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8章 人體的營養8.1 人類的食物知識點一:食物中的營養成分主要包括:水、無機鹽、糖類、脂肪、蛋白質和維生素六大類(“第七營養素”:膳食纖維)。糖類、脂肪、蛋白質能提供能量,它們被稱為“三大產熱營養素”。知識點二:營養成分的作用儲存能量最多的是脂肪;主要的供能物質是糖類。蛋白質是人體生長發育、組織更新和修復的重要原料。(蛋白質既能提供能量,又是組成細胞的基本物質。病人手術后—多補蛋白質。)※夜盲癥——缺維生素A;壞血病——缺維生素C;腳氣病——缺維生素B1;佝僂病——缺維生素D和鈣。(口訣:夜盲A壞血B腳氣C佝僂D)8.2 食物的消化和營養物質的吸收知識點一:消化管和消化腺組成消化系統消化管: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腸、大腸、肛門等消化器官。消化腺(1)包括唾液腺、胃腺、肝臟、腸腺和胰腺。(2)肝臟分泌的消化液是膽汁,儲存在膽囊內,是不含消化酶的消化液,膽汁能乳化脂肪為脂肪微粒(記憶方法:不帶“腺”不帶“酶”)(3)最大的消化腺是肝臟。消化食物和吸收營養物質的主要場所是小腸。(4)消化腺消化的物質:消化腺 分泌消化液(含消化酶) 消化物質唾液腺(腮腺、頜下腺、舌下腺) 唾液(唾液淀粉酶) 初步消化淀粉為麥芽糖胃腺 胃液(胃蛋白酶) 初步消化蛋白質為多肽肝臟 膽汁(不含消化酶) 促進脂肪乳化為脂肪微粒胰腺 胰液(含多種消化酶) 消化糖類、蛋白質和脂肪腸腺 腸液(含多種消化酶) 消化糖類、蛋白質和脂肪知識點二:食物的消化和營養物質的吸收 1、消化:食物的營養成分在消化管內被水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質的過程。2、消化方式:物理性消化、化學性消化、微生物消化。其中膽汁乳化脂肪屬于物理性消化,唾液、胃液、腸液、胰液對食物的消化屬于化學性消化。3、吸收:指食物中的水、無機鹽、維生素,以及食物經過消化后形成的小分子物質(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通過消化管的黏膜上皮細胞進入血液的過程。4、需要經消化才能吸收的物質有淀粉、蛋白質、脂肪,不用消化可直接吸收的物質有水、無機鹽、維生素。5、※消化公式:淀 粉 麥芽糖 葡萄糖蛋白質 多 肽 氨基酸脂 肪 脂肪顆粒 甘油+脂肪酸消化管的各部分的吸收/消化功能:消化道 消化/吸收功能 吸收的物質名稱口腔 消化功能 /咽、食道 / /胃 消化、吸收功能 部分的水和酒精小腸 消化、吸收功能 絕大部分的營養物質大腸 吸收功能 少量的水、無機鹽和部分的維生素知識點二:小腸的結構與功能 1、※小腸的結構特點:(1)長:5-6米,食物停留時間長。(2)大:有環形皺襞、小腸絨毛和微絨毛,增大了消化的表面積。(3)多:含多種消化液,有腸液、胰液、膽汁等。(4)薄:小腸絨毛壁、毛細血管壁都只由一層上皮細胞構成。2、※小腸適于消化的特點:(1)長、(2)大、(3)多3、※小腸適于吸收的特點:(1)長、(2)大、(3)薄8.3 合理膳食與食品安全1、平衡膳食寶塔:共分五層,包含我們每天應吃的主要食物種類。第五層:油、鹽第四層:奶類及奶制品、大豆類及堅果第三層:畜禽肉類、魚蝦類、蛋類第二層:蔬菜類、水果類第一層:谷類、薯類及雜豆、水 2、※青少年應多吃含蛋白質和鈣豐富的食物。貧血患者應多吃含鐵和蛋白質的食物。3、食品安全:①保證購買的食品安全可靠,不買腐敗變質、過期或來源不明的食品。②保證食品清潔并采用正確的加工方法制作食物。③注意食品保存的方法與時間。第9章 人體內的物質運輸9.1 血 液知識點一:血液的組成1、※血液由血漿和血細胞(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組成。(1)※血漿:①顔色:淡黃色半透明的液體;②成分:水、蛋白質、葡萄糖、無機鹽和代謝廢物等;③功能:運載血細胞,運送營養物質和廢物。(2)※血細胞:細胞名稱 形態和結構特點 功能紅細胞 數量最多、無細胞核,呈兩面凹的圓餅狀,富含血紅蛋白 運輸氧和一部分二氧化碳白細胞 有細胞核,比紅細胞大, 但數量少 防御和保護血小板 比紅細胞和白細胞都小得多,無細胞核,形狀不規則 止血和加速凝血※注意:成熟紅細胞無細胞核,未成熟的紅細胞有細胞核。(3)※血液涂片識別血細胞:①紅細胞、②白細胞、③血小板、④血漿。(3)血紅蛋白:①含鐵蛋白質,呈紅色,決定了血液的顏色;②特性是:在氧含量高的地方易與氧結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易與氧分離。(4)動脈血:血紅蛋白與氧結合,血液中氧含量豐富,呈鮮紅色的血。靜脈血:血紅蛋白與氧分離,血液中氧含量少,呈暗紅色的血。(5)※貧血:指紅細胞或血紅蛋白的含量過少,前者的原因是營養不良,后者的原因是缺鐵,應多吃含鐵和蛋白質豐富的食物。(6)※觀察血液組成實驗:取2支試管,A管內添加抗凝劑(檸檬酸鈉),B管內不添加,注入等量的新鮮血液,輕輕搖動試管,靜置一段時間,現象如圖:①A試管中的血液出現了分層現象,上層淡黃色、半透明的液體是血漿,下層的紅色部分是紅細胞;中間部分是白色的白細胞和血小板。②B試管中的血液出現了凝固現象,血塊外黃色透明的液體是血清。③血漿與血清的區別:血清中不含纖維蛋白原,血漿中含纖維蛋白原。知識點二:血量、輸血和血型1、血量:約為人體體重7% ~8%。失血不超過血量的10%(約400毫升)可自身調解恢復,一次失血超過30%(1200~1500毫升)就有生命危險。2、輸血和血型:①ABO血型:A型、B型、AB型、O型四種血型。②輸血一般以輸同型血為原則,緊急情況,O型為貢獻者(萬能獻血者),AB型為得益者(萬能受血者)。受血者血型 A B O ABA √ × × √B × √ × √O √ √ √ √AB × × × √3、大力提倡無償獻血:一次獻血200—300mL(5%)是不影響健康。4、成分輸血:急性大出血,輸入全血;嚴重貧血者,補充紅細胞;免疫力低下者,輸入濃縮白細胞;大面積燒傷者,輸入血漿。9.2 血液循環知識點一:血流的流動的管道-------血管1、※動脈、靜脈、毛細血管血管名稱 結 構 功能 示意圖管壁特點 血流速度 瓣膜動脈 較厚,彈性大 快 無 將血液從心臟送到身體各部分靜脈 較薄,彈性小 慢 四肢靜脈有靜脈瓣 將血液從身體各部分輸送到心臟毛細 血管 非常薄,只由一層上皮細胞構成,內徑十分細小,紅細胞只能單行通過 最慢 無 便于血液與組織細胞充分進行物質交換2、血液流向:動脈→毛細血管→靜脈3、手上的“青筋”指的是靜脈。知識點二:血液運輸的動力器官------心臟1、心臟的結構(背)上房下室向下通,左右房室不相通,房連靜室連動,房室動瓣不倒流。(記憶聯想:上房揭瓦,蓋好的房子不動即靜,教室每年都改變即動)2、心臟結構特點:心室壁比心房壁厚,左心室壁比右心室壁厚。左心室壁最厚。3、心率:心臟每分鐘跳動的次數。(1)每搏輸出量:心臟每次收縮時由心室向動脈輸出的血量。(2)每分輸出量:心臟每分鐘輸出的血量,也叫心輸出量。每分輸出量=每搏輸出×心率。它是衡量心臟工作能量的一項指標。 4、行動周期:心臟每收縮和舒張一次為一個心動周期。心動周期=60秒(一分鐘)÷心率(0.8s) 知識點三:血液循環途徑1、血液循環途徑示意圖:紅色為動脈血,藍色為靜脈血。(背)2、 體循環:左心室--主動脈--各級動脈--毛細血管網--各級靜脈--上下腔靜脈--右心房 肺循環:右心室--肺動脈--肺部毛細血管網--肺靜脈--左心房 體循環 肺循環起 點 左心室 右心室終 點 右心房 左心房血液變化 動脈血變為靜脈血 靜脈血變為動脈血功 能 為組織細胞運來氧氣和養料,把二氧化碳等廢物運走 與肺泡進行氣體交換,獲得氧氣,把二氧化碳交給肺泡聯 系 在心臟處匯合成一條完整的循環途徑,承擔物質運輸的功能3、兩種循環都是心室---動脈----毛細血管網----靜脈----心房。4、體循環流出的是富含氧氣的動脈血,流經組織細胞時,氧氣離開血管,此時血管內含氧量下降,因此流回的是靜脈血;肺循環流出的是缺乏氧氣的靜脈血,流經肺泡時,氧氣進入血管,此時血管內含氧量上升,因此流回的是動脈血。(注:并非動脈流動脈血,靜脈流靜脈血!)5、心臟左側流動脈血,右側流靜脈血。6、出血的初步護理:(1)毛細血管出血:血液呈紅色,自然止血,應消毒;(2)動脈出血:血色鮮紅,血流猛急,在受傷動脈近心端進行壓迫止血;(3)靜脈出血:血色暗紅,血流緩和,在受傷靜脈遠心端進行壓迫止血.7、血壓:血液在血管內向前流動時,對血管壁產生的側壓力。我們通常所說的血壓是體循環的動脈血壓。它的表示方式:收縮壓/舒張壓。(正常:90-130/60-90 mmHg)8、脈搏:主動脈壁一張一縮的搏動,像波浪一樣沿著動脈壁向離心方向傳播,叫脈搏。(正常75次,變動范圍60-90次,正常與心臟跳動次數一樣。)9、血液循環系統由心臟和血管組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