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4.1 《人的認識從何而來》教學設計——中國“天眼”何以能拓展視野?教學目標通過南仁東提出構思及嚴密論證的對比,區別認識與實踐的概念及不同特征,能夠區分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通過對南仁東團隊對射電望遠鏡選址的堅持,了解人的實踐特性及作用。3.通過FAST天文望遠鏡投入運營以后對實踐的影響,充分理解實踐與認識的關系,闡明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同時通過價值辨析,開展一場關于真理問題的大討論,闡明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樹立實踐第一的觀念。教學重難點:本課重點:實踐的特征; 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本課難點: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講授新課導入:沒有一代代人的篳路藍縷,就沒有核心技術的不斷突破國之重器更是國之底氣!點贊中國科技,致敬大國工匠!著名的科學家霍金曾經表示過,如果未來有外星文明給地球人類發送信號,第一個收到這些信號的一定是中國的天眼。今天就讓我們來學習人的認識從何而來,深入思考中國“天眼”何以能拓展視野?議題一:“天眼”問世緣何而起?過渡:人類一直對未知而神秘的浩瀚太空充滿了好奇,在太空宇宙之中,漫無邊際的空間和數不勝數的星球,不但能給人類帶來資源開發和星際移民的可能性,還蘊藏著生命誕生的最根本哲理和奧秘,以及時空的未知和世界運轉的規律。情境材料:1993年,在日本國際無線電科學聯盟大會上,科學家們提出,在全球電波環境繼續惡化之前,建造新一代射電望遠鏡,接收更多來自外太空的訊息。南仁東跟同事們說:“咱們也建一個吧。”1994年7月,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工程概念提出。2005年9月23日,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召開FAST項目建議書專家評審會。活動任務:我思考獨立思考,結合生活實際,分析南仁東為何會向同事提出建造射電望遠鏡?角度:個人角度——南仁東對天文的熱愛客觀角度——當前天文事業的落后設計意圖:幫助學生理解感性認識的含義及特點。2.從1994年提出概念到2005年項目問世,你認為FAST項目建議書若想通過專家評審需要在哪些方面作努力?生1:經歷嚴格的審查生2:科學的論證設計意圖:理解FAST項目建議書是理性認識的表現,把握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區別與聯系。議題二:“天眼”選址何以落定?過渡:“天眼”從一句設想到走向運營,經歷了漫漫長路,其中最為關鍵的環節便是“選址”。我們一起來看看“天眼”選址難在何處?材料一:1994年始,南仁東團隊提出利用喀斯特洼地作為望遠鏡臺址,開始啟動貴州選址工作。為了給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工程選址,帶著300多幅衛星遙感圖,跋涉在中國西南的大山里,先后對比了1000多個洼地,時間長達12年,最終確定選址為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縣大窩凼洼地。活動任務:我發現結合視頻和材料,及時記錄,嘗試用1~2個詞來概括南仁東團隊的貴州選址工作。答:艱苦卓絕、持之以恒小組合作,在南仁東團隊先后對比的1000多個洼地,你認為大窩凼洼地被選中的理由是什么?答:符合海拔條件、地貌要求、凹形口徑較大······設計意圖:從客觀的物質條件出發,幫助學生樹立唯物思維。3.結合生活實際,請你預測南仁東團隊的下一個選址工作是否需要長達12年?答:可以縮短,因為遙感技術的發展,不斷優化選址工作,在團隊協作之下,更加高效的推進選址工作。設計意圖:把握實踐的含義,了解實踐的三個特點,客觀物質性、主觀能動性、社會歷史性。特點 關鍵詞客觀物質性 主體、對象、手段、規律能動性 計劃、方案、規劃、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社會性 強調合作歷史性 強調歷史過程議題三:“天眼”運營有何價值?材料一:FAST的高靈敏度觀測發現重復快速射電暴及偏振角變化,揭示快速射電暴來源于遙遠宇宙的磁星。材料二:面對巨大工程體量、超高精度要求等技術挑戰,FAST應運而生。截至2022年7月,FAST已發現660余顆新脈沖星,脈沖星到達時間測量精度由120納秒提高至30納秒,助力自主導航的前瞻性研究,中國空間測控能力由地球延伸至太陽系外緣。材料三:FAST關鍵技術成果應用于大尺度結構工程、公里范圍高精度動態測量、大型工業機器人研制以及多波束雷達裝置等領域。天文愛好者小趙:我想了解“快速射電星”的來源,為什么2019年出版的天文書里找不到 天文愛好者小錢:FAST為什么致力于不斷去發現新脈沖星?天文愛好者小孫:FAST贏得國際關注,那么我們在生活中能找到FAST的技術成果嗎?活動任務:我探究假如你也是天文愛好者,請選擇1位網友,以小組為單位,推選1名小組代表,匯總觀點,提出小組意見并闡述理由,討論時間2分鐘,展示時間1分鐘。生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通過FAST的觀測實踐,獲得了“快速射電星”來自實踐,從書本中(第二手資料)獲得信息也是有·價值的,但我們要清晰的認知到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但認識的途徑有2種。生2:FAST的修建過程中不斷遇到新問題(巨大工程體量、超高精度要求等技術挑戰),不斷克服這些新問題,從新問題的解決、認識工具的日益完備、認識能力的不斷提升這三個角度出發。生3:在生活中,FAST研究成果被廣泛應用于大尺度結構工程、公里范圍高精度動態測量、大型工業機器人研制以及多波束雷達裝置,可見我們發展技術,獲得認識是要將其應用于實際,才能真正發揮正確認識的價值。知識梳理二:實踐是認識的基礎①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但人們獲得認識的途徑有兩條:一是參加實踐,這就是直接經驗;二是就是讀書學 習,這就是間接經驗。②實踐是認識的動力新問題、新要求推動新探索、新研究。實踐的發展為人們提供日益完備的認識工具,這些工具延伸了人們的認識器官,促進人類認識的發展。實踐鍛煉和提高了人的認識能力。④實踐是認識的目的認識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目的和歸宿。圖式:實踐——認識——實踐 ......議學拓展——真理問題大討論“文化革命”結束后反對個人崇拜、糾正“左”的錯誤開展的一次全國性思想解放的討論觀點一:“兩個凡是”:“凡是毛主席做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維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觀點二:1978年6月2日鄧小平在全軍政治工作會議上講話說:“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同實踐相結合,這是毛澤東思想的出發點。活動任務:我辨析結合歷史知識,請辨析我們應該堅持毛澤東的思想還是毛澤東思想,并闡釋理由。生:我們應該堅持毛澤東思想,而不是毛澤東的思想,因為人的思想來自于實踐,通過實踐可以獲得正確/錯誤的思想,而毛澤東思想是凝聚全黨全國實踐的經驗和結晶,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偉大成果,應當要堅持。過渡:鄧小平說“我們必須世世代代地用準確的、完整的毛澤東思想來指導我們全黨、全軍和全國人民”。因此我們必須搞清楚實踐才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③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總結:對世界科技界來說,“天眼”提供了探索宇宙所需的研究工具?!爸卮笸黄?,儀器先行”,從宇宙星辰,到基本粒子,人類的科學發現與技術創新越來越離不開“高大上”的科研儀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