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1《世界的物質性》教學設計課時安排本框內容是舊教材4.2和5.2的綜合體,內容大部分未變,小部分刪減,故本框建議安排2課時。基本思路:本框按教材順序進行闡釋,在總結教材內容同時歸納了唯物論的相關原理,總共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本框開篇先介紹了哲學上的運動概念,借助視頻素材幫助學生理解哲學意義上的運動以及運動的載體,通過設置思辨探究總結物質與運動的關系。緊接著,由運動概念引出規律,總結規律的特點。第二部分:讓學生思考人類只能被規律支配嗎進而引出人的主觀能動性,具體介紹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此部分內容借袁隆平院士的事跡進行闡述,也是借此對袁隆平院士逝世的深切緬懷。此部分需總結出客觀規律與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系以及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第三部分:展開講解物質決定意識的方法論: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通過對比袁隆平的“禾下乘涼夢”和大躍進的“畝產萬斤夢”引發學生思考。重點難點:重點:運動;規律;意識的能動作用;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難點:規律的特點;意識的能動作用;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教學過程本框設計可分為以下部分:導入引導學生回顧上節課內容,在上節課已經論證了世界的物質性的基礎上讓學生思考物質以怎樣的方式保持自己的存在從而引出運動概念。第一幕:規律是客觀的第一部分:介紹運動第一步,介紹哲學上的運動含義;第二步,播放視頻,設置探究:從視頻中你能找出幾種形式的運動?這些運動的載體分別是什么?此處需引導學生運動的多種形式及各自載體。視頻中涉及的運動形式分析參考:云、河流、船、駱駝等——發生位移,屬于物理運動;攀登臺階——物理運動;焊接——物理、化學運動;采摘茉莉花——物理運動,茉莉花成熟——生命運動;研究人員觀測衛星——思維運動;衛星運動——物理運動;騰格里沙漠人進沙退——人工造林涉及生命運動;大學迎來新生——學生通過高考需要思維運動,學生的成長涉及生命運動;各類體育比賽、登峰——物理運動;申請專利——思維運動;創造GDP、經濟發展、脫貧攻堅、中國發展——社會運動第三步,引導學生思考:世界上存在不動的物質嗎?此處通過趣味性悖論探討“飛矢不動”激活學生思維,引導學生反駁“飛矢不動”的觀點,然后得出結論:該觀點陷入了形而上學的不變論,世界上根本不存在脫離運動的物質。第四步,引導學生思考:世界上存在不以物質為載體的運動嗎?此處通過探討“非風動,非幡動,仁者心動。”的觀點,然后得出結論:該觀點陷入了唯心主義,世界上不存在脫離物質的運動。最后總結原理一:物質與運動的關系原理。第二部分:介紹規律第一步,引導學生思考生活中常見的一些現象,然后由他們回答是什么在背后起作用,從而引出規律的含義;第二步,設置幾個判斷加深學生對規律的理解;第三步,引導學生思考哪些領域存在規律?通過展示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存在的規律,總結結論:規律是普遍的;第四步,引導學生思考人可以改變規律嗎?通過展示兩張相關圖片總結結論:規律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最后,對規律相關概念進行總結歸納。第二幕: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第一部分:自然界的物質性第一步,播放介紹袁隆平院士攻克水稻育種技術過程的視頻,然后設置探究:袁隆平院士一生追夢的過程,體現出人的意識活動有哪些特點?意識的特點讓人類能做到什么?袁院士的研究成果改寫了人類饑餓歷史,充分說明了人的意識有何作用?第二步,依次總結結論:結論1:將農業視為終身奮斗方向,一生追求著禾下乘涼夢和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主動從紅薯育種轉向研究當時國家最需要的水稻育種研究。——意識活動具有自覺選擇性從天然雜交稻中汲取靈感經過多年研究探索出雜交水稻育種規律(由現象把握本質/規律),獲得多項研究成果。——意識活動具有主動創造性結論2: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結論3:意識可以能動地指導人們改造世界:通過實踐把觀念的東西變成現實的東西——人能夠能動地改造世界得出結論后,總結意識的能動作用;第三步,聯系前面所學知識設置探究:我國雜交水稻育種技術的不斷突破是否意味著袁隆平成功改變了水稻育種規律?總結結論:袁隆平并沒有改變水稻育種規律,而是帶領科研團隊發揮意識能動作用不斷探索育種規律,在此基礎上利用相關規律,從而不斷突破雜交水稻育種技術的。第五步,運用探究結論總結原理二:客觀規律與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系第六步,綜合兩框內容歸納總結原理三【唯物論核心原理】: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第三幕: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第一步,引導學生從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思考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方法論要求如何才能落到實處,從而引出本部分探討。第二步,展示兩幅對比圖:通過對比袁隆平的“禾下乘涼夢”和大躍進的“畝產萬斤夢”,引導學生思考:兩相對比之下,哪個“夢”能照進現實,請說出你的判斷依據;你從中得到什么啟發?首先引導學生依次分析兩個“夢”的實踐情況,并分析原因:“畝產萬斤夢”夢碎原因分析:大躍進反映了黨和廣大人民群眾迫切要求改變我國經濟文化落后狀況的普遍愿望,但違背了農業發展所必須遵守的客觀規律,只憑主觀愿望和意志辦事,背離了黨一向倡導的實事求是的原則,結果事與愿違。“禾下乘涼夢”照進現實原因分析:袁院士“禾下乘涼夢”并非只憑主觀愿望和意志辦事,而是在遵循水稻育種規律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根據實際情況有計劃有步驟地探索總結,最終取得可喜成果。然后總結啟發:我們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既尊重客觀規律,又發揮主觀能動性,將主客觀相結合。第三步,引導學生調動本課所學知識,對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具體要求進行展開闡述。知識總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