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鑒古而知今,彰往而察來——第2課 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 教學設計【課標要求】從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認識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教學目標】1.學生通過閱讀教科書能夠自主完成本單元的思維導圖,從深度學習的角度出發,在初步了解中華文化在交流中發展與中華文化對世界影響的基礎上,利用時間軸引導學生初步感知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并對時間跨度較大的西學東漸(jiān)等事件以年表的形式,結合中外史綱所學的內容,進行知識的整合,幫助學生歸納特定時間段內歷史發展的階段特征。2.通過對中華文化在形成過程中對異國他邦文化的學習、接納、內化,并發展成為中華的一部分,通過參悟、內化據證辨析,實現對史料的合理解讀,從而達到歷史深度學習的思維方法。3. 中華文化在與外來文化交流中不斷發展、升華,形成獨具特色的中華文化并不斷向外輻射,形成以中華文化為主體的東亞文化圈和向西方傳播并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中學西傳,深刻認識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發展的促進作用,最終達到對本民族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對中華文化的生命力持有堅定的信心。【教學內容】本課為統編教材選必三《文化交流與傳播》第一單元<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中第2課時的內容。在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勤勞智慧的中華民族創造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中華文化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中華文化吸收了不少來源于異國他邦的文化,一是、兩漢之際佛教文化的初傳,由于佛教中的清規戒律與本土儒學思想碰撞、磨合再到二者的對話,后來,逐漸與儒、道文化相互融合與本土化,成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二是、始于明末時期的西學東漸(jiān),自鴉片戰爭至五四運動前后,全面開始。西學東漸(jiān)大致劃分為三個階段:開眼看世界、中體西用、維新變法。隨著列強侵略,民族危機加劇中國社會各階層為爭取民族獨立與解放所進行的抗爭、對國家出路的艱難探索經歷了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過程。中華文化在與外來文化交流中不斷發展、升華。與此同時,中華文化也在不斷向外輻射,如中華文化為主體的東亞文化圈(又叫漢字文化圈或儒家文化圈)和中華文化向西方傳播并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中學西傳。從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上看,促進了世界文明的發展,展示出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學習重難點】中華文化與世界文化的交流特征、發展;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進程的意義。【教學內容整合】【教學過程】1.導入新課:2020年的春天,病毒肆虐下的神州大地上,不再有熙熙攘攘的人群,不再有鑼鼓喧天的歡騰,留下一片沉寂。這場災難的巨手撕碎了萬物復蘇的生機,但它更像一面鏡子,折射出我們中華民族作為一個集體,面對災難時的默契。千年以來,這份默契一直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時至今日,我們翻開全球抗疫的地圖,應對新冠疫情最好的是中國、韓國、日本、新加坡等國,而這些國家恰恰是東亞文化圈受中華儒家文化影響最大的區域。原因何在呢?我們一起鑒古而知今、彰往而察來,一同探討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2.講授新課:【設計意圖】本課內容時間上跨度大、涉及空間范圍廣,對中外歷史影響深遠。利用歷史時間軸幫助學生梳理歷史知識并建立直觀的時空坐標,明確中華文化發展過程中重大歷史事件的時空定位,初步感知中華文化在與外來文化交流中不斷發展、升華,同時也在不斷向外輻射、影響。第一篇章 鑒古知今一、佛教文化的傳入1.初傳·兩漢之際佛教初傳中國的兩漢之際,儒家學說已變成一尊,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后,不僅外來思想不可能被傳播,就是其他流派的中國固有學說也一概棄之。自此,佛教受到傳統思想的抗拒與排斥,具體表現為佛教中剃度、出家、離俗、清規戒律與傳統儒學中有違君臣大義、身體發膚受之于父母、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儒家認為佛教是與“堯舜周孔之道”相對立的“夷狄之道”。對此,佛教不但沒有公開辯論,反而從與儒家思想有一定聯系的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一定聯系中國傳統文化中尋求共通之處,為求庇護與立足。此外佛教還宣稱自己的宗旨與道術中黃老之學和神仙方術一樣,要求人們“息意去欲,而欲歸于無為”,自稱“佛道”,依附于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道術。佛教宣稱有利于維護忠孝、綱常名教、益于王化、出家為大孝···所以佛教在東漢時期能在統治階級得到較廣的傳播。2.播散·魏晉時期漢末三國時期,僧人為躲避戰禍,多從北方到南方,給吳地帶去佛學思想。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成功的成為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并竭力為統治階級提供理論依據。魏晉南北朝佛教信徒與佛經譯著幾乎同步增長。凡是印度及西域佛教經典中已有的,中國都有相應的漢譯本。鳩摩羅什(343-413),祖籍天竺,生于古代西域烏茲國,家世顯赫,曾游學天竺諸國,遍訪名師大德,通曉梵語與漢文,在后秦姚興的護持下大興譯經事業,南北名僧多會于此,門生弟子多達三千。所譯經典極為廣泛,《成實論》、《阿彌陀經》、《十住毗婆沙論》、《金剛經》、《法華經》、《維摩經》等文精義明,因其嚴謹的治學態度與較高的漢語水平,他所翻譯的經典,基本保持了原文的涵義與風格,為古今佛教界推崇。他的譯經事業開創了整個中國佛教史的新紀元,他也被認定為我國佛教四大翻譯家之首。魏晉時期政治對思想的控制較為松弛,已經又受當朝政府的推崇,到南北朝時期,佛教已經出現宗派競相發展的格局。另外,佛教的發展還推動了佛教石刻的興盛,出現了幾大著名的石窟,如山西大同龍門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等。3.本土化·魏晉至隋唐從隋文帝楊堅大興佛教,到唐朝是佛教最盛期,佛教出現了不同的宗派,武則天時期主張頓悟成佛的禪宗成為主流。“禪”是靜坐的意思,即提倡安心靜虛的修行方式。禪宗改造了傳統佛教,廢棄其違背儒家孝悌觀念的戒律,強調“孝”是成佛的根本,也提倡為父母守喪三年等,從而使外來佛教更適合中國封建統治者的口味。佛、儒、道在唐代三教并立,互相對話、互相影響提升,形成了三教彬彬盛大的局面,為宋代創立理學創造了思想基礎。然而,唐朝的皇帝中有人崇佛,也有人廢佛。廢佛的原因是佛教寺院大量侵占土地,蔭蔽人口,使國家賦稅收入減少,兵源困難。唐武宗李炎時(公元840年一846年)曾開展一次唐朝最大規模的廢佛運動,全國一共拆毀佛寺四千六百多所,拆毀僧舍四萬多所,強迫僧尼還俗者26萬人,釋放寺院奴婢15刀人,投收寺院土地數目刀畝。隨著唐王朝的沒落,佛教發展的鼎盛時期也宣告結束。4.衰落·宋元后中國佛教經過唐末、五代兩次的法難,以及朝代更迭的戰亂后,由于經典散佚、寺院毀壞、僧侶受迫等,致使佛教幾乎到了衰萎凋落的地步。直至宋代始現復蘇之跡,唯宋元之后至盛清八百年的佛教,因國運不興,佛教雖綿延不絕,然已不如隋唐時代的弘盛。自此,佛教一改傳統型態,逐漸傾向生活修行與宗派調和的路線。總體而言,近2000年間,佛教在中國的傳播發展,盡管經歷多次起落,但已經構成了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社會和文化具有深遠影響和重要意義。思考:佛教文化的傳入對中華文化的影響?積極影響:①古代思想;佛教哲學本身蘊藏著深邃的智慧,它對宇宙人生的洞察,對人類理性的反省,對概念的細致分析,都對我國固有的文化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例如,隋唐二代,儒釋道思想相互融合、相互促發給,共同成就了當時燦爛輝煌的思想文化。而后,宋代的儒家學者無不深研佛學,以新的眼光重新審視和闡釋儒學。佛教與儒教混合交融的典型產物就是所謂的“居士”。蘇軾首先以此名詞自稱,號“東坡居士”,此后許多學者都曾研究佛學,過著蘇軾式亦儒亦佛的居士生活。②宗教信仰;佛教信仰能在思想和精神上帶給普通民眾很多的啟示與安慰。人們認為虔誠禮佛就能得到好的結果,加深了人們對神靈和信仰的認識,使他們在世俗的世界里感受到超驗世界的神圣與美好。③古代文學;六朝至兩宋,佛學盛行,許多詩人涉足佛教,與僧侶結交,詩歌創作亦受到佛教很深的影響,著名詩人王維、白居易、柳宗元等人都崇信佛教,許多詩人還以禪入詩,許多作品寓理禪意于其中。宋元時期還出現了以佛教為題材的章回體小說,在題材、人物和情節等方面都受到佛教的影響。如《西游記》、《濟公傳》,《水滸傳》、《紅樓夢》也帶有濃厚的佛教色彩。④繪畫、雕刻藝術;許多我國著名畫家,如晉代顧愷之、南朝陸探微、隋代鄭法土、唐代閻立本、吳道子等,都曾潛心于佛畫的創作。今天我們引以為傲的石窟藝術,如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及四川大足石窟等等大小石窟造像,就是在北魏至隋唐時期佛法在我國最興隆的時期產生的。⑤利益習俗;如盂蘭盆會、臘八粥等民俗活動,就直接脫胎于佛教節日。過渡:佛教對中國古代社會的影響是雙面的,既有積極有益的影響也有消極的影響。消極影響:①因果輪回思想和具有迷信色彩的宗教儀式,民眾對佛教教義的認識有限,往往只是借助佛教某些儀式、民間說法來理解佛教。所以更多從消災祈福、神異奇跡等方面來崇信佛教,形成鋪張浪費、崇信鬼神等不良習俗。②寄食階層,早期的佛教寺院大多有可耕種的田地,出家人自食其力。后期由于社會動亂、官府滅佛、天災等原因,流離失所或喪失土地的僧人越來越多,他們不愿返依民間就四處游走,拜門乞食,這種“化齋”、“化緣”使得部分僧人逐漸演變成社會上的“寄食階層”;③宗教被社會勢力爭相利用,一些權勢者利用宗教的神秘感、神圣感,利用普通民眾對宗教的狂熱信仰,以宗教的名義來推行自己的政治意圖和主張,滿足個人私欲。二、西學東漸(jiān)1.概念:西方學術思想向中國傳播并引發中國向西方學習的思潮。2.初始:明朝末年(1)內容:①意大利人利瑪竇等帶來天文、地理、數學等方面的新知識;②《幾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著作相繼譯介至中國。③17世紀清政府任命湯若望、南懷仁等人主持欽天監工作,并招攬數學、醫學、天文等方面的人才來到中國。(2)特點:①對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有所觸動;②傳教士在宗教傳播的同時,也傳入大量科學技術;③西方科技開始迅速發展,而中國科學技術發展緩慢,相對落后于同時期的歐洲。3.全面開始:鴉片戰爭前后至五四運動前后第一階段:艦船利炮下驚醒——開眼看世界(師夷長技以制夷)第二階段:內憂外患下漸醒——中西西用(求強、求富;沖擊夷夏之辯)第三階段:民族危亡下覺醒——維新變法(“百日維新” 形成思想解放)4.特點: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第二篇章 彰往察來一、東亞文化圈(又稱漢字文化圈或儒家文化圈)播放視頻《漢字文化圈》1.概念:古代中、日、韓三國,由于文化、政治和地理等因素,形成一個東亞文化圈。2.內容: 日本 韓國 越南漢字 假名 諺文 喃字制度 7世紀,日本實行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權制、土地制度和賦稅制度,都以唐制為藍本。 越南的教育體制主要移植于中國,科舉制度跟中國的基本一樣。 朝鮮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國。儒學 3-5世紀,儒學在東亞和東南亞等地流行;隋唐以后,朝鮮、日本將儒學經典作為教科書,儒學成為官學。佛教 4世紀后,佛教經過中國傳入朝鮮、日本等國。其他 1.14世紀末,中國人進入琉球,中國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思想文化逐漸在琉球傳播。 2.15世紀,伴隨經貿往來,大批華僑移居東南亞,在當地轉播中華文化。 鄭和下西洋的壯舉,擴大并加深了中華文化的影響。 3.東亞和東南亞地區在律令、歷法、建筑、繪畫、音樂、飲食、服飾、節日習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響。二、中學西傳1.概念:中華文化向西方傳播并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重大歷史現象。2.內容:四 大 發 明 造紙術 8世紀后(唐朝),造紙術逐漸傳入朝鮮、日本、印度、阿拉伯和歐洲。火藥 13世紀,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推動了歐洲火藥武器的發展,使騎士階層日漸衰落。指南針 13世紀,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推動了歐洲航海家發現美洲和實現環球航行,促進遠洋航行,推動了大航海時代的到來。印刷術 向東傳入朝鮮、日本,向西傳入埃及和歐洲,為歐洲走出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準備了條件。其他 1.16-18世紀,孔子思想及儒家經典傳入歐洲,中國史學、地理學、科技、文學等成就相繼傳入,引起歐洲社會上層和知識界的熱烈反響。 2.中國的茶、絲綢、瓷器在歐洲社會深受喜愛,中國園林和建筑成為風尚。辨析:“西學東漸”與“中學西傳”庚子冬春跨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籠罩荊楚大地,首先在中國爆發,隨后席卷全球各國。然而,面對這場“疫情大考”,不同國家交出不同的答卷。中國最先面對肆虐的疫情,全國人民風雨同舟、眾志成城,經過三個月的艱苦努力,率先成功控制。而反觀西方發達國家……面對新冠疫情這一全球性的危機時,中國與西方發達國家出現的鮮明對比,其背后深層原因,除了中國共產黨強有力的領導外,還有中華文化的優勢起著重要作用。1.中華文化的優勢在政府層面的體現。疫情期間,中國政府調集全國醫療力量支援武漢,極短時間里相繼建成了火神山、雷神山、方艙等醫院,履行“應收盡收,應治盡治”的承諾。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始終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首位,全力以赴救治患者。”本著生命就是最大的人權,經過全國醫護人員的共同努力,終于在短時間內控制住疫情。2.中華文化的優勢在民眾層面的體現。宋儒張載有云:“為天下立心,為生民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林則徐提出“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新冠疫情來臨之際,各路解放軍、各地援鄂醫療隊援馳武漢,做最美逆行者,發出“不勝不歸”的錚錚誓言。各地援助的醫療防護物資、善款從全國紛紛向湖北匯聚,海內外中華兒女心系疫區,與湖北人民同呼吸、共命運。新冠疫情爆發之際,正值春節,自政府宣布封城后,普通民眾不拜年、不走動,居家隔離出門必戴口罩,體現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精神。保護自己、保護家人,也體現了中國人注重家庭,關愛家庭的文化。課后作業:凡是過往,皆為歷史。抗疫期間中國為人類抗疫史提供寶貴的經驗,請同學們從“抗疫大考” 感悟中華文化的力量為題,談談中華文化對世界的影響,撰寫一篇歷史小論文。【板書設計】第一篇章 鑒古知今一、佛教文化的傳入二、西學東漸第二篇章 彰往察來一、東亞文化圈二、中學西傳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