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1 空氣 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 1. 通過課前預習拉瓦錫實驗,形成混合物中各成分性質不變的化學觀念。 2. 通過測定模擬氣體中氧氣含量的探究實踐,形成測定混合氣體中某成分含量的一般思路 和方法。 3. 通過氣壓相關實驗,理解氣體的改變引起的氣壓變化,建立化不可見為可見的科學思維。 4. 通過了解支持航天員呼吸氣體中氧氣含量的變化,培養認識化學的科學態度和社會責任。二、教材分析 第二單元意味著學生學習化學的4個開端:它是在物質多樣性的大概念統領下,學生系統認識化學物質的開端,學生要掌握認識物質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建構化學觀念;是學生認識定量研究的開端,學生要學會運用“將不可見的研究對象轉化為可測量的物理量”的研究方法,建立科學思維;是開展跨學科實踐活動的開端,學生要在解決真實情境問題的過程中發展科學探究和實踐的能力;是認識自然資源的開端,學生要樹立化學對節約資源、保護環境、促進社會發展的積極意義,形成科學態度,樹立為推動社會進步而勤奮學習的社會責任感。知識容量大,學科思想豐富。基于以上分析,我將本單元知識進行整合,借助夢天實驗艙成功對接,中國“天宮”驚艷世界的契機,提出“探秘支持宇航員呼吸的氣體環境”的項目式學習。本節課的內容是本項目任務4的第2課時,如何檢測同學們模擬配制的支持宇航員呼吸的氣體(以下簡稱模擬氣體)是否合格。三、學情分析 學生通過小學科學課,已經證明了空氣的存在;通過初中生物課,知道空氣中各成分的體積分數,物理課上了解了大氣壓強,這些都為空氣的學習打好了基礎,但學生對氣壓的理解并不全面,抽象思維、證據推理能力比較薄弱。可喜的是初中學生正處于思維發展的關鍵時期,在教學中恰當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重視建構方法、培養科學思維十分重要。四、教學重難點運用測定混合氣體中某種成分含量的原理解決實際問題。五、教學過程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環節一:預習思考 安排學生課前預習拉瓦錫實驗,設置預習反饋,答疑解惑,幫助學生理解實驗原理 環節二:提出問題展示學生之前配制的模擬氣體,提出問題:如何檢測模擬氣體中氧氣含量是否合格? 環節三:分析原理 1.氣壓變化 氣體的改變我們無法直接觀察,該如何想辦法“看到”呢? 2.藥品選擇 如果能只抽出模擬氣體中的氧氣,是不是就可以通過水的體積知道有多少氧氣了! 該如何“抽出”氧氣呢? 3.分析裝置 用什么樣的裝置進行實驗呢?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4套裝置,分析哪些可行哪些不行?并對比可行的裝置,找出共性和差異性,總結實驗裝置應該滿足的條件。 環節四:實驗探究 1.教師演示實驗 2.關注學生對兩次實驗數據的計算,及時提醒 3.關注并引導學生對兩次實驗數據進行合理分析 環節五:反思提升 1.介紹測氧儀,用測氧儀測定紅磷燃燒后氣體中是否存在氧氣; 2.介紹鐵生銹,給出相關資料,布置課下探究本組模擬氣體是否合格; 3.介紹支持宇航員呼吸的氣體環境中氧氣含量的變化。 學生提前預習拉瓦錫實驗,完成預習反饋 回憶拉瓦錫實驗,思考如何應用實驗原理,測定模擬氣體中氧氣含量 (1)小組活動:比一比,誰用塑料滴管吸上來的水最多? (2)學生實驗:從密封的集氣瓶中抽出20毫升氣體,會倒吸入集氣瓶多少毫升水? (1)微觀視角分析實驗原理,總結藥品需要滿足的條件; (2)根據氧氣性質和資料,分析哪種物質可以用來測定模擬氣體中氧氣含量; (3)確定選擇紅磷。 (1)分析4套實驗裝置可以測定出氧氣體積有哪些?說明判斷的理由。 (2)分析可以測定氧氣體積的裝置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深度理解實驗原理。 (3)總結實驗裝置應該滿足的條件:①密封的;②可以表示出氣體的量的改變。 (1)觀察實驗、記錄實驗現象、計算模擬氣體中氧氣的體積分數。 (2)分析兩次實驗實驗數據能否說明模擬氣體是否合格。 (1)認識到利用助燃性,只適用于粗略測定氧氣含量; (2)課后小組探究,選擇合適裝置,測定本組模擬氣體是否合格 認識到混合物中各成分性質不變,實現高效課堂 將前期跨學科實踐活動中學生配制的模擬氣體應用到本節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發展定量研究思維,建立了“氣體減少的體積”和“進入的水的體積”之間的等量關系。 在微觀理解——分析討論——總結歸納過程中,逐步理解了實驗原理。 實現深度學習,建立“將不可見的研究對象轉化為可測量的物理量”的科學思維。 實驗結果的沖突,最容易激發學生的思考 利用課下探究,鞏固本課習得的方法,并利用載人航天中支持宇航員呼吸的氣體中氧氣含量的變化,滲透了化學對于人類發展和進步的積極意義,培養科學態度和社會責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