年”是指以1840年鴉片戰爭為起點的中國民主主義革命奮斗歷史。這三個時間段中,無數中國愛國志士不屈抗爭,其中還有很多人獻出了生命。(2)本問題具有開放性,略。(4)舊民主主義革命失敗的根本原因教師講解: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前,中國社會各階級、各階層所進行的斗爭存在兩個根本性的弱點:一是沒有認清革命的目的和對象,不能團結真正的朋友以打擊真正的敵人;二是沒有廣泛地發動人民群眾特別是工農群眾,能形成有組織的、持久的群眾運動。所以不能成功。(5)歷史結論教師講解: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斗爭經驗的歷史總結,是中國人民在長期探索、艱苦奮斗的基礎上共同確認的歷史真理。(三)新課結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這一基本國情決定了近代中國存在著相互交織的多重矛盾,其中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是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和主要矛盾決定了近代中國的兩大歷史任務,為了完成兩大歷史任務。中國人民一直走在尋路的征途上。20世紀上半葉,在中國的出路、前途和命運問題上,三種政治力量分別提出了三種方案,中國共產黨的方案在歷史和人民的檢驗中最終成為唯一正確的選擇。中國共產黨團結領導中國各族人民經過28年浴血奮戰,終于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皼]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既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斗爭經驗的歷史總結,也是中國人民在長期探索、艱苦奮斗的基礎上共同確認的歷史真理。(四)課堂小結通過本框題的學習,我們了解到,中國革命的歷程深刻地證明,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這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斗爭經驗的歷史總結,是中國人民在長期探索、艱苦奮斗的基礎上共同確認的歷史真理。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我們堅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會繼續領導中國人民,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板書設計】第一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各種政治力量1.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和主要矛盾(1)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師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2)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含義(3)近代中國的主要矛盾(4)近代中國的兩大歷史任務2.各種政治力量解決中國問題的方案(1)各種政治力量的具體方案和結果(2)中國共產黨誕生(3)歷史的必然,人民的選擇(4)中國共產黨建黨精神(5)近代中國各階級在民主革命中的地位與優缺點3.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1)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力量(2)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意義(3)新中國建立的歷史意義(4)舊民主主義革命失敗的根本原因(5)歷史結論【高考鏈接】1.(引自:2021 黑龍江哈爾濱師大附中開學考)10月1日,中學生小王在父母的帶領下參觀了中國國家博物館,在“復興之路”展廳里他看到了中國近代的 2300 多件實物、文獻、圖片、模型、繪畫、雕塑、舊址復原、模擬景觀等展品,了解到了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100多年的歷史。根據他參觀的內容,他可能會產生的感受有 ( )①近代中國的歷史既是一部屈辱的歷史也是一部抗爭的歷史②西方列強的人侵是中國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根本原因③中國資產階級未對國家進步作出實質性貢獻④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矛盾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答案A。題中的信息該展廳展出的是從鴉片戰爭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100多年的歷史。鴉片戰爭以來,隨著西方列強人侵中國,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近代中國的歷史既是一部屈辱的歷史也是一部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抗爭歷史,①②正確。資產階級領導辛亥革命等運動,推翻了封建王朝,對國家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③錯誤。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④錯誤。2.(引自:2021 天津耀華中學第二次月考)20世紀初,中國人民尋求救國救民真理的道路屢遭挫折。1917 年,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下列關于馬克思列寧主義傳入中國的過程及其影響,按時間先后排序正確的是 ( )①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及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②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指導下,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完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③在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下,中國先進知識分子開始接受和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④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結合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成立A.③→①→④→② B.③→④→①→② C.④→③→②→① D.①→④→②→③解析:答案A。在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下,中國先進知識分子開始接受和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及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結合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成立;最后,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指導下中國共產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完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③→①→④→②符合題意,故A正確。3.(引自:2022 山東濟南二模)2021年是辛亥革命110 周年。辛亥革命雖然沒有找到解決中國的前途命運問題的正確道路和領導力量,沒有改變舊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人民的悲慘境遇,但永遠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某班學生以“辛亥革命給中國帶來怎樣的啟示”為議題展開了討論。以下觀點正確的有( )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唯一正確道路②辛亥革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造了根本社會條件③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④辛亥革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答案B。辛亥革命雖然沒有找到解決中國的前途命運問題的正確道路和領導力量,沒有改變舊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人民的悲慘境遇,但永遠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唯一正確道路;說明中國共產黨是中國革命的核心領導力量,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①③符合題意。新民主主義革命偉大勝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造了根本社會條件,②錯誤。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自力更生、發憤圖強,創造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成就,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④錯誤。4.(引自:2021山東青島期中質量檢測)南湖上的一艘普通的畫舫船,因其承載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閉幕、通過中國共產黨綱領的光榮使命,成為莊嚴宣告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地方。嘉興市某高中在此處為學生舉辦“18 歲成人禮”暨紅色研學活動,旨在讓學生 ( )①接受中國革命傳統和理想信念教育,激發其愛黨愛國情感②感悟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偉大歷史意義,學習傳承紅船精神③回顧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整個發展歷程,做到以史為鑒④了解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和主要矛盾,科學認識社會發展規律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解析:答案B。南湖上的畫舫船代表著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在此處為學生舉辦“18 歲成人禮”暨紅色研學活動,旨在讓學生感悟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偉大歷史意義,接受中國革命傳統和理想信念教育,①②正確。材料反映的是黨的成立、黨的歷史,而不是回顧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整個發展歷程,也不涉及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和主要矛盾,③④排除。【課后作業】5.(引自:2021 山東濰坊10月摸底)閱讀材料,回答問題:一百年前,中國共產黨的先驅們創建了中國共產黨,形成了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團結帶領中國人民,以“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大無畏氣概,書寫了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上最恢宏的史詩。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浴血奮戰、百折不撓,創造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成就,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自力更生、發憤圖強,創造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成就,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實現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解放思想、銳意進取,創造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實現了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自信自強、守正創新,統攬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創造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更為完善的制度保證、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以英勇頑強的奮斗向世界莊嚴宣告,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節選自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 100 周年大會上的講話》結合材料,概述黨的領導地位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8分)答案:黨的領導地位不是自封的,是歷史和人民選擇的,是由黨的性質決定的。(2分)回顧近代以來的艱辛歷程,在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進程中,正是由于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中國才徹底結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完成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開啟了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取得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4分)事實雄辯地證明: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2分)解析:第一自然段講述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第二自然段講述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取得的成就,第三自然段講述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因此可圍繞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知識,說明黨的領導地位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