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浙江省寧波市北侖區2022-2023學年七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期中試卷(歷社部分)一、選擇題1.(2021七上·鄞州期中)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主持變法的是( )A.管仲 B.商鞅 C.王莽 D.張角2.(2022七上·北侖期中)商周時期的青銅器工藝高超、種類豐富,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銅器是( )A.四羊方尊 B.司母戊鼎 C.毛公鼎 D.銅冰鑒3.(2021七上·鄞州期中)春秋后期,我國農業生產水平大幅度提高。這與哪一生產工具的出現有關( )A.鐵制農具 B.打制石器 C.青銅工具 D.磨制石器4.(2022七上·北侖期中)對谷類的栽培和對動物的馴養,是人類歷史上自掌握火以后最偉大的經濟革命之一。實現這一“經濟革命”的是( )①元謀人 ②北京人 ③河姆渡人 ④半坡居民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5.(2022七上·北侖期中)《千字文》中有一句“推位讓國,有虞陶唐。”文中的“推位讓國”是指( )A.禪讓制 B.世襲制 C.分封制 D.科舉制6.(2022七上·北侖期中)禹是治水英雄,下列關于禹治水說法正確的有( )①吸取父親治水失敗的教訓②采用疏導的辦法③主要治理的是長江④他全身心投入治水,曾三過家門而不入A.①② B.①②④ C.③④ D.①②③④7.(2022七上·北侖期中)根據下列我國古代生產工具的發明時間,按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一項是()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③①②④8.(2022七上·北侖期中)早在六七千年前,生活在黃河和長江流域的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都已經進入到農耕文化的時代。下列表述符合這兩個氏族農耕文化特征的分別是( )A.使用鐵制農具、制造陶器 B.飼養家畜、牛耕技術C.確立土地制度、牛耕技術 D.飼養家畜、制造陶器9.(2022七上·北侖期中)關于春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爆發的爭霸戰爭,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①爭霸的背景是周王室日漸衰微②爭霸目的是為了維護周天子的威信③爭霸的實質是要獲取更大、更多的政治權力和經濟資源④爭霸戰爭具有兩面性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10.(2022七上·北侖期中)歷史學家錢穆說:中國“學術思想最燦爛的時期是秦以前”。秦朝以前出現的“學術思想最燦爛”主要是指( )A.儒家學說成為正統思想 B.鐵器和牛耕的普遍使用C.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D.佛教的傳入和道教的產生11.(2022七上·北侖期中)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觀點的人是(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墨子二、材料分析題12.(2022七上·北侖期中)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摘自蔡志忠《孔子說:仁者的叮嚀》材料二:孔子的政治活動失敗了,而孔子的教育事業卻留下了一個絕大的影響。——摘自錢穆《國史大綱》材料三::材料四:由秦到現在兩千多年了,我們依然感覺著春秋戰國在學術思想史上是中國的黃金時代。——郭沫若(1)根據材料一,孔子提出了怎樣的治國主張?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思想是什么?(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貢獻,并列舉其對你自己的學習特別有借鑒意義的一條內容。(3)請你將材料三中的人物填寫在相應的橫線上。①順其自然—— 。②以法治國—— 。③“兼愛”“非攻”—— 。(4)小明認為: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頭緒紛雜,人物眾多,學習起來難度比較大。請你幫助小明概括一下春秋戰國時期顯著的時代特征是什么。13.(2022七上·北侖期中)根據材料,探究問題:材料一:至于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于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白虎通》材料二:(他們)已經創造了一種木構房屋(如圖)。這種住宅十分別致,基礎全系樁木構筑,鋪設地板,地板上立柱、架梁、敷椽、蓋頂……——《七千年前的奇跡》材料三:彩陶精美,畫紋亦多珠。或則呈人面,或則呈雙魚。農耕既普及,人群已群居。護壕深二丈,其廣亦相如。何奈遺址中,獨不見文書。——郭沫若材料四:七八千年前,中國北方和南方的農業與農耕聚落都有了很大發展。耒、耜的出現和普遍使用,糧食的儲備,使人們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發展。……內部大小血緣集體之間以及個人之間,關系平等和睦。——《簡明中國歷史讀本》(1)據材料一回答神農為什么要“教民農作”?(2)根據材料二,“他們”應該屬于哪一個原始居民?房屋屬于什么類型的房屋?生活在哪個流域?(3)材料三是郭沫若對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的描述?“農耕既普及”中描繪的原始居民耕種的是什么農作物?(4)根據材料四,列舉農業“有了很大發展”在北方和南方的具體表現。結合所學知識,舉一例說明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精神生活”得到了發展。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變法,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封建經濟得到發展,軍隊的戰斗力不斷增強,使秦國發展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為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ACD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B項商鞅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任用下主持變法,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商鞅變法,要求識記基礎史實。2.【答案】B【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依據所學知識,司母戊鼎出土于黃河流域的河南安陽,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時期青銅文化的代表作,反映了中國青銅鑄造的超高工藝和藝術水平,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禮器,享有“鎮國之寶”的美譽。ACD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B項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銅器,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學生對司母戊鼎的識記能力。準確識記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銅器的是司母戊鼎。3.【答案】A【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解析】【分析】春秋時期,我國開始出現鐵農具,到戰國時,鐵農具使用范圍擴大。我國至遲在春秋末年已使用牛耕,戰國時期牛耕進一步推廣。牛耕是我國農業發展史上的一次革命。鐵農具和牛耕的推廣,使土地利用率和農作物的產量顯著提高,促進了農業上的深耕細作,也為開發山林、擴大耕地創造了條件。A項鐵制農具的出現使春秋后期,我國農業生產水平大幅度提高,符合題意;BC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鐵制農具的出現及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與識記鐵制農具的相關史實。4.【答案】B【知識點】原始的農業聚落【解析】【分析】谷類的栽培和對動物的馴養,是人類歷史上自掌握火以后最偉大的經濟革命。實現這 一“經濟革命”的是③河姆渡原始居民④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約七千年浙江省余姚市(長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欄式房屋,過著定居生活,種植水稻。他們還飼養家畜,會制造陶器、簡單的玉器和原始樂器,會挖水井。生活在距今約五六千年陜西西安半坡村(黃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種植粟。他們居住在半地穴式圓形房屋里,過著定居生活,還飼養豬狗等動物,打獵、捕魚,會制造彩陶和紡線、織布、制衣。B項③④實現這一“經濟革命”,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及學生對歷史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需要靈活運用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產生活狀況。5.【答案】A【知識點】炎帝、黃帝與堯舜禹的傳說【解析】【分析】據題干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繼黃帝之后,我國黃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聯盟首領還有堯、舜、禹。堯生活儉樸、克己愛民;舜寬厚待人、以身作則;禹領導人民治理洪水,與群眾同甘共苦,三次路過家門而不入。堯在年老時推舉舜為繼承人,舜年老后采用同樣的辦法把位置讓給治水有功的禹,他們之間采用推舉部落聯盟首領的辦法,歷史上叫做“禪讓制”。故文中的“推位讓國”是指禪讓制。A項禪讓制是文中的“推位讓國”所指的制度,符合題意;BC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堯舜禹的禪讓及學生的識記和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熟練掌握基礎知識。6.【答案】B【知識點】炎帝、黃帝與堯舜禹的傳說【解析】【分析】在繼黃帝之后,我國黃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聯盟首領還有堯、舜、禹。禹吸取父親治水失敗的教訓,領導人民治理洪水,采用疏導的辦法,把洶涌的洪水引入大海,與群眾同甘共苦,三次路過家門而不入。堯在年老時推舉舜為繼承人,舜年老后采用同樣的辦法把位置讓給治水有功的禹。故①②④說法正確。③主要治理的是長江說法錯誤,禹治理的是黃河。B項①②④說法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大禹治水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識記能力。識記大禹治水的相關史實。7.【答案】C【知識點】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原始的農業聚落【解析】【分析】據所學知,原始社會經歷了使用打制石器的舊石器時代和使用磨制石器的新石器時代,商周時期出現青銅工具,春秋時期出現鐵制農具,故按順序排列為②①④③。C項②①④③排列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古代生產工具的進步,結合所學即可作答。注意識記中國古代生產工具的演變順序。8.【答案】D【知識點】原始的農業聚落【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生活在長江流域的河姆渡人,住的房屋是干欄式建筑,種植水稻,飼養家畜,以豬、狗和水牛為主,會制作陶器、玉器和簡單的樂器骨哨;生活在黃河流域的半坡人,住的房屋是半地穴式圓形房屋,會制作精美的磨制石器,飼養豬、狗等家畜,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是彩陶等。A項使用鐵制農具、制造陶器錯誤,開始使用鐵制農具是春秋時期,不符合題意;B項飼養家畜、牛耕技術錯誤,推廣牛耕技術是在戰國時期,不符合題意;C項確立土地制度、牛耕技術是在戰國時期,不符合題意;D項飼養家畜、制造陶器分別符合這兩個氏族農耕文化特征,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農耕文化特征,要求識記基礎史實。9.【答案】A【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解析】【分析】春秋時期社會的主要特點是諸侯爭霸,春秋時期,由于周王室衰落,諸侯不再聽從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要依附于強大的諸侯,為了爭奪領土和人民,各諸侯國之間不斷進行戰爭,①③④是正確的選項;強大的諸侯,迫使各國承認他的首領地位,成為“霸主”,不是為了維護周天子的威信,排除②。A項①③④說法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春秋爭霸的相關知識及學生對歷史史實的準確識記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春秋爭霸的社會背景與影響。10.【答案】C【知識點】百家爭鳴【解析】【分析】秦以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社會急劇變化,許多問題需要解決,各學派紛紛著書立說,發表意見,并互相辯論,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學術繁榮局面。所以百家爭鳴“學術思想最燦爛”,是我國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發展的高峰。AB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C項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主要是秦朝以前出現的“學術思想最燦爛”所指的內容,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百家爭鳴,要求運用所學解讀題干信息。11.【答案】C【知識點】百家爭鳴【解析】【分析】儒家在戰國時期的代表人物是孟子,他提出“春秋無義戰”,籠統地反對一切戰爭。他還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和“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觀念。ABD三項和題干觀點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孟子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觀點,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學生對孟子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儒家孟子的思想主張。12.【答案】(1)以德治國;“仁”。(2)貢獻:創辦私學,廣收門徒,提出“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溫故而知新”等教育思想。借鑒:“溫故而知新”。(3)莊子;韓非;墨子(4)政治上王室衰微,諸侯爭霸,社會動亂;經濟上生產力發展;思想文化上百家爭鳴。【知識點】百家爭鳴【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可知,孔子提出以德治國的主張;要求統治者體察民情,愛惜民力,“為政以德”。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其思想的核心是“仁”。(2)孔子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教育家,他創辦私學,主張“有教無類”就是不論社會地位高低、貧富貴賤,人人都應該有接受教育的機會;孔子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敢于堅持正確的意見;他說:“當仁不讓于師”;他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教學時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使學生的潛能都得到發展等。其“溫故而知新”思想,對我們的學習特別有借鑒意義。(3)莊子是戰國時期道家的代表人物,他強調治國順其自然和民心;韓非是戰國時期法家的集大成者,主張實行法治和建立中央集權國家;墨子是墨家創始人,主張“兼愛”“非攻”。(4)春秋戰國時期顯著的時代特征是政治上王室衰微,諸侯爭霸,社會動亂;經濟上生產力發展;思想文化上百家爭鳴。故答案為:(1)以德治國;“仁”。(2)貢獻:創辦私學,廣收門徒,提出“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溫故而知新”等教育思想。借鑒:“溫故而知新”。(3)莊子;韓非;墨子。(4)政治上王室衰微,諸侯爭霸,社會動亂;經濟上生產力發展;思想文化上百家爭鳴。【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孔子、百家爭鳴及學生分析史料和識記歷史知識能力。題目設計注重基礎性,在掌握課本知識的基礎上,依據材料進入深入分析即得出答案。13.【答案】(1)人民眾多,禽獸不足。(2)居民:河姆渡原始居民。房屋:干欄式房屋。流域:長江流域。(3)居民:半坡原始居民。農作物:粟。(4)表現:耒、耜的出現和普遍使用;糧食的儲備。(2分)發展:制作陶器和玉器;簡單的樂器和骨哨;運用雕刻技術,懂得使用天然漆等。【知識點】原始的農業聚落【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原始農業的相關知識,要求具備材料分析能力。根據材料“人民眾多,禽獸不足。于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可知,“教民農作”的原因是人民眾多,禽獸不足,人們的食物匱乏。(2)本題考查河姆渡居民的相關知識,要求具備分析材料和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依據圖片信息和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二所示的房屋為河姆渡居民建造和居住的干欄式房屋。河姆渡居民生活在長江流域,當地氣候潮熱多雨,所以河姆渡居民建造了可以通風防潮的干欄式房屋。(3)本題考查半坡居民的相關知識,要求具備識記基礎知識并運用的能力。第一小問居民,根據材料三中的“彩陶”可知,這是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約五六千年陜西西安半坡村(黃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第二小問農作物,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種植粟。(4)本題考查原始農業的相關知識,要求具備分析材料和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第一小問表現,依據材料“七八千年前,中國北方和南方的農業與農耕聚落都有了很大發展。耒、耜的出現和普遍使用,糧食的儲備”可知,農業“有了很大發展”在北方和南方的具體表現是耒、耜的出現和普遍使用;糧食的儲備。第二小問發展,依據所學知識可知,人們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發展是,制作陶器和玉器;簡單的樂器和骨哨;運用雕刻技術,懂得使用天然漆等。故答案為:(1)人民眾多,禽獸不足。(2)居民:河姆渡原始居民。房屋:干欄式房屋。流域:長江流域。(3)居民:半坡原始居民。農作物:粟。(4)表現:耒、耜的出現和普遍使用;糧食的儲備。發展:制作陶器和玉器;簡單的樂器和骨哨;運用雕刻技術,懂得使用天然漆等。【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原始農耕的出現,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及學生對歷史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注意所有題目都不是直接設問,必須認真閱讀分析相關材料,提煉有效信息等相關史實。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浙江省寧波市北侖區2022-2023學年七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期中試卷(歷社部分)一、選擇題1.(2021七上·鄞州期中)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主持變法的是( )A.管仲 B.商鞅 C.王莽 D.張角【答案】B【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變法,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封建經濟得到發展,軍隊的戰斗力不斷增強,使秦國發展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為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ACD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B項商鞅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任用下主持變法,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商鞅變法,要求識記基礎史實。2.(2022七上·北侖期中)商周時期的青銅器工藝高超、種類豐富,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銅器是( )A.四羊方尊 B.司母戊鼎 C.毛公鼎 D.銅冰鑒【答案】B【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依據所學知識,司母戊鼎出土于黃河流域的河南安陽,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時期青銅文化的代表作,反映了中國青銅鑄造的超高工藝和藝術水平,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禮器,享有“鎮國之寶”的美譽。ACD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B項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銅器,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學生對司母戊鼎的識記能力。準確識記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銅器的是司母戊鼎。3.(2021七上·鄞州期中)春秋后期,我國農業生產水平大幅度提高。這與哪一生產工具的出現有關( )A.鐵制農具 B.打制石器 C.青銅工具 D.磨制石器【答案】A【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解析】【分析】春秋時期,我國開始出現鐵農具,到戰國時,鐵農具使用范圍擴大。我國至遲在春秋末年已使用牛耕,戰國時期牛耕進一步推廣。牛耕是我國農業發展史上的一次革命。鐵農具和牛耕的推廣,使土地利用率和農作物的產量顯著提高,促進了農業上的深耕細作,也為開發山林、擴大耕地創造了條件。A項鐵制農具的出現使春秋后期,我國農業生產水平大幅度提高,符合題意;BC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鐵制農具的出現及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與識記鐵制農具的相關史實。4.(2022七上·北侖期中)對谷類的栽培和對動物的馴養,是人類歷史上自掌握火以后最偉大的經濟革命之一。實現這一“經濟革命”的是( )①元謀人 ②北京人 ③河姆渡人 ④半坡居民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答案】B【知識點】原始的農業聚落【解析】【分析】谷類的栽培和對動物的馴養,是人類歷史上自掌握火以后最偉大的經濟革命。實現這 一“經濟革命”的是③河姆渡原始居民④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約七千年浙江省余姚市(長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欄式房屋,過著定居生活,種植水稻。他們還飼養家畜,會制造陶器、簡單的玉器和原始樂器,會挖水井。生活在距今約五六千年陜西西安半坡村(黃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種植粟。他們居住在半地穴式圓形房屋里,過著定居生活,還飼養豬狗等動物,打獵、捕魚,會制造彩陶和紡線、織布、制衣。B項③④實現這一“經濟革命”,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及學生對歷史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需要靈活運用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產生活狀況。5.(2022七上·北侖期中)《千字文》中有一句“推位讓國,有虞陶唐。”文中的“推位讓國”是指( )A.禪讓制 B.世襲制 C.分封制 D.科舉制【答案】A【知識點】炎帝、黃帝與堯舜禹的傳說【解析】【分析】據題干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繼黃帝之后,我國黃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聯盟首領還有堯、舜、禹。堯生活儉樸、克己愛民;舜寬厚待人、以身作則;禹領導人民治理洪水,與群眾同甘共苦,三次路過家門而不入。堯在年老時推舉舜為繼承人,舜年老后采用同樣的辦法把位置讓給治水有功的禹,他們之間采用推舉部落聯盟首領的辦法,歷史上叫做“禪讓制”。故文中的“推位讓國”是指禪讓制。A項禪讓制是文中的“推位讓國”所指的制度,符合題意;BC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堯舜禹的禪讓及學生的識記和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熟練掌握基礎知識。6.(2022七上·北侖期中)禹是治水英雄,下列關于禹治水說法正確的有( )①吸取父親治水失敗的教訓②采用疏導的辦法③主要治理的是長江④他全身心投入治水,曾三過家門而不入A.①② B.①②④ C.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B【知識點】炎帝、黃帝與堯舜禹的傳說【解析】【分析】在繼黃帝之后,我國黃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聯盟首領還有堯、舜、禹。禹吸取父親治水失敗的教訓,領導人民治理洪水,采用疏導的辦法,把洶涌的洪水引入大海,與群眾同甘共苦,三次路過家門而不入。堯在年老時推舉舜為繼承人,舜年老后采用同樣的辦法把位置讓給治水有功的禹。故①②④說法正確。③主要治理的是長江說法錯誤,禹治理的是黃河。B項①②④說法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大禹治水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識記能力。識記大禹治水的相關史實。7.(2022七上·北侖期中)根據下列我國古代生產工具的發明時間,按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一項是()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③①②④【答案】C【知識點】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原始的農業聚落【解析】【分析】據所學知,原始社會經歷了使用打制石器的舊石器時代和使用磨制石器的新石器時代,商周時期出現青銅工具,春秋時期出現鐵制農具,故按順序排列為②①④③。C項②①④③排列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古代生產工具的進步,結合所學即可作答。注意識記中國古代生產工具的演變順序。8.(2022七上·北侖期中)早在六七千年前,生活在黃河和長江流域的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都已經進入到農耕文化的時代。下列表述符合這兩個氏族農耕文化特征的分別是( )A.使用鐵制農具、制造陶器 B.飼養家畜、牛耕技術C.確立土地制度、牛耕技術 D.飼養家畜、制造陶器【答案】D【知識點】原始的農業聚落【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生活在長江流域的河姆渡人,住的房屋是干欄式建筑,種植水稻,飼養家畜,以豬、狗和水牛為主,會制作陶器、玉器和簡單的樂器骨哨;生活在黃河流域的半坡人,住的房屋是半地穴式圓形房屋,會制作精美的磨制石器,飼養豬、狗等家畜,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是彩陶等。A項使用鐵制農具、制造陶器錯誤,開始使用鐵制農具是春秋時期,不符合題意;B項飼養家畜、牛耕技術錯誤,推廣牛耕技術是在戰國時期,不符合題意;C項確立土地制度、牛耕技術是在戰國時期,不符合題意;D項飼養家畜、制造陶器分別符合這兩個氏族農耕文化特征,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農耕文化特征,要求識記基礎史實。9.(2022七上·北侖期中)關于春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爆發的爭霸戰爭,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①爭霸的背景是周王室日漸衰微②爭霸目的是為了維護周天子的威信③爭霸的實質是要獲取更大、更多的政治權力和經濟資源④爭霸戰爭具有兩面性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答案】A【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解析】【分析】春秋時期社會的主要特點是諸侯爭霸,春秋時期,由于周王室衰落,諸侯不再聽從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要依附于強大的諸侯,為了爭奪領土和人民,各諸侯國之間不斷進行戰爭,①③④是正確的選項;強大的諸侯,迫使各國承認他的首領地位,成為“霸主”,不是為了維護周天子的威信,排除②。A項①③④說法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春秋爭霸的相關知識及學生對歷史史實的準確識記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春秋爭霸的社會背景與影響。10.(2022七上·北侖期中)歷史學家錢穆說:中國“學術思想最燦爛的時期是秦以前”。秦朝以前出現的“學術思想最燦爛”主要是指( )A.儒家學說成為正統思想 B.鐵器和牛耕的普遍使用C.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D.佛教的傳入和道教的產生【答案】C【知識點】百家爭鳴【解析】【分析】秦以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社會急劇變化,許多問題需要解決,各學派紛紛著書立說,發表意見,并互相辯論,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學術繁榮局面。所以百家爭鳴“學術思想最燦爛”,是我國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發展的高峰。AB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C項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主要是秦朝以前出現的“學術思想最燦爛”所指的內容,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百家爭鳴,要求運用所學解讀題干信息。11.(2022七上·北侖期中)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觀點的人是(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墨子【答案】C【知識點】百家爭鳴【解析】【分析】儒家在戰國時期的代表人物是孟子,他提出“春秋無義戰”,籠統地反對一切戰爭。他還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和“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觀念。ABD三項和題干觀點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孟子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觀點,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學生對孟子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儒家孟子的思想主張。二、材料分析題12.(2022七上·北侖期中)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摘自蔡志忠《孔子說:仁者的叮嚀》材料二:孔子的政治活動失敗了,而孔子的教育事業卻留下了一個絕大的影響。——摘自錢穆《國史大綱》材料三::材料四:由秦到現在兩千多年了,我們依然感覺著春秋戰國在學術思想史上是中國的黃金時代。——郭沫若(1)根據材料一,孔子提出了怎樣的治國主張?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思想是什么?(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貢獻,并列舉其對你自己的學習特別有借鑒意義的一條內容。(3)請你將材料三中的人物填寫在相應的橫線上。①順其自然—— 。②以法治國—— 。③“兼愛”“非攻”—— 。(4)小明認為: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頭緒紛雜,人物眾多,學習起來難度比較大。請你幫助小明概括一下春秋戰國時期顯著的時代特征是什么。【答案】(1)以德治國;“仁”。(2)貢獻:創辦私學,廣收門徒,提出“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溫故而知新”等教育思想。借鑒:“溫故而知新”。(3)莊子;韓非;墨子(4)政治上王室衰微,諸侯爭霸,社會動亂;經濟上生產力發展;思想文化上百家爭鳴。【知識點】百家爭鳴【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可知,孔子提出以德治國的主張;要求統治者體察民情,愛惜民力,“為政以德”。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其思想的核心是“仁”。(2)孔子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教育家,他創辦私學,主張“有教無類”就是不論社會地位高低、貧富貴賤,人人都應該有接受教育的機會;孔子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敢于堅持正確的意見;他說:“當仁不讓于師”;他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教學時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使學生的潛能都得到發展等。其“溫故而知新”思想,對我們的學習特別有借鑒意義。(3)莊子是戰國時期道家的代表人物,他強調治國順其自然和民心;韓非是戰國時期法家的集大成者,主張實行法治和建立中央集權國家;墨子是墨家創始人,主張“兼愛”“非攻”。(4)春秋戰國時期顯著的時代特征是政治上王室衰微,諸侯爭霸,社會動亂;經濟上生產力發展;思想文化上百家爭鳴。故答案為:(1)以德治國;“仁”。(2)貢獻:創辦私學,廣收門徒,提出“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溫故而知新”等教育思想。借鑒:“溫故而知新”。(3)莊子;韓非;墨子。(4)政治上王室衰微,諸侯爭霸,社會動亂;經濟上生產力發展;思想文化上百家爭鳴。【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孔子、百家爭鳴及學生分析史料和識記歷史知識能力。題目設計注重基礎性,在掌握課本知識的基礎上,依據材料進入深入分析即得出答案。13.(2022七上·北侖期中)根據材料,探究問題:材料一:至于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于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白虎通》材料二:(他們)已經創造了一種木構房屋(如圖)。這種住宅十分別致,基礎全系樁木構筑,鋪設地板,地板上立柱、架梁、敷椽、蓋頂……——《七千年前的奇跡》材料三:彩陶精美,畫紋亦多珠。或則呈人面,或則呈雙魚。農耕既普及,人群已群居。護壕深二丈,其廣亦相如。何奈遺址中,獨不見文書。——郭沫若材料四:七八千年前,中國北方和南方的農業與農耕聚落都有了很大發展。耒、耜的出現和普遍使用,糧食的儲備,使人們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發展。……內部大小血緣集體之間以及個人之間,關系平等和睦。——《簡明中國歷史讀本》(1)據材料一回答神農為什么要“教民農作”?(2)根據材料二,“他們”應該屬于哪一個原始居民?房屋屬于什么類型的房屋?生活在哪個流域?(3)材料三是郭沫若對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的描述?“農耕既普及”中描繪的原始居民耕種的是什么農作物?(4)根據材料四,列舉農業“有了很大發展”在北方和南方的具體表現。結合所學知識,舉一例說明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精神生活”得到了發展。【答案】(1)人民眾多,禽獸不足。(2)居民:河姆渡原始居民。房屋:干欄式房屋。流域:長江流域。(3)居民:半坡原始居民。農作物:粟。(4)表現:耒、耜的出現和普遍使用;糧食的儲備。(2分)發展:制作陶器和玉器;簡單的樂器和骨哨;運用雕刻技術,懂得使用天然漆等。【知識點】原始的農業聚落【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原始農業的相關知識,要求具備材料分析能力。根據材料“人民眾多,禽獸不足。于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可知,“教民農作”的原因是人民眾多,禽獸不足,人們的食物匱乏。(2)本題考查河姆渡居民的相關知識,要求具備分析材料和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依據圖片信息和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二所示的房屋為河姆渡居民建造和居住的干欄式房屋。河姆渡居民生活在長江流域,當地氣候潮熱多雨,所以河姆渡居民建造了可以通風防潮的干欄式房屋。(3)本題考查半坡居民的相關知識,要求具備識記基礎知識并運用的能力。第一小問居民,根據材料三中的“彩陶”可知,這是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約五六千年陜西西安半坡村(黃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第二小問農作物,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種植粟。(4)本題考查原始農業的相關知識,要求具備分析材料和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第一小問表現,依據材料“七八千年前,中國北方和南方的農業與農耕聚落都有了很大發展。耒、耜的出現和普遍使用,糧食的儲備”可知,農業“有了很大發展”在北方和南方的具體表現是耒、耜的出現和普遍使用;糧食的儲備。第二小問發展,依據所學知識可知,人們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發展是,制作陶器和玉器;簡單的樂器和骨哨;運用雕刻技術,懂得使用天然漆等。故答案為:(1)人民眾多,禽獸不足。(2)居民:河姆渡原始居民。房屋:干欄式房屋。流域:長江流域。(3)居民:半坡原始居民。農作物:粟。(4)表現:耒、耜的出現和普遍使用;糧食的儲備。發展:制作陶器和玉器;簡單的樂器和骨哨;運用雕刻技術,懂得使用天然漆等。【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原始農耕的出現,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及學生對歷史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注意所有題目都不是直接設問,必須認真閱讀分析相關材料,提煉有效信息等相關史實。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省寧波市北侖區2022-2023學年七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期中試卷(歷社部分)(學生版).docx 浙江省寧波市北侖區2022-2023學年七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期中試卷(歷社部分)(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