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一、本課考點(參考2010年版高考政治考綱及《學科教學基本要求》)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內涵能力要求:了解該知識的基本概念,能在不同情景中予以再認和再現;對涉及的一些社會現象能予以正確辨認或對所涉及的社會現象,用相關知識加以描述或簡述。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由我國的國情決定的 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意義能力要求:理解、領悟該知識的內涵及其實質,知道該知識與其它知識之間內在的邏輯聯系;能夠在相關的社會現象中,歸納、比較、闡述該知識,或能收集和整理有關信息,用該知識進行說明,作出正確解釋。二、課時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知道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內涵,理解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實行該制度是由我國國情決定的,領會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領會實行該制度的優越性和重大意義。過程與方法:采用多種教學方式或手段(建議進行后茶館式教學實踐探究 )幫助學生理解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歷史依據、政治基礎和現實條件,掌握該制度的內涵,領會該制度具有鮮明的中及其優越性和重大意義。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認同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受到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合乎國情、順乎民心,能正確認識我國處理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自覺維護民族團結。三、教學重點: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特點(具有中國特色)四、教學思路設計:(導入新課)★建議:復習舊知“我國國情”,為學習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必然性做好鋪墊。(教授新課)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由我國的國情決定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長期存在是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歷史依據;近代以來各民族在反抗外來侵略斗爭中形成了愛國主義精神是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政治基礎;各民族小聚居、大雜居的人口分布格局,各地區資源條件和發展存在差異是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現實條件。(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解決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黨運用馬克思主義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是國家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符合中國國情和各民族共同利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是該制度的重要法律保障。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特點(具有中國特色)★建議:引導學生通過自學教材、問題探究來領會該知識點可探究的問題:設立民族區域自治需要什么條件?民族區域自治有幾種類型?民族區域自治地方通過什么機關來行使自治權?這些地方有什么具體的自治權利?民族區域自治地方與特別行政區有何異同點?(表格提示)區域類別 民族區域自治地方 特別行政區不同點 目的社會制度權限范圍共同點(四)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內涵★建議:引導學生根據對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特點的理解,為“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下個定義。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國家統一前提下,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鞏固新課)推薦思考題:上世紀90年代,南斯拉夫一詞頻頻見于世界各大主要媒體,令世人矚目。在短短的10年多一點的時間里,經歷過內戰、波黑戰爭以及科索襖戰爭的南斯拉夫,從聯邦到聯盟,最終于2003年由“塞爾維亞和黑山取代,有著74年歷史的南斯拉夫最終從世界政治版圖上消失了。在上世紀90年代同樣從世界政治版圖上消失的還有前蘇聯,它原有16個加盟共和國,130個民族,其解體的一個重要原因也是民族矛盾日益激化。思考:在民族問題日益突出的當今世界,為什么中國各民族能夠長期團結和睦繁榮發展?課后作業:1、完成練習卷中相應的題目2、整理本框知識點整理人:高二政治教研組 楊來娣2011年3月24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