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浙江省溫州市洞頭區2020-2021學年七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期中檢測試卷(歷社部分)一、選擇題1.小李所在的社區利用微信公眾號平臺,在社區開展“家庭美食大比拼”“優良家風征集”“防疫知識競賽”等線上活動,為居民送上抗疫“精神食糧”。這體現了社區的( )A.經濟功能 B.政治功能 C.文化功能 D.管理功能2.“房屋墻體厚實,室內有壁爐或火炕,窗小或有雙層窗,且屋頂大而高聳”。這種房屋主要分布在( )A.高溫多雨區 B.寒冷多雪區 C.炎熱干燥區 D.溫暖濕潤區3.下列關于比例尺的敘述中,正確的有( )①在地圖中,比例尺可以省略②比例尺是表示圖上距離比實地距離縮小的程度③根據比例尺可以推算出地圖上兩點間的實地距離④(圖幅相同)浙江省政區圖的比例尺比溫州市政區圖的比例尺小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4.1982年,北京人遺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類之一。通過以下北京人狩獵場景想象圖,可以判斷北京人( )A.會制造工具和種植水稻 B.是已確認的最早的古人類C.會建造宮室和紡織繅絲 D.共同勞動并結成群體生活5.半坡和河姆渡文化是中國原始農耕生活的典型代表。我們了解當時這兩地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情況,主要是依據相關的( )A.遺跡遺物 B.遠古傳說 C.歷史想象 D.文字記載6.他采用“疏順導滯”的方法,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然后合通四海,從而平息了水患。材料中“他”是( )A.堯 B.舜 C.禹 D.李冰7.下列是我國早期國家更替的先后順序,正確的是( )A.夏——商——西周 B.商——夏——西周C.夏——西周——商 D.西周——商——夏8.“至于商朝的歷史,則因有近代殷墟出土的遺物以為佐證,已大體可以列入信史的范圍。”下列出土的遺物可以佐證商朝歷史的是( )A.打制石器 B.豬紋陶缽C.刻有文字的甲骨 D.商鞅方升9.唐朝詩人胡曾的詠史詩句“七雄戈戟亂如麻,四海無人得坐家”。這直接反映了戰國時期( )A.周王室衰微 B.分封制崩潰C.注重興修水利 D.兼并戰爭不斷10.他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認為萬物運行有其自然的法則,人們應順應自然。他代表的學派是(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二、非選擇題11.讀等高線地形圖,回答問題。(1)將字母填在相應地形部位的括號內。山峰( ) 山谷( )山脊( )鞍部( )(2)從上圖可以看出D處溪流的流向是 ;B 處位于雞冠山的 方向。(3)某中學組織學生進行一次登雞冠山活動,現有圖示甲、乙兩條登山線路,出于安全考慮,應該選擇哪條?請說明理由。12.閱讀材料,完成判斷。歷史文化遺址 簡介①周口店北京人遺址 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出土了6件較為完整的人類頭蓋骨化石,157枚牙齒及大量骨骼碎塊,還有數10萬件石器及大量用火灰燼。②山頂洞人遺址 在山頂洞人的遺址中出土了石器、骨器、角器和飾物。其中,穿孔骨針是在中國發現的最早的縫紉工具。③河姆渡遺址 河姆渡遺址發現了大量的稻谷、谷殼、稻桿、和稻葉堆積,最厚處達1米。④半坡遺址 半坡遺址分為居住區、墓葬區和制陶作坊區。居住區內的房屋形制有半地穴式和地面建筑2種,房子之間有儲藏東西的窖穴。⑤良渚遺址 良渚古城距今約5300——4300年,由宮殿區、內城和外城組成。城內外祭壇上權貴們的墓地里,隨葬著很多制作精美的玉器。依據材料,對以下表述作出判斷:能夠從材料中得出的,在括號內劃“√”;不能從材料中得出的,在括號內劃“×”。①從北京人遺址的考古發現,得知北京人已經掌握人工取火。()②從山頂洞人遺址的考古發現,得知山頂洞人已經掌握挖孔技術和磨制技術。()③從河姆渡遺址的考古發現,得知長江中下游是亞洲稻的起源地之一。()④從半坡遺址的考古發現,得知當時的黃河流域比長江流域更為溫暖濕潤。()⑤從良渚遺址的考古發現,得知堯、舜、禹依次成為聯盟的首領。()13.夏商周時期,早期國家出現,社會變革劇烈。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圖1 圖2【材料二】圖3 圖4【材料三】“夫商君為孝公平權衡、正度量、調輕重,決裂阡陌,教民耕戰。是以兵動而地廣,兵休而國富,故秦無敵于天下。”——《戰國策·秦策三》都江堰修建后,居住在成都平原的蜀人從此“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秦國在蜀郡獲得了繼關中平原后又一個大糧倉。——摘編自李彬彬《李冰對中國統一事業的貢獻》【材料四】孟子到處勸說諸侯實行仁政,爭取民心,結果,同孔子一樣,始終未被重用。而法家卻受到秦國統治者的青睞。——人教版《歷史與社會》(1)圖1顯示的是西周實行的哪一制度。結合圖2,指出西周實行這種制度的目的。(2)依據圖3,概括春秋時期的社會特點。說明春秋時期的社會變化與圖4所示的農業生產工具之間的關聯。(3)結合材料,分析秦國能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的原因。(4)聯系當時的社會形勢,說明為什么儒家在秦國會受到排斥,而法家會受到重視。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知識點】社區功能【解析】【分析】根據題意, 社區利用微信公眾號平臺,在社區開展“家庭美食大比拼”“優良家風征集”“防疫知識競賽”等線上活動,為居民送上抗疫“精神食糧”。這體現了社區的文化功能。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社區的主要功能有政治功能、經濟功能、文化功能和管理功能。社區政治功能包括選舉、落實政策等;經濟功能包括社區工廠,超市等;社區文化功能包括文體活動、娛樂活動等;社區管理功能包括組織社區居民進行自治管理,搞好社區衛生、社會保障、文化、計生和治安等各項管理。2.【答案】B【知識點】鄉村聚落【解析】【分析】 房屋墻體厚實,室內有壁爐或火炕,說明所處的區域非常寒冷,窗小或有雙層,且屋頂大而高聳,說明所處區域經常降雨雪, 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聚落的民居建筑,是當地居民為適應當地的自然環境和便于從當地取得建筑材料而創造出來的,其不僅有明顯的時代特征,也有顯著的地方色彩。3.【答案】D【知識點】比例尺【解析】【分析】 比例尺是表示圖上距離比實地距離縮小的程度,表示方法有數字式、文字式、線段式,通常可用線段式和數字式表示;根據比例尺,可算出地圖上兩點間的實地距離;在圖幅相同的情況下,范圍越小,比例尺越大,范圍越大,比例尺越小,而浙江省政區圖和湖州市政區圖的圖幅沒有說明,不能判斷其比例尺大小。 比例尺是地圖三要素,不能省略。ABC不符合題意,D項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 比例尺是圖上距離比實地距離縮小的程度,有三種表示方式,即:線段式、文字式和數字式;同地區地圖的范圍相同,其比例尺大,圖幅就大,內容詳細,其比例尺小,圖幅就小,內容簡略;比例尺是個分數,分子都是1,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 。4.【答案】D【知識點】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解析】【分析】北京人生活在距今70萬年~20萬年,他們直立行走,手腳分工明顯,仍保留著猿的某些特征,使用打制石器和木棒,會使用天然火并能保存火種,幾十人群居,共同勞動(采集、狩獵)共同分享勞動成果。他們結成群體生活在一起,根本原因是生產力的低下,上古時期,人民少而禽獸眾,生活環境惡劣,人民不勝禽獸蟲蛇,單靠一個人的力量是無法生存的。為了生存,遠古人類必須過群居生活,共同進行勞動。ABC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D項共同勞動并結成群體生活理解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北京人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北京人的相關史實。5.【答案】A【知識點】原始的農業聚落【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半坡和河姆渡文化是我國原始農耕生活的典型代表,所以要了解當時這兩地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情況,我們主要是通過他們留下的遺跡或遺物,這是最直觀和真實的歷史。A項遺跡遺物是了解當時半坡和河姆渡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情況的主要依據,符合題意;BC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原始農耕文化的主要特點及學生的理解能力。理解我國對原始人研究的方法是主要利用他們的遺跡和遺物。6.【答案】C【知識點】炎帝、黃帝與堯舜禹的傳說【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信息“疏順導滯”“平息了水患”并結合所學知識:堯舜時期,洪水泛濫,禹領導人們采用疏導的方法,把洪水引入了大海。故材料中“他”是禹。ABD三項與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禹是材料中描述的“他”,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大禹治水,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7.【答案】A【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定都陽城;約公元前1600年,商湯戰勝夏桀,建立商朝,定都亳。約公元前1600年,商湯戰勝夏桀,夏朝滅亡,建立商朝。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領周軍在牧野之戰中打敗商軍,商朝滅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京,歷史上稱為西周。公元前771年,太子的外祖父申侯聯合犬戎,進攻鎬京。幽王被殺,西周滅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建立了東周。A項夏——商——西周正確,符合題意;BCD三項錯誤,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夏商西周的更替,要求具備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8.【答案】C【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商朝人刻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被稱為“甲骨文”,甲骨文已經具備了漢字的基本結構,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很多字體至今仍在使用,是漢字形成與發展的重要階段。甲骨文是我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文字,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出土的遺物可以佐證商朝歷史的是刻有文字的甲骨。ABD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刻有文字的甲骨可以佐證商朝歷史,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商朝甲骨文,要求具備準確識記基礎知識的能力。9.【答案】D【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解析】【分析】唐朝詩人胡曾的詠史詩句反映的是我國戰國時期的社會現象,由“七雄戈戟亂如麻,四海無人得坐家”可知,戰國時期的主要階段特征是兼并戰爭不斷。ABC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D項兼并戰爭不斷理解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戰國七雄的知識及學生的理解能力。應把握戰國七雄的有關歷史。10.【答案】B【知識點】百家爭鳴【解析】【分析】據題干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他善于從正反兩方面思考問題,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故他代表的學派是道家。ACD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B項道家是他代表的學派,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道家的思想主張及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知道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11.【答案】(1)B;D;C;A(2)自西北向東南;西南(3)乙。乙路線所經區域等高線較為稀疏,地勢較為平緩;甲路線所經區域等高線較為密集,地勢較為陡峭。【知識點】地形圖的判讀【解析】【分析】(1)、根據題意,將字母填在相應地形部位的括號內。山峰(B) 山谷(D) 山脊(C) 鞍部(A)。(2)、本題采用指向標定向法,根據給出的指向標建立方向坐標,從上圖可以看出D處溪流的流向是自西北向東南;B 處位于雞冠山的西南方向。(3)、某中學組織學生進行一次登雞冠山活動,現有圖示甲、乙兩條登山線路,出于安全考慮,應該選擇乙。乙路線所經區域等高線較為稀疏,地勢較為平緩;甲路線所經區域等高線較為密集,地勢較為陡峭。【點評】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高,四周低則為山頂;兩山頂之間相對低洼的部位為鞍部;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低,四周高則為盆地;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為山脊;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為山谷,等高線重合的部位是陡崖。等高線密集,坡度陡,等高線稀疏,坡度緩。12.【答案】①×②√③√④×⑤×【知識點】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原始的農業聚落【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出土了6件較為完整的人類頭蓋骨化石,157枚牙齒及大量骨骼碎塊,還有數10萬件石器及大量用火灰燼”不能得出“北京人已經掌握人工取火”。根據材料“河姆渡遺址發現了大量的稻谷、谷殼、稻桿、和稻葉堆積,最厚處達1米”能得出“山頂洞人已經掌握挖孔技術和磨制技術”。根據材料“河姆渡遺址發現了大量的稻谷、谷殼、稻桿、和稻葉堆積,最厚處達1米”能得出“長江中下游是亞洲稻的起源地之一”。根據材料“半坡遺址分為居住區、墓葬區和制陶作坊區。居住區內的房屋形制有半地穴式和地面建筑2種,房子之間有儲藏東西的窖穴”不能得出“當時的黃河流域比長江流域更為溫暖濕潤”。根據材料“良渚古城距今約5300——4300年,由宮殿區、內城和外城組成。城內外祭壇上權貴們的墓地里,隨葬著很多制作精美的玉器”不能得出“堯、舜、禹依次成為聯盟的首領”。故答案為:①×②√③√④×⑤×。【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我國遠古居民和原始農耕生活及學生準確解讀歷史材料的能力。要求學生具備準確解讀歷史材料的能力。13.【答案】(1)分封制。穩定周初的政治形勢,鞏固疆土。(2)諸侯爭霸,社會動蕩。鐵制農具的使用,提高了農業生產力水平,諸侯國的實力大大加強,為謀取更多的利益,從而展開激烈的爭斗。(3)秦國實行商鞅變法;秦國修建都江堰。(4)春秋戰國時期是社會大動蕩的時期,諸侯林立,紛爭不斷。相比于儒家主張實行“德政”“仁政”,法家強調以法治國,樹立君主的權威,建立中央集權專制統治,更能夠吸引統治者。【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解析】【分析】(1)圖1顯示的是西周實行的分封制。西周建立后,為了鞏固統治,實行分封制。(2)依據圖3“齊、楚、晉國進軍路線”“吳國進軍路線”“越國進軍路線”可知,春秋時期諸侯爭霸,社會動蕩。鐵制農具促進了農業上的深耕細作,提高了社會生產力;由于政治、經濟的發展不平衡,各諸侯國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間展開激烈的爭斗。(3)根據材料三“夫商君為孝公平權衡、正度量、調輕重,決裂阡陌,教民耕戰。是以兵動而地廣,兵休而國富,故秦無敵于天下”可知,秦國能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的原因是實行商鞅變法;根據材料三“都江堰修建后,居住在成都平原的蜀人從此‘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秦國在蜀郡獲得了繼關中平原后又一個大糧倉” 可知,秦國能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的原因是修建都江堰。(4)因為戰國時期出現了諸侯爭霸、兼并戰爭的局面。當時各國紛紛變法圖強,打擊舊貴族,強化國君專制權力;同時,為了應付戰爭,統治者向百姓征收沉重的賦稅、兵役徭役,階級矛盾激化。韓非子為代表的法家主張嚴刑峻法、中央集權的思想適應當時社會形勢需要,自然受到青睞,而孔子、孟子“仁”“德”的思想不可能被統治者所接受,因而遭到冷落。故答案為:(1)分封制。穩定周初的政治形勢,鞏固疆土。(2)諸侯爭霸,社會動蕩。鐵制農具的使用,提高了農業生產力水平,諸侯國的實力大大加強,為謀取更多的利益,從而展開激烈的爭斗。(3)秦國實行商鞅變法;秦國修建都江堰。(4)春秋戰國時期是社會大動蕩的時期,諸侯林立,紛爭不斷。相比于儒家主張實行“德政”“仁政”,法家強調以法治國,樹立君主的權威,建立中央集權專制統治,更能夠吸引統治者。【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分封制,春秋時期的社會特點,秦國能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的原因,百家爭鳴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綜合分析和掌握歷史知識的能力。解題的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浙江省溫州市洞頭區2020-2021學年七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期中檢測試卷(歷社部分)一、選擇題1.小李所在的社區利用微信公眾號平臺,在社區開展“家庭美食大比拼”“優良家風征集”“防疫知識競賽”等線上活動,為居民送上抗疫“精神食糧”。這體現了社區的( )A.經濟功能 B.政治功能 C.文化功能 D.管理功能【答案】C【知識點】社區功能【解析】【分析】根據題意, 社區利用微信公眾號平臺,在社區開展“家庭美食大比拼”“優良家風征集”“防疫知識競賽”等線上活動,為居民送上抗疫“精神食糧”。這體現了社區的文化功能。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社區的主要功能有政治功能、經濟功能、文化功能和管理功能。社區政治功能包括選舉、落實政策等;經濟功能包括社區工廠,超市等;社區文化功能包括文體活動、娛樂活動等;社區管理功能包括組織社區居民進行自治管理,搞好社區衛生、社會保障、文化、計生和治安等各項管理。2.“房屋墻體厚實,室內有壁爐或火炕,窗小或有雙層窗,且屋頂大而高聳”。這種房屋主要分布在( )A.高溫多雨區 B.寒冷多雪區 C.炎熱干燥區 D.溫暖濕潤區【答案】B【知識點】鄉村聚落【解析】【分析】 房屋墻體厚實,室內有壁爐或火炕,說明所處的區域非常寒冷,窗小或有雙層,且屋頂大而高聳,說明所處區域經常降雨雪, 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聚落的民居建筑,是當地居民為適應當地的自然環境和便于從當地取得建筑材料而創造出來的,其不僅有明顯的時代特征,也有顯著的地方色彩。3.下列關于比例尺的敘述中,正確的有( )①在地圖中,比例尺可以省略②比例尺是表示圖上距離比實地距離縮小的程度③根據比例尺可以推算出地圖上兩點間的實地距離④(圖幅相同)浙江省政區圖的比例尺比溫州市政區圖的比例尺小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D【知識點】比例尺【解析】【分析】 比例尺是表示圖上距離比實地距離縮小的程度,表示方法有數字式、文字式、線段式,通常可用線段式和數字式表示;根據比例尺,可算出地圖上兩點間的實地距離;在圖幅相同的情況下,范圍越小,比例尺越大,范圍越大,比例尺越小,而浙江省政區圖和湖州市政區圖的圖幅沒有說明,不能判斷其比例尺大小。 比例尺是地圖三要素,不能省略。ABC不符合題意,D項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 比例尺是圖上距離比實地距離縮小的程度,有三種表示方式,即:線段式、文字式和數字式;同地區地圖的范圍相同,其比例尺大,圖幅就大,內容詳細,其比例尺小,圖幅就小,內容簡略;比例尺是個分數,分子都是1,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 。4.1982年,北京人遺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類之一。通過以下北京人狩獵場景想象圖,可以判斷北京人( )A.會制造工具和種植水稻 B.是已確認的最早的古人類C.會建造宮室和紡織繅絲 D.共同勞動并結成群體生活【答案】D【知識點】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解析】【分析】北京人生活在距今70萬年~20萬年,他們直立行走,手腳分工明顯,仍保留著猿的某些特征,使用打制石器和木棒,會使用天然火并能保存火種,幾十人群居,共同勞動(采集、狩獵)共同分享勞動成果。他們結成群體生活在一起,根本原因是生產力的低下,上古時期,人民少而禽獸眾,生活環境惡劣,人民不勝禽獸蟲蛇,單靠一個人的力量是無法生存的。為了生存,遠古人類必須過群居生活,共同進行勞動。ABC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D項共同勞動并結成群體生活理解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北京人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北京人的相關史實。5.半坡和河姆渡文化是中國原始農耕生活的典型代表。我們了解當時這兩地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情況,主要是依據相關的( )A.遺跡遺物 B.遠古傳說 C.歷史想象 D.文字記載【答案】A【知識點】原始的農業聚落【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半坡和河姆渡文化是我國原始農耕生活的典型代表,所以要了解當時這兩地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情況,我們主要是通過他們留下的遺跡或遺物,這是最直觀和真實的歷史。A項遺跡遺物是了解當時半坡和河姆渡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情況的主要依據,符合題意;BC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原始農耕文化的主要特點及學生的理解能力。理解我國對原始人研究的方法是主要利用他們的遺跡和遺物。6.他采用“疏順導滯”的方法,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然后合通四海,從而平息了水患。材料中“他”是( )A.堯 B.舜 C.禹 D.李冰【答案】C【知識點】炎帝、黃帝與堯舜禹的傳說【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信息“疏順導滯”“平息了水患”并結合所學知識:堯舜時期,洪水泛濫,禹領導人們采用疏導的方法,把洪水引入了大海。故材料中“他”是禹。ABD三項與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禹是材料中描述的“他”,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大禹治水,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7.下列是我國早期國家更替的先后順序,正確的是( )A.夏——商——西周 B.商——夏——西周C.夏——西周——商 D.西周——商——夏【答案】A【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定都陽城;約公元前1600年,商湯戰勝夏桀,建立商朝,定都亳。約公元前1600年,商湯戰勝夏桀,夏朝滅亡,建立商朝。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領周軍在牧野之戰中打敗商軍,商朝滅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京,歷史上稱為西周。公元前771年,太子的外祖父申侯聯合犬戎,進攻鎬京。幽王被殺,西周滅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建立了東周。A項夏——商——西周正確,符合題意;BCD三項錯誤,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夏商西周的更替,要求具備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8.“至于商朝的歷史,則因有近代殷墟出土的遺物以為佐證,已大體可以列入信史的范圍。”下列出土的遺物可以佐證商朝歷史的是( )A.打制石器 B.豬紋陶缽C.刻有文字的甲骨 D.商鞅方升【答案】C【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商朝人刻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被稱為“甲骨文”,甲骨文已經具備了漢字的基本結構,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很多字體至今仍在使用,是漢字形成與發展的重要階段。甲骨文是我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文字,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出土的遺物可以佐證商朝歷史的是刻有文字的甲骨。ABD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刻有文字的甲骨可以佐證商朝歷史,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商朝甲骨文,要求具備準確識記基礎知識的能力。9.唐朝詩人胡曾的詠史詩句“七雄戈戟亂如麻,四海無人得坐家”。這直接反映了戰國時期( )A.周王室衰微 B.分封制崩潰C.注重興修水利 D.兼并戰爭不斷【答案】D【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解析】【分析】唐朝詩人胡曾的詠史詩句反映的是我國戰國時期的社會現象,由“七雄戈戟亂如麻,四海無人得坐家”可知,戰國時期的主要階段特征是兼并戰爭不斷。ABC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D項兼并戰爭不斷理解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戰國七雄的知識及學生的理解能力。應把握戰國七雄的有關歷史。10.他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認為萬物運行有其自然的法則,人們應順應自然。他代表的學派是(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答案】B【知識點】百家爭鳴【解析】【分析】據題干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他善于從正反兩方面思考問題,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故他代表的學派是道家。ACD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B項道家是他代表的學派,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道家的思想主張及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知道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二、非選擇題11.讀等高線地形圖,回答問題。(1)將字母填在相應地形部位的括號內。山峰( ) 山谷( )山脊( )鞍部( )(2)從上圖可以看出D處溪流的流向是 ;B 處位于雞冠山的 方向。(3)某中學組織學生進行一次登雞冠山活動,現有圖示甲、乙兩條登山線路,出于安全考慮,應該選擇哪條?請說明理由。【答案】(1)B;D;C;A(2)自西北向東南;西南(3)乙。乙路線所經區域等高線較為稀疏,地勢較為平緩;甲路線所經區域等高線較為密集,地勢較為陡峭。【知識點】地形圖的判讀【解析】【分析】(1)、根據題意,將字母填在相應地形部位的括號內。山峰(B) 山谷(D) 山脊(C) 鞍部(A)。(2)、本題采用指向標定向法,根據給出的指向標建立方向坐標,從上圖可以看出D處溪流的流向是自西北向東南;B 處位于雞冠山的西南方向。(3)、某中學組織學生進行一次登雞冠山活動,現有圖示甲、乙兩條登山線路,出于安全考慮,應該選擇乙。乙路線所經區域等高線較為稀疏,地勢較為平緩;甲路線所經區域等高線較為密集,地勢較為陡峭。【點評】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高,四周低則為山頂;兩山頂之間相對低洼的部位為鞍部;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低,四周高則為盆地;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為山脊;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為山谷,等高線重合的部位是陡崖。等高線密集,坡度陡,等高線稀疏,坡度緩。12.閱讀材料,完成判斷。歷史文化遺址 簡介①周口店北京人遺址 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出土了6件較為完整的人類頭蓋骨化石,157枚牙齒及大量骨骼碎塊,還有數10萬件石器及大量用火灰燼。②山頂洞人遺址 在山頂洞人的遺址中出土了石器、骨器、角器和飾物。其中,穿孔骨針是在中國發現的最早的縫紉工具。③河姆渡遺址 河姆渡遺址發現了大量的稻谷、谷殼、稻桿、和稻葉堆積,最厚處達1米。④半坡遺址 半坡遺址分為居住區、墓葬區和制陶作坊區。居住區內的房屋形制有半地穴式和地面建筑2種,房子之間有儲藏東西的窖穴。⑤良渚遺址 良渚古城距今約5300——4300年,由宮殿區、內城和外城組成。城內外祭壇上權貴們的墓地里,隨葬著很多制作精美的玉器。依據材料,對以下表述作出判斷:能夠從材料中得出的,在括號內劃“√”;不能從材料中得出的,在括號內劃“×”。①從北京人遺址的考古發現,得知北京人已經掌握人工取火。()②從山頂洞人遺址的考古發現,得知山頂洞人已經掌握挖孔技術和磨制技術。()③從河姆渡遺址的考古發現,得知長江中下游是亞洲稻的起源地之一。()④從半坡遺址的考古發現,得知當時的黃河流域比長江流域更為溫暖濕潤。()⑤從良渚遺址的考古發現,得知堯、舜、禹依次成為聯盟的首領。()【答案】①×②√③√④×⑤×【知識點】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原始的農業聚落【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出土了6件較為完整的人類頭蓋骨化石,157枚牙齒及大量骨骼碎塊,還有數10萬件石器及大量用火灰燼”不能得出“北京人已經掌握人工取火”。根據材料“河姆渡遺址發現了大量的稻谷、谷殼、稻桿、和稻葉堆積,最厚處達1米”能得出“山頂洞人已經掌握挖孔技術和磨制技術”。根據材料“河姆渡遺址發現了大量的稻谷、谷殼、稻桿、和稻葉堆積,最厚處達1米”能得出“長江中下游是亞洲稻的起源地之一”。根據材料“半坡遺址分為居住區、墓葬區和制陶作坊區。居住區內的房屋形制有半地穴式和地面建筑2種,房子之間有儲藏東西的窖穴”不能得出“當時的黃河流域比長江流域更為溫暖濕潤”。根據材料“良渚古城距今約5300——4300年,由宮殿區、內城和外城組成。城內外祭壇上權貴們的墓地里,隨葬著很多制作精美的玉器”不能得出“堯、舜、禹依次成為聯盟的首領”。故答案為:①×②√③√④×⑤×。【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我國遠古居民和原始農耕生活及學生準確解讀歷史材料的能力。要求學生具備準確解讀歷史材料的能力。13.夏商周時期,早期國家出現,社會變革劇烈。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圖1 圖2【材料二】圖3 圖4【材料三】“夫商君為孝公平權衡、正度量、調輕重,決裂阡陌,教民耕戰。是以兵動而地廣,兵休而國富,故秦無敵于天下。”——《戰國策·秦策三》都江堰修建后,居住在成都平原的蜀人從此“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秦國在蜀郡獲得了繼關中平原后又一個大糧倉。——摘編自李彬彬《李冰對中國統一事業的貢獻》【材料四】孟子到處勸說諸侯實行仁政,爭取民心,結果,同孔子一樣,始終未被重用。而法家卻受到秦國統治者的青睞。——人教版《歷史與社會》(1)圖1顯示的是西周實行的哪一制度。結合圖2,指出西周實行這種制度的目的。(2)依據圖3,概括春秋時期的社會特點。說明春秋時期的社會變化與圖4所示的農業生產工具之間的關聯。(3)結合材料,分析秦國能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的原因。(4)聯系當時的社會形勢,說明為什么儒家在秦國會受到排斥,而法家會受到重視。【答案】(1)分封制。穩定周初的政治形勢,鞏固疆土。(2)諸侯爭霸,社會動蕩。鐵制農具的使用,提高了農業生產力水平,諸侯國的實力大大加強,為謀取更多的利益,從而展開激烈的爭斗。(3)秦國實行商鞅變法;秦國修建都江堰。(4)春秋戰國時期是社會大動蕩的時期,諸侯林立,紛爭不斷。相比于儒家主張實行“德政”“仁政”,法家強調以法治國,樹立君主的權威,建立中央集權專制統治,更能夠吸引統治者。【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解析】【分析】(1)圖1顯示的是西周實行的分封制。西周建立后,為了鞏固統治,實行分封制。(2)依據圖3“齊、楚、晉國進軍路線”“吳國進軍路線”“越國進軍路線”可知,春秋時期諸侯爭霸,社會動蕩。鐵制農具促進了農業上的深耕細作,提高了社會生產力;由于政治、經濟的發展不平衡,各諸侯國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間展開激烈的爭斗。(3)根據材料三“夫商君為孝公平權衡、正度量、調輕重,決裂阡陌,教民耕戰。是以兵動而地廣,兵休而國富,故秦無敵于天下”可知,秦國能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的原因是實行商鞅變法;根據材料三“都江堰修建后,居住在成都平原的蜀人從此‘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秦國在蜀郡獲得了繼關中平原后又一個大糧倉” 可知,秦國能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的原因是修建都江堰。(4)因為戰國時期出現了諸侯爭霸、兼并戰爭的局面。當時各國紛紛變法圖強,打擊舊貴族,強化國君專制權力;同時,為了應付戰爭,統治者向百姓征收沉重的賦稅、兵役徭役,階級矛盾激化。韓非子為代表的法家主張嚴刑峻法、中央集權的思想適應當時社會形勢需要,自然受到青睞,而孔子、孟子“仁”“德”的思想不可能被統治者所接受,因而遭到冷落。故答案為:(1)分封制。穩定周初的政治形勢,鞏固疆土。(2)諸侯爭霸,社會動蕩。鐵制農具的使用,提高了農業生產力水平,諸侯國的實力大大加強,為謀取更多的利益,從而展開激烈的爭斗。(3)秦國實行商鞅變法;秦國修建都江堰。(4)春秋戰國時期是社會大動蕩的時期,諸侯林立,紛爭不斷。相比于儒家主張實行“德政”“仁政”,法家強調以法治國,樹立君主的權威,建立中央集權專制統治,更能夠吸引統治者。【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分封制,春秋時期的社會特點,秦國能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的原因,百家爭鳴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綜合分析和掌握歷史知識的能力。解題的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省溫州市洞頭區2020-2021學年七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期中檢測試卷(歷社部分)(學生版).docx 浙江省溫州市洞頭區2020-2021學年七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期中檢測試卷(歷社部分)(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