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運用辯證思維方法【思維導圖】考情分析必備知識 考題 核心素養結合對復雜事物的把握,體會辯證思維的特征;理解分析與綜合的辯證關系。 2022·山東·13 2022·北京·真題 2019·海南·22 2018·II·22 2022·全國乙卷·21 2022·全國甲卷·22 2022·山東·09 2022·遼寧·真題 科學精神:認識辯證思維的突破作用,特別是發現問題和提出突破性方案方面的有力效果。 公共參與: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提高駕馭復雜局面、處理復雜問題的本領。聯系事物發展過程中的漸進性和飛躍性,懂得事物的發展過程是量變與質變的統一;理解質量互變規律;把握適度原則。辨析簡單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危害,解析認識經由“感性具體—思維抽象—思維具體”的途徑;了解辯證否定觀的實質;體會認識不斷深化的歷程。二、核心突破1、辯證思維的含義和特征(1)辯證思維的含義、必要性、發展歷程含義 辯證思維就是用聯系、發展、全面的觀點看待事物和思考問題,其實質和核心是運用矛盾分析方法,在對立統一中把握事物。進行辯證思維必要性 認識應該反映客觀事物變化發展的規律(事物的存在方式: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相結合)。不僅要認識事物的個別情況,而且要著眼于事物的整體及其發展趨勢。發展歷程: 由自發走向自覺 自發:古代樸素的辯證思維方式 自覺:近代開始走向自覺,近代唯心主義性質的辯證思維 馬恩創立了科學形態的辯證思維 隨社會實踐和現代科學發展而豐富深化。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 含義:認為事物是一成不變的,界限都是絕對分明和固定不變的。 弊端:完全切斷事物之間的聯系,不能正確地反映事物的本來面貌(2)辯證思維的特征整體性 動態性區別 含義 從認識事物的整體角度去思考問題的一種思維方法 從認識對象的產生、發展過程上來思考問題的一種思維方法原因 任何認識對象都是由它的各個要素、各種聯系構成的有機整體 客觀事物是變化發展的,人們的思維要正確地反映事物實際存在的過程,就必須以動態的方式去思考認識對象要求(內容) 辯證思維用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將認識對象的各個要素、各種聯系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在頭腦中再現出來,并從整體角度去思考如何解決問題 用動態性的辯證思維看問題,就是用變化發展的觀點看問題,用矛盾運動的觀點看問題。作用 ①整體性的辯證思維能夠科學地處理“此”與“彼”之間的關系。 ②辯證思維能夠科學地處理整體與部分之間的關系。③辯證思維的整體是有層次之分的。 能夠科學地把握事物的發生、發展過程。只有用動態性的辯證思維看問題,才能把握事物變化發展的規律。聯系 ①整體性和動態性都是辯證思維的重要特征,整體性是包含動態性的整體性,動態性是在整體性基礎上的變化發展,二者是統一的、不可分割的②辯證思維強調整體性,但不排斥局部的獨立性;辯證思維強調動態性,但不排斥相對的靜態性。辯證思維在整體性與獨立性、動態性與靜態性的對立統一中把握事物。【注意】(1)辯證思維用實踐的觀點看問題。凡未經實踐檢驗的認識,決不能輕信和盲從。這是辯證思維同唯心主義詭辯論的根本區別。(2)辯證思維的意義:有助于我們對事物看得全、看得深、看得活、看得真。辯證思維會使我們充滿智慧。2、分析與綜合及其辯證關系分析 綜合必要性 為了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人們需要把認識對象的各個部分、要素暫時地分割開來,把被考察的部分、要素從對象整體中抽取出來 要形成對事物整體的認識,就需要在分析的基礎上運用綜合方法含義 把認識對象分解為各個部分、各個要素、各個層次,或者把認識對象的復雜的發展過程分解為若干階段,分別加以認識的一種思維方法 把認識對象的各個部分、各個要素、各個層次和不同發展階段,按照其固有的聯系聯結和統一起來進行考察的思維方法方法 在科學研究中: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功能分析、因果分析等; 在社會生活中:對社會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進行科學的分析。矛盾分析法是最高層次、最具概括性的分析 在科學研究中:結構綜合和功能綜合等;哲學中的綜合:旨在把握物質世界的本質和事物發展的普遍規律特征 優點:具體的“點”認識透徹、精確;局限性:如果認識只局限在問題的“點”上,就難免產生片面認識 綜合方法注意力主要放在各部分之間的聯系上。整體性是綜合方法的重要特征。對認識對象相對完整的認識,對現實原型的近似描述辯證關系 原理:分析是綜合的基礎,綜合是分析的先導;分析為綜合做準備,而綜合的結果又指導人們繼續對事物進行新的分析。分析與綜合是方向相反卻相輔相成的對立統一的關系。 要求:辯證地理解和運用分析與綜合方法,要在分析的基礎上揭示事物的整體,在綜合得到的整體中指導分析。我們要學會在分析與綜合的對立統一中,推動認識不斷地由低級向高級發展。【提醒】辯證的分析與綜合是客觀事物的矛盾在思維中的反映,辯證的分析與綜合方法是矛盾分析法的體現。3、質量互變規律⑴質與量任何事物都是質與量的統一體。質是一事物成為自身并區別于他事物的內部固有的規定性。量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規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數量表示的規定性,以及事物構成因素在空間上的排列組合方式。(2)質量互變規律量變是質變的必要前提。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體現并保存量變的成果,并為新的量變開辟道路。質量互變規律的要求:以統一性的觀念正確把握事物發展過程中的量變與質量、漸進性與飛躍性、連續性與間斷性的關系。連續性、漸進性 間斷性、飛躍性相互區別 事物只是在量上發生了變化,這一事物還是它自身,是事物發展中的漸進性過程 事物在質上發生了變化,是從舊質到新質的飛躍,是漸進性過程的中斷,或連續性的間斷相互包含 ①漸進性與連續性包含著飛躍性與間斷性:漸進性與連續性的每一步進展都是對自己的破壞,都在走向自己的反面,即飛躍性與間斷性 ②飛躍性與間斷性包含著漸進性與連續性:正是因為有漸進性與連續性的積累,才產生了飛躍性與間斷性【提醒】(1)量變與質變的辯證關系要求:重視量的積累,從點滴做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防微杜漸,防患于未然(千里之堤毀于蟻穴)抓住時機,促成事物的質變(為山九仞,功虧一簣)(2)區分辯證法發展觀中的質量互變與辯證思維中的質量互變規律4、把握適度原則(1)度與關節點度 關節點含義 一事物保持自身質的穩定性的量的限度。 是事物量變達到的極限,是引起質變的節點。重要性 事物質與量的統一體現在 “度”中,在度的范圍內,質與量相互結合、相互規定。當量的變化達到或超出定量限度時,事物就開始發生質的轉化。 任何度的兩端都存在著關節點或臨界點,度是關節點范圍內的幅度。(2)適度原則含義 思維方式上說,適度原則就是要在“度”的范圍內尋求和把握事物發展的適當程度的原則。原因 事物的變化是發生在度的范圍之內還是超出度的范圍,這是區分量變與質變的根本標志。在度的范圍之內,事物的質保持不變,質規定著量的運動范圍和變化幅度;超出這個范圍,事物的質就會發生變化,質與量的統一就會破裂。這就要求我們在實踐活動中遵循適度原則。要求 ⑴不需要質變:為了保持我們所需要的事物特定的質,應當把事物的變化控制在度的范圍內,防止過猶不及。要求我們在在思考和處理問題時要把握好“分寸”,不犯極端化的錯誤。 ⑵最佳狀態:不是被動地適應事物的存在狀態,而是積極地認識和推動事物發展到最佳的狀態。 ⑶不需要質變:要改變不需要的事物的特定的質,應當積極創造條件,促進事物量的變化,并使其向度的邊緣不斷發展,使該物轉化為他物。【提醒】適度思維是“得中”而處之的思維?!爸小笔遣黄灰校瑹o過與不及?!暗弥小笔前殉钟卸?,合適且正好,不是凡事都采取折中主義的消極的思維方式。5、不作簡單肯定或否定(1)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肯定方面 否定方面含義 肯定方面是事物保持自身存在的方面,即肯定這一事物為它自身的方面。 否定方面是促使該事物滅亡的方面,即促使它轉化為他事物的方面。關系 對立 肯定方面維持著事物的質的規定性,當肯定方面處于優勢時,事物就會保持其原有的性質和自身的存在;當否定方面在事物發展中取得支配地位時,事物就會改變自己的根本性質,實現對自身的否定統一 第一,肯定中包含否定。任何事物都包含著肯定性的因素和否定性的因素,二者的對立與斗爭必然使事物的發展進入自我否定階段,并因自我否定而自我更新。第二,否定中包含肯定。否定并不是全盤否定,矛盾斗爭的結果并不是將矛盾雙方消解為虛無,而是產生新的規定性。這種包含肯定的否定是“辯證的否定”簡單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危害 看待事物,解決問題不能簡單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否則就會陷入主觀的,極端的思維方式,犯形而上學的錯誤。(要求我們樹立辯證否定觀)(2)堅持辯證的否定觀①辯證的否定具有肯定與否定的雙重性。它包含著肯定,同時又具有比肯定更為豐富的內容,更能體現事物發展的辯證法。②作為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否定,是對舊事物整體、舊矛盾統一體的否定。(發展的環節)③否定中所包含的肯定是對舊事物整體、舊矛盾統一體中合理因素的肯定與保留,這種保留不是原封不動地照搬,而是經過改造的容納。(聯系的環節,實質是揚棄)④辯證的否定觀要求我們看待事物、解決問題就不能簡單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否則,就會陷于主觀的、極端的思維方式,犯形而上學的錯誤。6、認識發展的歷程第一階段:從感性具體到思維抽象 第二階段:從思維抽象到思維具體感性具體 思維抽象 思維具體含義 感性具體的認識,是一種直觀的整體表象,是事物多種多樣的現象和外部聯系在頭腦中的反映 思維抽象是指從多樣性統一的事物整體中抽取某一方面的本質規定,或者從其個性中抽取共性的思維活動 思維具體是指在理性認識的層次上反映事物具體整體的認識,是人們在思維中把事物各個方面的本質規定按照其內在聯系綜合起來,形成關于事物整體的本質和規律的認識。環節 通過感官感知,是認識的起點 ①分離是思維抽象的起始環節(從復雜事物、現象、聯系中分離出某一現象或聯系) ②提純是思維抽象的關鍵環節(單一狀態) ③簡略化是表述思維抽象結果的環節(結果表達) ④理想化是思維抽象的一種特殊形式(在思維中存在) ①選擇一個合適的上升起點:最簡單、最基本的概念,是對研究對象的基本單位的反映 ②隨著認識的發展,起點中所包含的種種矛盾會逐一展現出來,這些矛盾是認識發展的環節,也是思維從抽象逐步走向具體的橋梁 ③對事物多樣性及其統一性的認識,是對認識對象整體本質和規律的認識局限性 感性具體只停留在事物的外部形象上,還沒有揭示事物的內部聯系和本質,沒有把握本質與現象相統一的事物整體,對事物的認識不完全 人們通過思維抽象形成的是對事物零散的、片面的認識,還不能把握事物整體的本質和規律思維過程的兩個階段:從感性具體到思維抽象,再從思維抽象到思維具體。這兩個階段相互依賴、不可分割。【提醒】認識發展的歷程(1)感性具體是認識的起點,是對事物整體外部形象的認識;(2)思維抽象是橋梁,是對事物某一方面的本質規定的認識(未達到事物本質和現象的統一);(3)思維具體是終點,是對事物本質和規律的認識。三、鏈接新教材備注:此專題是新教材四、易錯易混1.辯證思維的實質和核心就是用聯系、發展、全面的觀點看待事物和思考問題。評析:2.凡未經實踐檢驗的認識,絕不能輕信和盲從。這是辯證思維同形而上學的根本區別。評析:3.辯證思維的發展和人們對辯證思維的研究經歷了一個由自覺走向自發的過程。評析:4.辯證思維強調整體性和動態性,反對獨立性和靜態性。評析:5.分析方法力圖把具體的“點”認識透徹,其優點是具體。評析:6.辯證的分析與綜合方法是因果分析法的體現。評析:7.分析與綜合是兩種完全對立的思維方法。評析:8.積極創造條件促進事物的質變,就能達到我們所期望的存在狀態。評析:9.“得中”是為了保持我們所需要的事物特定的質,應當把事物的變化控制在度的范圍內,防止過猶不及。評析:10.遵循適度原則,就是要被動地適應事物的存在狀態。評析:11.只有徹底的否定才能真正推動事物發展。評析:12.肯定與否定二者的對立統一必然使事物的發展進入自我否定階段,并因自我否定而自我更新。評析:13.否定方面維持著事物的質的規定性,當否定方面處于優勢時,事物就會保持其原有的性質和自身的存在。評析:14.辯證的否定是對舊事物的徹底否定拋棄。評析:15.感性具體是對事物本質、現象的認識。評析:16.思維抽象就是抽象思維。評析:17.感性具體是錯誤的,思維具體是正確的。評析:18.思維抽象是對事物整體的本質和規律的反映。評析:19.提純是思維抽象的關鍵環節,在某種單一狀態下研究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質和規律。( )評析:20.思維具體是指在感性認識的層次上反映事物具體整體的認識,是形成關于事物整體的表面的、現象的認識。評析:參考答案:1.辯證思維的實質和核心是運用矛盾分析方法,在對立統一中把握事物。2.凡未經實踐檢驗的認識,絕不能輕信和盲從。這是辯證思維同唯心主義詭辯論的根本區別。3.辯證思維的發展和人們對辯證思維的研究經歷了一個由自發走向自覺的過程。4.不排斥局部的獨立性,相對的靜態性;在整體性與獨立性、動態性與靜態性的對立統一中把握事物。5.分析方法力圖把具體的“點”認識透徹,其優點是精確。6.辯證的分析與綜合方法是矛盾分析法的體現。7.分析與綜合是方向相反卻相輔相成的對立統一的關系。8.積極創造條件促進事物的質變是達到我們所期望的存在狀態的必要條件非充分條件。9.“得當”是為了保持我們所需要的事物特定的質,應當把事物的變化控制在度的范圍內,防止過猶不及。10.遵循適度原則,并不只是被動地適應事物的存在狀態,而是包含著積極地認識和推動事物發展到最佳的狀態。11.辯證否定推動事物的發展,但這一否定不是完全、徹底的否定或肯定,而是否定與肯定的有機結合。12.肯定與否定二者的對立與斗爭必然使事物的發展進入自我否定階段,并因自我否定而自我更新。13.肯定方面維持著事物的質的規定性,當肯定方面處于優勢時,事物就會保持其原有的性質和自身的存在。14.辯證的否定是對舊事物整體、舊矛盾統一體中合理因素的肯定與保留。15.感性具體雖然是對事物整體的認識,但它只停留在事物的外部形象上,還沒有揭示事物的內部聯系和本質。16.抽象思維是運用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對客觀現實進行間接的、概括的反映的過程,屬于理性認識。思維抽象是指從多樣性統一的事物整體中抽取某一方面的本質規定,或者從事物個性中抽取其共性的思維活動。17.感性具體和思維具體都是對事物的認識的反映,因此,二者可能都正確,也可能都錯誤。18.思維抽象是對事物本質的認識,只不過不是對事物整體的本質和規律的認識。而思維具體則是對事物整體的本質和規律的認識。19.分離是思維抽象的關鍵環節,在某種單一狀態下研究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質和規律。20.思維具體是指在理性認識的層次上反映事物具體整體的認識,是形成關于事物整體的本質和規律的認識。五、典型試題1.(2022·北京·高考真題)北京2022年冬奧會、冬殘奧會從籌辦之初就開始全面規劃管理冬奧遺產。2017年9月,北京冬奧組委就在總體策劃部單獨設立遺產管理處。此后,遺產協調工作委員會成立,遺產戰略計劃發布,第一份遺產報告發布……。遺產理念始終貫穿于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的籌辦過程。下列選項正確的是( )①只有實踐才可以把遺產理念變為現實的存在②利用超前思維,能夠合理規劃冬奧遺產的利用③遺產理念和遺產利用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體現了共性與個性的統一④應當樹立全局觀念,讓冬奧籌辦全過程都服從和服務于冬奧遺產的利用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A【詳解】①②:北京2022年冬奧會、冬殘奧會從籌辦之初就開始全面規劃管理冬奧遺產,這表明利用超前思維,可以合理的利用冬奧遺產,同時遺產理念的實現,需要經過實踐,①②入選。③:遺產的利用,是在遺產理念的指導下進行的,二者是理論與實踐的關系,不是共性與個性的統一,③不選。④:應當樹立全局觀念,冬奧遺產的利用是冬奧會籌辦的組成部分,要服從和服務于冬奧會的大局,④不選。故本題選A。2.(2022·山東·13)科技賦能北京冬奧令世人驚嘆。北京冬奧組委選擇了全球范圍內還較少被使用的二氧化碳制冰技術。相較于會對大氣造成污染的傳統制冷劑,二氧化碳制冷劑無毒無害,非常環保,其破壞臭氧層潛能值為0,全球變暖潛能值僅為1。北京冬奧會為推廣二氧化碳制冰技術提供了契機。選擇使用二氧化碳制冰技術,體現出北京冬奧組委( )①運用超前思維,創造制冰技術發展的趨勢②堅持辯證思維,分析制冰技術運用的內在矛盾③運用發散思維,圍繞環保軸心進行思維收斂和集中④遵循邏輯推理,把握制冷劑使用與環境保護的因果關系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C【解析】①:超前思維是在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事物的歷史和現狀的基礎上,從事物發展的現實情況出發,認識和把握事物的發展狀態,運用合理的推理和想象,判斷事物未來發展趨勢的思維形態,北京冬奧組委選擇使用二氧化碳制冰技術,是判斷制冰技術發展的趨勢,而不是創造其發展趨勢,①說法錯誤,排除。②④:相較于會對大氣造成污染的傳統制冷劑,二氧化碳制冷劑無毒無害,非常環保,其破壞臭氧層潛能值為0,全球變暖潛能值僅為1,說明北京冬奧組委堅持辯證思維,分析制冰技術運用的內在矛盾;同時遵循邏輯推理,把握制冷劑使用與環境保護的因果關系,②④符合題意。③:發散思維是從一個出發點向四面八方擴散、輻射,而不是進行思維的收斂和集中,③說法錯誤。故本題選C。2.(2019·海南,22)“防之于未萌,治之于未亂”“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見于未萌”。意在提醒人們認識和處理事物時注意防微杜漸、洞察先機。這些飽含中國智慧的名言體現的辯證法道理有( )①認識事物的量變比認識事物的質變更重要?、谥挥姓J識事物的量變,才能把握事物的質變 ③事物的量變是漸進的,但會引起事物的質變?、苁挛锏淖兓l展表現為事物在新質基礎上的量變過程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C【詳解】題中的兩句名言論述的是量變和質變的關系,量變達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質變,要重視量的積累,②③符合題意;不能說量變和質變誰更重要,①說法錯誤;事物的變化發展是一個質變的過程,④說法錯誤。3.(2018·全國2,22)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基本實現現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安排。我們要堅忍不拔、鍥而不舍,奮力譜寫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的壯麗篇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戰略安排的哲學依據是( )①社會的發展受人的意志和意愿的支配 ②社會的發展是漸進性和飛躍性的統一③社會的發展是新事物和舊事物交織融合的過程 ④社會的發展是客觀規律性和主觀能動性的統一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C【詳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戰略體現了社會發展的漸進性,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體現了社會發展的飛躍性,②正確;這一戰略安排符合社會發展規律,“堅忍不拔、鍥而不舍”體現了主觀能動性,④正確;社會基本矛盾支配社會的發展,①錯誤;事物發展是新事物戰勝舊事物的過程,③錯誤。4.(2022·全國乙卷·21)某市濱江5.5公里的江岸線是中國近代工業文明的重要發源地,曾經工廠林立,機器轟鳴。隨著城市功能的調整,傳統工業被逐步淘汰,昔日的工業輝煌變成了斑斑遺跡。如今,經過對工業遺存的創新改造,原先的工業帶轉變為生活帶、生態帶和景觀帶。從“工業銹帶”到“生活秀帶”蘊含的辯證法道理是( )①在事物發展中,肯定比否定更重要 ②否定不是徒然的,而是聯系和發展的環節③事物經過“揚棄”,才能推陳出新、吐故納新 ④發展本質上是后來事物對以前事物的辯證否定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C【解析】①:任何事物都要經歷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辯證發展過程。該選項中“肯定比否定更重要”的觀點錯誤,①排除。②③:隨著城市功能的調整,傳統工業被逐步淘汰,經過對工業遺存的創新改造,原先的工業帶轉變為生活帶、生態帶和景觀帶,表明否定不是徒然的,是聯系和發展的環節;只有通過辯證否定,即經過“揚棄”,才能推陳出新、吐故納新,②③符合題意。④:發展的實質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后來的事物不一定是新事物,故④錯誤。故本題選C。5.(2022·全國甲卷·22)《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指出,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國共產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自我革命精神是黨永葆青春活力的強大支撐。先進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不斷自我革命中淬煉而成的。上述論斷的哲學依據是( )①辯證法本質上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②辯證否定是事物聯系和發展的環節③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 ④新事物代替舊事物是事物發展變化的基本狀態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A【解析】①③:自我革命精神是黨永葆青春活力的強大支撐。先進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不斷自我革命中淬煉而成的,這體現了辯證法本質上是批判的和革命的,辯證否定是事物聯系和發展的環節,①③正確。③:該選項說法正確,但與材料強調的“自我革命”無關,③排除。④:量變與質變是事物發展變化的基本狀態,④說法錯誤,排除。故本題選A。6.(2022·山東·09)習近平深刻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生動實踐,對人民民主的性質、內涵、目的、特色、評價主體和評價標準進行了深邃思考和系統闡釋,創造性地提出了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明確民主是要用來解決人民需要解決的問題的。材料體現了( )①感性認識以理性認識為基礎和指導 ②理性認識是對感性認識的概括和提煉③從思維具體到思維抽象的認識過程 ④感性認識是達到理性認識的必經階段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C【解析】①:理性認識以感性認識為基礎,故①錯誤。②④:習近平通過對中國特色民主政治實踐的總結和對人民民主的思考,提出了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說明了理性認識是對感性認識的概括和提煉,感性認識是達到理性認識的必經階段,故②④符合題意。③:材料強調的是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關系,未涉及思維具體到思維抽象的認識過程,故③不符合題意。故本題選C。7.(2022·遼寧·高考真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擲鐵餅是一項古老的奧林匹克項目。以擲鐵餅為題材的經典雕塑作品,從藝術的視角展示奧林匹克文化,闡釋和傳遞奧林匹克精神。《擲鐵餅者》是希臘雕塑家米隆創作于約公元前450年的作品,被譽為古希臘雕塑藝術的里程碑。這尊雕塑展示了希臘式擲鐵餅方式,把人體的和諧、健美和青春的力量表達得淋漓盡致,被認為是“空間中凝固的永恒”。它超越傳統對稱的表達方式,強調動感,體現著人類對奧林匹克精神的不懈追求。它所凝結的力與美至今依然深深地影響和感染著我們。《永恒的運轉》是中國著名雕塑家李象群創作于1993年的作品,被瑞士洛桑國際奧委會博物館收藏。受古希臘雕塑風格影響,又加入了漢唐元素和陶藝手法,作品以女孩的自由式旋轉投擲方式展現東方藝術的典雅韻味,圓潤的運動軌跡折射出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藝術和體育相互融合,展現奧林匹克精神生生不息。《挑戰》是中國雕塑家俞暢創作于1989年的成名作。雕塑通過簡潔有力的手法,刻畫了一位果敢堅毅的擲鐵餅者形象。作品借鑒《擲鐵餅者》的動作和勢態,表現一個殘疾人坐在輪椅上擲鐵餅的瞬間,呈現出一種震撼人心的生命律動,給予人們不屈的力量、不服的決心、不滅的希望,奏響一首命運交響曲。三尊雕塑承載了體育精神,運轉的鐵餅詮釋了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的奧林匹克格言,高高舉起的手臂展現了青春該有的樣子。結合材料,運用邏輯與思維中關于認識發展歷程的知識,談談你對《挑戰》的理解。【答案】人們通過感官感知到感性具體的認識是一種直觀的整體表象,沒有揭示事物的內部聯系和本質,需要思維抽象通過各個上升環節,達到再現事物多樣性的統一的思維具體,實現對認識對象整體本質和規律的認識。中國雕塑家俞暢憑借自己的觀察,捕捉到殘疾人擲鐵餅的瞬間,再通過分離、提純、簡略化等思維抽象的重要環節,完成了呈現震撼人心的生命律動的雕塑作品,揭示了體育運動的本質和規律。六、預測演練考向一 辯證思維的含義和特征[預測題型:選擇題、主觀題]1.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的事業越是向縱深發展,就越要不斷增強辯證思維能力?!边@是因為( )。①辯證思維是唯一科學的思維方式 ②辯證思維有利于正確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③辯證思維是與形而上學思維根本對立的思維方式 ④辯證思維使我們充滿智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C【詳解】①:辯證思維并不是唯一科學的思維方式,①錯誤。②④:我們的事業越是向縱深發展,就越要不斷增強辯證思維能力,因為辯證思維有利于正確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辯證思維使我們充滿智慧,②④正確;③:材料旨在說明辯證思維的作用,沒有涉及辯證思維與形而上學思維的關系,③錯誤。故本題選C。2.阿爾卑斯山的意大利人為了培植該山北坡的松樹,砍光了南坡上的森林,結果無意中摧毀了當地畜牧業的基礎,并使山泉枯竭、水土流失。從科學思維角度看,該做法( )①科學的處理了“此”和“彼”之間的關系 ②認為事物是一成不變的③認為事物以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相結合的方式存在 ④忽視了事物在發展過程中會出現的種種可能性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答案】C【詳解】①:阿爾卑斯山的意大利人完全切斷的是事物間的聯系,并未科學地處理了“此”和“彼”之間的關系,故①不選。②④:為了培植該山北坡的松樹,砍光了南坡上的森林,結果無意中摧毀了當地畜牧業的基礎,并使山泉枯竭、水土流失,阿爾卑斯山的意大利人視了事物在發展過程中會出現的種種可能性,認為事物是一成不變、相互獨立的,故②④入選。③:“認為事物以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相結合的方式存在"是 種辯證思維的觀點,故③不選。 故本題選C。考向二 分析與綜合的辯證關系[預測題型:選擇題、主觀題]3.“小時候自己的心靈里是對國破家亡的恐懼,高中畢業后亡國奴的陰影變得更加現實、更加劇烈,接踵而來的七七事變使淪陷區一天天逼近。最終是中國共產黨使一個原來以為漂泊在動蕩不定時局中的求學游子,找到自己越來越顯示出巨大生命力的基石?!敝茖W家康振黃感慨地說,“沒有共產黨就不可能成就中國飛天夢”??嫡顸S的人生感悟體現了( )。①分析與綜合是對立統一關系②分析與綜合是兩個獨立的過程③綜合是分析的基礎,分析是綜合的先導④分析為綜合作準備,而綜合的結果指導人們繼續對事物進行新的分析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 康振黃的人生感悟是他在對個人人生歷程進行分析的基礎上進行綜合的結果,①④符合題意。分析與綜合密不可分,②錯誤。分析是綜合的基礎,綜合是分析的先導,③錯誤。考向三 質量互變規律 [預測題型:選擇題、主觀題]4.(2022山東歷城模擬)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飛天攬月是中華民族延續千年的夢想。2007年,嫦娥一號實現了我國首次月球環繞探測。2010年,嫦娥二號創造了中國航天器最遠飛行記錄,不斷刷新宇宙深空的“中國高度”。2013年,嫦娥三號實現月球軟著陸,把“玉兔號”的足跡刻在了月球上。2018年,嫦娥四號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造訪月球背面。2020年,嫦娥五號實現了我國地外天體采樣返回,實現了“繞、落、回”三步走規劃。一項項關鍵技術的突破,一道道科學難題的破解,一個個輝煌成就的取得,無不凝聚著一代代航天人的頑強拼搏,不懈努力。每個階段、每個時期的計劃和任務都是一步一個腳印扎實推進,為下一步發展積累寶貴經驗。每一個大膽設想、每一次成功實施,都刷新了中國科技創新新高度,激發了中國航天人追逐夢想、勇于探索、協同攻堅、合作共贏的探月精神。攬月而歸,踏夢而行,探月沒有終點,中國人的足跡必將抵達更加浩瀚深遠的星辰大海。結合材料,運用《邏輯與思維》中質量互變規律的知識談談對探月沒有終點的理解。【答案】①量變是質變的必要前提;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體現并保存量變的成果,并為新的量變開辟道路。要以統一性觀念正確把握事物發展過程中的量變與質變、漸進性與飛躍性、連續性與間斷性的關系。②探月工程任務連續成功,凝結了幾代航天人的堅守探索與協同攻堅,每一次探月成果為后續月球與行星探測奠定了基礎,也激發了航天人以探月精神逐夢星空,在奮力奔跑和接續奮斗中成就新夢想。考向四 適度原則 [預測題型:選擇題]5.工作和生活中處理事情,關鍵在于“把握火候”,差之毫厘,謬以千里。這告訴我們( )①事物質與量的統一體現在“度”中 ②當量的變化超出度的范圍,事物就會發生質變③關節點是事物量變達到的極限 ④想方設法不讓事物發生質變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答案】A【詳解】①②:“把握火候”,就是把握事物的度,把度控制在合適的范圍內;“差之毫厘,謬以千里”,強調的是當量的變化超出度的范圍,事物就會發生質變。故①②正確。③:材料中沒有提到關節點,③不符合題意。④:事物的發展要通過質變來實現,因此,想方設法不讓事物發生質變的說法錯誤,④排除。故本題選A。考向五 不做簡單的肯定與否定[預測題型:選擇題]6.堅持自我革命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重要歷史經驗。習近平指出:“全面從嚴治黨是新時代黨的自我革命的偉大實踐,開辟了百年大黨自我革命的新培界?!鞍倌甏簏h的自我革命( )①不是簡單的肯定或否定,而是具有肯定與否定的雙重性②說明中國共產黨經歷了從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的不同發展階段③通過自我否定及時解決黨內存在的問題,使黨永葆活力④是新舊事物的矛盾斗爭導致新事物對舊事物的消除和否定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答案】B【詳解】①③:百年大黨的自我革命不是簡單的肯定或否定,而是具有肯定與否定的雙重性,是通過自我否定及時解決黨內存在的問題,使黨永葆活力,①③符合題意。②:百年大黨的自我革命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重要歷史經驗,而不能說明中國共產黨經歷了從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的不同發展階段,②與題意不符。④:新事物對舊事物的否定是辯證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而不是簡單消除和否定,④錯誤。故本題選B。考向六 堅持辯證否定觀[預測題型:選擇題、主觀題]7.2022年春晚,一舞《只此青綠》成為節目爆點。“只此青綠”的創作靈感來自中國傳世名畫《千里江山圖》,創作者將畫作中的青綠設色“抽離”為一群女性人物形象,通過舞蹈形式表達了層巒疊嶂的概念,勾勒出如詩如幻的無垠山河,將中國古典式傳奇娓娓道來?!吨淮饲嗑G》對美的呈現觸動了無數觀眾的心弦。從思維的角度看,該創作( )①正確把握了肯定與否定之間的辯證關系 ②注意力重點集中在“點”上是其成功的關鍵③將抽象概念形象化,并進行了遷移和想象 ④起于直觀具體的表象,終于思維抽象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詳解】①③:將畫作中的青綠設色“抽離”為一群女性人物形象,通過舞蹈形式表達了層巒疊嶂的概念,勾勒出如詩如幻的無垠山河,將中國古典式傳奇娓娓道來,這正確把握了肯定與否定之間的辯證關系,也是將抽象概念形象化,并進行了遷移和想象,①③符合題意。②:表達了層巒疊嶂的概念,勾勒出如詩如幻的無垠山河,這表明《只此青綠》的創作并不是注意力重點集中在“點”上,②排除。④:就思維的過程來說,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之間存在依存關系,“起于直觀具體的表象,終于思維抽象”的說法將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截然分開,④錯誤。故本題選B。考向七 認識發展的歷程[預測題型:選擇題、主觀題]8.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把認識過程歸結為兩條道路。在第一條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發為抽象的規定;在第二條道路上,抽象的規定在思維行程中導致具體的再現。以下對這兩條道路的認識正確的是( )①兩條道路相互依賴、不可分割,共同構成了認識深化的完整過程②認識的發展過程起于感性具體,借助分離、提純等環節,終于思維抽象③第一條道路,認識通過綜合的方法,從感性具體的東西中把握事物整體的本質和規律④第二條道路,思維從最一般的抽象開始,通過上升環節,達到再現事物多樣性的統一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答案】B【詳解】①:第一條道路,完整的表象蒸發為抽象的規定,這指的是從感性具體到思維抽象,第二條道路,抽象的規定在思維行程中導致具體的再現,這指的是從思維抽象到思維具體,而從感性具體到思維抽象,再從思維抽象到思維具體,思維過程的這兩個階段相互依賴、不可分割,①正確。②:認識的發展過程,就是在實踐的基礎上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再從理性認識到實踐兩次飛躍的辯證過程。從感性具體到思維抽象,再從思維抽象到思維具體,思維過程的這兩個階段相互依賴、不可分割?!敖K于思維抽象”說法錯誤,②排除③:思維具體是指在理性認識的層次上反映事物具體整體的認識,是人們在思維中把事物各個方面的本質規定按照其內在聯系綜合起來,形成關于事物整體的本質和規律的認識?!皬母行跃唧w的東西中把握事物整體的本質和規律”說法錯誤,③錯誤。④:第二條道路,抽象的規定在思維行程中導致具體的再現,這指的是從思維抽象到思維具體,思維從最一般的抽象規定開始,通過各個上升環節,達到再現事物多樣性的統一,最終完成的思維具體是飛躍的終點,④正確。故本題選B。七、專題強化訓練1.習近平強調,我們的事業越是向縱深發展,就越要不斷增強辯證思維能力。他認為,增強辯證思維能力,才能提高駕馭復雜局面、處理復雜問題的本領,才能把各項工作做得更好。在習近平看來,當前,我國社會各種利益關系十分復雜,這就要求我們善于處理局部和全局、當前和長遠、重點和非重點的關系,在權衡利弊中趨利避害、作出最為有利的戰略抉擇。這主要說明辯證思維( )①用靜態的方式去思考認識對象 ②把多層次、多視角認識綜合起來,整體性地思考問題③能夠科學地把握事物的發生、發展過程 ④把認識對象看成不斷變化著的封閉系統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答案】C【詳解】①:辯證思維要求我們運用動態的方式去思考認識對象,①錯誤。②:辯證思維是把多層次、多視角的認識綜合起來,整體性地思考問題,②正確。③:材料中“這就要求我們善于處理局部……戰略抉擇”說明辯證思維能夠科學地把握事物的發生、發展過程,③正確。④:辯證思維應該把認識對象看成是不斷變化著的開放系統,④錯誤。故本題選C。2.人類正在進入信息時代,互聯網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日益密切。人們通過上網,可以獲取信息、擴展視野、增長知識,網絡給人類帶來許多便利。但是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網絡所帶來的負面效應正在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比如,有些青少年沉溺于不良網站、庸俗的聊天室和電子游戲,有的網上交友不慎給自己帶來種種痛苦和煩惱。以下觀點正確的是( )①分析問題要善于把握重點和主流,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②關于事物矛盾問題的精髓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從矛盾的特殊性出發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③科學思維的整體性要求我們科學地處理“此”與“彼”之間的關系④辯證思維的實質和核心是運用矛盾分析方法,從對立面的統一中把握事物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B【詳解】①④:互聯網給人類帶來許多便利,但也帶來一些社會問題,這要求我們分析問題要善于把握重點和主流,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也說明辯證思維的實質和核心是運用矛盾分析方法,要從對立面的統一中把握事物,①④正確切題。②:關于事物矛盾問題的精髓是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關系,②錯誤。③:整體性的辯證思維能夠科學地處理“此”與“彼”之間的關系,③錯誤。故本題選B。3.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強調,以高質量供給創造和引領需求,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更加暢通,提高市場運行效率,進一步鞏固和擴展市場資源優勢,使建設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成為一個可持續的歷史過程。這一論述( )①是基于當前國際國內經濟形勢,通過類比推理得出的結論②立足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整體性,暢通經濟發展各環節③發揮了思維的能動性,遵循從一般到具體的演繹推理方法④運用了動態性的辯證思維,把握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D【詳解】①:材料講述立足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整體性,運用了動態性的辯證思維把握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而材料未涉及類比推理,①排除。②④:以高質量供給創造和引領需求,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更加暢通,提高市場運行效率,這說明要立足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整體性,暢通經濟發展各環節;使建設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成為一個可持續的歷史過程,這表明要運用了動態性的辯證思維,把握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②④符合題意。③:材料不涉及演繹推理,③排除。故本題選D。4.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中低產田改造”“加快推進種業振興,加強農業科技攻關和推廣應用”等系列舉措,依靠科技提高糧食生產的質量和效益。下列對材料蘊含的辯證思維方法認識正確的是( )①在綜合得到的整體中指導分析 ②綜合方法把注意力放在“點”上③體現了分析與綜合的辯證關系 ④在分析的基礎上揭示事物的整體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D【詳解】①:辯證地理解和運用分析與綜合方法,要在分析的基礎上揭示事物的整體,在綜合得到的整體中指導分析。題干強調的是在分析的基礎上揭示事物的整體,而沒有涉及在綜合得到的整體中指導分析,故①不符合題意。②:分析把注意力放在“點”上,綜合把注意力放在各部分之間的聯系上,故②錯誤。③④: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中低產田改造”“加快推進種業振興,加強農業科技攻關和推廣應用”等系列舉措,依靠科技提高糧食生產的質量和效益,體現了體現了分析與綜合的辯證關系,在分析的基礎上揭示事物的整體,故③④符合題意。故本題選D。5.某市通過對外開放提升城市能級,落實“一核引領、全域聯動”工作機制,推動“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新平臺建設實現新突破,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市經濟運行呈現穩中向好、進中提質發展態勢,實現“十四五”良好開局。材料體現了( )①事物發展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 ②事物發展是漸進性和連續性的統一③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 ④認識事物要堅持分析和綜合相結合的思維方法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B【詳解】①④:落實“一核引領、全域聯動”工作機制,推動“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新平臺建設實現新突破,體現了事物發展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市經濟運行呈現穩中向好、進中提質發展態勢,體現了認識事物要堅持分析和綜合相結合的思維方法,①④正確。②:事物的發展是漸進性與飛躍性的統一,②錯誤。③: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③錯誤。故本題選B。6.美國心理學家耶克斯和多德森研究證實,動機強度與工作效率之間不是線性關系,而是“倒U型曲線”(如右圖所示)關系,動機處于適宜強度時,工作效率最佳;動機強度過低時,缺乏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工作效率不可能提高;動機強度超過頂峰時,工作效率會隨強度增加而不斷下降,因為過強的動機會使機體處于過度焦慮和緊張的心理狀態,干擾記憶、思維等心理過程的正常活動。這給我們的啟示是( )①堅持折衷主義的態度,做到動機和效率之間不偏不倚②堅持適度思維,實現適宜動機強度和最佳工作效率統一③堅持定量分析,找到適合不同性質任務的同一動機強度④堅持動態性思維,找到適合不同性質任務的動機強度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C【詳解】①:折衷主義是沒有自己獨立的見解和固定的立場,只把各種不同的思潮、理論,無原則地、機械地拼湊在一起的思維方式,形而上學思維方式的一種表現形式。動機強度和工作效率不能折中,而是要適度思維,實現適宜動機強度和最佳工作效率統一,①錯誤。②④:動機強度適宜、過低、超過頂峰,工作效率不同,這啟示我們堅持適度思維,實現適宜動機強度和最佳工作效率統一,堅持動態性思維,找到適合不同性質任務的動機強度,②④符合題意。③:動機的最佳水平隨任務性質的不同而不同,“找到適合不同性質任務的同一動機強度”說法錯誤,而且應堅持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結合,③排除。故本題選C。 7.《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替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中醫強調“治未病”說明( )①“未病”是質變,“已病”是量變,事物發展最終通過量變實現②“未病”是量變,“已病”是質變,要防微杜漸③質變是量變的前提,量變是質變的結果④要堅持用發展的觀點看待“未病”與“已病”,提高對疾病的預見性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D【詳解】①:“未病”是量變,“已病”是質變,事物發展最終通過質變實現,故①不選。②④:中醫強調“治未病”說明“未病”是量變,“已病”是質變,要防微杜漸,要堅持用發展的觀點看待“未病”與“已病”,提高對疾病的預見性,故②④不選。③:量變是質變的前提,質變是量變的結果,故③不選。故本題選D。8.葉克斯·多德森法則描述了焦慮程度和解決問題的效率之間的關系,兩者之間的關系呈“倒U型曲線”(如下圖所示):焦慮程度過高和焦慮程度過低時的效率都很低,而中等焦慮時的效率最高。這給我們的哲學啟示是( )①堅持適度原則一定能讓我們的工作事半功倍②量的積累達到一定程度必然會引起質變發生③提高效率的技巧在于發揮人們的主觀能動性④在工作學習中要堅持適度原則,防止“過”與“不及”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D【詳解】①:堅持適度原則一定能讓我們的工作事半功倍說法過于絕對化,①錯誤。②:材料未體現量的積累達到一定程度必然會引起質變發生,主要說明過猶不及,②排除。③:焦慮程度過高和焦慮程度過低時的效率都很低,而中等焦慮時的效率最高,所以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調節成中等焦慮,因此提高效率的技巧在于發揮人們的主觀能動性,③符合題意。④:焦慮程度過高和焦慮程度過低時的效率都很低,而中等焦慮時的效率最高,因此在工作學習中要堅持適度原則,防止“過”與“不及”,④符合題意。故本題選D。9.(2022·浙江杭州·一模)習近平主席在2022年世界經濟論壇發表演講時指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中國將破立并舉、穩扎穩打,在推進新能源可靠替代過程中逐步有序減少傳統能源,確保經濟社會平穩發展??梢?,要打好這場跨度長達40年的持久戰應( )①準確把握事物發展中的量變與質變的關系,堅持適度原則②深刻把握肯定與否定之間的辯證關系,堅持做到破立并舉③從思維具體上升到思維抽象,堅持全面而具體地認識事物④在整體性與系統性的對立統一中把握事物,堅持穩扎穩打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A【詳解】①②: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中國將破立并舉、穩扎穩打,在推進新能源可靠替代過程中逐步有序減少傳統能源,確保經濟社會平穩發展??梢?,要打好這場跨度長達40年的持久戰應準確把握事物發展中的量變與質變的關系,堅持適度原則;要深刻把握肯定與否定之間的辯證關系,堅持做到破立并舉,①②正確。③:人類思維是從感性具體到思維抽象,再從思維抽象上升到思維具體的過程,“從思維具體上升到思維抽象”說法錯誤,③排除。④:應該是在整體與部分、系統與要素的對立統一中把握事物,④錯誤。故本題選A。10.(2022·山東濟南·二模)習近平指出,“樹立大歷史觀,從歷史長河、時代大潮、全球風云中分析演變機理、探究歷史規律,提出因應的戰略策略,增強工作的系統性、預見性、創造性?!边@一論述體現了( )①認識發展的過程起于感性具體,終于思維抽象②思考和處理問題時必須把握好“分寸”,不要犯極端化錯誤③科學思維能夠對事物的發展趨勢作出合乎邏輯的推斷④必須從事物的固有聯系中把握事物,掌握系統優化方法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D【詳解】①:對事物的認識要經歷從感性具體到思維抽象,再從思維抽象到思維具體的過程,①錯誤。②:材料中未涉及思考和處理問題時必須把握好“分寸”的問題,②排除。③:樹立大歷史觀能夠促進增強工作的預見性,說明科學思維能夠對事物的發展趨勢作出合乎邏輯的推斷,③符合題意。④:樹立大歷史觀能夠促進增強工作的系統性,說明必須從事物的固有聯系中把握事物,掌握系統優化方法,④符合題意。故本題選D。11.(2022·黑龍江·雞東縣第二中學一模)作為新一代蜂窩移動通信技術,5G具備高數據速率、低遲延、高容量等特性。因此從技術上看,5G是4G的再演進,但從產業生態上來看則是一場劃時代的變革。這表明( )①辯證的否定是先肯定后否定,先保留后克服②辯證的否定是聯系的環節,也是發展的環節③辯證的否定是對舊事物的否定和對新事物的肯定④事物只有通過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才能實現發展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答案】C【詳解】①:辯證的否定是否定中包含肯定,肯定中包含否定,①說法錯誤。②:5G是4G的再演進,表明辯證的否定是聯系的環節,也是發展的環節,②符合題意。③:辯證的否定是對舊事物的“揚棄”,是既肯定又否定,③說法錯誤。④:事物內部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對立和斗爭,促使事物進行自 我否定及自我更新,④說法正確。故本題選C。12.(2022·海南??凇つM預測)海南是中國最年輕的省份,也是中國最大的經濟特區。有很多人來到海南,就把這里當作了自己夢想的“歸宿”。許多人初到海南,看到它的自然美景、人文建筑,接觸到一些當地的人民,了解這個省份的規模及它的基本政策,于是在頭腦中形成了關于海南的一個比較完整的印象。他們將在這里尋求各式各樣的工作機會,在這里尋找自己的“人生出彩的機會”。對此( )①“關于海南的一個比較完整的印象”是一種直觀的整體表象②基于實踐的需要不同,每個人對“人生出彩的機會”的理解與定義也不同③基于對海南的比較完整的印象一定能夠找到自己的“人生出彩的機會”④“關于海南的一個比較完整的印象”是一種思維具體的狀態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A【詳解】①:事物是現象和本質的統一體,人民通過感官感知到的海南省是具體的,這種感性具體的認識是一種直觀的整體表象,①符合題意。②:實踐的需要不同,抽象的目的和內容也就不同,在對海南比較完整印象進行思維抽象后,基于實踐的需要不同,每個人對“人生出彩的機會”的理解與定義也不同,②符合題意。③:一定能夠找到自己的“人生出彩的機會”的說法太絕對,簡單肯定,③說法錯誤。④:思維具體是關于事物整體的本質和規律的認識,關于海南的一個比較完整的印象是一種直觀的整體表象,④說法錯誤。故本題選A。13.(2021山東德州期末,13)很多外國人最初來中國感觸到的就是“中國文化獨特,社會安全,食物多樣,人們熱情”,對中國形成了一個比較初步的整體印象。多住幾年后,便會從多方面、多角度、多層次去了解中國,從而形成一個對中國歷史、現實、政治、經濟、文化、生活方式及價值觀的綜合印象。這一思維過程( )①是從感性具體到思維具體,再由思維具體到思維抽象的過程 ②是認識逐步深化的過程③第一個階段還不能把握事物整體的本質和規律 ④表明提純是思維具體的關鍵環節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答案】C【詳解】②③:題干強調外國人從最初來中國的感觸到多年以后形成綜合印象,說明這一思維過程是認識逐步深化的過程,同時說明第一個階段還不能把握事物整體的本質和規律,②③符合題意。①:認識從感性具體到思維抽象再到思維具體,而不是從感性具體到思維具體,再由思維具體到思維抽象,①說法錯誤。④:提純是思維抽象的關鍵環節,而不是思維具體的關鍵環節, ④說法錯誤。 故本題選C。14.閱讀材料,回答問題長江經濟帶覆蓋沿江11省市,橫跨我國東中西三大板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需要上中下游互動協作、共同發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工作'謀一域”居多,'被動地’重點災害多:'謀全局’不足,'主動地”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的關系,立足全局,謀定而后動”。“要運用系統論的方法,正確無握自身發展和協同發展的關系,長江經濟帶的各個地區、每個城市在各自發展過程中一一定要從整體出發,樹立'一盤棋’思想,實現錯位發展、協調發展。有機融合,形成整體合力”。結合材料,運用“把握辯證分合”的知識,說明長江經濟帶的發展需要樹立“一盤棋”思想。【答案】①辯證思維用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堅持整體性思維,在分析長江經濟帶的發展時,要注意協調周邊,立足全局進行規劃。②堅持分析與綜合相結合的方法,要運用系統論的方法,正確把握自身發展和協同發展的關系,實現錯位發展、協調發展。③運用辯證思維,用聯系、發展、全面的觀點思考問題,既關注長江經濟帶建設的整體性 又不排斥局部的獨立性,把握部分與整體的統一。15.(2022遼寧協作體一模,21)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于硎。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于硎。雖然,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庖丁解?!饭澾x)順應自然,物我合一。庖丁以此為解牛之方,使之達到爐火純青、技藝超群的地步。請運用體會認識發展歷程的知識,對庖丁的論述加以分析說明。答案 庖丁的這段論述體現了從感性具體到思維抽象,從思維抽象到思維具體的思維過程。感性具體是一種直觀的整體表象,庖丁初解牛時,是對牛的整體的認識,但沒有揭示出牛的內部聯系和本質;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這是庖丁從感性具體到思維抽象的過程,他獲取了對牛的零散的、片面的本質認識;方今之時,以神遇、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游刃有余地,這是庖丁從思維抽象到思維具體的過程,獲得了對牛的整體的本質和規律的認識,使之達到爐火純青、技藝超群的地步。16.[2021山東菏澤期末,20(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2021年,中國共產黨迎來百年華誕。我們黨的一百年,是矢志踐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篳路藍縷奠基立業的一百年,是創造輝煌開辟未來的一百年。 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團結帶領人民經過28年浴血奮戰,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人民志愿軍打出了國威軍威,維護了國家的獨立和安全。隨著社會主義改造完成,我國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并開始社會主義建設。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進入新時代,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了全方位、開創性的歷史成就。黨的十九大擘畫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宏偉藍圖,提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結合材料,運用辯證思維方法的知識,分析說明我們應如何認識中國共產黨的奮斗歷史。答案 ①辯證思維就是用聯系、發展、全面的觀點看待事物和思考問題。我們要用整體性、動態性的辯證思維認識中國共產黨的奮斗歷程,既要認識奮斗歷程的各個階段,又要著眼于奮斗歷程的整體及其發展趨勢,在整體性與獨立性、動態性與靜態性的對立統一中把握事物。②把握辯證分合,在辯證的分析與綜合中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從中國共產黨各個階段的奮斗歷程及其發展趨勢來看,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是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矢志踐行初心使命,帶領中國人民不斷奮斗,創造輝煌開辟未來的歷史。③遵循質量互變規律,以統一性的觀念正確把握事物發展過程中的量變與質變、漸進性與飛躍性、連續性與間斷性的關系。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史是矢志踐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篳路藍縷奠基立業的一百年,是創造輝煌開辟未來的一百年。中國共產黨在百年奮斗歷程中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取得了全方位、開創性的歷史成就。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